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0:4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茂修行提纲 》

十一、为师重道

*众生如旅客,佛乃指路人。

常于三岔路,等候人经过。

指示其方向,以免入迷途。——《涅经》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四十二章经》

*所有众生,邪见增长。行大黑暗,甚可怜愍。譬如犊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不疑。——《大涅经》

*比丘若修习,戒定及智慧。当知是不退,亲近大涅

——《大涅经》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便富贵,有人事佛以后衰丧不利者。阿难问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尔。佛语阿难。有人事佛。当求明师。得了了者。从受戒法。为除诸想与经相应。精进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发者。是人不犯道禁。常为诸天善神。侍卫拥护。所向谐偶。财利百倍。众人所敬。后当得佛。何况富利。如是人辈。事佛为真佛弟子。又复有人事佛。不值明师。亦无经像。又复不礼敬。不知不解。强教人受法戒。无有至信。受戒之后。故复犯众戒。心意蒙冥。犹豫不背诵经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复不能念斋日烧香燃灯作礼。故复恚欢呼骂詈。出入咒咀。口初不合心。怀憎嫉。使人杀生。眼见经像。无有礼敬之心。若其有经。趣挂着壁。或掷床席之上。或着故衣被弊箧器中。或以妻子小儿不净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复瞻视。亦不烧香,燃灯向之作礼。与外经书无异。善神离之。恶鬼得其便。随逐不置。因衰病之。适得疾病。恐怖犹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复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医师卜问。解除镇压无益。遂便祷赛邪神。众过遂增。妖魅恶鬼。屯守其门。遂便丧衰死亡。不离门户。财产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续。不离床席。命终罪辜。堕犁泥中。当被考治谪罚。无有岁数。是人但坐不能专一。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世间人不知佛法者。谓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违犯佛禁戒。心专行恶。众态具足。身自招之。无有与者。阿难闻之。便头面着地。为佛作礼。欢喜奉行。(注:詈 [lì] 骂,责骂。)——《佛说慢法经》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暗中宝,无灯莫能见。

——《华严经》

*末世众生,业障深重。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好为人师——智茂补笔)——《楞严经》

*清凉国师十愿

(1)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2)当代名利,弃之如遗。

(3)目不视女人。

(4)身形不落俗家。

(5)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

(6)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7)长讲《华严》大经。

(8)一生昼夜不卧。

(9)不邀名惑众伐善。

(10)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观逮尽形期,恒依愿而修行也。

(注:观即澄观,乃清凉国师法号。)

*十事自励

一、体不损沙门之表 二、心不违如来之制 三、坐不背法界之经 四、性不染情爱之境 五、足不履尼寺之尘 六、胁不触居士之榻 七、目不视非仪之彩 八、舌不味过午之肴 九、手不释圆明之珠 十、宿不离衣钵之侧

 ——清凉国师

*施财造山门。师曰:荷公舍财固佳。然背众而食。奈何自我破戒耶。竟不赴。愚庵颂曰。崇觉被回禄。勤劬事土木。请斋复许建山门。二事一举双轮福。汝所欲福。我所遵戒。山门成有坏。金刚戒无败。一供事最微。浮囊损一芥。从兹一隙漏金堤。宝觉全身由汝卖。君不见。文殊再世清凉师。十律终身不敢懈。我为何等人。敢不为顶戴。——《百丈清规》

*自维以身作则之义。于是每日力作。为众标榜。有劝止者。师曰。我无德以劳人。众阻之。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寂。寿九十五岁。(中略)昔司马头陀。尝为百丈山铨记。内有法王居之。天下师表之句。——《百丈清规证义》

*有戒无腊。德亦可师。犹胜徒老无知。不能诲人也。有慧无定。解亦可师。犹胜枯定哑羊。不能说法也。不尔得罪者。传扬戒法。厥任匪轻。无知罔行。获罪非小。授者受者。均不免焉。慎之重之。——《戒疏发隐卷》

*真友

中峰大师警策有“参禅必待寻师友,敢保工夫一世休。”又曰:“纵饶达摩与释迦,拟亲早已成窠臼。”此醍醐至妙之言也。然不可闻于下士也。执此言而自用自专,不复知取友之益,则翻成毒药矣!取友非难,得真友为难。饮食财帛相征逐者,恶友也;善相劝恶相规者,好友也。开我以正修行路,示我以最上乘法,为我灯,为我眼,为我导师,为我医王者,真善知识友也。不可一日而远离者也。——《云栖法汇》

*佛前受人礼拜,大不吉祥。——《沙弥律仪要略集注》

*不享王供

姚秦佛陀耶舍在姑臧。秦主兴遣使聘之。厚赠不受。既至。兴自出迎。别立新省馆于逍遥园中。四事供养亦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衣钵卧具盈屋三间。不以介意,兴为货之,造寺城南云。——《缁门崇行录》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长老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云栖法汇》

*参方须具眼

为僧于正法之世,惟恐其分别人;为僧于末法之世,惟恐其不分别人也。何也?末世浇漓,熏莸杂处,苟藻鉴不审,决择失真,以是为非,认邪作正,宜亲而反疏之,宜远而反近之,陶染匪人,久而与之俱化,劫劫生生,常为魔侣。参方可弗具眼乎哉?!(注:浇漓,指社会风气浮薄。)——《云栖法汇》

*传灯

传灯录所载诸师,如六代相承、五灯分焰诸大尊宿,皆天下古今第一流人物,所谓“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者是也,岂易言哉?而今人或得一知半见,或得些少轻安,便自以为大悟大彻。而无眼长老又或以东瓜印子印之,一盲众盲,非徒无益而有害,可胜悼欤!

——《云栖法汇》

*僧习 

末法僧。有习书。习诗。习尺牍语。而是三者。皆士大夫所有事。士大夫舍之不习而习禅。僧反习其所舍。而于己分上一大事因缘。置之度外。何颠倒乃尔。

——《云栖法汇》

*大师自责篇不肖追惟少年未出家时,不知三宝,不信因果,从身口意造诸恶业不待论矣。出家以后,身业之大虽谨护持,而微细处亦或检点未尽。至于口业,抑又甚焉,或世谛杂谈而忘失正念,或无知臆说而违谬圣经,或纵心极论而触忤时贤,或恣意呵责而恼辱卑幼,如是种种口所造恶,何可胜数?!至于意业倍复甚焉,贪欲瞋嫉愚痴等念,或乍灭而倏生,或似无而实有,或任运而忘禁,或力制而弥强,如是种种意所造恶,何可胜数?!以此自知现是具缚凡夫,去道辽远,上之何以续先佛之慧命?下之何以启后学之迷津?迩之何以酬罔极之恩天?远之何以竭群生之苦海?所以终日竟夜惭愧忧惶,行住坐卧,如在荆棘,又安敢虚消信施,晏然空过而已乎?愿大众悯我真诚,匡我不逮,相劝相规,以共成道业,扶末运于将坠,此不肖耿耿于怀而不能已者。若曰“见道已彻,无所藉于师友”,则吾岂敢?——《云栖法汇》

(大师宗教弘通。人天皈仰。其不敢满假。谦冲自讼如此。真圣贤之用心也。今人少负一知半解。辄尔妄尊自大。试一检点。政恐颟顸不少。欺人乎。自欺乎。请各清夜思之。此文录于云栖法汇4791页-4793页。此文凡是有识之士详阅细读。研而味之,诚不啻灵丹妙药。甘露醒醐也,深祈内容觌面错过是幸。——广福寺老衲) 

*自责篇

从师,非只要学文艺,要以德行为本。但教我以文艺,而不教我以德行者,非贤师也。若遇贤师,须亲如父母,敬如神明,终身依附可也。——《云栖法汇》

*三贤女

内人在道称贤者,吾目击三人焉。一曰出家尼严姓者,清修苦行,终身不干谒富贵家。一在家赵姓者,手书华严经八十一卷。一在家朱姓者,劝其夫休罢渔业,投身水中。夫末法僧尼,多游族姓。苦行终身,谁似严者?募化书经,或昧因果。自力自书,谁似赵者?为救众生,不顾身命,终化其夫,谁似朱者?吾谓此三内人,三丈夫也,三大丈夫也。——《云栖法汇》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求净土,是人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有老僧摇手不之信。予谓:无论隔世,亲见一僧,给茅北峰之阴,十年颇着清修,一时善信敬慕,为别创庵,徙居之,遂致沉溺,前所微得俱丧。现世且然,况来生耶?问“此为谁”?予云:“即老兄是”!其人默然。

——《云栖法汇》

*末法中人,不可妄自尊大,轻视古德,又不可甘心暴弃而不为豪杰也。——《云栖法汇》

*示楚僧真愚等

诸友志念精专。识见高卓。真西方胜侣也。兹有二言相嘱。一者毋住小悟。当期大彻。二者时际末劫。建立法门不宜太广。当宜密修慎行。以俟龙天推出可也。

——《云栖法汇》

*严训侍者

(上略)弟子智现者,伏承法教。正凡有著作,端坐思惟,现执笔立侍,随出随书,累载。初不赐坐,一日足疼心闷,不觉仆地。正呵责曰:‘昔人翘足七日,汝今才立,颠坠,心轻故也。’其严如此。

赞曰:‘仆地而犹加呵责,不已甚乎?噫!古人忘躯为法,少室齐腰,程门三尺,未足为过也;今坐而论道,尚有厌倦者。师严道尊,敝也久矣!悲夫!’

——《云栖法汇》

*古今著述

予在家时,于友人钱启东家,一道者因予语及出家,渠云,不在出家,只贵得名师耳。予时未以为然。又一道者云,玄门文字,须看上古圣贤所作,近代者多出臆见,不足信,予时亦未以为然。今思二言皆有深意,虽未必尽然,而未必不然也。以例吾宗,亦复如是,因识之。

——《云栖法汇》

*(上略)何谓佛祖真命脉,破我相,荡法执,克除习气,涕唾利名,时自简点过失,决不一言一事欺心,师正法不师像法,学古人不学时人,自己死尽偷心,然后能死学人偷心,自己透尽佛祖心奥,亦不轻以佛祖心奥强示于人。何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民可使由之,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如释尊之脱珍御敝,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四十余年,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凡佛祖圣贤出世,止循循诱众生,非卖自己风光,何须汲汲炫其所长,惟恐门庭或卑,名位之或下邪。才有一念争门庭,分高下心,便是生死根本。以此撑持,则法门日陋,直至不可复救而后已。痛哉痛哉,予于此梦寐永泣,无可轻与言者。法友或能信此,为一拈之。——《灵峰宗论》

*复松溪法主

(上略)然置弟门外,不妨称为功臣。收弟室中,则不免为逆子。知我罪我,听之而已。——《灵峰宗论》

*求师应趋名舍暗,亲贤远愚。具眼参方,何可不择。

——蕅益大师

*故弟子虽具信心,不逢良师,美材拙匠,遂成废器,诚可叹也。——蕅益大师

*百一羯磨云。若受近圆。满六十夏。生年八十。于别解脱经。未曾读诵。不了其义。亦须依止老者。如无老者。小者亦得。惟除礼拜。余悉应作。此人名为老小刍。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复钱元冲

    均一法门,内外护其用各异。内护持邪正之辨,不得不严;外护膺金汤之任,不得不宽。一如良工之分玉石;一如投鼠之须忌器。总以弘护正法为怀,易地皆然耳。(中略)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之仁人,恰是修身俟命实学,断不可谓“立岩墙为知命”也。(下略)——《灵峰宗论》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本事品第四,说佛于毗舍浮佛时,为化八弟,千年苦行,彼八弟者,即今四阿修罗王:波旬、调达、弥勒、维摩。——《蕅益大师全集》

*警众友

翘首菩提路,悠悠几陌阡。

应怜小证后,重忆大通前。

月指谢缘影,镜像明媸奸。

自惭说法鸟,诫尔莫生天。——蕅益大师

*随五盖心戒

佛所说法,绝无虚诳。师虽凡夫,能说圣法,如食母乳,勿嫌面丑。如采树果,勿嫌枝曲。夙根难测,不可自弃。障无实性,不应自暴。——《菩萨戒本经笺要》

*紫竹林颛愚大师爪发衣钵塔志铭

(上略)颛师从来开示学人,随机圆活,不似诸方认定一死猫头。其得力于憨大师者诚不浅也。师曾以授戒法问憨大师,大师答云:“老朽未阅律部,于诸戒相,实未细详。今惟遵《梵网》,以心地法门为宗,以十重为要,其四十八轻,亦未能细说,但令行人半月半月诵持而已。近时学人,识浅心粗,多虚少实,求其果能精持如古人者,所未易见。而弘律者,原非学人事,多杜撰,难可为准,公处若有藏经,幸一详检律部,有以示我,望之望之。”维时师亦无暇阅律,但宗楞严四种清净明诲,开示后人,令持心戒,并令专礼观音大士。(下略)——《灵峰宗论》

*智者大师临终开示

智朗请问果位、生处及依止等。答云:“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告实何益。吾今当为破除汝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五品耳。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波罗提木叉是汝之师。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我与汝等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通佛灯,是为眷属。”又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惟长惟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声磬?世间哭泣,丧服皆不应为。”言讫跏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未时入寂。安坐在外经历十日。道俗奔赴,号泣绕拜。入龛之后,流汗遍身。多所灵验。塔于修禅寺西南峰——即佛陇。

*向道不难。而难于发心。道不难学。而难于外求。道不难会。而难于拣择。道不难入。而难于自足。道不难悟。而难于求玄。学道之士。于此一一勘破。不被人瞒。心旷神怡。然独步。此之谓玄通之士也。——《梦游集》

*费闲歌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戒难,信愿全无总是闲。
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听闻容易实心难,侮慢师尊总是闲。
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
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
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
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
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憨山大师

*兴雪浪恩兄 

前岁侍者南来。手教谆切。诲弟以法门为重。弟钝根下劣。向耽枯寂。日沈孤陋。虽一念生死之心耿耿不昧。第习染深厚。不能顿契无生。上友古人。中心惭愧。有负初志。比见法门寥落。若吾辈天然兄弟。尚参商一方。不能时复促膝究心。鼓簧斯道。况悠悠者乎。弟自奉教以来。利他之心。亦渐开发。惟时自忖。宗欠明悟。教未精研。且末学肤受。贵耳贱目。取信不易。移风易俗之怀。似难顿伸。居常深思吾佛立教。以三学为宗。弟每见后学。如兄所云最难树立者。多不揣其本。即一二根性稍利。又为狂魔所附。以至慢法轻师。至于身心略无检束。根本不坚。又安望其枝叶荣茂乎。此正吾兄所谓千人之中。无一二可语者。惟此未尝不涕下也。弟奉吾兄大教。业二十年。今春始强勉开堂。照常为众讲演。开堂之初。第一瓣香。先供养本师守愚大和尚。弟每念剃染之初。即滥膺华严法席。猥辱先师法爱。不减于兄。但弟之所以报先师者。万无一也。曾忆昔年弟初行脚时。与兄别于雪浪。尝叩吾兄志向所在。且云。待老师百年后。为立一碑建一塔。以酬法乳。足了生平。此其本愿。其他一切可任缘无碍。斯言犹在耳。弟明记于心。亦时复以此举似知己者。但不知吾兄此愿业已酬否。切念与兄年登知命。幻化如斯。即未死之年。亦渐趋衰老。纵利生之愿未艾。而涉世之念已灰。此时若置胜缘。不但泯先师之德。抑且减法门之光。使后学无凭。不知所自。源远流长。古德所重。家声不播。昔贤所耻。若吾辈兄弟。并名宇宙。苟寥寥如此。况其他乎。愿吾兄及时努力。谨薄具名香一炷。石资若干。以为先登。即兄不奈缘。恐建塔为艰。若刻一八楞方幢。更见古雅。其文不必假手于他。愿吾兄亲操。是所至望。

 ——《梦游集》

*一切拟议皆是戏论。未证而说。开口便错。不禁汗下。深自忏悔。憨山大师云。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说法之难有如是者。——《虚云年谱》

*五月十八日开示

《禅门日诵》上载有憨山大师《费闲歌》十首,讲十件难事。这十件事办不到,就是空费力,就是闲无用,故曰《费闲歌》。若把这十事做到,就了生死。十件难事是:体道难,守规难,遇师难,出尘难,实心难,悟道难,守关难,信心难,敬心难,解经难。我与古人一比,自知惭愧,不敢多舂壳子。别人把我当古董看待,以为我有道德,我不敢多说话,别人认为我装憨,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并非我客气。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内心的惭愧谁能知道呢?我骗佛饭吃,比你们多几年,你们不相信苦恼业障,我的苦恼又说不出,现在只吃空饭,讲话也讲不好,讲的又不是自己的,只是前人的典章,或诸方的口水,都是眼见耳闻的,自己肚里一点也没有。古圣前贤,千佛万佛,传一心印,不说一语,佛祖相传,无非如此。古人说得到行得到,别人不知我的苦恼,还以为了不得,明眼人会说我,你何不自己讲讲自己。前天杭州某人来一封隐名信指责我说:“抑其有以宗匠自命者,咸多墨守偏空,纵有满腹知解,对本分上一点不能相应。阿附权贵,广收门徒,虽名喧一时,亦不足重。……故有秘戒不许滥传于不道不明不圣不贤之人,若遇其人而不传,则必受其殃;若传非其人,亦受其殃。未审大师遇有应传而不传,不应传而传者之事否?(按传者传法也)……一、和尚蓄须,沙门败类,开千古破戒之风,留后人讥讽之玷;二、云门事变,不明事机,徒以宿业果报而自慰,造成三僧失踪,一僧身亡。有此二事,足以证明大师功过深浅矣。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封信指责我,就是我的善知识。我很感谢他,可惜他的信不署名,又没有回信地址。他说:“盖以大师之神明,当可知也,倘有缘分,请一回示为祷。”因此,我写信到杭州托心文法师打听这封信是谁写的,想和他通个信。他说我以宗匠自命,又说就学人所知者,其能行解相应作法门之龙象,不愧为人天眼目者,舍大师其谁能当之等语。他最初责我以宗匠自命,我何尝敢以宗匠自命;继又赞叹我舍大师其谁能当之,这些话我实不敢当。问我传法之事,我自己应不应得法也不知,哪里敢说传不传呢?谈到和尚蓄须这件事,旁人对我是不清楚的,我初出家时,误学头陀留须发带金箍。那时不明教理,早就错了,后来被善知识一骂就剃了,以后每年剃一次头,每逢除夕洗一次脚,平生不洗澡,既然一年才剃一次头,平常不剃头,就不剃胡子,我不是有意养胡子的。照佛制度,应该剃除须发,中土风俗,以须眉男子为大丈夫相,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中土祖师亦有顺俗留胡子的。说到云门事变,责我不明事机,这事亦与我无干,谁失踪,谁身亡,我也不知,古来酬还夙业果报而罹难的祖师很多。以上的话,由于我放不下而说的,平常会说古人的话来劝人,遇到境界,自己就打不开,真所谓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我长年害病,无力行持,不能如古人那样要死就死,要活就活,来去自由。初发心同参们,不要提我的虚名,不要听我的空话,要各人自己努力。自不努力,向外求人,都靠不住的。行持不限出家在家,都是一样。讲个典章你们听,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妻年轻貌美,好吃懒做,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知此事也不说她,日子久了,她更胆大,天天和野汉子私通,毫无顾忌了。有一天,蔡很早就出门卖菜,预计野汉尚未离家,就买好酒肉带回家,这时野汉尚未离去,只好躲在床下。蔡入厨弄饭菜,妻觉得不好意思,就去洗脸并帮丈夫弄菜。饭菜弄好了,蔡叫她摆碗筷,她摆了两套碗筷,蔡叫她摆三套:“我今天请客。”她摆好了,蔡叫她请客出来喝酒。她说:“客在哪里?”蔡曰:“在房里。”她说:‘你不要说鬼话,房里哪里有客?”蔡说:“不要紧,不要害怕,你请他出来好了,若不出来,我就给他一刀。”妻不得已,就叫野汉子出来。蔡请野汉子上座,向他敬酒,野汉子以为有毒不敢喝,蔡先喝了再请他喝,野汉子才放心。酒菜吃饱了,蔡向野汉子叩头三拜,说,今天好姻缘,我妻年轻,无人招呼,得你照顾很好,我的家财和我的妻都交给你,请收下吧。妻和野汉子都不肯,蔡持刀说,你们不答应,我就要你们的命,二人没法,只好答应下来。蔡于是只身空手出门,往长松山西林庵出家,一面修行,一面种菜,后来用功有了见地。再说野汉子财色双收以后,好吃懒做,老婆天天挨打挨骂,吃不消,她悔恨了,跑到西林庵请蔡回家,想重寻旧好,蔡不理她。后来野汉子把家财吃光了,弄到她讨饭无路,她想起蔡的恩情,想报答他。蔡平常好吃昆阳的金丝鲤鱼,她弄好一盘金丝鲤鱼,送到西林庵给蔡吃。蔡收下说:“我领了你的情了,这些鱼我拿去放生!”妻曰:“鱼已煮熟了,不能放生。”蔡即将鱼放在水里,鱼都活了,直到现在,昆明黑龙潭古迹,还有这种鱼。蔡是俗人,对妻财子禄能放得下,所以修道能成功。奉劝各位,都把万缘放下,努力修行,期成圣果吧!——虚云老和尚

*莲池大师入京师。同行的二十多人。诣遍融禅师参礼请益。融教以“无贪利。无求名。无攀援贵要之门。唯一心办道。”既出。少年者笑曰。“吾以为有异闻。乌用此泛语为。”大师不然曰。“此老可敬处正在此耳。”渠纵讷言。岂不能掇拾先德问答机缘一二。以遮门户。而不如此者。其所言是其所实践。举自行以教人。这是救命丹。若言行相违。纵有所说。药不对症。人参也成毒药。你没有黄金。买不到他的白银。有黄金就是有正眼。有正眼就能识宝。各自留心省察。看看自己有没有黄金。——《虚云年谱》

*答客问千佛衣

客问:千佛衣合佛制否。云云。

答曰:现在云居山藏经楼毗卢佛身上披的绣佛袈裟,是上海众居士送我的,上面绣有千佛,世人多呼为千佛衣。这种做法和这名称都不妥,大违因果。一般僧人穿上这样的千佛衣就海会,我向来反对,每逢传戒时都宣布千佛衣不合法。佛弟子对佛像,只能恭敬顶戴,怎能把佛像在自己身上颠三倒四,坐下来又把佛像压在屁股下。你说罪过不罪过?我在光绪三十二年时,得御赐紫衣,上面也没有佛像,只绣金龙,现存云南鸡足山。所谓千佛衣者,是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三衣。佛佛道同,千佛相传,都是一样。并不是衣上绣千佛,谓之千佛衣也。未制袈裟前,僧与外道分不开。阿难问佛:我们佛弟子如何分别?佛令制袈裟,照楞伽山的田形造。一块一块联缀成衣,如田相似,叫福田衣,又名善哉服,又名解脱服,又名离尘服。种种名义,都是表法。初发心的,不可不知。不要穿绣了佛像的衣。还有以讹传讹的。曹溪南华寺现存的六祖坠腰石、武则天圣旨钵及袈裟,这袈裟是假的。达摩之衣,到六祖便止而不传。坛经上载明:“方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可见今之袈裟,并非原物。则天送的衣钵,现在所存的,也非原物。现存袈裟也绣佛像。后人失考,一人传虚,十人传实,都误以为六祖的衣绣了千佛,我们也可以绣佛,这是错误的。(注:瘗 yì,掩埋,埋葬。)——《虚云年谱》

*论佛历问题答融熙法师书

(上略)佛历问题。来书所列。具见致力之深。此事晚近益聚讼纷纭。各本所闻。又正如所言。印度古时王国众多。历法紊乱。不似我国甲子纪年。易于稽考。云则向凭法本内传。摩腾法师。对明帝曰。佛以周昭王廿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生。魏书沙门昙谟最曰。佛以周昭廿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法琳对刘德威所问。引据多列陈真妄。法琳别传。其论具详。佛祖统纪。列正义有六。异说有八。亦以琳之论为实。非仅元僧之佛祖通载。袭用其说也。至云此说因驳“老子化胡经”而起。则不知所谓。佛教始入中国。佛之生灭年月。人所急于求知。明帝之问摩腾。尊者之对。岂能视为诳惑无稽之辞。“化胡经”始于晋之王符伪造。谓因此而起。将毋自贻伊戚。玄奘虽传有数说。但云自佛涅。诸部异议皆参差。回国后。适法琳之论未久。玄奘并未纠其论。道宣之释迦方志券下。则仍首引周书异记。佛之生灭年月。云老朽。闻近年论佛历虽多。但仍秉中国历来传统之说。诚以至今数千年。流传已熟。且历代大德法师。虽知有多说。亦均未轻改变。若执“定而不考”之论。何如仍旧。以俟当来。忆民二年。章太炎孙少侯居士等。在北京法源寺。召开无遮大会。外国人多有参加其议决。亦以周昭甲寅四月八日为定。太炎湛深学理。不轻决议者。其后新说叠出。仍无间于循古。现南方佛灭年代之说。既盛南传。而小乘佛教。其说自异。当年玄奘所传。已云诸部异议。不可为决。中国大小乘并传。而多口喧呶。至谓大乘非佛说。大乘经为伪造者。又如之何。今既如此。所谓同在梦中说梦。随喜者随喜可耳。云老将死。尚拘拘于中国传统之说。实望将来更有确切考证也。幸仁者慧察不尽。

——虚云老和尚

*复义通法师书二

接手书,知宏法卫道之心,至深且切,令人景仰不已。但其过誉不慧处,未免为拟人失伦之过。光盖一顽固无常识,迂腐木头傀儡活死人耳,何可如是过誉。不但令光负罪,座下亦不能不负罪矣。古德云:譬如官路土,有人造作像,愚人谓佛生,智者知路土,一朝官欲行,毁像复填路,像本不生灭,路亦还如故,只好牛马任人呼,自守顽固无常之路土本分耳。——《印光文钞》

*自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印光文钞》

*小净土文156字,后成164字。古净土文至后来加“广度众生,满菩提愿”重句,故有164字。明莲池大师时犹未改。仍用164字。至灵岩诵本改正为156字。

——《印光文钞》

*复高鹤年居士书三

(上略)光数十年来,印光二字,不敢露出。因阁下多事之故,致令贱名劣作,遍刺雅人耳目,愧何如之。去岁妄企亲证念佛三,而念佛三昧,仍是全体业力。今年自知惭愧,于九月半起七,至明春二月底止,念佛三昧,不敢高期。但企忏悔宿业,令其净尽耳。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佛光普照法界,我以业障不能亲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书此愚怀,以期知己者代我分忧而已。——《印光文钞》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须求契理契机,断断不可师心自立,矜奇炫异,以取悦一时新学知见而已。既属知己,不妨直言以进。——《印光文钞》

*复刘惠民书(其三)

日前接所寄洋十圆,今以一百圆,助本城一弟子办善举,汝十圆亦在内。光之钱,随来随用。或印经书,或救灾难,俾送光者,功归实际。然光于死时,随身衣服而已,以免死后被得财物者,骂为贪心鬼子也。

——《印光文钞》

*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至于书额,佛之一字,写得潦草古怪。足见其人之平日,实未能于佛分上至诚恳切矣。凡此恶套,须力戒之。——《印光文钞》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四

弘经之人,当依四依。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经传数千年,遍天下,欲字句一无参差得乎。但取义意通畅而已。固不宜过为执泥也。(此为四依,不可不知;不懂四依,学不彻底。——智茂补笔)——《印光文钞》

*复屈文六居士书一

手书备悉。此次法会,是护国息灾。凡是国民,当尽心从事。光旦夕课诵,亦各为祝。今蒙会长及诸公之命,固当尽我愚诚。切不可用近时虚克己派,以致不成护国体裁。光一生不入人社会,独行其志。在普陀时,初常住普请吃斋亦去。一顿斋,吃二、三点钟,觉甚讨厌,遂不去吃斋二十多年。此次乃个人尽心之事。若作平常请法师讲经之派,则完全失宜。打七办法,虽不能随众,仍须守打七之规矩,无论何人概不会。以若会一人,则非累死不可。光民十到杭州常寂光,彼照应事者绝无章程,来者屡续而来,两日口内通烂。此次已成行家,固不得不先声明。

光来时当带一茶头,凡饮食诸事,归彼料理。早、午、晚三餐,在房间独食。早粥或馒头或饼,只用一个。午一碗菜,四个馒头。晚一大碗面,茶房会说。光数十年吃饭不剩菜。故只要一碗菜,吃完以馒头将碗之油汁揩净。切不可谓菜吃完为菜少。此外所有络络索索的点心,通不用。七圆满,亦不吃斋。即会中办斋,光亦不同吃,无精神相陪故。圆满之次日,即回苏,亦不许送。送至门外即止。若又送则成市气,不成护国息灾之章程矣。

又光不会客之话,说与招待诸君。即或有所馈送,均令彼持回。如不肯持回,即归会中。食物如是,钱财亦然。作彼供养会中,不作彼送光。又光与茶头来去之川资,皆归光。会中不得私犒劳茶头,以彼亦国民应分之事,不得特为厚道,反致不合法体。光是一特立独行僧,恐或不悉,故为再陈。——《印光法师文钞》

*复屈文六居士书二

此次来申,专为护国,念诵虽不能随众,然仍与随众同一规矩。以免分心而有名无实耳。若用平常恭维法师之办法,则彼此俱错,故光预为陈白。(民廿五年九月二十)

光一向所说,悉随便而无有定章。此次是护国息灾念诵佛事。初日先略说护国息灾之意,即说念佛法门功德利益。次日再详说根本护国之道,以期挽回世道人心。光初出家至一居士家,其家俱信佛,其婆媳二人儿女三四个各供一佛,供佛之棹,系一长棹,媳烧香供水掸灰,只在己佛前,婆之佛棹灰也不掸,光见之心痛。以为此种人,未闻善知识教训,致以身谤法。此光注重于敦伦尽分之来由也。又见多有收许多徒弟,皆不是真修行人,故发愿不收徒弟。见僧人向人化缘之卑鄙,故不愿做住持,做法会。今老矣,尚不至有负初心,而甘守讨饭本分。庶已生西方之友人,不在莲台中诮我也。——《印光文钞》

*光年届古稀,学无所成,窃恐一气不来,又复轮回六道,则其苦何堪设想。 因兹灭纵长隐,专修净业,庶不致平常为他人说者,自己反无其分,令无知者因兹谤法,以堕恶道也。——《印光文钞》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

梁公文章盖世,聪明过人。惜于佛法未深研究,但依日本人所论者而叙之。故致虽无大碍,颇有不合宜之论,间次而出也。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使梁公息心研究十余年,然后秉笔著论,当悬之国门,易一字者,赏以千金。穷年竟月,了无一人敢得此赏。况印光之无知无识,敢舒长喙以论其微疵哉。梁公如是,阁下亦如是。皆由急于成书,未暇斟酌之所致也。(中略)可见大家更须细心。光一无学问, 二无见地,三无行持,故于佛法不敢注释一字一句。近来由一二友人妄传其为人支差之残羹馊饭,不禁惭惶无地,而无可如何耳。

——《印光文钞》

*念佛偈内中, 有上下文义不关切者, 或韵有不协, 或词有未善, 稍为改正。至末后一偈, 及后之五言偈, 语意过傲, 故为改之。凡人不可自高自大, 自大则人不重, 不可不知。——《印光文钞》

*当此时世,只可自守本分。其丧心病狂者,任彼所为,绝不与彼相争相诘。以明理人少,糊涂人多,一有争端,若魔党势重,则反增彼势。知好歹者,勉令勿入。若不知邪正者,只可放弃。譬如狗子吃屎,以为香美。若以臭秽阻令勿吃,必怀恚,谓欲夺彼佳肴。不唯无益,或招大祸。(中略)光本欲略说,恐忌者降祸,姑说其大略而已。魔徒炽甚,无法可设。——《印光文钞》

*圆会经义,诸祖皆为如来功臣;板泥一语,宏法即是坏法魔党。——《印光文钞》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

——《增广印光文钞》

*复王心湛居士书

(上略)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师。前年尝致书陈情,愿厕弟子之列,法师未许。去岁阿弥陀佛诞,于佛前然臂香,乞三宝慈力加被,复上书陈情,师又逊谢。逮及岁晚,乃再竭诚哀恳,方承慈悲摄受。欢喜庆幸,得未曾有矣。法师之本,吾人宁可测度!且约迹论,永嘉周孟由尝云: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明大师)、步武资福(清彻悟禅师)宏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诚不刊之定论也。(下略)——弘一法师

*月窟集

辩首座出世住庐山栖贤。常携一筇穿双屦。过九江。东林混融老见之呵曰:“师者。人之模范也。举止如此。得不自轻。主礼甚灭裂。”辩笑曰:“人生以适意为乐。吾何咎焉。”援毫书偈而去。偈曰:“勿谓栖贤穷,身穷道不穷。草鞋狞似虎。拄杖活如龙。渴饮曹溪水。饥吞栗棘蓬。铜头铁额汉。尽在我山中!”混融览之有愧。(注:筇qióng,一种竹子,可以做手杖。)——《禅林宝训》

*予在叶县,备曾试之。然一有顾利害较得失之心。则依违姑息,靡所不至。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学道乎。岳侍者法语。此节以己作证。如此等事,我昔在叶县参省和尚时。备细而曾试之。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冀州贾氏子,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其住持枯淡严密,衲子畏之。浮山远、天衣怀,闻其高风,特往参叩。正值雪寒,省呵骂驱逐,将水泼地,衣褥皆湿。他僧怒去,惟远与怀整衣敷具,复坐如故。省到呵曰:你更不去,待我打你。远近前云:某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省笑曰:你两个果来要参禅,却去挂褡。远充典座,众苦其枯淡。省偶出庄去,远私取油面,作五味粥方熟,省忽归。粥罢,命典座远至。省曰:汝窃取油面,系盗用常住。远云:实取油面,愿乞责罚。省令算估衣钵还讫,更打三十柱杖,赶出院。道友劝勉,省不允。友曰:若不容归,只乞随众听法。省亦不许。省一日出街,见远旅邸前立,省曰:此是院门房廊,汝何住此?令人追算店钱。远无难色,遂持钵於市中化还之。省归谓众曰:法远真参禅之器也。遂令归。上堂对众付衣嗣法焉。谓凡诸顺逆境界,一一经历。若我当时有一念顾惜利害之心,较量得失之意,则依违姑息,无所不有矣。依违者,於善者从之,不善者违之,亦何有所定?出《小雅》。姑息者,苟容取安也。(出《礼记》)。若如是者,於身既尔不正,又何能治心以学道乎?者般作处,是第一等人流,学得的是好手。                   

——《禅林宝训》

*见和尚赞(清·蒋超 虎臣)

滇南发迹,崛起隆昌,头颅铁铸,性辣桂姜。三聚澄于汰玉,五部皎若冰霜,再演波离重光之日月,重整南山已坠之颓纲。实为狂流砥柱,末法金梁。三次般舟三昧,谁人行得。一手中兴律舍,事业非常。虽是规矩严肃,却也用圆体方。门庭高峻,声播大唐。千百载之下,瞻之仰之者,知为千华律虎,盖代狮王。

——《宝华山隆昌寺专辑》

*见月和尚像赞(清·释宏储)

言为天下则,行为天下纲。得心地戒,缚脱俱离,气概南山律虎,性超天厩神驹。像季而得此老,优昙之现一时。——《宝华山隆昌寺专辑》

*净土宗祖师 祭祖日期

正月十二日  七祖杭州昭庆省常大师

正月廿一日  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

二月廿六日  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

四月十四日  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

七月初四日  八祖杭州云栖莲池大师

七月初九日  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

七月十九日  三祖南岳般舟承远大师

八月初六日  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

十月初三日  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

十一月初四  十三祖苏州灵岩印光大师

十一月初七  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

十二月初一  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师

十二月十七  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

*易乃圣道之源也,故孔子读至韦编三绝。年将七十,尚期天假以年,以期学易而免其大过,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何如哉?愿深长思之,则幸甚。

*唐长安尼净真

净真,住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一生无。诵《金刚经》十万遍,专精念佛。显庆五年染疾,告弟子云,五月内十度见阿弥陀佛,两度见极乐世界宝莲华上童子游戏。吾得上品往生。言讫,跏趺而去。光照其寺。

——《龙舒净土文》

*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身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法华经入疏》 宋道威

*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慧皎法师(高僧传作者)

*初安之住中兴(寺),携母相近,每旦出觐手为煮食。然后上讲(堂)。虽足侍人不许兼助。乃至折薪汲水。必自运其身手。告人曰。母能生养于我。非我不名供养。卒于母世初无一息。斯准大圣担棺之像。布化浇夫矣。知将即世,遗诫九章。——《续高僧传》

*百丈惟政禅师,命大众开田曰:大众为老僧开田,老僧为大众说大法义。

*白云深处狮子窝,老少大小狮子多。

狮子说法狮子听,百兽闻之皆远去。           

*时母辞龟兹王,往天竺,已登三果。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震旦,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自身无利,奈何。”什曰:“大士之道,利众忘躯。必使大化流传,洗悟蒙俗,虽身当炉镬,苦而无恨。”遂留龟兹。后于寺侧古宫中,初得放光经,读之。魔来蔽文,唯见空牒。什心愈固,魔去字显。遂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盘头达多,不远而至。时什正欲寻之,告以大乘也。因与达多辩论大小乘义,往复苦至。经一月余,方乃信服。反礼为师,曰我是和尚小乘师,和尚是我大乘师。——《金刚经》讲义

*读了虚云老和尚的《年谱》,能令贪夫廉懦夫立;令人长养道心;令人增强勇气;这本书足可成为名山事业,不管信不信佛教,是不是佛徒,虚云老和尚都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僧”,是中国人群里的豪杰! 十二岁大海中见特大鱼,是年洪秀全起义第二年,称太平天国王。十九岁在涌泉寺礼常开老和尚披剃。二十岁出家于鼓山妙莲和尚受具戒。四十三岁于普陀山法华庵起香朝五台山,三步一拜。腊月初七遇文吉。四十五岁正月十五又遇文吉。五月底至显通寺,六月下半月参加显通寺大佛会,拜香三年愿望毕。方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七月初上岱螺顶拜智慧灯,初十日下山。

*纪念弘一大师圆寂五十周年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深厚宿根,崇高品质;

艺苑奇葩,文坛俊杰,律净双修,圆融朴实;

严护戒珠,虔诚念佛,爱国心坚,度人愿切;

眷眷葵衷,铮铮铁骨,缁素同钦,高风亮节;

光照中华,人名奋发,两个文明,同时建设;

改革风雷,层层深入,开放大潮,波澜壮阔;

跨越新阶,迈开步伐,奔向小康,十方欢悦;

世出世间,等无差别,礼念大师,瓣香同熏。

一九九二年壬申秋日吴企尧谨撰——《台州佛教》

*圆瑛老法师遗嘱(节录)

凡我弟子,宜各精进。力行十善,勤修六度。

行菩萨道,报众生恩。各宗各派,同宣斯义。

出家在家,各尽其分。互助无争,团结第一。

*法尊法师遗教

如来正法总有二种:一者教正法,二者证正法。教正法者,须有师师相传,受持讲说,开示安立,方能住世,非谓家有大藏之经论,便可夸示于人也。证正法者,尤须依师受戒,如律严持,更依戒住戒,勤求多闻,如闻起思,依思而修,学行兼顾,既无说食数宝之讥,又免盲修瞎炼之谬。绝非一人闭户,专修一事,三藏灵文捐同废纸者之所能任也。言依教而行者,谓虽了知一切佛语,皆是我辈末代众生所应修之法,从浅至深,由简入奥,先求人天之基础,再修出世之正轨,后为度尽一切有情而求佛道。要以善行,乃能脱离恶趣。必须空慧,方可斩除烦恼,永超三界。要仗菩提之心,菩萨万行,乃能趣入大乘,圆满佛果也。是乃如来之心血,佛法之正见。无论哪宗学子,皆当信受。然俱弃小而鹜大,舍别而求圆,谤教而悟禅,非显而爱密者,绝不能知是法,解斯理,成此见,依此而行也。——《法音》1990、12

*《道安传》中记习凿齿致谢安书曰:

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寻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禅学研究》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静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使终生难植嘉禾矣!

——《菜根谭》

*茗山老和尚乃当代佛教大德龙象,近闻圆寂,特修礼赞回向纪念。

(1)缘了唱归去,弘范满人间。(德林法师)

(2)立功、立德、众生受用。安身、安心、创造净土。(星云法师)

(3)尽形寿弘护正法于今世,唯公一人。(净空法师)

(4)狂心歇处幻身融 内外根尘色即空

洞彻灵明无挂碍 千差万别一时通(永兴寺徒觉智)

(5)来去湛寂,觉梦双清。(南怀瑾大居士)

(6)貌古神清慈眼慧目音貌常忆老菩萨

德高戒净悲肠婆心榜样永留真比丘 (佛日居士)

(7)瞻望宝塔忆竖焦山庭前趋教怀北海

手把木鱼再上浮玉相逢犹忆在灵山(香港志莲净苑众弟子)

*学佛容易,开正见难。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非容易——智茂补笔)

*讲经难,注经亦不易。未得正,不可造次。古德说:“依经解义,三世佛怨;一字错会,如同魔说。”的确是金言。

*热心弘法多聪敏,可惜当初底未深。

若似印祖重含蓄,可能成为一流人。

*同甘共苦,实欲省缘,非敢慢客,伏希见恕。

*自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瞎眼善知识,顺情则喜,逆情则怒。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尚书》

*长伸手接娑婆客相随同路

久立等等世上人打伙偕行

——四川成都文殊院弥勒殿对联

*记广东佛教协会会长新成大和尚

佛法是平等法事,慈悲道路。佛门的慈悲是真正的博爱。佛法要求大家相处时,要举止平和,不能以势压人,傲慢无礼;言语上要谦和,不能粗鲁口恶,纪律要共同遵守;利益要共同分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慈悲的对象是一切众生。佛教虽然精深博大,但佛教的思想却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佛法以解脱为目的。所谓的解脱即是获得圆满的自由,快乐,幸福。于是法师想到了出家,他知道,出家不仅是为了自身的解脱,而是为了更多的人解脱。(中略)

文革时新成大和尚说:“我们要把艰难的环境当成自己修道的助缘,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在六榕寺组织僧人办起纸类加工厂,任车间及供销之领导职务,一边领导僧人生产劳动,一边悄悄拜佛。红卫兵经常把法师们抓去批斗,说他们是牛鬼蛇神,说他们是臭骨头,要他们跪下,不跪就打,新成法师却无论如何也不肯跪,一任他们鞭打,正气凛然,铿锵有力地说:“我的骨头不是臭的,是硬的,连钉子都钉不进去。不信你们就试试!”法师经常告诫他的弟子:“做人要有志气,不然生不如死”(中略)法师历尽艰辛苦难,道心仍不改,爱国志仍坚。(中略)弘法护教是我们佛弟子的职责,尤其是出家人,要负起护教的责任,承担弘法的家业。

新成法师领导的寺院都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僧人的言行举止,早晚功课,法事活动都严格要求:年轻僧人对长老、法师、执事、大和尚必须有礼貌,见面要合掌问好。僧众必须每天坚持早晚殿、过堂,僧众必须僧装整齐。出家人应该有出家相,出家人应该有出家人的内涵(中略)佛教不是消极、迷信、自私的,而是文化,是教育,是使人向上的方式方法,……而对荣誉,法师谦地说:“能为人民群众做一点有益的事情是我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个佛弟子应尽的职责。同时也是实践佛教教义,学习菩萨道的具体表现。”

——《广东佛教》2002年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