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0:4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茂修行提纲 》

十八、名相解释

*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是故名为戒波罗密。

——《优婆塞戒经》

*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诚实。无有虚妄。我说名婆罗门。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须。戒慧具者。我说名比丘。

——《阿含经》

*《宋高僧传》把僧伽列入“感通篇”,而赞宁对感通二字的解释:逆于常理,感而遂通。化于世间,观之难测。显然是神异事迹的一种注解。赞宁说: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牓曰“大圣僧伽和尚”,有所乞愿,多遂人心。——《江苏民族宗教》

*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为至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是名初亲近处。——《法华经浅释》

*心清智明,即常见佛,不曾涅。若瞥尔起心。尘劳相续。观智间断。即不见佛。名为佛灭度也。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迦叶言:世尊。何等人辈能断善根?善男子。若有聪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别。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断善根。离是四事,心自思惟,无有施物。何以故?施者即是舍于财物。若施有报当知施主常应贫穷。何以故?子果相似故。是故说言: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是则名为断善根也。

——《大般涅经》

*骂时不瞋,打时不报,当知是大福德相。

——《大般涅经》

*维摩诘所说经注(节选)

(1)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肇曰:以四等法摄众生,为四摄也。一者惠施,财法二施,随彼所须;二者爱语,以爱心故和言,随彼所适;三者利语,随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进其善,故名同事也。

(2)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什曰。一惠施。惠施有二种。施下人以财。施上人以法施二爱语。爱语复有二种。于下人则以暖言将悦。于上人则以法语慰谕。皆以爱心作爱语也。三利行。利行亦有二种。下人则为设方便令得俗利。上人则为作方便令得法利。四同事。同事亦有二种。同恶人则诱以善法同善人则令增善根。随类而入。事与彼同故名同事也。(中略)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肇曰。闻不能行。与禽兽同听也。——《维摩诘所说经注》

*譬如女人,只有一子,从役远行,卒得凶问。闻之愁苦,后复闻活,便生欢喜。夫解脱中,无如是事。无忧喜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宗镜录》

*又解脱者,名为无爱。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悯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宗镜录》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

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百法明门论略举》

*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注: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众生的法。把佛这个法传到众生的心里边去,这就叫转法轮。)

——《法华文句》

*善意佛解:

普念众生,犹如赤子。善意说法,皆获利益。

善用其心,善会其意。至善无名,号善意佛。

*复宁德晋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原名志武)

(上略)无生忍,即于一切善恶凡圣境界,了无一念生心动念之相可得。《金刚经》谓三心了不可得。即是无生忍之注脚。且勿谓于一切境,了无一念生心动念,便成枯木寒灰。正所谓寂然不动,如明镜之空无一物,感而遂通,如明镜之有形斯映。正当有形斯映时,仍然空无一物。唯其空无一物,故得有形斯映。无生忍,仿佛如是,祈善会之。能证乎此,则入大菩萨位矣,非尔我之所能即获也。(下略)——《印光文钞》

*胎宫

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和化生二种。疑佛他力而修自力念佛之人,虽往生极乐,而五百岁间不能见闻三宝,犹如此界四生中胎生者在母胎内不能见日月,故名之为胎生,其胎生者所生之七宝宫殿,谓之胎宫。为于佛抱疑惑者之生处,故亦名疑城。是为无量寿经所说。依观无量寿经所言则此宫殿谓之含华。所在之莲华不开敷,为不能见闻三宝之义也。见疑城胎宫条。观经妙宗钞一曰:“大本中说,疑心修善。生彼胎宫,乐同忉利。”——《佛学大辞典》

*疑城胎宫

阿弥陀佛国土之边地有一宫殿,以七宝庄严,若于疑心中念阿弥陀佛者,胎生于此宫殿中,五百岁间,不得闻三宝之名。为疑惑人所住,故曰疑城。为胎生之宫殿,故曰胎宫。但笼居宫殿中,不得见佛闻法之益,故曰胎生。以其似四生中之胎生,故云。无量寿经下曰:“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者。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教行信证六曰:“亦如大无量寿经说,即疑城胎宫是也。”——《佛学大辞典》

*法轨则也,师匠训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称师,举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为师,师于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师—若自轨法,若法匠他,俱名法师。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

[十地菩萨大人者。]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分证法身。破无明。得中道。应本同流九界。广度众生。虽六道四生。无不示现。以比丘是住持僧宝。关系佛法。每权现之。如地藏菩萨。以声闻像。入大集会。世尊广叹功德胜利。超过一切诸大菩萨。不可称计。既赞叹已。说十轮经。遗诫末世。不得于出家人。轻贱毁辱。以剃发染衣。即是圣贤幢相。虽破戒乃至无戒。舍身决堕地狱。犹为人天福田。况复具戒。况复证果。故菩萨大人。为护正法。往往示作比丘。混入庸侣。逆顺纵横。随机设化。俾增上慢人。及无信之辈。了知圣凡难测。不敢以牛羊眼。观视出家弟子。而取重愆。以此方便。令僧宝种性不断。佛法赖以久存也。

[在大众中者。]通指山间树下之贤。禅定经行之侣。自利利他之士。若权若实之俦。总集于自恣大会之中也。

[皆同一心。受和罗饭者。]怜愍施主。无著无贪。美食恶食。不生增减。故名一心。梵语和罗。自誓经言和兰。只是梵音轻重。此翻自恣食。谓七月十五日。设食供佛及僧。名和罗饭。即前文所列胜供也。

——《蕅益大师全集》

*苾芘

    苾芘,草名,生不背日,冬夏常青,体型柔靭,香气远腾,引蔓旁布,古比丘曰芘。——《尊胜经》

*佛欢喜日者,如来应世,本为度生,今自恣日,众僧如法相教相谏。展转相成。能令正法久住。又檀越。得因此修供作福。广行孝慈。畅佛本怀。故名佛欢喜日也。

——《蕅益大师著说盂兰盆经新疏》

*复周智茂书

(上略)今为汝取法名为智茂。以心性如木,由烦恼障蔽故心性不能显现。如木枯槁。既有智慧,则烦恼不生,而心性之木自然茂盛也。——《印光文钞》

*又三宝即父母,如骂意经云:佛为父、法为母,等。又父母亦即是三宝,如云:有二活佛,在汝家中,谓父与母。故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又悟则智度母、方便父。同得解脱。迷则无明父、贪爱母,同归苦轮。如此观心,是念念中,常修孝慈也。

*是知佛以中道为命,中存佛存,中灭佛灭,安住中道,即是十方常住佛也。——《禅林宝训注译》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狮子身中虫(譬喻)

狮子命终,其他兽畜无啖之者,但身中自生虫而食之。以譬佛之正法,他人不能坏之,法中之恶比丘,自坏毁之也。仁王经下曰:“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外道也。”莲华面经上曰:“阿难!譬如师子命绝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啖食彼师子身肉,唯狮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啖食狮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劫积行勤苦所集佛法。”——《佛学大辞典》

*丛林二字。喻也。丛林乃草木葺聚之义。喻僧坊为众僧所止之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能生植道芽。趣登圣果。福利群生也。又此名义。具见经律。华严离世间品颂曰。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也。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又法华药草喻品。亦以卉木丛林。喻随机受化。又律中。凡四僧已上。乃至百千。同住一处。作法办事如水乳合。皆名丛林。推之比邱而称刍者。西域谓此草有五德。一体性柔软。喻僧定德。折伏身心。不致粗犷故。二。引蔓傍布。喻僧慧德。传法度人。绵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僧戒德。戒香芬芳。为众所重故。四。能疗疼痛。喻僧解脱德。能断烦恼。毒害不起故。五。不背日光。喻僧解脱知见德。常向佛日智慧光明。解脱一切邪见邪业故。故比邱称刍也。据此木草二喻。可见为僧者。全赖修行为本。所谓住持有道德。则丛林日安。无则丛林日危。众僧有五德。则名实皆得。无则名实尽丧。然则丛林岂易住。而刍岂易称哉。

*眷属

自家眷属:父子、夫妻、兄弟、家事、知识、奴婢。有五因缘而为眷属:(1)怨家(2)债主(父财子用)(3)偿债(子供父母)(4)本愿(先世发愿善心欢喜)(5)真友 (先世以道,共相承事)凡夫不了眷属是前缘所感,或怨或亲,无宿命通,不能自知,终日勤劳,治生,为眷属设想,临命终时,无人替得。所作之业,自己受报,悔之晚矣!所作佛事,回向法界,一切有份,自己有份。眷属亦有份。大家享受,何乐如之。

*乘愿是指从前与此群众生结下了佛缘,所以再度来化导,故名再来。佛心常住世,无有涅时,各宗各教各种学识都通。众生福薄故,暗昧不见佛。不居其位,他修证境界,非一般庸俗学者所知。唯其学识方面,人难企及。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人们每称讲经弘法为转法轮,不知心常在道,念不散乱,昼如是,夜亦如是,乃真转法轮者。

*一念妄动而生者,因而堕于九界。无念无住而顺菩提门,即名解脱。

*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三德

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

*僧有三种。一者犯戒杂僧;二者愚痴僧;三者清净僧。破戒杂僧,则易可坏,持戒净僧,利养因缘所不能坏。

*三法忍者。一、音响忍,因闻教而得悟入故。二、柔顺忍,折伏烦恼全不起故。三、无生忍,无生之理,忍可于心故。

*福田四义:(1)趣田,畜生也。(2)苦田,贫穷困苦之人也。(3)恩田,父母等也。(4)德田,三乘之贤圣也。是为广义之福田。——《俱舍论》

*僧伽有四种:一有羞僧,持戒无违。二无羞僧。三业不净。诸恶并行。三无知僧。虽不破戒。根钝无慧。不知重轻。四真实僧。四果四向。学无学人也。有羞真实。得共羯磨。同闻证信。唯取无学。

*沙门有四,一、圣道沙门,佛及罗汉是也。二、说道沙门,宣扬正法是也。三、活道沙门,修行道品是也。四、污道沙门,行诸邪见是也。(益大师乃说道活道沙门也)

*四摄法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用折伏法和摄受法度众生。

*四天王

白面持琵琶东方持国天王,青脸持宝剑南方增长天王,

红脸手中缠绕一蛇西方广目,绿脸右手持伞左手持鼠北方多闻天王。

*四土

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凡圣同居净土。

*四悉坛(悉坛者,普施也。)

世界悉坛,令得欢喜益。

各各为人悉坛,令得生善益。

对治悉坛,令得灭恶益。

第一义悉坛,令得入理益。——《佛学大辞典》

*四种静虑

初离生喜乐地。庆离恶欲故生喜,身心轻安故乐。

二定生喜乐地。庆觉观心息生喜,身心适悦故乐。

三离喜妙乐地。无动勇之喜,有绵绵之乐,美妙莫喻。

四舍念清净地。无苦无乐,空明寂静,犹如净水无波。

亦名色界四禅。欲界定,有虑无静。无色界定,有静无虑。唯色界定,独得静虑之名。

*禅有五,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按禅那,梵语,亦云禅定。楞严经:“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禅那最初方便。”按禅那之义,为思维修,静虑等。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曰禅那。修得此禅那,死后必生色界四重天。外道为生此天而修为,佛家为依此而发无漏智而修,修习虽同,而目的则异。盖一为世间禅,一为出世间禅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维静虑之义,而其体则为涅妙心,彼宗特自称为祖师禅,而以经纶中所说之禅为如来禅。——《中华小字典》

*五味禅

对一味而言。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之五种。《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曰: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

*五明

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五眼颂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

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教观纲宗科释》

*五目

一、智眼:能知一切事理无碍。

二、光明眼:无论什么都光明,都能看得见。

三、出生死眼:这个眼,能观了脱生死。

四、无碍眼:没有一切障碍的眼睛。

五、一切智眼:有一切智慧的眼睛。

*五蕴,五阴。蕴,藏;阴,覆盖。

*五钝使

贪、瞋、痴、慢、疑。

*五障

欺为信障,怠为进障,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

*若心在一境,则名三昧。若更有余缘,则不名三昧。

——《大涅经》

*五大部经

世人相传诵五大部,谓是《华严》、《涅》、《心地观》、《报恩》、《金光明》五经。此讹也。五大部者,一大藏之总名,所谓般若部、华严部、宝积部、大集部、涅部。部统所属诸经,如六曹为总,而统所属诸职也。若云五部中各取其一,则般若部一经不取,何名五部?

——《云栖法汇》

*八福田

一佛、二圣、三和尚、四阿黎、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七是敬田,病兼悲敬,故名第一。

——《梵网经》

*界内八难

地狱、畜生、饿鬼(三途)盲聋痖,世智辨聪,佛前佛后,北俱庐洲,人道无想天(或云长寿天)即凡夫住事八难,以众生受此果报,不得见佛闻法故。

——《净名经疏》

*界外八难

(1、2、3)有余中三十心,为三恶道(三难)。

(4)住无我法,名为北洲。

(5)地前法爱,如长寿天。

(6)未有初地十种六相,名盲聋等。

(7)地前智浅,如世智辩聪。

(8)不穷中理,如佛前佛后。

即二乘住理八难——《净名经疏》

*八念

念佛的道理谁都讲不清楚,何况讲念法、念僧等道理。念戒、念施、念天、念呼吸、念死,名曰八念。

*八正道

(术语)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也。

一、正见: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

二、正思惟:既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

三、正语: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

四、正业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

五、正命: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以无漏之戒为体。

六、正精进:发用真智而强修涅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

七、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

八、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以无漏之定为体。

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故谓之道。总为无漏,不取有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

*十缠

忿、隐覆自罪、意识昏迷、五情(喜怒哀乐惧)暗冥、游嬉、三业躁动、屏处起罪不自羞、露处起罪不羞他、财法不能惠施。

*十使

五利使、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

*草庵

法华经信解品曰:“犹处门外,止宿草庵。”往生要集上本曰:“当知草庵瞑目之间,便是莲台结跏之程。”

*爱染

贪爱染着之情也。烦恼之名。智度论一曰:“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同三十四曰:“爱染无门。”净住子曰:“洗除心垢,六尘爱染。”王维诗曰:“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注:訾(zǐ)指责)

*草系比丘

(人名)佛在世时,有比丘,为贼以生草系之。比丘恐坏其生草,而不解缚,自待饿死。一切有部目得迦六曰:‘佛在室罗伐城,时诸刍在跋蹉国,游行人间为贼所执。贼相告曰:仁等今可净诸刍。是时贼中有一先是刍相近住人。告诸伴曰:何劳杀此,应以连根茅草可急缚之,令其饥渴自饿而死。时彼群贼即以茅草缚诸刍弃之而去。时跋蹉国王,名乌陀延,为猎所出,遇到其所,告从臣曰:此是鹿熊耶?走骑观察,乃见刍。问言:仁是何类?刍答曰:是出家者。于何类中?是释迦子。何为住此?答:我被贼缚。以何物缚?曰生草。王曰:何不拔起?报曰:世尊为我制其学处,若复刍,坏生草木得波逸提迦。王即下乘,自手解放,各施三衣。’贤愚经四,庄严论三亦引之。梵网经下曰:‘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涅经二十六曰:‘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佛学大辞典》

*补特伽罗:数取趣。谓造集不息,数取苦果也。有心皆苦,无心即乐。(注:补特伽罗意义为不断的受生死者,是‘我’的别名。)

*安定,正定,正受。坚持不变,即名正道。

*无憎无爱染,是名善奉事。

*事理性相圆融无碍,此境界中即名如来。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