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0:5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茂修行提纲 》

四、惜缘惜福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著于如来衣,而坐如来座。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若说此经时,有人恶口骂,加刀杖瓦石,念佛故应忍。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于无量亿劫,为众生说法。我若灭度后,能说此经者,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引导诸众生,集之令听法。若人欲加恶,刀杖及瓦石,则遣变化人,为之作卫护。——《妙法莲华经》

 

*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金刚经》

 

*问离四恶

受优婆塞戒,有四恶人常应离之: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者少作多说。是四恶人,汝能离否?——《优婆塞戒经》

 

*残食施僧

乞士资身。虽无拣择。善信设供。理应精虔。若以残食。施于四众。则轻慢良田。自招不如意报也。

——《优婆塞戒经》

 

*(上略)迦叶将入灭时。法付阿难住持。阿难游行宣化二十年。尝至王舍城外。竹林中。闻比邱诵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涸。不如生一日。时得睹见之。阿难惨然曰。此非佛偈。当云。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比邱向其师说。师曰。阿难老朽言不可信。阿难后时。闻彼比邱。犹诵前偈。即自思惟。今此比邱。不受吾教。于世无益。宜入涅槃。即诣王宫。告辞阇王而行。王追至恒河。阿难乘船。在河中流。王稽首白言。三界明灯。愿勿涅槃。时雪山有五百仙人。观见阿难。将欲涅槃。飞空而至。乞求出家。阿难即以神力。化恒河变成金地。为末田地诸仙人说法。成阿罗汉。时末田地。欲先涅槃。阿难嘱云。佛记汝当于罽宾国。建立佛法。遂不涅槃。其余俱时入灭。(下略)——《百丈清规》

 

*西域取经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远路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唐·义净三藏法师

*诫观六难自庆修道法

一者万类之中人身难得,如提谓经云:今得人身难于龟木。二者虽得人身,中国难生。此土即当边地之中,具足大乘正法经律。三者虽有正法信乐复难。今随力信不敢疑谤。四者人身难具。今受男形根无残缺。相貌成就。五者虽具男形六根无缺。五欲缠染出家甚难。今得割爱出家修道,披着佛衣受佛净戒。六者虽受禁戒随戒甚难。汝可于戒律中尊重爱乐,惭愧慎护。于此六事若不观察,即便放逸深障圣道。既超六难。常应喜庆。难得已得。得已莫失。如是思量名为净心。——道宣律师

 

*众房杂居。须谦让温和。不可以法师自处而生我慢。

——《云栖法汇》

 

*劝读遗教经

世人临终,为言以示子孙,谓之遗嘱。而子孙执之以作凭据,世守而不变者也。况三界大师,四生慈父,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之遗嘱乎!为僧者,所当朝诵暮习,师授徒传,终身奉之而不可一日废忘者。乃等之以童蒙之书,置之闲处,不复论究,岂非如来之逆子,佛法之顽民也哉!——莲池大师

 

*四十二章经遗教经

汉明帝夜梦金人,遗使天竺,得佛经四十二章,此圣教东流入震旦之始也。今以其言近,僧不诵持,法师不升座为人讲演。夫此经言不专近,有远者,有言近而旨远者,人自不察也。又遗教经,乃如来入灭最后之要语,喻人世所谓遗嘱也。子孙昧宗祖创始之来源,是忘本也;子孙背父母临没之遗嘱,是不孝也。为僧者胡弗思也?愚按二经实末法救病之良药,不可忽,不可忽!——莲池大师

 

*复九华常住

向年托迹宝山,于一切精律行者,作地藏大士想。即一二不拘小节者,亦作志公、济颠等想。圣道场地,龙蛇混杂,凡圣交参,不敢以牛羊眼妄测,自招无间重罪也。适闻山中,稍稍构难,虽大菩萨示现作略,然经云:“宁破千佛戒,莫与外人知。”又世典云:“胡越人相为仇敌,及乘舟遇风,则相救如左右手。”九华实地藏慈尊现化地,山中大众无非地藏真实子孙,不知历几劫修行,到此名山福地。乃为小小一朝之忿,遂使智不若胡越同舟,非所谓“一芥翳天,一尘覆地”者邪?不肖智旭,少时无知,毁谤三宝,罪满虚空。仗地藏大士深慈厚愿,拔我邪见,令厕僧流。故今日称地藏孤臣,山中大众,皆吾幼主,臣无轻君之念,而有谏君之职,惟是诚惶诚恐,稽首,顿首,遥向宝山,披陈忠告,惟愿众师,各各舍是非人我之心,念法门山门之体,同修无诤三昧,永播大士道风。古人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又云:“家无小人,不成君子。”纵有实非大士真正眷属,亦须慈恕,令其渐种善根可也。

——《灵峰宗论》

 

*生死途中苦最长,好从知识觅良方。

若能掉臂安然去,须向空门礼法王。——《梦游集》

 

*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都是道场。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既然人身已得。佛法已闻。就要努力修行。勿空过日子。——《虚云年谱》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蕅益大师久证法身,乘愿再来。其学问、见地、行持、道德,不但末法不多见,即隋唐佛法盛时,高人如林,若在此时,亦属出类拔萃之不思议大士。凡所著述,机理双契。阁下但将唯执训诂为是之心放下,息心研穷而体会之。其法喜之乐,当独契于心,而不能开口向人言之。何也,以其所得皆失,而归无所得也。——《印光文钞》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法雨寺有明南藏及清藏,又有许多宁扬等处新刻录书册经。但发心看者颇少。一则真发道心者少,一则真有学问天资者少,为可惜耳。——《印光文钞》

 

*复弘一师书

灵峰著述,千古少有。彼等正眼未开,不知其要,故辄吠影以惑初学。果真具正知见者闻之,则彼之心腹彻底了知矣。灵峰老人,乃末法绝无而仅有者。其言句理事具足,利益叵测。随人分量,各受其益。——《印光文钞》

 

*自庆何缘两植净因,但愧障重未获深益。

——《一梦漫言》

*亡躯得其死所,竭思有其所归。其犹溺巨海而遇芳舟。坠长空而乘灵鹤。庆跃之至,手舞何阶?故是故感之庆之。唯圣贤之知我也。——《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若离同见同志法缘眷属,修行即厌倦也。

——《行愿品辑要疏》

 

*娑婆苦,长劫受轮回。不断苦因离火宅。只随业报入胞胎。辜负这灵台。朝又暮,寒暑急相催。一个幻身能几日。百端机幻衮尘埃。何得出头来。——白云法师

 

*了生脱死,警世导俗,佛法往世。——《戒律学纲要》

 

*诸佛菩萨常住世,众生当他陌路人。一部《华严经》,不过讲了“信解行证”四个字,法华经讲了“开示悟入”四个字。

 

*沧桑,聚散无常之理。三大僧祗无量沧桑,故佛常知因缘、无常之理。即粗而妙。

 

*有利必有弊,有成必有坏。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

不生则不死,无聚则无散。无成则无坏,利从弊前生。

 

*释迦牟尼佛是大哲,我们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明白地向我们启示了。——鲁迅

 

*饱时莫忘饥时苦,有衣须记无衣寒。

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

——福建副省长潘心城

 

*如果不断发觉思想上、行为上各种过错和幼稚,将为吉祥之兆。

 

*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

懊恼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人生原无病,不少因自作。

想想疾病苦,无病即是福。

想想饥寒苦,温饱即是福。

想想生活苦,达观即是福。

想想世乱苦,平安即是福。

想想牢狱苦,安分即是福。

莫羡人家生活好,还有人家比我差。

莫叹自己命运薄,还有人家比我恶。

为非作歹内疚苦,多愁多虑病来磨。

行善积德福泽多,言人自有天相助。

为人在世一生中,无病无灾应知足。

烦恼都因想不开,忧愁只为看不破。

本是长寿人,自使命短促。奉劝世间人,知足便常乐。

 

*人缘、地缘、饭缘、法缘、时节因缘。坐消信施岂易,自忖己德如何?

 

*岂能尽如人意,但期无愧吾心。

既讨好,又不吃力;不吃力,不讨好。

又讨好,又吃力;不吃力,不讨好。

终日烦烦恼恼,驴年那月得悟道。

 

*护嫌息讥,杜渐绝微。情不宜热,理不糊涂。

智者安智,愚者安愚。随遇而安,非智非愚。

*平时食当药,病时药当食。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注:此乃智茂老和尚之剃度恩师宏兴老和尚所写)

 

*今生信佛学佛,如若愿力不坚固,信心不落实,行为不清净,念头不正确,来生便很难再信佛、学佛了。

 

*赞众生偈

毛道凡夫,火宅众生。胎卵湿化,一切有情。

善根苟种,佛果终成。我不轻汝,汝无自轻。

 

*反邪归正,反染归净,反迷归觉。人依天地,国依人民,婴依父母,船依风水,众生依靠佛法僧三宝。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世间只有佛道妙,如子忆母忆世尊。

 

*长老作父想,幼者作子想,相等兄弟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坐消信施岂易,自忖己德如何。

*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有佛出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

*为生死者如晨星,为佛道者如牛毛。

*良材拙匠,犹难成器。何况劣材,更无匠人。

*奇文共欣赏,疑难相与析。

*医生只医不死病,菩萨只度有缘人。

*宁为贫贱男子,莫作富贵女人。

*青年丧偶始悟人生别离苦,矢志守节自得安闲清平乐。

*知足常乐

*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谋食不谋道。

*事必从缘成。

*是非经过不知难,自是太过障碍多。

 

*对联

(1)慈航普渡 佛殿新成 峻岭可摩天 此处即蓬莱仙境

云水长流 法轮永转 海涛常沐日 人间有净土莲台

——浙江岱山慈云极乐寺大殿

(2)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

(3)三餐常念农夫苦 每饭不忘佛祖恩

(4)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北京潭柘寺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茗山法师题南禅寺弥勒像

 

*杨振宁博士赞扬佛法

纽约大乘寺佛塔开光,82年9月1日下午三时举行盛大开光典礼。参加观礼心善信达三千余人,由世界佛教中心敏智老法师主礼。并与寿治、妙峰、仁俊、法云、浩霖等法师,分别为佛像及宝塔开光。典礼中并有杨振宁博士致辞,略谓: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土后,即为国人所接受,且益加广大。成为中国思想界之主流。中国文学、艺术均受佛教深广影响。本人对佛法亦极为向往,最后并赞扬应行久。金玉堂伉俪兴建此七级浮屠,显扬佛法,增光河山,亦复为佛法东传,树立了里程碑。

 

*人生最好境界——“不欲盈”

任何事情,任何行为,能慢一步蛮好的。我们的寿命,欲想保持长久,对年纪大的人来说,就不能过“盈”过“满”。对那些年老的朋友,我常告诉他们,应该少讲究一些营养,“保此道者不欲盈”,凡是做到九分半就差不多了,非要百分之百,或者过了头,那么保证你适得其反。

年轻人谈恋爱,应该懂得恋爱的哲学。凡是最可爱的,就是爱得死去活来爱不到的。且看古今中外那些缠绵徘侧的恋爱小说,描写到感情深切处,可以为他殉情自杀,可以为他痛哭流涕。但是,真在一起了,算算他们你侬我侬的美满时间,又能有多久?即便是《红楼梦》,也不到几年之间就完了,比较长一点的《浮生六记》,也难逃先甜后惨的结局。所以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虽然有那永远追求不到的事,却同李商隐的名诗所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岂非值得永远闭上眼睛,在虚无飘渺的境界中回味,那似有若无之间,该多有余味呢!不然,睁着一双大眼睛,气得死去活来,这两句诗所说的人生情味,就没啥味道了。

《书经》上说:“谦受益,满招损”。“谦”字亦可解释为“欠”。万事欠一点,如喝酒一样,欠一杯就蛮好,不醉了,还能惺惺寂寂,脑子清醒。如果再加一杯,那就非丑态毕露,丢人现眼不可——“满招损”。又如一杯茶,八分满就差不多了,再加满十分,一定非溢出来不可。吉事怎方得长久?有财富如何保持财富?有权力如何保持权力?这就要做到"不欲盈"。曾有一位朋友谈到人之求名,他说有名有姓就好了,不要再求了,再求也不过一个名,总共两个字或三个字,没有什么道理。有一次,坐火车旅行,与我坐在同一个双人座的旅客,正在看我写的一本书,一直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我俩交谈起来,谈话中他告诉我说:“这本书是南某人作的。”我说:“你认识他吗?”他答:“不认识啊,这个人写了很多书,都写得很好。”

我说:“你既然这样介绍,下了车我也去买一本来看。”我们的谈话到此打住,这蛮好。当时我如果说:“我就是南某人。”他一定回答说:“久仰,久仰。”然后来一番当然的恭维,这一俗套,就没有意思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名利如此,权势也如此,即使家庭、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也要留一点缺陷,才会有美感。以文艺作品的爱情小说而言,情节中留一点缺陷,如前面所说的《红楼梦》、《浮生六记》等,总是美的。又如一件古董,有了一丝裂痕,摆在那里,绝对心痛得很。若是完好无缺的东西摆在那里,那也只是看看而已,绝不心痛。可是人们总觉得心痛才有价值,意味才更深长,你说是吗?——南怀瑾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