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0:4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茂修行提纲 》

十三、念佛福德

*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佛国。          

——《文殊般若经》

*若人于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十住毗婆沙论》 龙树菩萨

*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飓,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转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云栖法汇》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

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

                               ——《云栖法汇》

*示大同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黏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解黏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云栖法会》

*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功夫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云栖法会》

*今时有人执念释迦而不念弥陀者。自以为是。拗众称高。噫。释迦使汝师弥陀。而汝不从教。譬之子违父命。而不就明师。虽日呼其父。安得不云忤逆。——《云栖法汇》

*莲池大师精要开示在家二众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虚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过,历历分明,时刻切心,不容些须妄想杂念。早晚礼佛时,恳苦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捱到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莲华化生,永离诸苦。——《云栖法会》

*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不造诸业,祸消福增。

娑婆念佛,极乐标名。 一心不乱,上品位登。              

——《云栖法汇》

*住坐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与我同现。——《云栖法汇》

*普劝念佛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声,好静之人,自可寂然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注:禳 [ráng], 祈祷消除灾殃。)——莲池大师

*莲社

(上略)凡实修者不必成群作会。家有静室。闭门念佛可也。不必供奉邪师。家有父母。孝顺念佛可也。不必外驰听讲。家有经书。依教念佛可也。不必惟施空门。家有贫穷宗戚邻里知识。周急念佛可也。何以故。务实者不务外也。愿为僧者。幸以此普告诸居士。——《云栖法汇》

*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见真佛也,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于西方。念身名者,见应佛也,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于象外。本迹双举,理事同原。心性良非助缘,身名岂云粗迹?今五部六册之徒,借口无为,拨空因果,障人礼像,嗤彼称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个个百丈,始可道无。其或未然,入地狱如箭射!”——《云栖法汇》

*示圆鉴堂
  念佛一门。捷径修行之要也。识破此身不实。世间虚妄。是生死根。惟净土可归。念佛可恃。紧念慢念。高声低声。总无拘碍。但令身心闲淡。默念不忘。静闹闲忙。一而无二。忽然触境遇缘。打着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虽然如是。若乃将心求悟。反成障碍。佛性是自然之物。不属心思意解。若见恁么说。你便执个无心。又成大病。但以信心为本。一切杂念都不随之。如是行去。总然不悟。没后亦生净土。阶级进修。无有退转。优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谓是摄心念佛。参究念佛。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用平常念去。——《云栖法汇》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功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功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功夫纯熟,自然妄想不起。且汝知能觉妄念重者,亏这一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云栖法汇》

*莲池大师普劝念佛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若人贫穷,家累甚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若人无病,趁今健康,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
若人孤寡,孑然无碍,正好念佛。
若人遇难,遭逢如此,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
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聪明,通晓经义,正好念佛。
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学禅,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若人修仙,求无量寿,正好念佛。

*示明西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如趁船渡海,不劳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径方式,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灵峰宗论》

*蕅益法师法语摘要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理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

故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修此念佛三昧,复有三种不同:一者惟念自佛,二者惟念他佛,三者自他俱念。——《蕅益大师全集》

*人心一致,乃微密妙行也。——憨山大师

*涌泉寺湖心寺十二时念佛规制 

(前略)顷云栖力主念佛。虽日以四时。然于夜有睡眠。又费呼唤警醒。法欠微密。今法师佛石玄津。各发心以十二时为请。此法固绵密。而动静饮食。似难归一。若调理有度。设法得宜。此又古今之良规也。请益老人。因为创立规制庶事不繁。而人心一致。此乃微密妙行也。乃为之制。条牒如左。凡念佛会建立。随人随愿。广狭不一。若力大则堂多。力微则堂一。人亦如之。但人不论多少。均派六班。昼夜班各二时。照香轮流。出班礼诵。行道忏悔。而余皆静坐。随闻默念。或习观门。愿者随之。此则静多动少。不繁不乱。而佛声不断。则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唤。不昏不散。入则动静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恒常。此则不起于座。顿见弥陀。是为第一如意妙行。至若饮食。亦宜如法调之。务使内外一如。则人我两忘。是非俱泯。而道场之安恬寂漠。亦无如此之妙者。老人深思此法。愧脚跟未措。尚未遂心。故特示之。代为前驱。他日观听者众。必处处建立。而净土将遍震旦矣。是有望焉。 

——《梦游集》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须要识生死心。
痴爱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难解脱。
痴爱即是念佛心,即将念佛断痴爱。
痴爱若能念念断,心心弥陀全身现。
即此便是真精进,不可一念暂忘却。
净土就在净心中,不得向外别寻觅。——《梦游集》

*示念佛切要(在云栖为闻子将子与母氏说)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梦游集》

*示慧镜心禅人 

   吾佛说法。以一心为宗。无论百千法门。无非了悟一心之行。其最要者。为参禅念佛而已。而参禅乃此方从前诸祖创立。悟心之法。其念佛一门。乃吾佛开示三贤十地菩萨。总以念佛为成佛之要。十地菩萨。已证真如。岂非悟耶。然皆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善财参五十三善知识。第一德云比丘。即单授以念佛解脱门。及至末后。参见普贤。为入妙觉善知识。乃专回向西方净土云。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由是观之。即华严为最上一乘。而修称法界行。始终不离念佛。十地圣人。已证真如。尚不离念佛。而末法妄人。乃敢谤念佛为劣行。又何疑参禅念佛为异耶。是阙多闻。不知佛意。妄生分别耳。若约唯心净土。则心净土净。故初参禅未悟之时。非念佛无以净自心。然心净即悟心也。菩萨既悟。而不舍念佛。是则非念佛。无以成正觉。安知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若似菩萨。则是悟后不舍念佛。故从前诸祖。皆不舍净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乃生净土。此是古今未决之疑。此说破尽。而禅净分别之见。以此全消。即诸佛出世。亦不异此说。若舍此别生妄议。皆是魔说。非佛法也。——《梦游集》

*示修净土法门 

   海阳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请益云。弟子某。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结法侣若干人。同会一处。专修净业。愿乞慈悲。指示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如华严法华圆妙法门。普贤妙行。究竟指归净土。如马鸣龙树。及此方永明中峰诸大祖师。皆极力主张净土一门。此之法门。乃佛无问自说。三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惟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不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然一心专念。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故得一生取办今观经现存。若结净侣同修。任各志愿。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华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前若此观想成就。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唯心净土之妙指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观念相继。则妙行易成。净土真因。无外此者。若但口说念佛。求生净土。若净戒不持。烦恼不断。心地污秽。佛说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为基本。发愿为助因。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梦游集》

*示等愚侍者 

   自心念佛。念佛念心。心佛无二。念念不住。能念不立。所念性空。性空寂灭。能所两忘。是名即心成自性佛。一念遗失。便堕魔业。——《梦游集》

*劝修念佛诗108首 省庵大师 第一首和末两首

(1)我教原开无量门,就中念佛最为尊。都融妄念归真念,总摄诸根在一根。不用三祗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如来金口无虚语,历历明文尚具存。               

(107)一自娑婆系业因。多生流转实酸辛。须臾出屋又投屋。迅速舍身还受身。曾作王侯争国邑。几为蝼蚁丧埃尘。这回若不思归去。依旧从前受苦轮。

(108)弥陀慈父原门开。摄受群生等一孩。脓血团中离臭秽。莲华香里受胞胎。但凭净愿为良导。只有狐疑是弃材。浊恶娑婆难久住。早同善友赋归来。 

*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

平生只有西归愿,肯为他愿负此心。——省庵大师

*破舟救溺理无由,抵死须撑到岸头。

等得篙师登陆后,更移新棹入中流。——省庵大师

*闰三月十四日

(上略)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黄铁匠。以打铁为生。人皆呼为黄打铁。那时正是朱洪武兴兵作战的时候。需要很多兵器。黄打铁奉命赶制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经过他家。从之乞食。黄施饭。僧吃毕。谓曰。“今承布施。无以为报。有一言相赠。”黄请说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黄曰。“修行虽是好事。无奈我终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门。虽在忙碌中还是一样修。你能打一锤铁。念一声佛。抽一下风箱。也念一声佛。长期如此。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日命终。必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遂依僧教。一面打铁。一面念佛。终日打铁。终日念佛。不觉疲劳。反觉轻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渐有悟入。后将命终。预知时至。遍向亲友辞别。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时把家务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铁炉边打铁数下。即说偈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当时异香满室。天乐鸣空。远近闻见。无不感化。我们现在也是整天忙个不休息。若能学黄打铁一样。在动用中努力。又何生死之不了呢。我以前在云南鸡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说给大家听听。具行未出家时。吸烟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圣寺当小工。后来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断除了。虽然不识一字。但很用功课诵。普门品等不数年全能背诵。终日种菜不休息。夜里拜佛拜经。不贪睡眠。在大众会下。别人欢喜他。他不理会。厌恶他。他也不理会。常替人缝衣服。缝一针。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针针不空过。后朝四大名山。阅八年。再回云南。是时我正在兴建云栖寺。他还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都肯干。什么苦都愿意吃。大众都欢喜他。临命终时。将衣服什物变卖了。打斋供众。然后向大众告辞。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时收了油菜籽。他将几把禾秆。于云南省云栖下院胜因寺后园。自焚化去。及被人发觉。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服钩环。虽皆成灰。还如平常一样没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执木鱼引磬。见者都欢喜羡叹。他每天忙个不休息。并没有忘记修行。所以生死去来。这样自由。动用中修行。比静中修行。还易得力。——虚云老和尚

*人人念佛皆成佛,动静忙闲莫变差。

念到一心不乱处,众生家是法王家。——虚云老和尚

*是年予正在龙华山讲经时。大理府所属四县发生地震。以大理为最剧。屋舍城垣悉倒塌无余。惟寺宇宝塔未倒。仍矗立如故。地动时震开巨隙。中喷火焰。蔓延燃烧。人争逃命。每遇足下地裂。身即陷堕。甫欲出时。地又复合。有截断腰肢者。有仅露一头于地面者。俨如生陷火焰地狱。惨不忍睹。城中住民数千户。多及于难。存活寥寥。时有二家金箔铺。一赵姓曰万昌号。一杨姓曰湛然号。火至其居自息。其处亦未地震。二家人口各数十。竟安然无事。人咸知此二姓者。数代相承。皆持斋念佛。乐善好施者云。——《虚云和尚年谱》

*老实念佛

——壬辰 一九五二年阴历冬月初四讲于印光大师生西十二周年纪念

今天是印光老法师生西十二周年纪念,各位都是他的弟子,在这里聚集一堂,饮水思源,追念师父。在佛法的道理上,师是法身父母,纪念师父,便是对法身父母的孝思,较之世间小孝,更有意义。回忆我第一次与印光老法师相见。是光绪廿年在普陀山。那时是化闻和尚请他在前寺讲《阿弥陀经》。自从讲完了经。他便在寺中阅藏。二十余年。从未离开一步。只是闭户潜修。所以他对教义极深。他虽深通教义。却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日常行持。绝不觉得自己深通经教。便轻视念佛法门。佛所说法。无一法不是疗治众生的病苦。念佛法门。名为阿伽陀药。总治一切病。但无论修何种法门。都要信心坚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圆满的利益。信心坚固。持咒可成。参禅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样。若信根不深。只凭自己的微小善根。薄学智慧。或记得几个名相。几则公案。便胡说乱道。谈是论非。只是增长业习。到生死关头。依旧循业流转。岂不可悲。各位是印光老法师的弟子。今天纪念他。便是纪念他的真实行持。他脚踏实地的真修。实足追踪古德。他体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昧。依之宏扬净土。利益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辞劳瘁。在今日确实没有。

真实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别见,以一声佛号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只要信心坚定。心不坚,万事不能成。若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听人说参禅好,便废了念佛的工夫去参禅。听人说学教好,又废禅学教。学教不成,又去持咒。头头不了,账账不清。不怨自己信心不定,却说佛祖欺哄众生。谤佛谤法,造无间业。

因此,我劝大众,要坚信净土法门的利益,随印光老法师学“老实念佛”。立坚固志,发勇猛心。以西方净土,为终身大事。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若话头把持不住,禅也参不成。若信心坚定,死抱著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熟处,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差别何在!诸位是念佛的,我希望大家以一句佛号为自己一生的依靠,老老实实念下去!——《虚云年谱》

*念佛要如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心境一如,那就是参禅。——虚云老和尚

*复濮大凡居士书

(前略)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而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已。(中略)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中略)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观于二祖立雪,程门立雪,可见矣。今人视佛像如土木,视佛经如故纸。纵有信心,读诵受持,亦不过供其口头滑利而已,有何实益之可论也。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下略)——《印光文钞》

*复章以铨居士书二

手书备悉。在家闲居,当以净土法门,为双亲认真讲说。俾生正信以得往生,则功德大矣。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倘一心研究经义,将念佛付之脑后,则大通家或可仿佛做到。即生超凡入圣,恐让愚夫愚妇,而自了无其分矣。须知念佛法门,乃教中之特别法门。除此之外,勿道凡夫不能即生了,即已证初二果之圣人,亦不能即生了。且莫心高,谓为明佛经义,便可得大利益。若作此想,便与店铺作司账者无异。虽曰有数千数万数十万,经我料理,到底不是自家的。及乎谢事,自己只得薪水之少数而已。(下略)——《印光文钞》

*闻欲往鸡足,窃谓不须远去。但取可安身处,随缘念佛即已。鸡足之行,若在海道,则颇费钱财。若在陆道,则苦不堪言。何如倒却门前刹竿,堕时随处与迦叶尊者晤对之为愈乎?惜有限之精神,办末后之事业。其老年人之第一要紧著子也。——《印光文钞》

*王铁珊事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通州王铁珊,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地土匪甚多,彼设计剿灭,所杀无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鬼甚众,皆来逼恼,随即惊醒。如是三昼夜,一合眼即见此象。人已困极,奄奄一息。其夫人劝令念佛,随念数十声即睡着,因睡一大觉。而精神渐健,病遂痊愈,即长斋念佛。使此时无人以念佛告之,恐万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无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

所示令亲之事,甚为希奇,可谓宿有善根。然又须兢兢业业以自修持,庶不虚此一梦。倘以凡夫知见,妄谓我已蒙三宝加被,已入圣流,从兹生大我慢,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则是由善因而招恶果。末世之人,心智下劣,每受此病。《楞严经》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也。请以力修净土法门自勉,则将来决定获大利益矣。须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诸佛,烹凡炼圣之大炉。九法界众生,无一不入其中、能出其外者。以出则究竟成佛矣。能如是信,方名正信,方名有净土耳。——《印光增广文钞》

*近世之人,多务虚名,不修实行。口虽念佛,心与佛违。譬如药忌并服,何能愈病。必须念念克治自己习气。心心忆念弥陀洪名。凡有与佛不合之念头起,则自责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决不许其稍住顷刻。必使心中净无瑕秽,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持名,决定求生。方为真正修净土人。若有一念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即修持精纯,亦名违背佛教。虽种善根,而了生脱死,当在驴年。——《印光增广文钞》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而念佛一行,实十方三世诸佛,普令众生,现生出苦之达道。舍此则邪见无由灭,实益无由得也。契理契机、利益难思。——《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持名若至其极,则不作观,而净境亦可具现。倘工夫不纯,妄欲见圣境者,或有着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印光文钞》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自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在抗日战争时书此,2002年圆寂六十周年)——弘一大师

*妙叶禅师云:能运身口之念,勿论其散,但不间断,自能一心,亦即可名一心,唯行之不休为度,故不必忧散乱矣。偈云:

专念阿弥陀,不必参是谁,只要心不乱,决定出轮回。

专念阿弥陀,不必忏宿业,只要仗佛力,决定能消灭。

专念阿弥陀,不必断烦恼,只要佛声现,决定当时少。

专念阿弥陀,不必寻方便,只要心常忆,决定成一片。

专念阿弥陀,不必求悟门,只要到西方,决定悟无生。

专念阿弥陀,不必报四恩,只要佛不离,决定利群生。

专念阿弥陀,不必起疑惑,只要信佛语,决定生彼国。

*净土圣贤录(选抄)

(1)清东门匃者

 东门者,住松江明星桥一破屋中。日向市门诵心经一卷,乞一钱。与之,则连声称谢。诃之,亦不介意。但足供一日糠[禾*乞],即阖扉念佛。蔡西斋方伯异之,亲馈钱米,欲葺其庐,者却之。西斋曰,我所施皆廉俸,岂盗泉乎。者曰,素知公操守严洁,我惧为衣食房屋移我素志耳。无已,请为公饭僧,即携所赠往东禅修供,己则仍归破庐,念佛如故。嘉庆中,无疾坐脱,里人葬之桃华庵后。

(2)清陈德心

字大坤,苏州农夫也。夏日纳凉,偶过村馆,见敬信录,乞塾师讲解,有省,沿街收拾字纸。彭二林居士闻之,招入文星阁,劝修念佛三昧。德心素不识字,奉教静笃,后渐能书。未几,为苏郡妙济堂司放生掩埋等事。每见髑髅,频生嗟叹,悟世非常。于是念佛益勤,终身不娶。年六十九,身健如常。忽自知时至,走别亲友。至期,于堂中寂然,闭户久之,同事推门入视,见案上供佛一尊,双烛辉煌,香烟满室,德心面西坐逝矣。时嘉庆十八年八月望日事也。

(3)清痴头道士

 痴头道士,姓王,直隶人,极愚。亲亡乏食,困卧敝庐,无所为计。或与之钱,亦莫辨数之多寡。京邑陈道人收为徒,令日扫地拾柴,晚则课弥陀佛号数百,礼拜,炷香为度。痴头诵佛不成韵。每昏沉欲睡,道人以长竿击之曰,汝愚昧若此,尚不知精进耶。如是者三载。一夕,呵呵大笑,道人复击之。痴头曰,今日打我不得矣。诘其故。曰:师枯坐十八年,不知修法。若能如我老实礼念,早生西方见佛矣。道人奇之,而莫测其所谓。翌日,痴头登峭崖,西向合掌,屹立而化。维,得舍利二粒。(染香集) 评曰:道士往生,古传罕闻。今痴头以愚昧之子,为千古特出之人。而黄冠者流,则曰:我学神仙,念佛乃愚夫所为,岂非反被聪明误耶。

*结论

不过,即使真正明白了圆教的道理,也还并不就等于是了生脱死。因为五品观应位的人,已是大开圆解,能圆伏五住烦恼,而实际上仍没有断,仍在生死中。必须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方才证法身位。所以即使用了阅经、参禅等方法,彻悟圆教妙理,还是在生死中。唯有念佛则不然,只要能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临终便可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如能彻悟圆理,便登上品,没有彻悟,也能生中下品。只要一生净土,便决了生死,横见四土,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是特别的法门,较之其他一切法门,都要超胜。——《天台宗纲要》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莫之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说诸法。括举大纲,凡有五宗。五宗维何,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众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禅以修持,则即众生之三业,转而为诸佛之三业。三业既转,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矣。又恐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则用陀罗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变成蜾蠃矣。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脱,而再一受生,难免迷失。于是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俾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系缚,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也。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故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蒙普贤加被开示,已证等觉,普贤乃令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复以此普劝华藏海众。而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人,蒙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但数声,即便命终,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观此,则上自等觉菩萨,不能出于其外,下至逆恶罪人,亦可入于其中。其功德利益,出于一代时教之上。以一代时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净土法门,未断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带业往生,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常途教道,相为并论也。以故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悉皆显阐赞导,普劝往生。迨至大教东来,远公大师,遂以此为宗。初与同学慧永,欲往罗浮,以为道安法师所留。永公遂先独往,至浔阳,刺史陶范,景仰道风,乃创西林寺以居之,是为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岁也。至太元九年甲申,远公始来庐山,初居西林,以学侣浸众,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为创寺于山东,遂号为东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远公乃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师,亦预其社。永公居西林,于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则其人可思而知也。当远公初结社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属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由远公道风遐播,故皆群趋而至。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自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唯禅宗诸师,专务密修,殊少明阐。自永明倡导后,悉皆显垂言教,切劝修持矣。故死心新禅师劝修净土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真歇了禅师净土说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证入。长芦赜禅师,结莲华胜会,普劝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贤普慧二菩萨,梦中求入胜会,遂以二菩萨为会首。足见此法,契理契机,诸圣冥赞也。当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师,住持浙之昭庆,慕庐山远公之道,结净行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皈依,为之倡导,凡宰辅伯牧,学士大夫,称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余人,其沙门有数千,而士庶则不胜计焉。后有潞公文彦博者,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将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师,封潞国公。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未尝少懈。与净严法师,于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从其化。有颂之者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至九十二,念佛而逝。元明之际,则有中峰、天如、楚石、妙叶。或为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阐此契理契机,彻上彻下之法。而莲池,幽溪,益,尤为切挚诚恳者。清则梵天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其梵天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示众法语,皆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乎。自后国运日衰,不暇提倡,法运亦随之而衰,至咸同时,兵灾四起,哲人日希,庸流日多。儒者唯奉韩欧程朱辟佛之说,以为至理名言,而不知佛法包括群圣之薪传,发明当人之心性,其妙义微言,功德利益,有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者。以故悉以毁灭佛法为志事,不肯读诵受持,保护流通,致令佛法,一败涂地。譬如小儿,见摩尼珠,不但不加保重,尚欲毁而弃之。至光绪末,废除举业,大开游学之端,凡天姿高者,悉以博览为事,所有各种学理,皆不足以饫其心。唯佛学幽深宏博,无妙不备,真俗互资,空有圆融,从兹群相研究,而修习焉。礼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今既知其旨,知其善矣,岂肯将此无上心法,让古人独得,而自己与一切同人,皆不得乎。是故研究会、居士林、念佛社、素餐会,各处建设。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者,日见其多。譬如穷子,自迷家乡,一旦得人指示,当即直求归路,断不肯仍旧循乞,孤露他方也。青莲寺由黄谷法师开山以来,固为净土一大道场。其形势雄伟,实为庐山第一胜地,以故千数百年,道风不坠。经洪杨之乱,悉成劫灰,以法门式微,无人恢复,竟成荒山。妙培大师,出家以来,即以净土为宗。拟欲以即生了脱之法,普利同人,特往红螺,熏修数年。今春游庐山,深慨远公之道,无人振兴。于世道人心,殊失裨益。至青莲寺基,见其形势,若莲华然。而复前临三叠之瀑布,后倚五老之雄峰,左右则有狮子象鼻二峰,以为护卫,殆天造地设一净土道场。不忍永令湮没,遂发愿恢复,以宏莲宗。乃与上海诸大居士商榷,幸得均示同心,故先建立数间殿堂,以为修持之地,至于寺之全体齐备,须待龙天感应,非今所急。为今之急务者,开莲社以行道耳。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结社。是不知世间万事,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易》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盖取其二泽相并,彼此互益之义。又圣人以朋友列于五伦者,盖取其劝善规过,如二月互照,扶危保安,如两手相援之义也。人之常情,若无依倚,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众同居,功课有定,虽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课之外,其奋发精进者,即可摄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进,谁甘后退,彼此相辅,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见,有可决择。每日暇时,请诸耆宿,略示净宗纲要,则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诸益,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倡导。即身有职业,不能亲预,但依社章修持,待开会日,或亲往,或函告,明已修持之勤怠,利益之大小,亦与预修,相去不远,以心冀社友,不敢怠荒故也。须知佛法,原不离世闲法,凡诸社友,必须各各恪尽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等。又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不餐荤酒,闲邪存诚,克已复礼,自利利他,以为己任。如是则基址坚正,堪受法润,果具真信切愿,当必往生上品。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实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虚名,以故设种种法,妆点粉饰,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称赞于已。其心行已污浊不堪,纵有修持,亦为此心所污,决难得其真实利益,此所谓好名而恶实,为修行第一大忌。倘具前之所当行,无后之所当忌,则于世闲则为贤人,于佛法则为开士。以身率物,由家而乡,由乡而邑,以至全国,及与天下。则礼义兴而干戈永息,慈善著而灾害不生,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愿见者闻者,同皆发起倡导,则幸甚幸甚。所有简章,开列于后。(注:餍饫yàn yù,满足)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净土十要》

*不能修自心泥洹者,其次莫若念佛往生也。

——《楞严正脉疏》

*内外障者。烦恼见慢等名为内障。魔恶知识等名为外障。但得专称佛名为忏。尽命无悔故云以命自归。与称十方佛等者。释疑也。恐有人疑。何故独令称弥陀佛。是故释云功德正等。除乱故专。(以上解释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内外障侵,夺正念心,不能谴却,当专称一佛名字,惭愧忏悔,以命自归,与称十方佛名,功德正等。)

——《止观辅行卷》

*念佛有七事胜

词少易行胜,一句弥陀诸人可念。

缘念佛境胜,一心念佛,专缘净境。

离难获安胜,佛圣护念,无难安庆。

称名灭罪胜,一声灭八十亿劫罪。

持念获福胜,一声胜以,宝供佛僧。

果感见佛胜,众生念佛,必定见佛。

亲迎往生胜,化佛菩萨,放光接引。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解此八字,古有多说。据会疏义,以菩提心与称佛名号为佛种性,足证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正。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也。 

——《大寿经解》

*以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都有了;所以虽在佛法中,不曾修功德、持斋戒,对人对法,还是常人一样的颠倒,胡作妄为。这样的误解,不但不能勉人为善,反而误人为恶了。——《净土与禅》印顺法师

*静坐端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昼夜不忘念佛,自然逐步改正。

*会赚不及无用处,无贪等于大布施。

随分随力行好事,随时随处念弥陀。

若有闲人轻笑我,自己专念阿弥陀。

是非烦恼不沾边,命终必见阿弥陀。

*真修者少,假名偏多。虽欲真修,理解未明。

真信切愿,其人欠缺。念佛悠悠,业力难敌。

临命终时,危险之极。还是恳切,止语念佛。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福莫大于无祸,祸莫大于邀福。——圆因法师

*会赚不及无用处,无贪胜过大布施。

随分随力行好事,随时随处念弥陀。

若有闲人轻笑我,自己专念阿弥陀。

是非烦恼不沾边,临终必见阿弥陀。

*一句弥陀最方便,不费功夫不费钱。居同善友开因地,佛亦凡夫到圣流。念佛念心心念佛,修行修性性修行。

*谁有专心顾我病,始终散心自由行。

一句佛号是本命,颠横倒竖总随分。

*一句阿弥陀,是正命之保证。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从外得。

*念佛偈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泊。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达人应笑我,都却阿弥陀。达人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白居易

*有福不会享,无福等天亮。

念佛学不好,苦难长又长。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当今之世,人根陋劣,业障深重。只宜至诚恳切常称佛名,兼学知识并以修福为基础,则魔障渐消,净业日进矣。

*佛言:“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唯愿大众念未来佛,专念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

有福要惜福,无福要修福。

欲求菩提道,当自认无福。

*父母生我身,师父传我心。明心见佛性,原是我本分。

恨我根机钝,昏梦犹难醒。只有勤念佛,修福求往生。

*性水澄清,由分别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故上智不如下愚,弄巧翻成大拙也。(注:渟,水积聚而不流动)

*悟则念佛念自己,迷则念佛念他佛。

他佛即自佛,自佛依他佛。

*假如法爱,还是好的。但还不是究竟好,为此说:“不妙”。放下娑婆,一切境缘,专念西方,阿弥陀佛。

*祝我身体健康 恭喜大家发财

福气降临全家福 春光辉映满堂春

——清泉师撰写 94年春联

*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

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长孙皇后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心行平等可学佛,执着分别永迷津。

*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若要生西方,念佛要专心。

*所谓念佛,必须念念与佛合,念念与道同。

*静境念佛,格外得力;闹中念佛,炼心炼佛。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任劳忍怨,积福之本。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老实念佛,保卫和平。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