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0:4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茂修行提纲 》

十二、发心用功

*初发心功德品

十方世界诸如来。悉共赞叹初发心。

此心无量德所严。能到彼岸同于佛。

欲知一切诸佛法。宜应速发菩提心。

此心功德中最胜。必得如来无碍智。

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

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华严经》

*菩萨摩诃萨深观贪爱,如怨诈亲。菩萨观爱过于诈亲,一切众生,以爱结故,远大涅,近于生死。远常乐我净,近无常苦无我不净。——《大涅经》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返思其中意,智茂恰似真。——智茂补笔)

——《法句经》

*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骄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优婆塞戒经》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著己乐,庆于彼乐。                      

——《维摩诘所说经》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

  

*二边皆舍离,一念得菩提。——《华严经》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净名经》

*东方思益梵天,同万二千菩萨来会。日月光佛,嘱以十法游于娑婆国土:(一)于毁于誉。心无增减。(二)闻善闻恶,心无分别。(三)于诸愚智,等以悲心。(四)于上中下众生之类,意常平等。(五)于轻毁供养,心无有二。(六)于他阙失,莫见其过。(七)见种种乘,皆是一乘。(八)闻三恶道,亦勿惊畏。(九)于诸菩萨,生如来想。(十)佛出五浊世,生希有想。

——《思益梵天所问经》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骗我、贱我,如何处之?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六祖大师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六祖坛经》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六祖坛经》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渐修法门,顿修法门,渐悟顿修,顿悟渐修。文殊菩萨广大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普请条

唐同州志超,冯翊人,依并州开化寺赞禅师出家,旋为本寺住持,洁身正心,勤理众务,安僧数百,衣食恒备,每有苦役,必以身先。噫,古之住持,类多如是,故丛林兴盛。今之住持,则养尊处优,劳人自逸,欲得丛林复整,难矣哉。——《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

*挂单

莲池大师云:予单丁行脚时,忍饥渴,冲寒暑,备历诸苦。今幸得把茆盖头。虽不识修行,而识惭愧。云水乍到,供事唯勤;己身受用,不敢过份。盖为曾为浪子偏怜客也。——《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

*虽若新学菩萨有人来求头目等,而未能施者,应说颂云:

我初发道心,善根未成熟。愿我速成就,后必当相与。

——《梵网戒疏》

*避嫌

注《论语》者曰。避嫌之事。贤者且不为。况圣人乎。贤者二字不妥。当云大贤且不为可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乃至叔嫂授受不亲。礼也。非专为不贤者设也。故鲁男子闭门不顾邻妇。古今称其善学。柳下惠。未闻病其为不贤也。是知不避嫌有二。非超情离见大人之境界。则越礼犯分。小人而无忌惮者也。故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放君大异事。如之何可以常人为之。而曰吾贤者不应避嫌也。——《云栖法汇》

*示道禅人
  参禅一着。是超生死脱轮回之关子。岂可小识小见而能拟议耶。此是三世诸佛捷径度人之大法。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也。自从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独悟深旨。次第传来。度人无限。非语言文字而能教诲。惟在具大手段。大善知识。生机活法点悟而已。昔因风吹幡动。一僧言风动。一僧言幡动。六祖云。非风幡动。是汝心动。二僧皆得省悟。呜呼。二僧言是风动。是幡动。皆是凡心。六祖言非风动。非幡动。便悟佛心。汝今且去穷究非风幡动。是汝心动。如是参去。忽然省悟。自知果然非风幡动。是我心动也。那时却来回报。然后为汝敲磕末后一句。——《云栖法汇》 

*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只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如为己身,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恭下敬。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这十几句话,说得何等明白和真切。染者,染污义。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瞋恚斗争,对道德二字,认为是绊脚石。——智茂补笔)——《云栖法汇》

*言行合一,所谓心口二俱念佛者也。听其言则是。稽其行则非,而欲冀往生,将欺谁乎。——《云栖法汇》

*直言 
  前僧欲除募化。妄拈二禁。予不允。僧去。又一僧云。云栖半月直言。逐日直言。适起争端耳。除直言。乃所以为直言也。予谓。汝非僧乎。僧宜从佛。而佛制九旬结夏。夏满之日。名僧自恣日。佛欢喜日。任僧举过。更无隐讳。故名自恣。云栖半月直言。据此也。佛喜而子独不喜。可乎。律载僧有过。傍僧白佛。佛召本僧。种种呵责。因制为律。云栖逐日直言。据此也。佛容其举过。而子独不容可乎。且世法犹云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故曰兴王赏直谏之臣。圣主立诽谤之木。夫子以知过为幸。仲由以闻过为喜。况为僧修出世法。可不须友以成其德乎。子恶直言。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拒谏饰非。损德败业。非小失也。慎之哉。——《云栖法汇》

*不明教而率意修行者,愚也。何以故?无烛夜游,昧其所向故。虽明教而不务修行者,亦愚也。何以故?说食疗饥,终不能饱故。尔今听讲,无忘此言。——莲池大师

*答无锡翁兆吉广文

公道念精纯。人伦师表。愿开示来学。务真参实究。不堕光影门头。为第一义。大抵圣学一宗。果能参究禅门工夫。方有实际。且近习。多好谈宗门爽悟语句。大为流弊。误人不少。以在口头。非真知见也。至若楞伽楞严金刚三经。乃发明最上第一义。顾以文字视。非正眼也。愿公留心。时时披究。当得真正路头。以末世无明眼人。赖此为印证耳。——《梦游集》

*示六正

戒者佛身,律者佛行,禅者佛心,教者佛语。有身行,无心语,木偶傀儡而已。有心无身语,无主孤魂而已。有语无身心,风鸣谷响而已。又有身心无语,婴孩孺子而已。有身语无心,鹦鹉百舌而已。有心语无身行,癞人卖药而已。由是观之,三宗果可分乎。然自行断不可分,化他又不必合,迦叶未尝不持戒精严,博通佛法也,以禅名。阿难未尝不深证六通,严持妙戒也,以教名。优波离,未尝不广解佛法,深入禅思也,以律名。又此土律师,如昙无谶等,何尝不备禅教。法师如智者荆溪清凉等,何尝不备禅律。禅师如六祖南岳百丈沩山等,何尝不备教律。末世不求其实,求其名,识短智暗,志小虑近,既乏大菩提种,又无真实为生死心,一味随波逐浪,争趋百年活计,做成一律师法师宗师,哄愚夫愚妇礼拜供养,苟且混过此生,岂复思有尘劫大事。其根稍利者,欲遍袭禅教律皮肤糟粕,妄谓能集大成。殊不知为三教帽子,反不如专一法者,尚有小受用也。呜呼,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眼前名闻利养,不啻白驹过隙,乃不能全体放下,深求出要,欺人只成自欺。吾所以目不忍见,耳不忍闻,惟毕命深山,早生净土耳。六正数千里来,求示三学不一不异之旨,必已知生死大事,的确可痛,律师法师禅师虚名,的确不出生死,反增长生死。从此便应埋头苦志,力学三法,一一彻其源底,勿更覆时辙哉。

——《灵峰宗论》

*寄潘戒如

财色慢,清浊稍疏同为十习因。同感六交报。若别配因果。慢属修罗。属地狱。尤可畏。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雪浪大师云。不可以圣贤律人。不可以率性自任。此皆居士对症良药。幸时时服之。作莲邦左券。——《灵峰宗论》

*示初平发心

莫谓菩提心难发,屠刀放下立成佛。

莫谓菩提心易发,杯水岂停鼎内沸?

欲明旷劫大因缘,先把生平怀抱拂。

眼前活计若关情,本地风光终受屈。

劝君速发难发心,为仁由己非由物。——《灵峰宗论》

*示戒明

慢为功德贼,勤为善法王。福水慧舟楫,无水舟不行。

欲求真实慧,莫从口耳商。苦志劳筋骨,大任乃克将。

福至心忽开,妙义能顿彰。深造既自得,世智谁可量。

——《灵峰宗论》

*不能亲明师良友、受恶辣钳锤,徒觅几部好佛法,静静闲坐,烧香啜茗而披阅之,此措大学问,尚不可为世间圣贤,况佛祖哉!——《灵峰宗论》

*复灵隐兄

生则隐居求志,死则下下品生,是弟之定局。兄道眼明白,志力勇锐,此生必办。但粥饭习气,软暖粗浮戏论习气,思前等候习气,一一直下斩截,方可力造圣贤阃域,此尤不肖惓惓于知我者。渠师万望于净土一门硬做主宰,如韩信背水阵相似。勿生一念恐不能生之心,至瞩,至瞩。(注:阃kǔn,门槛)——《灵峰宗论》

*成就忍力,密荷法门,痛惩时弊,力追古风。平等大悲,愍念刚恶,深开教眼,精晓毗尼。成就开智,广达真宗。克除习气,深入法门。痛念无常,深思出要,永除谄诳,成就正因。——《蕅益大师全集》

*示非幻

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觑破一切世情,若顺若逆,总虚妄不实,过眼便是空花,独一念持戒礼忏,笃信三宝之心,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而又专求己过,不责人非,步趋先圣先贤,不随时流上下,庶几信心日固,智慧日开,而生死可永脱耳。——《灵峰宗论》

*净社铭

持戒为根本,净土为归宿。观心为要务,善友为依怙。

——澫益大师

*众生知见佛知见,如水结冰冰还泮。

戒力春风佛日晖,黄河坼声震两岸。

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彻依然担板汉。 ——《灵峰宗论》

*今玄邃吴居士,普为缁素,特请开示超生脱死法门;蕅益自实未曾超生脱死,如何可开示人?然既同在生死海中,幸于出生死法,颇知真正路头,故不妨与诸仁者平实商量最初一步:果欲超生脱死。第一不得意见卜度;第二不得气魄承当;第三不得杂名利心,适闽之南,适燕之北;路头一错,愈趋愈远。此实言言血泪,字字痛心!只恐“愁人莫向无愁说,说与无愁总不知”耳。诸仁者!还知愁么?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口气不来,便向驴胎马腹胡钻乱撞;动经千生百劫。得出头来,知是几时?况未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故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我憨翁大师又云:“今时若有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错在。”此皆深慈大悲,真语实语。伏愿:诸仁者!莫堕狂野覆辙;直须痛念无常,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珍重!——《灵峰宗论》

*示费智澜

学不难努力自修,难亲近知识,不难高谈名理,难实践躬行。盖单恃己灵,错修多端。尊师取友,熏习成性。空谈玄妙,画饼不益饥肠。克实行持,触处无非缘了。愿以放生寡欲为要,长寿之因,养身之道,能达无缘大慈,成清净梵行。以此铭心,久久自成法种。

——《灵峰宗论》

*示庸庵

千里之行,始于一步。一步未足,不名到家。谓千里只一步,可也。谓一步即千里,可乎。夫以佛道为千里者,戒是最初一步。从此至成佛总不出此一步,而决不容守而不进。盖进则此一步念念保全,止则此一步当下衰息。然进步之法,不过舍无始故步。故步各有偏滞,而最障道,莫若慢。一念心起,百万障门开。慢如高山,法水不停。又非理粗而易除,执理细而难断。慢过慢显而易见,增上慢卑劣慢隐而难知,知所难知,断所难断,是谓能离退缘矣。——《灵峰宗论》

*明理不修行,说食终不绝。发心欲坐禅,胜十方论师。

——《灵峰宗论》

*临终前别众偈
生平过失深重,犹幸颇知内讼。 
浑身瑕玷如芒,犹幸不敢覆藏。 
藉此惭愧种子,方堪寄想乐邦。 
以兹真言苦语,兼欲告诫诸方。 
不必学他口中,澜翻五宗八教。 
且先学他一点,朴朴实实心肠。——蕅益大师

*孝顺父母等者:戒相虽多,孝顺摄尽。故总提“孝顺”二字,以为其宗。父母生我色身,依之修道。师僧生我戒身,由之成佛。三宝生我慧命,成就菩提。故一一须孝顺也。《尔雅》释善事父母为孝,《大史》叔明以顺释孝,孝即是顺。孝顺父母,有三差别:一者冬温夏凊,昏定晨省,奉养无方,服劳靡间。二者立身行道,不辱所生。三者善巧方便,喻亲于道。孝顺师僧,亦应准此。师僧者,独指授戒之师;其余僧众,自属三宝中摄。孝顺三宝,亦有三义:一者供养承事,不厌疲劳。二者如说修行,不污法化。三者革弊防非,弘通建立。若约法门解者,方便为父,智度为母。不离深义以为和尚,自心觉悟名佛。自心理体名法,理智一如名僧。如理作意观察名孝,如理证入无背名顺也。由斯事理二种孝顺,决至无上大菩提道。故云:至道之法,孝即名之为戒,亦即名为制止;以孝则自不作恶故也。——《梵网经合注》

*复达戒

勤心作福,不可但贪清闲。少年清闲,是不祥事,非折寿则损福。於清闲二字作毒药想,方有少分出生死路。背经虽好,非出家正务。周利不诵半偈,深证二种解脱。提婆在家,通十二韦陀,出家通八万法藏,无救阿鼻地狱,三大劫苦。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见提,愚学成生死,不可不深思也。——《灵峰宗论》

*示靖闻

欲悟即心即佛,须是持戒念佛,持戒得净,佛念得切,尘垢自除,光明自现。偈曰:

持戒便是平心 念佛便是直行

参得个点玄关 不向钵盂讨柄

若更者也之乎 失却佛陀性命——《灵峰宗论》

*应以猛利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

——《灵峰宗论》

*生平行履,百无一长。独有大菩提心,忘身为人,舍己从人,为堪质之于三世慈尊者。——益大师

*示修六逸关主 

   余初度岭。至五羊时。菩提树下。弟子修六逸公。即相率同辈皈依。乃至出岭之南岳。游吴越。相从于艰难困苦中。始终二十五年。未尝少闲。及余归隐匡庐。公素为生死心切。志求向上。亦相从于金轮峰顶。闭死关三年。单提一念。幸有自信之地。今以省师归故山。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出家为生死。求向上一路乃本分事。禅人死关三年。其于放下身心。抖擞客尘烦恼。消磨习气。乃最初一步。业已自信。但于参究生死病根。未能顿拔。以参禅先须识取生死病根。方能用药调治耳。何谓生死病根。以贪瞋痴慢。皆以我见而为根本。一切圣凡。二种生死。皆因执我。然我依见立。是则妄见。乃我执之本。称为法身之刺。见刺不拔。生死难出。是以一切凡夫。执身心人我是非之见。一切外道横执邪见。二乘圣人。执生死涅。欣厌取舍之见。一切菩萨。执有生可度。有佛可求之见。等觉圣人。未忘佛见法见。故有二愚。乃至祖师门下。初学参禅者。则多先起待悟之见。于未悟中。妄起未得谓得之见。及有一念狂心暂歇处。即执为妙悟。便生得少为足之见。即将古人言句。攀扯回为己解。执为[糸-八]妙之见。以此蕴集于怀。不肯唾却。久之酿成毒药。以致误堕邪见。纵有一念顿悟自心。本来无物。则又堕在光影门头。以为究竟之见。所以云门道。只饶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堕在法身边。谓之抱守竿头。则永无超脱之见。总之但有丝毫情见未除。皆是生灭边收。通是生死病根。纵然悟得。尚属生死。故云悟之一字。亦须唾却。何况全未了悟。但依希恍忽。便起知见。自以为得。即将古人现成语句。把作自己妙悟。此皆堕自欺。全非真参实究功夫。如此用心。皆是未识生死病根之过也。所以古德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苟知见消亡。不真何待。所以佛示阿难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此其究竟穷元。单以见为生死病根。以从法身而起妄见。见有身心世界。而沉生死。故今以离见为出生死。证法身之极则也。马鸣大师。示人以离念为真修实证。以因念有见。若见谢则念自离。妄自泯矣。是知贪烦恼之病根浅。唯独见刺之病根深。最为难拔。故参究工夫。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则妄见潜滋。妄见滋。则纵有悟处。皆成习气。以成魔见矣。所以棱严经中。说见魔最深。隐而难知也。禅人有志。真参实究。直须看破。切不可堕在知见网中。正当做工夫时。只将赵州无字。与六祖本来无一物同参。于未提起时。先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透底看者无字。毕竟有什么气息。才有一念起处。当下一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如此安身立命。在话头上靠定。深锥痛札。一念不移。如老鼠咬棺材。自有透脱时也。切不得将古人公案言句。蕴在胸中。将来比拟。以拟心即错。决不是古人见处。至于寻常应缘时。只将话头靠定。历历孤明。自然不被境风摇夺。乃至与人接谈时。切不可将古人公案。作自己知见。以资谈柄。此一种病根最深。以正当说时。直图爽快。全不知不是自己本分事。以此纵心矢口。全不曾回头照看。所以不知是病。若养成此病。则将为大我慢魔。乃狂魔之所摄持。今目中所见。缁白好禅者。比比皆然。不可不惧也。古人参禅。无别[糸-八]妙。只是肯将凡情圣解。一齐扫却。放得胸中空落落。不留丝毫知见作主宰。知见不存。则真见发光。自然了无一物矣。如此放下时。则当人一念。如大火聚。一切尘情习气。一触便烧。如红炉片雪。绝无影迹可留。回观一切知见边事。如说梦耳。所以道。参禅无诀法。只要放得下。若放下一念。则一念真实。若念念放下。则念念真实。若彻底放下。则尽未来际。彻底真实矣。公行矣。能不忘此叮咛之言。则与老人眉毛撕结。未常有丝毫闲隔时也嗟嗟。老人老矣。傥负此缘。错过此生。则再求今日之缘。又不知几千万劫也。——《梦游集》

*与闻子与 

  念足下为生死心。真实如救头然。五欲泥中。不若是坚强勇猛。诚难顿拔其根。若于热恼中。发一念清凉。便是火里生莲。但惜足下禀气柔弱。心力骨刚。第色力不充耳。居常善病。足下识此病源乎。他人之病。从世闲贪痴起。足下之病。从为道贪痴起。病虽不同。为病则一。足下愤愤要出生死。将谓脱尘网。为出生死。不知离妄想网。为真出生死。况父母之恩。未能顿报。若以远离为报。则重增父母之忧。是返苦于亲也。何报之有。以不得脱离。日夜痴痴妄想。以为不遂其志。则道未办。而苦芽先增长矣。岂非大痴耶。足下当自思维。妄想乃生死根。即于病中。觑比妄想了无根蒂。则念念顿拔生死。即此坐进此道。法身日健。心地日明。不待脱而自脱矣。老朽感足下信心。时不能忘。闻足下病尚未安。故以此奉慰。——《梦游集》

*与金省吾中丞 

在昔豪杰之士。负经世之材者。但知建功立业于不朽。岂知真不朽之业哉。以不达本有。舍己从人。故功未必成。即成而未必不朽。即有虚名。垂之后世。名存无益。而黑业随之。因果昭人之耳目者。古之将相。类堕于此。孰能如裴张白杨诸大老。在世出世者乎。是知有先具性真。而推绪余于功名者。亦有功成身退。而归根于性命者。虽早晚不同。而超然独得。世难与比者。则一也。惟翁当功成身退之日。即能放下诸缘。潜心一真之地。其所谓至乐于己者。九鼎不易也。岂非大豪杰哉。惟翁即在放下处著力。放到无可放处。自然不被生死业系矣。即修净土一门。最要放下染缘。而净业方成。然于放下处。求生净土。是以彼易此。博换之法耳。云栖道场。清规肃静。如金刚圈。但愿大众一心。依教奉行。即莲师法身。俨然踞狮子座也。唯众护法大檀。时时加被。以增精进耳。复何所云。

——《梦游集》

*示观智云禅人

学道人。以等心死誓。为出生死第一义。又放下为入道之要。古人云。志当归一。久而不退。他日必知妙道所归。此五乳为老人归真之所。禅人皈依老人之心。一生居半。今幸有此卓锥之地。正是尔等。放舍身命处。生则同修。死则同归。尔当放下诸缘。一心寂静。于此集二三同志。老者专心念佛。精修净业。誓死为期。则法道常存。慧命不断。是不负皈依之念也。应念尔祖乐天公。与老人有三世之谊。自当以义为质。绝无二念。若别存一念。则非真实为生死人。凡居常。务要以法为怀。纲维丛林。调和大众。内外一体。宾主一心。兼忘人我。剿绝是非。了得烦恼本空。便是出生死路。即此心地清凉。便是净土之要门也。尔其勉哉。勖哉。——《梦游集》

*逆境面前枪,顺境脑后箭。面前枪易躲,脑后箭难防。

——紫柏大师

*吾少时,但知人有过,不知己有过。既长,虽知人有过,亦知己有过。久之,但知己有过,不知人有过矣。

——《紫柏老人全集》

*黑暗女,功德天,善用之,福无边。 

——《紫柏老人集》

*以理治情。如春消冰。——紫柏大师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永嘉证道歌》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摘要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念佛而不发大菩提心,不与弥陀本愿相应,终不往生。虽发菩提心,不专念佛,亦不往生。故必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缘,而后期生净土。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即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彻悟禅师示众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彻悟禅师语录》

(轮回路险,无常迅速,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开成三年三月六日,师将示寂。谓其徒海岸等曰。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复质无行。古人耻之。无昭穆动静。无纶绪往复。勿穿凿异端。勿顺非辩伪。勿迷陷邪心。勿固牢斗诤。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真谛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辜我矣。言讫而逝。(古代著作文化的质量,大大超过近代。可惜无人注意而一味哄托现代化——智茂补笔) 

——《清凉国师传》

*古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所以道人行履。一切处一切事勿被境转。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了。插秧以后要薅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禅和子的看法 是。迷魂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尘所转。其余五根都能不被转。香不垂涎。臭不恶心。甚么眉毛长。牙齿短。张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虚云老和尚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痴。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虚云老和尚临终前遗语

*昔日鸡足山悉檀寺的开山祖师。出家后参礼诸方。办道用功。非常精进。一日寄宿旅店。闻隔壁打豆腐店的女子唱歌曰。“张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条路。明朝仍旧打豆腐。”这时这位祖师正在打坐。听了她这一唱。即开悟了。可见得前人的用功。并不是一定要在禅堂中才能用功。才能悟道的。修行用功。贵在一心。各位切莫分心散乱。空过光阴。否则。明朝仍旧卖豆腐了。

——《虚云年谱》

*四月十七日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样少他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处。要羽毛为衣。也要饮食。衣食住三事本是苦事情。为佛弟子不要被他转。佛初创教。要比丘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虽减轻了衣食住之累。但还是离不了他。现在时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样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没有得食。春时不下种。秋到无苗岂有收。可见一粥一饭。来处不易。要花时间。费功夫。劳心力。才有收成。为佛弟子。岂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古人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出家人不能和俗人一样。光为这三个字忙。还要为道求出生死。因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但修道这件事。暂时不在,如同死人。——虚云老和尚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这是一切处都修道。并不限于蒲团上才有道。否则就应了四料简的:“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总免不了有时说好说歹的。打破此关。就无烦恼。说我好的生欢喜心就被欢喜魔所惑。三个好。送到老。说我不好的。是我的善知识。他使我知过必改。断恶行善。衣食住不离道。行住坐卧不离道。八万细行。不出四威仪中。古人为道不虚弃光阴。睡觉以园木作枕。怕睡久不醒。误了办道。不独白日遇境随缘要作得主。而且夜间睡觉也要作得主。睡如弓。要把身弯成弓一样。右手作枕。左手作被。这就是吉祥卧。一睡醒就起来用功。不要滚过去滚过来。乱打妄想以至走精。妄想人人有。连念佛也是妄想。除妄想则要做到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这才脚踏实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纯熟。忙碌中。是非中。动静中。十字街头。婊子房里。都好参禅。不要只知忙于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边为要。——虚云老和尚

*四月初九日开示

达摩祖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行解相应就是说得到行得到。古人有说得到行不到的,亦有行得到说不到的。说属于般若慧解,行属于实相理体,二者圆融无碍,就是行说俱到。小乘守偏空见法身,行人惑未破尽,理未打开,所以说不到五品位后,讲得天花乱坠,行不到,不能断惑证真。而今我们说的多,行的少,这就为难了。说的是文字般若,从凡夫位说到佛位,如何断惑证真,怎样超凡入圣,都分得开,临到弄上自己份下,就行持不了,这是能说不能行。《沩山警策》说“若有中流之士,且于教法留心”也算好的。我们不但行不到,连说也说不到。古人一举一动,内外一如,念念不差,心口相应。我们的习气毛病多,伏也伏不住,更谈不到断了,只是境风浩浩,无真实受用。要说也拿不出来,从经论语录典章上和平时听到的拿来讲,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讲前忘后,讲后忘前,讲也讲不到。既然行解不相应,空活在世就苦了,一口气不来,未知何往,我正在是这个时候了。一入梦就不知什么妄想,就不能做主,生死到来,更无用了。日日被境风所吹,无时放得下;既作不得主,讲也无用。我今多活几天,和你们说,还是泥菩萨劝土菩萨,但你们受劝是会获益的。只要莫被境转,如牧牛要把稳索子,牛不听话就给他几鞭,常能如此降伏其心,日久功深,就有到家消息。——虚云老和尚

*东西佛诚实言。南北佛诚实言。上下佛诚实言。为我护念见此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君买饼点何心。(注:联语含有深意,喻念佛法门与参禅法门,殊途同归)——虚云老和尚书对联

*虚云和尚开示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在福建功德林佛七开示 

  当民国廿二年春季。闽省福建功德林居士。发起佛七时。至第三日。虚云老和尚。由鼓山涌泉寺下省公干。顺途到功德林慰问大众。刚好佛七止静默念。大众一闻虚云老和尚驾到。大半离座迎接。叩头礼足。当时云老和尚大喝一声说。你们学佛好多年。今天对这样严肃佛七道场。给你倒插法幢了。佛法的门中。无论是禅是净。贵在六根门头用事。掉举与昏沉。都是失念的病源。你们记得吗。弥陀经中说过。假如一天。二天。三天。甚至于七天。都一心不乱。那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诸圣众。现在他的面前。接引往生。现在你们诸位能不能一心不乱。如果一心不乱。怎样会听到老僧到来。如果一心不定。念到阿弥陀佛现身到来。你也不认识。他是佛是魔。你还不认识。是定是乱。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险。真是可怜、可怜。

  大众给他教训一番。都不知道怎样是好。到佛七场中开静了。虚云老和尚就同大家入殿礼佛。向大家开示说。

  你们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样。世法无心。尚且不可以。何况佛法呢。念佛的人。从头到尾。要绵绵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乱的念去。佛来也这样念。魔来也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样才有成功的日子。为什么呢。佛者是觉也。既然能觉悟。自然知道用力专心念去。魔者是恼也。恼害众生慧命。知道他恼害慧命。当然更加用力专心去降伏他。所以当能够觉时。就是见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现在佛七场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动。继续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见着佛了。你们叩头接我的有几位。你们说接到什么。既说不出好处。岂不是虚耗时光。空无所得。岂不是我来恼害你们一心大事。扰乱你们一心净业。这样就是你们置我于魔罗边处了。可叹。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宝。实在可怜。他们有的用什么烧猪、鸡、鱼供养观音菩萨。既然犯了杀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时。正遇梅兰芳在上海演戏。有某居士包一个厢位。花数百元请我看戏。我告诉他说。八关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戏。何况我出家的僧人。你请我看戏。无异烧猪供菩萨。那个人叩头悔过说。我今天花了几百元得到开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无上。贵在用心。一句珍重。揖别而去。此时各人不敢起身送别。而虚云老和尚也不回头看看。

这个佛七。经过虚云老和尚开示之后,所剩下的四天功夫。的确是样样照做。其中有一位陈大莲居士。建瓯人。皈依太虚法师。曾任福建省议会议员。在此期佛七的第六天念佛中。看见地上显出黄金色。很是高兴。结七后特地上鼓山。再请虚云老和尚开示。蒙虚老和尚开示说。这是心到达清境的表现。切戒生贪念。务须一心念佛。努力精进。自然到家。不能够有其他希求。要知道圆人说法。没有一法不圆。任他横说直说。都是契理契机。

——《虚云和尚法汇开示》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至于各宗法门,俱应研究。而智识浅鲜,世务纷繁之人,何能兼顾。欲学余宗,必须净土已得大通,了无疑惑,方可。若净宗不通,一学余宗,稍有所得,便将净土置之度外。将来所得之益,只可作未来得度之因,决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汝于净土,尚未知门径,何得便欲学唯识。今之学佛者,多半皆属好高务胜,欲于大众前作通家,并非为了生死以学佛也。汝欲学佛,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能如是者,乃真佛弟子。若所作所为,与佛相反。则纵能精修,亦难感格于佛。以心行与佛相背故也。

——《印光文钞》

*复无锡佛学会少年学佛社书 民国廿三年

昨接贵社大札,及研究方案,不胜惭愧。光一介庸僧,毫无知识,只知学愚夫妇礼拜持诵,以求带业往生,何能为贵社作指导师乎。所言前寄之简章缘起,实不知其事,或因寺中人,以光拒绝一切,而且事非紧要,即与丙丁童子收执,亦未可知。光年届七十,心如赤子之无知。但候死期,除念佛外,别无所为。况敢膺贵社尊职,为之条陈其所研究之经书义旨,而令依之以修持乎。虽然,既已谬投大札,亦不得不陈我所见。少年学佛,必须要敦伦尽分,(即实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因果,及与轮回。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化他。行有余力,则研究一切大乘经论,及古今儒释古德各著述。又须识取纲宗,用以宏扬佛化,续佛祖圣贤之薪传。所谓由实行而博学,由博学而得宗。如是则决定现生优入圣贤之域,临终即入极乐之邦矣。若不注重躬行,只期多知多见,必至矜己傲物,排因拨果。如是之人,其天姿实足以继往开来,由其最初一步,未曾在自己身心上检点,从兹愈趋愈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卒成破坏佛祖圣贤之道之人,此古今聪明人一大可怜可悯之事也。此事,一百人,就有八九十,堪令人痛哭流涕。光学如面墙,然以七十年之阅历,若不为贵社献,一旦死去,便与虚生浪死者同。由此一纸之诚,或可作贵社继往开来之一助。而光亦借此微功,得生西方,则是贵社之所成就也。感何如之。启案璧回,再来函,决不答复。          

——《印光文钞》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印光大师

*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吾常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而亵渎之罪,当先受之,堕落三途,经若干劫。其罪毕已,当承此善因,又复闻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若现生竭诚尽敬,则现生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       

人之修福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身业,后意根属心,即意业。三业者,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三种事,罪业极重。学佛之人,当吃素,爱惜生命。凡是动物,皆知疼痛,皆贪生怕死,不可杀害。若杀而食之,则结一杀业,来生后世,必受彼杀。二偷盗,凡他人之物,不可不与而取。偷轻物,则丧己人格。偷重物,则害人身命。偷盗人物,似得便宜,折己福寿,失己命中所应得者,比所偷多许多倍。若用计取,若以势胁取,若为人管理作弊取,皆名偷盗。偷盗之人,必生浪荡之子。廉洁之士,必生贤善之子,此天理一定之因果也。三邪淫,凡非自己妻妾,无论良贱,均不可与彼行淫。行邪淫者,是坏乱人伦,即是以人身行畜生事。现生已成畜生,来生便做畜生了。世人以女子偷人为耻,不知男子邪淫,也与女子一样。邪淫之人,必生不贞洁之儿女。谁愿自己儿女不贞洁。自己既以此事行之于前,儿女禀自己之气分,决难正而不邪。不但外色不可淫,即夫妻正淫,亦当有限制。否则,不是夭折,就是残废。贪房事者,儿女反不易生。即生,亦难成人。即成人,亦孱弱无所成就。世人以行淫为乐,不知乐只在一刻,苦直到终身,与子女及孙辈也。此三不行,则为身业善。行,则为身业恶。二口业,有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者,说话不真实。话既不真实,心亦不真实,其失人格也,大矣。绮语者,说风流邪僻之话,令人心念淫荡。无知少年听久,必至邪淫以丧人格,或手淫以戕身命。此人纵不邪淫,亦当堕大地狱。从地狱出,或作母猪母狗。若生人中,当作娼妓。初则貌美年青,尚无大苦,久则梅毒一发,则苦不堪言。幸有此口,何苦为自他招祸殃,不为自他作幸福耶。恶口者,说话凶暴,如刀如剑,令人难受。两舌者,两头挑唆是非,小则误人,大则误国。此四不行,则为口业善。行,则为口业恶。三意业,有三,即贪欲,恚,愚痴。贪欲者,于钱财田地什物,总想通通归我,越多越嫌少。恚者,不论自己是非,若人不顺己意,便发盛怒,且不受人以理谕。愚痴者,不是绝无所知。即读尽世间书,过目成诵,开口成章,不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谓人死神灭,无有后世等,皆名愚痴。此种知见,误国害民,甚于洪水猛兽。此三不行,则为意业善。行,则为意业恶。若身,口,意三业通善之人,诵经念佛,比三业恶之人,功德大百千倍。

学佛之人,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者,凡逆天悖理,损人利己等恶念,不许起。起,则立刻生惭愧忏悔之心,令即消灭。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利人利物之心,须常存之。力能做者,认真做去,不能做者,心亦常存于此。说好话者,要说有益于人,有益于物的话。不是要人听到欢喜,叫做好话。如教训儿女,及劝人为善,劝人戒恶,劝人敦伦,劝人修福等。行好事者,认真行孝亲,敬兄,睦族,化俗之事。凡诵经,礼佛,念佛,拜忏各佛事,必须身心恭敬。

学佛之人,夜间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吃饭不可过度,再好的饭,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养人。吃十几程,脏腑必伤。常如此吃,必定短寿。饭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动,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为下作,最为罪过。佛殿僧堂,均须恭敬。若烧香,不过表心,究无甚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极其臭秽,以此臭气,熏及三宝,将来必作粪坑中蛆。不吃过度,则无有屁。若或受凉,觉得不好,无事则出至空地放之,待其气消,再回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当用力提之,不一刻,即在腹中散开矣。有谓,不放则成病,此话比放屁还罪过,万不可听。佛制戒律,未说此事,想古人身体好,又不贪吃,无有此事,故未说。若有,佛必说之。切不可谓佛不说,就应当放,则是自求堕落,佛也难救矣。孔子以圣人之资格,朝于凡夫之国君,将欲升堂,在阶下,便不敢大出气,况入堂面君乎。故《论语》云,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摄,提也。齐,音咨,衣岔子也。鞠,曲也。屏,闭藏也。息,鼻中气也。)孔子朝君,将升堂,先鞠躬而行。鞠躬,则衣前长,故必提其两岔,去地约一尺,方不至蹋其衣而跌蹶失仪。严肃之极,故鼻中之气,似乎不出。试看此是何等敬畏。今人比孔子,则相去悬远。时君与佛,又相去悬远。放屁与不出气,又相去悬远。静言思之,直大地无容身之处矣,可不极力留心乎。吾人业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宝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敛,任意放屁,此之罪过,极大无比。许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当做古德不说。不知古德说的巧,云泄下气,他也不理会是什么话,仍不介意。光三四十年前,常说此事,后试问之,人不知是何事,以故只好直说放屁耳。唱戏骂人说放肆,就是说你说的话是放屁。凡有所畏惧,气都不敢大出,从何会放屁。由其肆无忌惮,故才有屁。你勿谓说放屁话,为不雅听,我实在要救人于作粪坑之蛆之前耳。

晨起,及大小解,必须洗手。凡在身上抠,脚上摸,都要洗手。夏月裤腿不可敞开,要扎到。随便吐痰[鼻+希](音喜)鼻,是一大折福之事。清净佛地,不但殿堂里不可吐[鼻+希],即殿堂外净地上,也不可吐[鼻+希]。净地上一吐,便现出污相。有些人肆无忌惮,房里地上墙上乱吐,好好的一个屋子,遍地满墙都是痰。他以吐痰当架子摆,久久成病,天天常吐,饮食精华,皆变成痰了。若肯咽了,久则无痰,此是以痰杀痰最妙之法。如不能咽,当袖一痰布,吐于其上复袖之。此亦劳人,又不洁净。不如咽了,又不劳人,又无污秽,而且永无痰病,是为治痰病之妙法。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著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著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看经论,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须多看,急躁不能凝静,必难得其旨趣。后生稍聪明,得一部经书,废寝忘餐的看。一遍看过,第二遍便无兴看,即看,亦若丧气失魂之相。此种人,均无成就,当力戒之。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乃生知之圣,读《易》尚至韦编三绝。以孔子之资格,当过目成诵,何必又要看文而读。故知看文,有大好处。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吾人当取以为法,切不可显自己聪明,专尚背诵也。当孔子时无纸,凡书,或书于木板,或书于竹简。(亦竹板也。)《易》之六十四卦,乃伏羲所画。六十四卦开首之彖,乃文王所作。每卦之六爻,乃周公所作。此外之上经彖传、象传,下经彖传、象传,并乾坤二卦之文言,及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所谓十翼者,皆孔子所作。若约字说,孔子所作者,比文王,周公所作,当多十余倍。而孔子读文王、周公之《易》,竟至将编书之熟皮绳,磨断过三次,可以知读之遍数不可计也。吾人能以孔子之恒而读佛经,持佛名,必能以佛之言之德,熏己之业识心,成如来之智慧藏也。其专修净土法则,自有净土五经,净土十要,及净土诸著述,此不备书。——《印光文钞》

*善用心者,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本。不善用心者,富贵荣华悉是堕落之因。——印光大师

*与明本师书

佛堂日课,即依现在所订规矩,切实修持。然不可一向专在事相上用功。必须心心念念,对治自己习气毛病。能如是者,方为真念佛人。否则,如水泡石头,绝无心得。但按净土常规,不可别生花样。——《印光文钞》

*然苦乐祸福,本无一定。善用心者,即可以苦为乐,以祸为福。不善用心者,固多由乐得苦,由福得祸。                            

——《印光文钞》

*大慧禅师云:学道人,逐日将检点他人地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晚晴集》

*自满自大,妙药难医。能革能迁,圣域可跻。学者不可不知此。——《禅林宝训》

*治心于未萌,防情于未乱。——《禅林宝训》

*修心铭

    凡人举念,关系最重。发机虽微,果报甚大。善造道者,不可不慎。

    是故经云:发念之机在十恶,则三途之业报已成;发念之机在善,则人天之业报已成;依四谛发念,悟无生而罗汉果成;依十度发念,悟无生而菩萨果成;悲智平等,则正觉果成。

    念凡即凡矣,念圣即圣矣,念佛即佛矣。盖果不离因也,因外无果也。

    故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念头之重,岂不大哉!虽云报在未来,然三际不出一心也。夫法身湛然,遍一切处,报化一体,感应随机。感之所召,跨亿大千如咫尺。缘示应机,虽践迹而弗观。

    铭曰:防心如城,守念如门,邪正出入,一念修分。

一乘任运 万德庄严 是诸佛之法界——《禅门日诵》

*苦哉黑暗女,乐矣功德天。智者俱不受,愚夫纳两边。      ——《高僧传》

*佛世之时,周利盘陀,示是其人,虽三业无过,根性极钝,九十诵鸠摩罗什偈。偈曰:智者身口意,不造于诸恶。系念常现前,不乐着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

——《止观辅行卷》

*菩萨求佛道时不惜身命。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皆共护念能成佛道。若为菩萨而懈怠者。贪著世名不专勤求。是为自欺亦欺诸佛及诸菩萨。何者。自言我为众生而求佛道。而为杂行魔得其便。不负心者。负者不克也。后不遂初名为不克。亦是自欺不诳众生者。诳亦欺也。亦误也。令他误解故也。违于先言而行杂行。故欺众生即负自心。负自心故即是欺佛。(以上解释,不欺佛,不负心,不欺诳众生。)——《止观辅行卷》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宽地阔,让三分心气平和。

横幅:知足者心常乐,能忍者身自安。

——碧山寺 慧空长老

*具缚凡夫损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实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况仅从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谁知此实语也。

——《寄钱牧斋书》

*修净土者,自净其心。方寸居然莲界。

学坐禅者,达禅之理。大地尽作蒲团。

——《娑罗馆请言》

*至人除心不除境,境在而心常寂然。

凡人除境不除心,境去而心犹牵绊。——《娑罗馆请言》

*今日起,我就禁语。交代大家的一些话,切要记得:彼此要忍耐合作,凡事都须惭愧自己的不是,切不可责人非,致生事端。大众和合,清净修行。(时九十岁)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

*汤子遗书云:每见朋友中自己吝于改过,偏要议论人过。甚至数十年前偶误,常记在心,以为话柄。独不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舜跖之分,只在一念转移。若向来所为是君子。一旦改行,即为小人矣。向来所为是小人。一旦改图,即为君子矣。岂可一眚便弃,阻人自新之路。更有背后议人过失,当面反不肯尽言。此非独朋友之过。亦自己心地不忠厚,不光明。此过更为非细。

——《六祖坛经笺注》

*最后,还要向学者进一忠言,我人识取真心,证得本来后,尚须众善奉行,一则磨练自己习气,以增慧光,二则积累福德,以作成佛资粮。以吾人真如体性虽净,而有无始旷劫习气染著未除,不以种种方便薰习,烦恼亦无得净。而此烦恼垢染,遍一切处,故须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复次,佛是二足尊,智慧福德双圆,方能成佛。如仅有慧而无福,只不过是罗汉,不能成佛,故须广行诸善,积聚福德。切不可自恃天真,不习众善,以成懈怠,而误堕恶道,铸成大错。

但修善时,须与无心相应,不可取著因果,若取因果,便落凡夫人天报中,难证真如,不脱生死。若与无心相应,即为成佛方便。既能超脱生死,更兼广大福德。《金刚经》云:‘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千金不易之谈也。——《略论明心见性》元音老人

*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学而不成,犹益人天之福,不失成佛之正因。况闻而信,学而成,守护不忘者,其功德岂能度量?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元音老人

*由发大菩提心,方得菩萨净戒。由护菩萨净戒,方成无上菩提。更相由籍,不得暂离也。像法末法,自是众生妄见分别耳。既欲护持菩萨妙戒,必须深观法性常住。如佛在世,等无有异。所谓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安得起于像法法灭尽想?而姑自宽恕哉?

——《劝示护持心要》

*又广东罗浮山,华首台,天然禅师,有一弟子,看牛出家,未尝读书,性愚鲁,但肯向学。师曰汝学佛法,拜观音,求智慧,中夜方可睡。此子日间,为常住服务,什么都做。夜间拜菩萨,拜到中夜。如是长期拜,一拜拜了十三年。一夜拜到九点时,见菩萨挥手,便去睡眠。师问何故早睡?答曰弟子听师教,拜到半夜;但亦听菩萨话,菩萨挥手,所以我去睡。师曰好,汝将菩萨拜到晃动。不日菩萨又问,善男子,拜我求何物?答我不知,问师答复。如是又拜三年,菩萨又问善男子,汝求何物!答求智慧。菩萨教饮佛前杯水,饮时身心透凉,六根清净,得大智慧,所谈佛法,胜过阿师了。此子后来当方丈,号异尘祖。

此乃一法修行,一直修,修到底,无有不成功者。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末法众生。福薄慧浅。常对三宝。发露忏悔。

自愿发心。修戒定慧。依教奉行。永远不退。

护法安僧。平淡自在。舍俗求真。安心是贵。

亲近善友。听闻正法。思维其义。如说修行。

恳切念佛。切愿往生。普劝大众。见弥陀尊。

妙法在于。竭诚尽敬。

*今天炭炉烧了一天,水不开,不知何故?值勤者李琮来说:“火心要空,人心要实!”我才明白自己不识火性。在加煤时,加得实实在在,下面死灰又未出尽。因此火力不得上来。这是小事,也可喻大。 ——《茗山日记》

*淫念除却,才是罗汉。威名振主,身之祸也。

——《茗山日记》

*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盖言悟后不废存养省察之功也。

——《台州佛教

*世上明师善友,从形相上求,真似等天之难。从取长补短上求,所谓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主要善用其心,善会其意,断惑证真,原是本分。若无此志,永不翻身。

*子立佛志,不亚丈夫身。

相有男女,意向自选成。

真发道心,成佛非过分。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欲明经义,须反身而诚;欲达经用,须善于应物。我人日常见闻,试以六祖三十六对法,久久纯熟,自有正见。先见临事而生,脱口而出,如鹤云霄,烁发清响。

*办生死事者,乃大丈夫也。何可计较他人是非,不加深刻检查自心自之业障习气,反以为荣?实则只堪称无耻也。

*贵在随文入观,如理现相。圆融无碍,荡净心地,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弥陀如来不在他方。否则不如静止三业,恳切念佛为妙。

*慢

(1)慢。

于劣计己胜:比己低劣者,我们执着比他殊胜,内心高举,产生傲慢。

于等计己等:与已平等资格者,你执着以为胜过他。

(2)过慢。

于等计己胜:与已平等资格者,你执着以为胜过他。

于胜计己等:对于胜过自己者,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自己和他一样。

(3)慢过慢。

于胜计己胜:对能比你强的人,你执着胜过他。

(4)卑慢。

他多胜谓己少劣:对能力比你强的人,你执着输他少许。

这四种慢,都是好强,好胜,爱名的心理作怪。

(5)我慢。

于自最胜五蕴依身,计我我所,自持高举。我们在五蕴的身心中,执着我、我所,然后自我提高,即我慢。前四种慢是与别人比较后产生的,这种慢与别无关,它是真正的根本烦恼。

(6)邪慢。

于己全无胜德,计己有胜德。

(7)增上慢。

于自少分胜德,计己得全分胜得。

*有人骂我者,骂得对

有人赞我者,增我罪

*我们的微薄道心,坚固我执,常令自他生烦恼:我们很少能够增长他人的善念,也很少施惠于人,却自夸功劳。我们惯于与贪欲,恨为伍且自高已德,轻视他人。

*梦觉一如,惟功夫到家者方成。但于觉时操持,久之,梦中自能无大走作矣。

*遵戒学修

常诵常生惭愧心,渐渐进入菩萨界。

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以理伏人,以德感人。发菩提心,怨亲平等。

方便折服,不越本分。究竟不离,念佛往生。

*遵其所闻,行其所知。知之非艰,行之维艰。

道听途说,难得实益。认真负责,办好事业。

*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饶益有情戒,心散是枝末,志散是根本。心外取法,愈修愈迷。境空心有,驴年成佛。

*知人易 自知难

了解别人比较容易,客观如实地了解自己却很难。

对别人的缺点清清楚楚,对自己的问题马马虎虎。

*敲打唱念,威仪礼节。清规戒律,参学规矩。避免是非,奋发道心。真为生死,克服杂念。专心念佛,求生西方。临终往生,决定成功。

*《坚固经》第五,坚固长者子,三请佛敕弟子现神足。佛言: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覆德露过。以现神足,能起谤故。

*好顺恶逆,人之常情,也是生死根本。

 不动情念,不生执着,一心念佛最可贵。

*苦口的是良药,忠言必是逆耳。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烦恼习气除尽,自得心无挂碍。用无挂心读大经才能悟彻摩诃般若。凡夫信佛,应该从做老实好人开始,第一步是忏悔业障,然后常随佛学,学解学行。从浅至深,从近至远,从粗至妙,只有返问自己才能逐步明确佛与众生之距离并平等。随悟随修,功不唐捐。

*三业未净,谬有知律之名。名过于实,此道人生平之所耻。

*以世间生死之心而易出世之心,以滋罪之财而养定慧之命。

*活埋观念,实际是门外汉。

*越深的道理越简单,越好的修行越平常。

*为法为道为成佛,除烦除恼除世情。

*远离众生相,具足大悲心。善悟无碍,永得大安。

*佛说一切法,本为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风情难任,圣法宜遵。

*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贪痴三毒,人人心中伏。一遇恶缘凑,随时会发作。

*从境炼心心如铁方成道,依心修行行如风无挂无碍。

*身心善调,降伏烦恼。

*打头不遇作家,老来反成骨董。

*不是有心除妄想,只因无事可思量。

*一切善法,慈为根本。

*断尽欲念最安乐。

*亲近善知识,回向大菩提,其心大欢喜,于世起慈悲。

*离暗趣明正,除热得清凉。

*只怕行人不发心,不怕没有护法神。

*安分守己,各尽其职。以人为本,借事炼心。

*俗习难除。永无了生死分。

*离心意识可参禅,执心不在内外中间而不离。

*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有一回我正坐在那里跟她说话,来了一位年轻的尼僧,她是从某个小县的寺庙中赶来的。她在向隆莲法师行了大礼之后,就告起状来。她说她们那个县的宗教局,规定她们的庙子每年要向宗教局交纳两万元钱。她们不愿意,遂来请隆莲法师主持公道。

  隆莲法师先问她,是不是局里已经做出了规定,每个庙都要拿?尼姑回答说是的。

  隆莲法师干脆地说,那该给就得给,规定要遵守。

  小尼姑仍不快,说她们庙里本来收入就不多,今年扩建还需要大量的钱。一上缴就更不够了。

  这时坐在一旁的一位居士愤愤地说,吃出家人的钱,太不像话了。简直是魔鬼。

  隆莲法师马上说,不要骂人家。人家在机关工作,光靠那点儿工资生活不容易。再说你们庙里的香火钱还不是白得的?又不是辛苦钱。

  大家不说话了。

  隆莲法师接着说:有些事情即使我们知道它不合理,是陋规,也还得接受它,因为它一下子根除不了。事物的存在总有它的道理,为什么旧社会留下那么多的坏习惯,到现在还依然存在?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不要强行去改变。再说了,社会本来就是复杂的,现在改革开放,就更复杂了。复杂才有生机。水至清则无鱼嘛!

最后年轻尼僧终于表示,她回去就告诉庙上,接受隆莲法师的教诲,遵守规定,不和宗教局发生矛盾。

——《隆莲法师传》

*我们打佛七就是要克期取证,要先将身口不乱动不乱说,而后将心守好,使在这七日中有所成就。所谓打七依字面上可以解释为打掉我们的第七意识;因为第七意识里都是那些贪、、痴,没有好的;比如你想布施,它就悭贪舍不得,打七就是要把它转好,转为平等性智,并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连第八识内一分生灭心亦要打掉,转为大圆镜智而成佛。所以,我们打七的作用就是要把八识里的坏念头打掉。如此,才能把凡夫之心转为佛心,念佛即是转凡情为佛心。——妙莲法师

*正确对待疾病

人身体有病,常常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情绪不好,又往往加重病情。疾病和不良情绪如果形成恶性循环,对健康的恢复就极为不利。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疾病。

有病,要靠医生来治,也要靠病人自己正确对待。有一种态度是“既来之,则安之”就很好,既然得了病,就要安下心来对付它。着急无用,发愁无用;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有了病要学会掌握其规律。要体会,在怎样的情况下,病会转好,在怎样的情况下,病会转坏。这样,在生活方式上,就要有所取舍,逐渐使自己的生活适应自己的身体情况。

有两种不正确的态度,都对治病有碍。一种是不耐心治疗,也不善于休息。这往往会使小病酿成大病。另一种是对疾病过分担心,本来是可以治好的病,自己总认为难以治好;本来病不重,自己却认为很重。或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一遇到波折,就失去治好的信心,陡生焦虑,终日处在不安的心境中。须知焦虑和终日不安,很可能引发某些神经方面的症状,如头痛、失眠、胃肠功能的紊乱等。这岂不是病上添病?

对待疾病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在精神上要压倒疾病,而不要被疾病所压倒。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学些医药卫生知识,使自己对疾病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又懂得怎样配合医生的治疗。要学会排遣,即是说,不要整天老是想着自己的病,要能够使自己的精神从疾病的缠绕中摆脱出来,转移到别的方面上去。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