佛商网

2015
06/16
11:46
阅读量收藏智慧10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慧100 》

44.不留痕迹

不留痕迹
  
  若观无生法,於生法得离;若观无为法,於有为得离。──大智度论卷一五.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法忍义
  
  从这个偈子看来,无生法和无为法是得智慧、断烦恼的依据。无生法和生法相对,而无为法和有为法也是相对的。若要明白此偈的内容,先要了解这几个名词的意思。
  
  「生法」是让人生起种种烦恼的执着心、分别心、生灭心。前念灭、後念生,心有所生、心有所灭,叫生灭法,又叫生法。我们在平时无法感觉生灭法,如果安静下来体会心念的活动,非常频繁,就会知道念起念灭的心理状态,为什麽要称为生灭法了。前一念想到的是某某人的恩德,下一念又想到他虽对你有恩,但也曾经使你很难堪。如此前一念「他是好人」滑过去,後一念又是另一个形象的他,这就是生灭法。
  
  「无生法」的意思是又名「无生法忍」,是专门用於已经断除烦恼的菩萨或阿罗汉。断尽了自私自利的心理行为,便是断除了执着、分别的各种烦恼,叫无生法,「忍」是确认、肯定、明了、无疑、可靠、实际如此,即是智慧的功能。有烦恼的心理现象叫生法,脱离烦恼困扰的心理功能,叫「无生法」。一旦悟得无生法忍的人,一样也有心理现象,且对世间事物,反应得更透彻、更明朗、更客观,甚至超越於主观及客观。故已没有自我立场的好坏、是非、得失等分别心,事情该怎麽处理就恰如其分地处理掉,心中不留痕迹,但不是不留记忆,而是不留情感上的执着心。
  
  「有为」讲的也是人心现象,是指有企图、有期待、有计较、有得失的心理活动。例如希望要得到什麽、丢弃什麽,得不到生瞋恨,丢不掉起怨恨,得到了尚不满足,盼望计画获得更多。通常说:人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似乎有所为是有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其实这两者都是有为法,因为都是心有所期、心有所寄的。
  
  「无为」是指离开了有为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超越了我人、是非、利害、得失的自我立场的价值观。与人相处时,只有慈悲的行为;面对事情时,只有智慧的功能。这已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心胸了。
  
  因此,有为也不一定全是不好,有为的心,可让人知道好坏、多少、善恶、公私、上下、苦乐等等的心理反应,虽然不得解脱,但是能够生活下去。若能从有为进步成无为,我们就能体验到自在解脱的心境,活活泼泼、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虽然时时救人、处处行善,却能随时放下、随处放下,正如《金刚经》所说,纵然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对众生而言,他是度了众生,对他而言,度与未度,都是一样的无有增减。这样宏大的胸怀,虽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总也可以学习向往的。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目录
44.不留痕迹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