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0:4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茂修行提纲 》

十九、禅意禅语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华严经》之夜摩天宫品

 

*寒山大士颂

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

 

*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悉然。

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

                         ——《华严经》

 

*或为听讼断狱官。惩恶劝善多方便。

所有与夺皆明审。令其欣敬尽钦承。——《华严经》

 

*今此三界,皆是吾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

——《法华经》

 

*十方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

——《华严经》

 

*《思益经》云:谁能供养佛,通达无生者。《宝雨经》云:如理思维,即是真供养如来。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何等为十。一者信心。二者有戒。三者亲近善友。四者内善思惟。五者具足精进。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慧。八者具足正语。九者乐于正法。十者怜愍众生。善男子。菩萨具足如是十法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如优钵罗花。——《大般涅槃经》

 

*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

——《优婆塞戒经》

 

*达摩大师曰:明佛心宗,了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本来无付法,付了无言语。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板帐
  证义曰。自古圣贤临终。屡有为恶疾所缠。而不能免避者。皆由夙缘业报而致也。然不害其为圣贤。凡小师看痛。当存谨孝。勿以恶疾而存轻忽之意。愚庵摭古云。死心颀。南公之子。梦神语。师当感恶疾。果患大疯。屏院事。归小庵养病。颀小师克慈著名杨岐。归庵侍疾。乞食村落。谨孝不倦。颀谓慈曰。吾之嗣黄龙。以其道行兼重。不意半生。感斯恶缘。吾不因此。怎有今日。如今把住放行。总得自由。嘘一声而逝。阇维香遍野。舍利无数。愚庵颂曰。大圣示夙愆。双树亦背痛。吾师业可惩。神人预为梦。小师闻事罢参请。得得归来视定省。柴门积叶苍苔静。草砌无人青雀骋。掩扉持钵走村舍。病僧檐下曝孤影。归庐火断病僧饥。怨鼠跳梁情耿耿。久病难为人。至性吾所秉。颀公幸有廖。淹淹残阳景。临行嘘一声。日射松窗冷。又病者。正念或不能持。则看病者。当以十念往生法门委曲开导。断不可少。——《百丈清规》

 

*语默齐致,触物无碍。——僧肇

 

*扣钟拔苦

唐智兴,居大庄严寺,执掌扣钟。大业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从驾道亡,其妻梦夫。谓曰:吾至彭城病死,堕地狱中,赖庄严寺鸣钟,响震地狱,乃得解脱。欲报其恩,可奉绢十疋。妻奉绢,兴以散众。众问扣钟何以致感?兴曰:“吾扣钟,始祝曰:‘愿诸圣贤同入道场。’乃发三下;及长扣,又祝曰:‘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严冬极冻,及裂肉皴,掌内凝血,无所辞劳。(注:‘疋’同‘匹’)——《云栖法汇》

 

*蕅益大师圆寂

乙未春正月圆寂,丁酉冬,门人如法茶毗,发长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齿俱不坏,因不敢从粉骴遗嘱,奉骨塔於灵峰之大殿右(丁酉下四十二字系戊戌春荼毗后补记)。

 

*与交光法师

朽夫罪累。为法门辱。自知惭愧。无地忏悔。所幸诸知识力加被之致。得久活瘴乡。每思貌座。万指围绕。震海潮音。作师子吼。普警群迷。声光所及。靡不蒙益。况在法亲有缘者乎。顷大义回家山。闻公尚驻锡中条。必得瞻礼光相。小刻数种。奉尘慧目。略见万里怀人之意。傥蒙解脱。尚期把臂于孤峰月下。一笑长空。洗此半生尘困耳。——《梦游集》

 

*示颛愚衡禅人

(上略)毗卢遮那。法身非身。而托普贤妙行为身。普贤无行。但以众生之行为行。故曰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此从上佛祖出世之真榜样。(中略)老人因谓禅人四大病身。非病魔不能治。禅病刺心。非众生不能治。从今日去。只将身如大地等。则病魔潜踪。心与众生等。则我见不立。我见不立。则禅病自消。以心不自心。则本不生。不生则一法不立。苟一法不立。又有何法而作知见障碍哉。古人云。舍情易。舍法难。禅人舍身即舍情。舍见即舍法。情法两忘。岂不为大无碍解脱之人哉。嗟予老矣。再晤为难。禅人勉之。——《梦游集》

 

*赞观世音菩萨

镜像水月 太虚闪电 触而动之 瞥然影现
一尘不染 十方露布 通身手眼 不须回互
心本无事 为谁苦思 有来问者 自亦不知
大士无心 如响应声 凡有求者 随叫随应
以无相身 应有求心 无处不现 名观世音
水流在海 月不离天 不思而应 为自在禅 (中略)

大士身心 众生即是 所以愿求 随感而至
至人无形 真悲无声 感应道交 沙白水清
以慧为命 以物为心 寻声救苦 名观世音
身心洞彻 犹如琉璃 表里得净 如月临池                 

不感而应 不求而至 是故我师 名不思议

——《梦游集》

 

*予年四十四。是年阅藏。为众讲法华经起信论。予自别五台。时有省亲之心。且恐落世谛也。姑自验之。一夕静坐。忽开眼有偈曰。烟波日日浸寒空。鱼鸟同游一镜中。昨夜忽沈天外月。孤明应自混骊龙。乃急呼侍者。吾今可归故乡见二老矣。先是为报恩寺乞请大藏经一部。冬十月至京请藏。上即命送赍行。十一月至龙江本寺。宝塔放光连日。及迎经之日。塔光如桥。向北迎经。僧自光中行。及安经建道场。光相日日不绝。瞻礼者。日万余人。以为希有之瑞。老母闻予至。先遣人候问何日到家。予曰。我为朝廷事。非为家也。若老母能相见。欢喜如未别时。止可信宿。否则我不归矣。老母闻之日。再生相见。欢喜不了。那更有悲。一面即可。况两宿耶。及予归。老母相见欣然绝倒。予大以为异。及夜坐。族中长者。问从船来陆来。老母应声曰。何问从船来陆来。问者曰。从何处来。老母曰。从空中来。予惊曰。怪得当时老婆子能舍我也。因问老母曰。别后想我否。母曰安得不想。予曰母何以自遣。母曰。始而不知。既知尔在五台。因问师家。五台在何处。曰。在北斗之下。即令郎住处也。我自此夜礼北斗。称菩萨名。则不复想矣。今谓你死。则不拜亦绝想矣。今见尔。乃化身来也。予明日祭祖茔为二亲卜得葬穴。时老父已八十。予戏曰。今日活埋老子。省他日又来也。予把镬斫地。老母夺之曰。老婆婆自埋。又何烦人。连斫数十下。三日告别。老母欢然如故。未尝蹙眉。予始知老母非寻常也。(下略)——《梦游集》

 

*紫竹观音赞                                       

紫竹无林,大士非身。今所见者,皆出自心。

——《梦游集》

 

*右武真奇男子。前冬别时。顶门一针。渠自云痛彻至踵。顿然翻案。不慧因赠之曰。觉非居士。今已大非昔人矣。此公别去。时复廖廖。所幸诸缘屏绝,四大轻安,无所损恼,得以闭门穹庐,究竟未了公案。——《梦游集》

 

*一夕梦入金刚窟。石门榜大般若寺。见清凉大师。倚卧床上。妙师左侍。师趋入礼拜右立。大师开示初入法界圆融观境。谓佛刹互入。主伴交参。往来不动之相。才说其境。其境即现。自知身心交参涉入。妙师问曰。此何境界。大师笑曰。无境界境界。又梦履空上升。入广大楼阁。瞻礼弥勒。闻其说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梦游集》

 

*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中略)又一夕,梦僧来报云:北台顶文殊菩萨设浴请赴。随至,则入一广大殿堂,香气充满,侍者皆梵僧,即引至浴室,解衣入浴。见有一人先在池中,视之为女子也,予心恶,不欲入。其池中人故泛其形,则知为男也,乃入共浴。其人以手戽水浇予,从头而下,灌入五内,如洗肉桶,五脏一一荡涤无遗,止存一皮,如琉璃笼,洞然透彻。——《梦游集》

*示自庵有禅人住山

佛言一切众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颠倒以为根本。颠倒想灭。肯心自许。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时节也。妄想不休。生死难出。故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吾人果能顿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军。露地而坐。称为无事道人。铁面阎罗老子。纵有狠心毒手。亦无打算摸索处。往来纵横。自由自在。一大解脱人。恁么时节即唤成佛作祖。亦不耐听。又肯向厕溷中。与痴蝇作队。偷腥扑臭耶。十方世界。皆成净土。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充满其中。与十方诸佛把臂共游。得大自在。此则庵即是自。自即是庵。庵即是山。山即是人。无内无外。无彼无此。恁么则住无所住。行无所行。修无所修。方称自庵。若养懒痴睡。三生六十劫只为他人作奴郎耳。思之思之。——《梦游集》

 

*示六一居士

世事忽如梦。人情空若云。谁知尘市里。心静即离群。

迹近宁违俗。心空岂在家。但看污浊水。湛湛出莲华。

——《梦游集》

 

*妄想生时当下休,了无一念挂心头。

忘机便是真安养,极乐何须向外求。——《梦游集》

 

*拾得大士传的弥勒菩萨偈曰:“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虚云老和尚

 

*钵盂庵自嘉庆后。已无人住。因大门外右方有一巨石白虎不祥。拟在此地凿一放生池。雇工斫之不碎。即去土察之。无根。石高九尺四寸。宽七尺六寸。顶平可跏趺坐。招包工移左二十八丈。来工人百余。拼力三天。无法动。不顾而去。予祷之伽蓝。讽佛咒。率十余僧人。移之左。哄动众观。惊为神助。好事者题为“云移石。”士大夫题咏甚多。予亦有诗纪之。曰:

嵯峨怪石挺奇踪,苔藓犹存太古封。

天未补完留待我,云看变化欲从龙。

移山敢笑愚公拙,听法疑曾虎阜逢。

自此八风吹不动,凌霄长伴两三松。

钵盂峰拥梵王宫,金色头陀旧有踪。

访道敢辞来万里,入山今已度千重。

年深岭石痕留藓,月朗池鱼影戏松。

俯瞰九州尘外物,天风吹送数声钟。

——虚云老和尚时六十五岁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虚云老和尚开悟偈

 

*春正月。运经出京。先至沪。及厦门。全仗文质转道两师布置。方抵厦。忽接鼓山来电。谓妙莲老和尚于正月在龟山圆寂。是时厦门诸山长老僧众到鼓山参加老人荼毗礼。灵塔移鼓山下院。筹善后事。予即兼程赴鼓山。建塔传冥戒等事。日夜忙碌。至四月十日进塔。当塔工竣后。半月滂沱大雨。众忧之。初八菩萨戒毕。天启晴。初九大晴。是日官绅士庶来山者络绎于道。初十入塔时。天坪祭斋百桌。大众诵经。上供毕。念变食真言时。忽一阵旋风。将诸祭品。旋于空中。灵龛顶一道霞光。直贯塔顶。众皆赞叹。礼毕。回寺又大雨滂沱矣。其灵骨以一半入塔。一半运南洋极乐寺供养。

当奉迎藏经与妙老人骨灰南行至槟榔屿时。观音亭及大众迎者数千人。当诵经毕。念变食真言时。又忽起旋风。将万花吹散。灵龛顶涌白光。直透二里外之塔顶。此二事予亲手所作。耳所闻。目所见者也。佛云“密行难思议。”论老人平生修持事。予所未知。亦未主行于禅净。惟以修建寺院。接众结缘为务。末后因缘。有斯奇特。予自从披剃后。流荡四方。久未侍奉。且数十年不通音讯。有负师恩。然最后因缘。为其料理龛塔。分光舍利。忆其屡嘱诸事。又似有前知者。难以愚测。略叙事实。俟证将来。

——《虚云和尚年谱》

 

*灵泉应祷  

曹溪四天王岭界内土地。皆属南华寺。历朝王臣护法。近寺不许营坟。而大堪舆家亦认为地已结寺。灵气有主。强瘗骸骨。不利子孙。复坏名胜。势成两害。故寺后来龙。从无卜葬者。年前算溪村某甲。潜在寺后象山营葬。卓锡泉忽然枯竭。事为曲江县长叶震东查悉。勒令移阡。泉涸如故。师以事关全寺饮料。乃临泉默祷。泉水应念复流。按曹溪通志第四卷李尚书日宣。卓锡泉来复记。所记历朝以来。灵泉应祷。事迹甚详。

[附记]大雨筑堤

曹溪河流。本距寺前一百四十丈。年久失修。砂石冲积。水改向北。对寺门直射。此反弓格也。二十五年丙子夏。勘定水线。计挑筑新河。填补旧河。全程八百四十余丈。需用三千工人。所费甚钜。正拟动工。乃于七月二十夜。雷雨大作。终宵如万马奔腾。及晓。水涨堤平。冲开新河。一如所定界线。旧河已为砂石淤塞。且涌起数尺。反成寺前之一字案。此神改河流之异。(注:瘗yì,掩埋)

——《虚云和尚年谱》

 

*南华寺七众海会塔记

荼毗为四大葬法之一。西竺古制也。自大教东来。四众悉依。明代尤盛。逮清而稍替矣。粤中丛林间亦有普同塔之建。然乏闳构。民二十三年虚云老和尚卓锡南华。即欲筹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及式刹摩那尼等。七众海会塔。并建佛殿僧舍。薰修持诵。普利幽冥。时以祖庭倾圮。百废待兴。建设数年。未遑并举。至癸未春。得潮洲郑子嘉居士相助。始克完竣。而此事因缘之奇。昭灵之感。有不可不记者。初居士侨商香港。为巨室。民国三十年冬。香港沦陷。闾阎骚然。人且相食。惶惶然不终日。居士夜梦武士披甲擎杵。示以避逃方所。醒而识之。挈眷急行。沿途危难。皆化险为夷。若有神助。历时兼旬。路经南华寺下车歇息。信足游览。至天王殿后。仰瞻韦驮菩萨像。则赫然梦中所见之武士也。居士骇愕。五体投地。感极而泣。乃诣方丈。谒虚云老和尚。且白其异。并发心归依。愿损资造寺。用报菩萨加被之恩。云公以南华殿宇大致竣工。乃语缺海会塔事。居士闻命踊跃。立捐国币五万元。其折。嗣应时。亦锐任劝募。周怀远居士闻风随喜。亦助二万元。张子廉居士助一万元。同为之倡。其后善信接踵捐助。斯塔庄严。遂尔从地涌出。计始于癸未春。竣工于本年腊月。共费国币约百余万元。捐款芳名。另勒碑石。呜呼。谛观郑居士如上因缘。韦驮菩萨。固屹然未尝少动也。岂只韦驮菩萨未少动。即我佛如来。乃至虚云老和尚。亦未尝少动也。经云:“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佛法之不可思议。岂在缠缚凡夫所能测度也。郑居士以宿世善因。获兹善果。随缘清信。又因斯善果。而植善因。万善齐彰。同圆种智。是宜操觚记实。以诏来兹。(注:觚gū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

——《虚云和尚年谱》

*寄普陀法雨经楼印光法师

愧无健笔写青天,底事由来记不全。

况值秋风惊晚树,料应寒月伴枯禅。

挑灯夜拥生公榻,对座时谈寂子篇。

遥忆普陀经隔岁,黄花开遍宝楼前。

——《虚云和尚法汇》

 

*年谱所载灵异之事颇多。如猛虎归依。黑龙受戒。白狐驯豢。枯柏重生。夜雨移堤。绯桃应瑞等等。读者每生疑惑。然试取读历代神僧传。二百余人中。其神通广大。实有千百倍于虚师者。信古传今。莫敢非议。诚以此等事。属于不可思议境界。现在科学尚待发明。遑论考据。

   试举一近事证之。年谱载。民国八年己未春。师应滇督唐继尧请。在昆明忠烈祠启建水陆道场四十九日。法会圆满送圣时。空中出现幢幡宝盖。荡漾五色彩云中。全城目睹。万家罗拜云。读者对此。恐或不能无疑。顾近代孙中山先生。举世所崇拜者也。少时习医于香港。夫人皆知。信仰基督教。亦夫人皆知。于民国五年八月十五日。因视察象山军港。顺道游普陀山。与胡汉民邓曼硕等同行。当登佛顶山赴慧济寺途中。忽现奇观。见寺前矗立一大牌楼。宝幢舞风。奇僧数十。转行转近。益觉了然。见其中一圆轮。盘旋极速。莫测何力。此佛境界也。中山先生不因信仰宗教之异致而隐匿之。又恐传闻之未尽信也。为文记之。复亲笔署名。唐人刻石。有此体裁。又欲传于久远也。勒兹贞玟。嵌寺壁间。以垂后世。是亦信而有征矣。余曾问胡毅生居士。谓实有是事。后访得简又文居士藏有此碑榻本。乃借影之。兹录中山先生所撰碑文。及附摄影榻本如左。——《虚云年谱》

 

*咸丰元年辛亥十二岁

二月。予父以事往台湾。携予行。初乘小洋船。由厦门出发。于茫茫大海中。现一物大如山。高出海面数丈。全船人均合掌念观世音菩萨。船行半小时。始见鱼尾形。其长不知若干里也。——《虚云和尚年谱》

 

*住普陀时。遍参各寺刹。是年十月。潮来一大鱼。在千步沙上。不能去。长数十丈。眼大如盆。渔人取肉。破出两支小木船。有发及钗钏等物。以鱼脊骨作柱墩。其大骨可作栋梁。又大潮时于潮阳洞来一龙。鳞甲作金光色。四足全身皆现。惟不见首。其尾似鱼尾。久之乃去。

——《虚云和尚年谱》

 

*千手眼联

大士现千手眼,遍提普照;众生当一心志,归命投诚。(令见闻者生正信心——智茂补笔)——《印光文钞》

 

*佛道非深不高,非浅不大,能深能浅,始名常住,词不达意。当云即浅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圆通,故名常住。

——印光大师

 

*云门雪峤圆信禅师

不解西方不学禅,偶来尘世只随缘。        

三间茅屋傍溪住,两扇竹窗关月眠。

破尽衲衣那有结,养长头发欲成颠。

自从会得西来意,自雪飘飘六月天。——《印光文钞》

 

*复罗智声居士书三

寿昌经禅师,闽人,生时难产,其祖于其窗外念金刚经,只念出金刚二字,即安然而生。其祖喜,因为取名慧经,冠亦不另取名,后出家亦不另取名,此乃明万历间高僧。是知女人临产,当志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无一不安然而生者。要出声念,不可默念。旁边照应者,亦出声念。切不可谓临产裸露不净,念之恐获罪咎。须知此系性命相关,无可奈何,非平常能恭敬而慢忽不致恭洁者比也。光前数年绝不说及此事,后屡闻难产殒命,并愚人因家有生产,平素念佛之人,不敢在家住,须过月余方归,谓血腥一冲,前功尽弃,此种胡说巴道,诚可怜悯。故近数年常与人说之。依而行者无不应验,可知菩萨真大慈悲也。

——《印光文钞》

 

*法满寰宇,世复唐虞。道通天地有形外,恩遍飞潜异类中。——《印光文钞》

 

*念诚大师赞

念公大德,冀复灵岩。劫后劫后只身栖塔间.值彭公游山。许查寺田.渐致成名蓝。——《印光文钞》

 

*复袁德常书四

回向偈作好,在外行人,必谓迂阔,实则与大士心相印,而易为感通也。盖彼以凶恶,我以慈善,如水灭火,如日消冰。若以众生情见为祷,则与大士心相违,纵有感应,小之小耳。偈曰,愿此持诵胜功德,即蒙大士垂加被。消除自他宿现业,增长我人胜善根。永劫恒存大士心,遍界常行大士事。尽未来际作饶益,普令有情无祸害。

——《印光文钞》

 

*疯僧像赞

    奸桧受贿误国民,故劳我师特扫秦。一柄扫帚撑天地,几句法语震乾坤。惜彼陷溺已深固,虽承指示不问津。致令神归阿鼻狱,铁像千古跪岳坟。——《印光文钞》

 

*五时经教非异非同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犹如诲孕百川川归海

三乘谛理即多即一由性现相摄相归性宛若空含万象象依空

——民国二十六年中秋日古华常惭愧僧释印光撰并书

(兴慈法师以弘经力,在沪上涌出大道场。今于藏经阁楹联,略颂所弘大义以为庆赞)

 

*读灵峰宗论

日轮挽作镜,海水揖作盆。

照我忠义胆,浴我法臣魂。

九死心不悔,尘劫愿犹存。

为檄虚空界,何人共此轮。——弘一大师

(第三句与第一句相应,第四句与第二句相应,激昂雄健,为高僧诗中所罕见者。)

 

*我到为种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弘一大师年谱》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像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圆寂——智茂补笔)——《悲欣交集》

 

*纵然生摘得,终是不馨香。(注:达摩来中土,为度有缘人。既然机缘不契,纵使武帝发动全国的人去请,他也不会回头。霅溪颂:“不惜过秋霜,图教滋味长。纵然生摘得,终是不馨香。”意思是说,有些瓜果须经霜才成熟,提前采摘,口味不佳。)——霅溪禅师偈语

 

*示现八相成道之人,阶位有五。前四因中示现。第五,佛后业用也。(注:表八相成道,阶位有五。但其位不一,(1)信满作佛当之。如《华严贤首品》及《起信论》。于十信满位,示现八相。(2)解满作佛当之。如《大集经》中,灌顶住菩萨(十住满位)能于无佛世界,示现八相。(3)证满作佛当之。《仁王经菩萨教化品》明初地八相。(4)一切功德行满成佛当之。《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明究竟地(一生补处)八相示现。(5)佛后业用也。《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现也。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现。)              

——《大无量寿经解》

 

*以天地为灵堂的一篇祭文

情牵万境,意起百思。投五欲旋火之轮,未曾略暇;陷五浊狴牢之处,何省暂离。尘网千重,密密而常笼意地;爱绳万结,条条而尽系情田。耸高阜于慢山,横遮法界;汹长波于贪海,吞尽欲流。若蚁聚蜂攒,攀缘役役;如鼠偷狗窃,结构营营。八苦之焰长烧,二死之河恒没。轮回生灭,苦恼萦缠,皆是不能自安心耳。注:狴  [bì]传说中的兽名。古代牢狱门上绘其形状,故又用为牢狱的代称。此篇由《台州佛教》摘,此“凡情”与下文“圣智”对应。)——《宗境录》

*呜呼,追念大德慈老

——您呀:“情寂万境,意静百思。抱六根清净之怀,不可略放;守五戒坚固之志,焉能暂歇。富贵千种,忽忽而视如朝露;荣华万福,悠悠而渺若云烟。护高洁于灵山,周遍法界;挥长剑于性海,斩尽欲流。若菩萨罗汉,修行役役;如金刚天神,护法营营。八苦之焰常休,二死之河恒息。断绝生死,苦恼悉除,皆是慧命自安心耳。”

——《台州佛教》

 

*智积菩萨赞

    缅维菩萨,悲智洪深,下方常侍多宝尊。示迹遍刹尘,画像现身,灵岩道长存。

 

*孝子传云。楚襄王夫人。夏乘凉。抱铁柱感孕。生一铁块。王令匠者干将造剑。三年乃成雌雄二剑。匿雄。持雌进王。王秘之匣中。每闻悲鸣。王问群臣。臣曰。剑有雌雄。鸣者雌忆雄耳。王大怒。欲诛干将。将知必死。藏剑于屋柱中。其妻名镆鎁。有孕将产。干将以简嘱云。日出户东。南山有松。松生于石。剑在其中。又云。汝若生男。长而告之。其妻后果生男。眉间有赤点。因名眉间赤。至年十五。问母曰。吾父安在。母出简示云。汝父枉被诛戮。赤闻大怒。日夜思惟。与父报仇。遂出户三返。望山松不见。闷卧堂中。忽见堂壁松柱省之。剖而得剑。王预梦一小儿。眉间有赤。言报父仇。王惧出令。凡能擎眉间赤。或得首者。当厚赏之。赤闻逃入山中。忽遇樵客。见而问曰。子莫非眉间赤否。答曰然。客曰。吾甑山人。近闻王令拘子。子定难逃。何不将子头共剑付吾。吾为子报仇。赤曰。幸甚。遂将剑自刎其头与客。客将剑隐于身。持头进王。王大喜。客曰勇士之首。恐有后患。当以油烹之。王甚喜。遂设油镬烹之。三昼夜不烂。口目开合如生。客请王视。乃出剑挥王头落于镬中。于是二头相啮。客恐赤头不胜。遂自刎头助之。三头相啮。俄顷俱烂。群臣不可识别。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在汝南府宜春县。——《禅林笔说》

 

*清慈邑法师,深自韬晦,不能详其里居而人亦无奇之者。仅知其为镇海县西门外茅蓬庵(即今化身庵)之僧而已。康熙己卯岁示寂。留下只履。次日武陵道上本乡王姓社友与之相值。问彼何日回家。答云:即回。慈师出信一函,小袱一只讬其持归。王至镇后,始知师已得大解脱。因发其函视之,内有八句云:老僧无利亦无名,圆顶方袍几度春。从来不识经和卷,默念弥陀数万声。百千万劫假不假,七十二年真不真。今日出来无拘束,逍遥自在往西行。小袱内有履一,与留下者无异,远近喧传,无不赞扬其神异而叹其净业之功用为不可思议者矣。

——《佛祖统纪末清续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都是人间好时节。——《无门关》

 

*千花台上,舍那慈尊。初成正觉转法轮。十重广灵文,四十八轻,苦海度迷津。南无尸罗会上佛菩萨(三称)。

——《禅门日诵》

 

*除夜次苍雪

天地一微尘,茅庐共扫新。若教无此夜,那识暂闲人。

白雪融时暮,红梅早占春。向来漂泊处,应是梦中身。

——清·读体见月

 

*但知闻法,齐登梵网法门。凡厥有心,尽入舍那心地。

——《梵网菩萨戒义疏发隐序》

 

*浊俗磨腾人,难于发道心。若得真道心,魔佛总勿争。

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无念无分别,无生则无灭。

无念即万念,无别真分别。看破即是照见,放下即是拿起。

凡人有迷悟,至圣无生佛。本佛不思议,证者方知识。

 

*一年春尽又一春,野草山花几度新。

天晓不因钟鼓动,明月非为夜行人。——云盖智本禅师

 

*古人得后便休休,茅屋青灯百不求。

遮眼漫将黄卷展,不风流处却风流。——慈受怀深禅师

 

*难难难,千石麻油树上摊;(庞居士)

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庞婆)

不难亦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庞氏女儿)

 

*中人乐寂静,下士好威仪。菩萨心无碍,同凡凡不知。

佛是无相体,何须有相持。但令心了事,遮莫外人疑。

如人渴饮水,冷暖心自知。——庞居士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

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

心境如如只遮是,何虑菩提道不成。——庞蕴居士

 

*谨按云栖遗稿有偈云,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混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憨山大师说,此是云栖老人悟道偈。今大师亲见夙业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窃谓此偈意欤。

 

*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

精灵剥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王阳明游禅寺,强开常闭禅房,见一入定僧,长相极象自己,沉思良久,忽然抬头见壁上题了这首诗)——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佛住世八十年

    逾城时十九,游历经五年,雪山苦行经六年,成道时三十岁,说法度生经五十年,古德颂曰:

十九逾城六苦行,五岁游历三十成。

说法度生五十年,是则共当八十寿。

*粱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宝志公在金山借助神力,使梁武帝见到了地狱的苦相。梁武帝请教宝志,怎样能解救地狱之鬼?宝志答道:“夙生定业,不可顿灭,惟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梁武帝诏令天下寺院,击幢时一定要慢,以减轻地狱之鬼的痛苦。——《宝华山隆昌寺专辑》

 

*《人海记》一书说,明时,太祖欲占独龙阜建陵寝,故改葬了宝志。“乃见二大缸对合,启之,志公端坐于内,发被体,指甲绕腰矣”。太祖十分惊异,只好替他修了灵谷寺,并建了志塔,以迎其像。据说独龙阜当有: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养喉;八、养肠的“八功德水”。后该水亦移至灵谷寺去了。——《宝华山隆昌寺专辑》

 

*据《金陵梵刹志》等史诗载,宋太平兴国七年,舒(州)人柯萼去万岁山。在松下掘出一块篆文之碑。碑文述及宝志生前所预料的宋朝祚兴废之气数。太宗赵光义读后十分肃然。此后,宝志还“降其宫亲与之(太宗)语。太宗异之。”乃遣使者持祝告的“青词”致南京向宝志“致斋”称宝志为“道林真觉”。更梁武帝为宝志建的“开善寺”为“太平兴国寺”。宋绍兴年间,高宗赵构认为宝志曾神助他俘虏杀死过犯江淮的金兵首领,随加封宝公塔为“感应塔”。——《宝华山隆昌寺专辑》

 

*隋临沂王梵行,少鼓其母慈念,口授法华经,布衣蔬食,禅诵无缺,计诵经一万七千部,后趺坐而逝。遗言露尸林野。久之皮肉俱尽,唯舌不坏,色如莲华。

——《妙法莲华经持验记》

 

*有愿必遂

宋吕文正公蒙正。字圣功。太宗时。举进士第一。封许国公。每晨兴礼佛时。必祝云。不信佛者。勿生吾家。愿吾子孙。世食天禄。护持三宝。后从子夷简。封申国公。每遇元日拜家庙后。即叩礼广慧禅师。申公之子公着。亦封申国公。于天衣禅师亦如之。左丞好问。于圆照禅师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于佛照禅师亦如之。世世贵显奉佛。果符公愿。夫文正所期。不过世愿。犹能成就。何况发菩提心。愿生安养。而不遂其所求乎。——《西归直指》

 

*火神救雏鸡(本生)

有一阿练若处于野。野火将至。不知云何?以白佛。佛言汝往灭之。受教往灭,然不能使灭。还白佛。佛言可以我名语火神,可言世尊欲使汝灭。受教往语。火即灭。还白佛。佛言:此火神不但今世闻我名,火即灭,过去世时,海中有洲,七岁中常为火所烧。彼洲上丛草中有雉,生一雏。父母见火欲至,便舍去。其雏于后张舒翅脚,示火神,说偈曰:有脚未能行,有翅未能飞。父母见舍去,唯愿活我命。火神即以偈答曰:卵生非所求,而今从吾乞。我今当施汝,四面各一寻。佛言尔时之雉雏,我身是也,火神今之火神是也。——《佛学大辞典》

 

*释法充。姓毕氏。九江人。常诵法华并读大品。其遍难纪。兼缮造寺宇。情在住持。末住庐山半顶化城寺修定。自非僧事未尝妄履。每劝僧众无以女人入寺。上损佛化下坠俗谣。然世以基业事重。有不从者。充叹曰。生不值佛已是罪缘。正教不行义须早死何虑方土不奉戒乎。遂于此山香炉峰上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净土。便于中虚头忽倒上。冉冉而下。身无少损。开皇末坐化,隆暑不腐。异香满室。——《续高僧传》

 

*山门月朗,即花香鸟语,亦带禅迹。

药径云深,任竹影松涛,皆逐佛性。

——《佛教文化》之药山寺记

 

*先是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师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乃著《法性论》十四篇。罗什见而叹曰:“边方未见经,便暗与理合。”——《佛祖统纪卷》

 

*调达释迦。从来不乖。一粗一妙。权实交加。昔年真共命。今日假冤家。历劫以来。互为善友知识。生生世世。同宣妙法莲华。证妙体。黄金不变。修梵行。白玉无瑕。入市里。如泥牛木马。达三界。如水月空华。常寂光土中。受用不足。阿鼻地狱内。快乐无涯。的是真言实语。并非大口高夸。若问二人所得何三昧。大似华严与法华。诸大众。还委悉么。如其不然。今日幸有应问上人设斋。少顷。且待韦将军赴供。应去问他。——谛闲法师

*纸画木雕泥塑成,现前真佛甚分明。

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还从自己生。

万树花开因地暖,千江月现为波清。

朝参暮礼常如此,在处皆通极乐城。

 

*一切作为景观,有即非有。

众人皆大欢喜,闻所未闻。——演戏台联

 

*宁可合理不合情,不可合情不合理 。

理指佛法真实意义,情指世俗邪见鄙说。

 

*七十几年亲兄弟,言谈行为称知己。

幻身假相非真实,逢场作戏日照稀。

 

*智与情合,情为智得。情不逢智,广造众业。情识非智,智能转识。

 

*金刚经证明无念是世尊教敕,佛法之心髓。他主张不事外在的佛事,离一切相,才能与诸佛如来相契合。

——《广东佛教》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眇眇笙吹,太湖已载佳人去;

呦呦鹿鸣,万国犹招烈魄来。

 

*千流归大海,高路入云端。

*世间微妙法,尽在不言中。

 

*身适忘四肢,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     

——白居易

 

*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喻。

譬如山林鸟兽等,无有依空而住者。

*刹尘心念可数知 大海中水可饮尽

虚空可量风可系 无人能说佛功德

若有闻斯功德海 能生欢喜信乐心

如所称扬悉当得 慎勿于此生疑念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题竹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板桥

 

*漫漫大地盈天雪,江湖一片难分别。

渔翁披蓑月下归,谁道夜行人路绝。——保宁仁勇禅师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赵朴初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此偈说明吾人一念之心确实竖穷三际,横盖十方)

*心清净,当处是净土。

心染着,终不生净土。

 

*观音大士,寻声救苦,彻底悲心,是我依怙。观音非他身,原是自己心中大悲心。

 

*普贤行愿深,劝发菩提大心,三贤十地诸圣伦,令见弥陀尊,十大愿王若遵循,利益非佛莫陈。果觉因心相符泯,证清净法身;果觉因心相符泯,证清净法身。

 

*佛刹无边无有数,无量诸佛在其中。

菩萨于彼悉现前,亲近供养生尊重。

 

*海为龙世界,雪是鹤家乡。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思万虑惹春风。

 

*法藏比丘以四十八愿度众生,遍赅五教,普被三根。我辈博地凡夫,果能深具信心,仗佛威力,想佛形象,持佛洪名,不待断惑证真,决定万修万人去。

释迦牟尼于四十九年说大法,圆音畅演,异类等解,今虽生当末劫,但得亲善知识,闻经一卷,了经一义,诵经一偈,自然慧生障灭,终成三藐三菩提。 

                              ——上海法藏寺对联

(注:兴慈法师宏扬台宗,尤以净土为归,契理契机,开寤者不可胜计,创建法藏寺大殿,历难缔造,始获落成。谨本师觉世之旨,撰联补壁,尚乞慧正。)

 

*对联

(1)誓愿弘深随类现身繁兴色相同三际

慈悲广大寻声救苦普施恩泽遍十方

——普陀山梵音洞

(2)紫竹林中化出石色示令有漏归净土

白华岛上宣海潮音感度元明出迷津

(3)弘扬佛法 不惜奋身一跳留胜迹

普度众生 应须努力 慈航指渡津

——普陀山观音跳

(4)处尘能不染,花开佛国香。

(5)楼阁门开预摄龙华会里有缘之辈

慈悲愿普圆彰大肚皮中无所不容

——普陀山杨枝庵

(6)在家忧国书生事临水登山节士心——七十二峰

(7)山外清流无古今林间虚适竹触泳——犊山小学

(8)花曾适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万方楼

(9)早晦夕阴气象万千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澄澜堂

 

*广福寺对联

(1)处尘不能染,花开佛国香。(玉佛殿)

(2)庄严妙土,吉祥福地。(山门)

(3)能随诸佛教,普顺众生心。(山门二)

(4)庄严清净国土,利乐世间有情。——(山门三)

(5)离垢清净园,无上胜妙地。——(后门一)

(6)长养智慧树,开发菩提门。——(后门二)

(7)普度众生持正道,弘扬佛法倡文明。——小南海

(8)布施第一;种菩提因;皆大欢喜;积功累德;广种福田;功德无量;福慧双全;慈悲喜舍;(功德箱)

(9)有感必应(石观音);冥阳两利(地藏);圆通自在(观音);布施第一(大殿);广种福田(接引佛);皆大欢喜(弥勒);闻声觉醒(大钟);发菩提心(三圣阁)

(10)前程无量后地宽宏(后门)

(11)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仓库)

(12)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大钟)

(13)上阁楼梯登高见佛

 

*题广福寺对联

(1)临具区三万六千顷,烟水回环,试看东接蠡湖,西联鼋头,南屏马迹,北枕龙峰。聊凭栖息尘纵,何必广居正位;

听蒲牢一百零八声,凡缘解脱,只有春花拈笑,夏云多奇,秋波镜空,冬松挺秀,即此清修长夜,无非福地洞天。(注:蒲牢: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2)几席三山,得少佳趣;

波涛万顷,涤尽尘襟。

(3)姑置身水云光里,昨非今是,香热茶温,正宜乘此清闲,相与谈鼋头春涛,马山秋月;

试放眼名利场中,攘往熙来,金销裘敝,有谁顿开觉悟,知领略峰台暮鼓,狮座晨钟。

(4)偶然笠屐来游,便觉山中无历日;

静听钟鱼互畣,不知门外有波涛。(畣:古同“答”)

(5)见到清净法身,三万六千顷,浩淼朝宗,无非德水;

解得如来实义,七十又二峰,青葱罗拜,尽属慈云。

(6)湖光潋滟疑花雨;山籁空灵度梵音。 

(7)现大士金身,万顷风波都入定;

是南朝旧寺,中元甲子又重新。

(8)世事积愁云,犹见湖中游画舫;

豪情付流水,偶来岭上听寒钟。

 

*佛教进入中国之后,相应地有了洞窟和寺院来供奉佛陀,随着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也在寺院的门墙、楹柱上宏扬佛法,有不少写得相当出色。

较为高明的是用世俗语言讲解佛学原理。有名的四川新都宝光寺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用佛的永恒眼光,称颂了出家人无拘束的生活,认为这才体现了真正的规律;同时对熙熙攘攘的世事发出感慨,劝告人们把心境放宽,不要执著。同寺另一联:“试问世上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中佛,不过认得田自心来。”似乎狂妄,谁知饭是米煮?但仔细探讨一下,饭是米煮,米从稻来,稻在田生,而田自心来,只有认识了这点,方能成佛。这种宣传佛家哲理的手法,是相当高明的。另外,无锡梅园通幽堂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亦属此类的上乘之作,合了九江九华寺的一句联语:“是真佛只说家常”。

还有不少庙宇,其联语富有艺术性,令人沉浸在文学意境之中而不知不觉地吸收其佛理,如杭州南屏禅院的“细剪云山缝破衲,闲捞溪月作蒲团。”白云庵的“瓶添涧水盛将月,袖指松梢惹得云。”北高峰上韬光寺“岭树湖云枕足底,江潮海日上眉梢。”西湖边的净慈寺的“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及镇江甘露寺的“六朝山色收眼底,千里江声到枕边”,都是如此。特别是净慈寺的那一联,写活了神态与气势,在盎然的生机之中,充满了“化工”之妙。至于浙江天台山方广寺的联语“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更是在醇厚的韵味之中,包含着自然的美景和玄妙的佛理。

盛唐之后,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理性精神相互交融,出现了中国话的佛教——禅宗,寺庙的对联同样反映了这一变化。像峨眉山报国寺的“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就是禅宗“人人皆可成佛”的宣言;杭州中天竺寺的“我门中缔结福缘,岂唯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你心里能全善念,自然地秋生桂实,春茁兰芽。”明明白白地不要苦修苦炼,而赞同“顿悟”的禅宗理论。青城山的石崖上,便公然写道:“存心奸邪,吃素念经有甚用;持身正大,呵佛骂祖又何妨。”则与禅宗认为只要保持心灵的高妙超脱便能成佛的说法非常一致。——《禅联集萃》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但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冯道

*胡僧金锡光,为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

*言语道断,心行灭处。

*在欲行禅,火里莲花,房中术。

*妙相庄严编摄庶类 悲心恻怛普度群萌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气派雄伟,胸怀若海。

*湖山胜概,天光云影。

*步行骑水牛,空手把犁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为身在此山中。——苏东坡

*香火千秋明夙世,琼浆一勺了前因。--孟母联

*不能救世非菩萨,未出轮回岂丈夫。

*无心即是真清泰,有想皆为烦恼魔。

*合理不合情。合情不合理。合情又合理。不合情于理。

*四大五蕴空色相,灵光独耀脱根尘。

*如醉婆罗门剃头,戏女披袈裟。

*日久情熟,非憎即爱。

*尔为旁观袖手客,我亦逢场作戏人。——演戏台联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游普陀志奇

余因察看象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同行者为胡君汉民、邓君孟硕、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君去病,所乘建康舰舰长则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门道阶,引至普济寺小住。由主持了余唤笋,将出行,一路灵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络绎迓送于道者。纡回升降者久之,已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已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问,忽查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焉乎?此神明之所以内通。已下佛顶山嶷法雨寺,钟鼓镗鞯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至普济寺晚餐。了余、道阶精宣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孙中山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