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勤无难
人有不惜身,智慧心决定;如法行精进,所求事无难。──大智度论卷一五.释初品中毘梨耶波罗蜜义
这个偈子的重点在於「精进」两个字,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六度之一,用普通话说,就是勤奋不懈怠的意思。
「不惜身」和「心决定」都是精进的表现。意思是说,只要是以智慧的抉择所认定的事业,就当努力不懈,乃至不惜奉献全部身体的生命,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再接再励,则任何困难都阻碍不了你的成功。
不惜身命的意思,不是不顾一切的牺牲,而是有始有终的决心。如果盲目地牺牲了身命,以後就没有机会了;而努力投入之後,换得了经验,成就的还是自己,当然不是牺牲。这是非常积极的实践精神,不只成就了自己,也利益了他人。
六度法门中,布施、持戒、忍辱的三项,都需要精进地去做,否则修行禅定和智慧也得不到力。其中以智慧指导修行,以智慧解脱烦恼,故以智慧为六种自度度人之法门的最高目标。可是,只要缺少精进,其他五项都会落空。由於不惜以身体奉献给众生,所以能用精进心成长自我的智力、财力、体力,修大布施、持清净戒、行大忍辱和入甚深禅定。所以在佛经中说到,舍身修布施、舍身护净戒、舍身大忍辱、舍身入禅定、舍身慧解脱,也可以说菩萨为了广度众生,必须不惜身命,方会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必死的肉体生命,修成不坏的金刚法身。天下无难事,只怕无决心,不怕修不成,只怕不精进。
为了求褔报、求智慧,必须先要付出努力以赴的决心。如果虎头蛇尾,或者做一天休息三天,不能趁热打铁,这种心态只能做些零碎的小事,无法成就艰钜的大业。许多人,过分地保护身体,舍不得用,养尊处优的结果,是体能衰退,心力不济,无病有病,都是懒洋洋慵落落地,真是浪费了天生的本钱。身体的好坏,可以用心来调,心调好了,身体就不是问题。所以我主张「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只要我们不去糟蹋身体,也不用过分疼惜身体,便能难得能得,难成能成了;只要精进,佛道易成,何况是一般的事呢?世人能够成功,条件很多,其中必然有一项因素是精勤。
心中佛国
或有佛刹地,垢秽不平正,众生烦恼故,起如是佛刹。──六十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三
有的佛国脏乱污秽、高低不平,这是因为该佛国的众生烦恼多,才形成这样的国土。这个偈子是在形容我们这个世界。
佛刹就是诸佛所居的国土、诸佛用来度众生的舞台。佛国应该是无染清净的,是平平整整的,那是以佛的功德福报所完成的世界。我们众生虽与诸佛住在同一个世界,由於心中有烦恼,所感受的环境便是脏乱不清净的,也是崎岖不平、参差不整的,故叫「垢秽世界」。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世界对於众生而言是五浊恶世,但他不论在《法华经》或《华严经》都说,他的佛国净土,就是这个世界;在他心目中的众生,也是跟他一样,具有佛的智慧、功德、福报。所不同的是,佛已体验到众生跟他无差别,但众生不知道自己也能跟佛一样,不能体会净土就在面前,不晓得福报也无量。只因众生在醉生梦死中自我作茧,受苦受难,并且继续为自己制迼更多苦难的原因,也为他人带来许多苦难的事实。这样一来,越来越觉得所处的环境不安定、不安全、不清净。
有人问我:「佛国净土是什麽情况?」我说:「根据经典介绍,佛国净土实在太好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无有烦恼,不愁生死。」「如果有一个人在我们这个世界烦恼很重、满眼仇人、凡事抱怨,能不能去佛国净土?」我说:「他不能去。即使佛国净土就在他眼前,他所看到的也是众苦交煎的众生世界。」所以一定要放下怨恨、不平、贪念,才能体验到佛国净土的状况。也可以说,十方的佛国,不外乎内心的世界。
似有实无
众生心不同,随起诸妄想;如是诸佛刹,一切皆如化。──六十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三
此偈是说,因为众生的心彼此不同,由心生起的妄想也各形各色,因此十方诸佛的净土,也是如幻如化并非真实的。
一般人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真的;不信佛教的人,认为佛国净土是人类想像中的虚幻世界。一般信仰佛教的,知道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临时的,诸佛的净土是真实的、永久的。此偈则说,诸佛净土也是由於众生的妄想而有,其实如幻如化,并非实有净土。这是因为《金刚经》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有十方佛土,是对凡夫方便说,凡有方位时段,都不是究竟的净土。究竟净土遍於一切处,亘於一切时,处处是净土,时时见净土,只要体验到实相是无相,无相也不离一切现象,处处有佛土,样样都是佛。但因众生的心动乱不定,妄想心尚未消灭,烦恼执着,起起落落,所以不知佛国何处,不识佛是何人。因此诸佛不得不顺应众生的所喜所求,运用悲智愿力,化现出种种佛国净土。
希望求生佛国净土的人,一定是还带着烦恼积习的凡夫众生;这些众生在人间本来就看不到佛和净土,只听说有佛国净土,尚未觉察到人生有多苦,还没有意愿要去什麽佛国净土,也怀疑是不是真有佛国净土;如果已有往生佛国的愿望,那是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中获得的消息。根据古来有些祖师们的介绍分析,凡是容受凡夫往生的佛土,尚不是真实的。诸佛自己的净土,只有佛与佛之间可以体会到,别人无法揣摩也无法进入;那是遍於一切时空的存在,也超越於一切时空的存在。
由於众生的心不同,因妄想而起种种佛刹,所以种种佛国净土也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的佛刹,是有形象、有方位乃至也有时限的,是一种方便的接引,不是究竟的佛土。但我们也一定要相信,诸佛各有国土,用以度化各类有缘的众生。例如跟释迦牟尼佛有缘,就生到这个娑婆世界来;跟阿弥陀佛有缘,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众生在不同的佛国中修行佛法,称为梦中的佛事,所以佛国是似有而实无的。
众生成佛
自归於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
此偈是说,当自己认识了佛的精神,知道了佛的意思,接受了各人自己也能成佛的理念,就会盼望一切众生,都能理解佛的道理,并愿人人都能成佛。
佛是自己彻悟,又能觉悟众生、安慰众生、鼓励众生的大觉智者、大慈悲者。佛是由众生之中产生的,是在断尽烦恼,又能常度众生而褔德智慧究竟圆满了的人。
一般的佛教徒,只知道在苦难紧急的时候,才求助於佛,等待佛的救济;没有错,佛度有缘人,有求有应。可是此偈的「自归於佛」,是自动地向佛的伟大人格致敬,但愿自己也能具备成佛的条件。不仅自求成佛,也愿所有一切众生,将来都能发起成佛的大心,走向成佛的大道。
然而,成佛之道有顿有渐。说顿,就是在一念善心起,一念烦恼断,便能亲自体验到佛的智慧和慈悲,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是这样的道理,但他尚不是褔智圆满的佛,必得继续修行。说渐,就是要从高处着眼,先从低处起步,成佛当从做人开始,然後具备生天的条件、解脱烦恼的的功力、广度众生的悲愿,最後才能成为圆满的佛。
有的人开始信佛,就发愿成佛;有的人只是迷迷糊糊地希望成佛,但不知如何修行才能成佛;也有的人听说从初发心到真正成佛,需要历劫的修行自利利人的菩萨道,就心生气馁而畏缩不前了。
其实,所谓历劫成佛,目的是勉励我们,不要老是在期待成佛的结果;切实的努力,无限期地来做自利利人的修行工作,是最重要的。否则,经常指望着成佛的结果出现,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不仅不能成佛,也就不能解脱了。最好是先学菩萨精神,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成佛是努力耕耘的事,不是计时计日的事。
这麽说来,发愿成佛岂不是遥遥无期的事吗?这倒未必如此,当烦恼重的时候,时间才长;如果心中的烦恼少些,时间就过得容易;如果没有了烦恼,至於自己何时成佛已不是问题,你的目标是在使得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开启智慧
自归於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
此偈是说,自己认识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和自利利人的方法,就要拳拳服膺地照着去实践和体验;同时也希望把自己觉得是最好的哲理,分享给一切需要它的人。更要紧的是希望大家都能自己来向佛法的宝库中探索,才能启发出你自性中深广得像大海一般的智慧。
此处的「法」,是宇宙人生的原理,也是规范人生修养的方法,它更是指导人类离苦得乐的观念。有属於思辨的部分,有属於实践的部分,有属於内心世界的经验部分。
佛所说的「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也不以为有一种永远的真理叫作法。
佛说法四十多年,在他肉体死亡之前,却对大众宣布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甚至在《金刚经》中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因为佛是应机说法,随缘应化。佛没有一定想说什麽,只是为了适应各种层次的对象需要,而说离苦得乐的慈悲法及智慧法;随着不同时代环境的需要,而为人间留下慈悲和智慧的语言。
佛是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他不希望人间大众把他当作个人崇拜的对象,所以提出「依法不依人」的主张。若仅信人,是主观的、会有变动的;若仅依靠佛这个人来救济,在时空之中,都有其极限,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广大。如果以佛所说的法,也就是以慈悲和智慧的理念,作为信仰和实践的重点,情况就不一样了。
因此,一般的佛教徒,在他们尚未知道佛法的重要之前,是以佛的人格为信仰崇拜的对象,一旦理解了佛法,便会以学佛求法为信仰佛教的目的了。所以鼓励大家「深入经藏」,开发智慧。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47.精勤无难
正序 倒序
- 1. 1.自序
- 2. 2.朱序
- 3. 3.智者多闻
- 4. 4.三无漏学
- 5. 5.智慧之眼
- 6. 6.面对现实
- 7. 7.现在主义
- 8. 8.求学要诀
- 9. 9.不如无知
- 10. 10.战胜自己
- 11. 11.用佛智慧
- 12. 12.提起放下
- 13. 13.知识智慧
- 14. 14.如法实践
- 15. 15.剑及履及
- 16. 16.禅的力量
- 17. 17.禅能离欲
- 18. 18.摄心入定
- 19. 19.事实如此
- 20. 20.无私无我
- 21. 21.不用议论
- 22. 22.智慧无痕
- 23. 23.原来如此
- 24. 24.没有异端
- 25. 25.不喜不忧
- 26. 26.最高智慧
- 27. 27.永不疲倦
- 28. 28.七佛通诫
- 29. 29.知不如行
- 30. 30.有大方向
- 31. 31.步步成功
- 32. 32.真人无垢
- 33. 33.转苦为乐
- 34. 34.念念成功
- 35. 35.缘起成佛
- 36. 36.差別平等
- 37. 37.超越两边
- 38. 38.第一义谛
- 39. 39.种福有福
- 40. 40.平等不二
- 41. 41.脱离魔网
- 42. 42.生活规范
- 43. 43.瞋为毒根
- 44. 44.不留痕迹
- 45. 45.欲海回头
- 46. 46.忏悔安乐
- 47. 47.精勤无难
- 48. 48.心中佛国
- 49. 49.似有实无
- 50. 50.众生成佛
- 51. 51.开启智慧
- 52. 52.安众和众
- 53. 53.佛在眼前
- 54. 54.信心基础
- 55. 55.真知灼见
- 56. 56.菩萨的心
- 57. 57.满月清凉
- 58. 58.小道放荡
- 59. 59.不爱不忧
- 60. 60.身心言行
- 61. 61.勿出恶言
- 62. 62.语言艺术
- 63. 63.善言淑世
- 64. 64.贪为苦本
- 65. 65.有子有财
- 66. 66.学习观音
- 67. 67.做人原则
- 68. 68.目不邪视
- 69. 69.莲华功德
- 70. 70.做人本分
- 71. 71.勇猛向前
- 72. 72.不计功德
- 73. 73.发菩提心
- 74. 74.假戏真演
- 75. 75.善财四德
- 76. 76.生命有限
- 77. 77.恭喜发财
- 78. 78.珍重人生
- 79. 79.不死之药
- 80. 80.制意调心
- 81. 81.大能容小
- 82. 82.解脱自在
- 83. 83.火宅清涼
- 84. 84.不落两端
- 85. 85.因緣是空
- 86. 86.疏导人心
- 87. 87.欲望得失
- 88. 88.时间无限
- 89. 89.处处如来
- 90. 90.宇宙真理
- 91. 91.生命奧祕
- 92. 92.心的画家
- 93. 93.即心即佛
- 94. 94.不即不离
- 95. 95.救人救心
- 96. 96.心不在焉
- 97. 97.要走正路
- 98. 98.风游虚空
- 99. 99.自投火焰
- 100. 100.菩萨的梦
- 101. 101.水中电光
- 102. 102.自我圆融
- 103. 103.摄取佛国清净之行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