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0:4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茂修行提纲 》

廿二、禅定般若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大无量寿经解佛经摘抄篇》

 

*善现与如来问答,明一切法不异幻,幻不异一切法,一切法即幻,幻即一切法。若无方便善巧,不为善友之所摄受。闻说甚深般若,其心有惊恐怖,若以应一切智智心,观一切法常无常相等不可得,是有方便善巧,其心不惊恐怖,次明善友之相,虽说一切法不可得,而劝依此法勤修善根,不令回向二乘,唯令证得一切智。若离一切智、智心,于修一切法有所得,有所恃,以有所得为方便故,闻说甚深般若,有惊恐怖。次明恶友之相,若教厌离般若等相应法,若不为说魔事魔过,是名恶友,应速远离。

——《大般若经譬喻品》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维摩经》佛道品

 

*金光明经·空品

无量余经 已广说空 是故此中 略而解说

众生根钝 鲜于智慧 不能广知 无量空义

故此尊经 略而说之 异妙方便 种种因缘

为钝根故 起大悲心 今我演说 此妙经典

如我所解 知众生意 是身虚伪 犹如空聚

六入村落 结贼所止 一切自住 各不相知

眼根受色 耳分别声 鼻嗅诸香 舌嗜于味

所有身根 贪受诸触 意根分别 一切诸法

六情诸根 各各自缘 诸尘境界 不行他缘

心如幻化 驰骋六情 而常妄想 分别诸法

犹如世人 驰走空聚 六贼所害 愚不知避

心常依止 六根境界 各各自知 所伺之处

随行色声 香味触法 心处六情 如鸟投网

其心在在 常处诸根 随逐诸尘 无有暂舍

身空虚伪 不可长养 无有诤讼 亦无正主

从诸因缘 和合而有 无有坚实 妄想故起   

业力机关 假为空聚 地水火风 合集成立

随时增减 共相残害 犹如四蛇 同处一箧

四大蚖蛇其性各异 二上二下 诸方亦二

如是蛇大 悉灭无余 地水二蛇 其性沉下

风火二蛇 性轻上升 心识二性 躁动不停

随业受报 人天诸趣 随所作业 而堕诸有

水火风种 散灭坏时 大小不净 盈流于外

体生诸虫 无可爱乐 捐弃冢间 如杇败木

善女当观 诸法如是 何处有人 及以众生

本性空寂 无明故有 如是诸大 一一不实

本自不生 性无和合 以是因缘 我说诸大

从本不实 和合而有 无明体相 本自不有

妄想因缘 和合而有 无所有故 假名无明

是故我说 名曰无明 行识名色 六入触受

爱取有生 老死愁恼 众苦行众 不可思议

生死无际 轮转不息 本无有生 亦无和合

不善思惟 心行所造 我断一切 诸见缠等

以智慧刀 裂烦恼网 五阴舍宅 观悉空寂

证无上道 微妙功德 开甘露门 示甘露器

入甘露城 处甘露室 令诸众生 食甘露味

吹大法螺 击大法鼓 然大法炬 雨胜法雨

我今摧伏 一切怨结 竖立第一 微妙法幢

度诸众生 于生死海 永断三恶 无量苦恼

烦恼炽然 烧诸众生 无有救护 无所依止

我以甘露 清凉美味 充足是辈 令离焦热

于无量劫 遵修诸行 供养恭敬 诸佛世尊

坚固修习 菩提之道 求于如来 真实法身

舍诸所重 肢节手足 头目髓脑 所爱妻子

钱财珍宝 真珠璎珞 金银琉璃 种种异物 

 

*若有众生心下劣,为彼演说声闻行。

 若心明利乐辟支,则为彼说中乘道。

 若有慈悲乐饶益,为说菩萨所行事。

 若有最胜智慧心,则示如来不动法。——《华严经》

 

*愚者法华转,智者转法华。——《六祖坛经》

 

*因缘所生法,佛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第一义。

——龙树菩萨

 

*大言悲者意,在饶益。善顺物情。——《大智度论》

 

*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

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

(《佛门故事大全》文殊菩萨化身为贫女,空中说此偈。此故事富有说服力。)(注:据清凉山志及文殊大士灵应录载:“南北朝时,五台之中台西北方,半山有灵鹫寺,设无遮大会,普施幽冥,利济贫困。来一贫女,携二子一犬,剪发供养,乞先给饮食,执事师予三分,意使三人饱足,女又说:狗也得吃些。勉强再给。更乞一分,喂肚里小孩。执事师忍不住呵责彼,索求无度,贪得无厌。贫女说偈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意思是:我对三界早不执著了,不料今天却被嫌弃。涌身虚空,现文殊大士德相,狗为座狮,二子变侍童,复说偈:‘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建无遮大会为学平等,心却随境起分别,明知肉身无常,百骸不存,憎爱犹重,何时修得平等?大众闻之,跪求忏悔,祈开示平等法门,大士云:‘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学习大地,净秽皆容,也如水火风,等无差异,由是开启平等之门。说毕即隐没。大众礼谢,并将所施之发。立塔供奉。故此寺所塑文殊菩萨像,童子立两旁,别于他寺。)

 

*或不谓般若但习有为。只成生死之因。岂得涅槃之果。若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知般若是险恶径中之导师。迷暗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楫。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惊昏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爱之甘露。截痴网之慧刃。给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祖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可刹那忘照,率尔相违。乃至成佛究竟位中,定慧力庄严。以此度含识。故佛云。我于二夜中间。常说般若。 ——《万善同归集》

 

*故龙树祖师云。观佛十力中。二力最大。因业力故入生死。因定力故出生死。正法念经云。救四天下人命。不如一食顷端心正意。是以在缠真如,昏散皆具。出缠真如。定慧方明。总别条然前后无滥。何专理是,宁斥事非。

——《万善同归集》

 

*慈愍三芷云

圣教所说正定者,制心一处,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需策动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若能如是修习禅定者,是佛禅定,与圣教合。

——《万善同归集》

 

*不修禅定之训

《无诤三昧》云,《胜定经》言:兹复有人,不修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乃至恒河沙劫讲说是经,不如一念思惟入定。但使发心愿坐禅者,已胜十方一切论师,何况得禅定者。论师白佛言:“我等多闻总持,讲说无碍。十六大部,敬我如佛。世尊何故不赞我等,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如盲眼人,欲睹众色;如无手足,欲抱须弥;如折翅鸟,欲飞虚空;如蚊子翅,欲遮日月;如无船舫,欲渡大海,无有是处。汝等论师,亦复如是。”复次《毗婆沙》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辨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能诈言能,高心轻坐禅人。如是论师,死入地狱,吞热铁丸。出为猪羊鸡狗等身。”——《云栖法汇》

 

*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云栖山房杂录》

 

*水心持金刚经跋

自五祖以金刚般若印心,此经遂为世宝。然世人依语生解,一味荡相明空,大失无住生心之旨。经云: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又云:发菩提者,不说断灭。噫,只此二语,可思矣。盖无住超凡外之着有,生心超二乘之沈空。无住则十界俱非,生心则十界俱即。遮照同时,生佛不二。中流两岸,一齐坐断。当知文字般若(万象万行,与音声点画同名文字般若),与观照实相非一非异。如此受持,可救空宗之失矣。——《灵峰宗论》

 

*自大视细者不尽。自细视大者不明,尝以三事自勉曰: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知此,可与言学矣。——《梦游集》

 

*苦因憎爱生,乐从清净得。譬若梦中人,贵贱非外觅。

——《梦游集》

 

*凡夫不知,外道邪知,二乘偏知,菩萨分知,唯佛遍知。以实智证理,理无不彻;权智鉴机,机无不宜;乃至法界众生念乐欲无不尽知,云遍也!      

——《大乘起信论直解》憨山大师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紫柏大师

 

*经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然则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紫柏老人集》

 

*发挥谈论,是文字般若。能勘破身心迷情,是观照般若。佛与众生同体,是实相般若。——《紫柏老人集》

 

*示觉声持《金刚经》

夫般若有三种。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是也。又此三般若。名三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也。嗟乎。娑婆教体贵在音闻。有音声然后有文字。有文字然后有缘因佛性。有缘因佛性。然后能熏发我固有之光。固有光开。始能了知正因佛性。在诸佛不加多。在众生不加少。如是了知。谛印于心。然后于境缘逆顺之冲。荣辱交加之际。以此印光。印破诸境。根尘脱而常光现。然后持此常光。普照一切。自利利他。愿轮无尽。则菩萨能事毕矣。即此观之。娑婆界中。苟无文字般若。则观照般若无有开发。观照般若既不开发。则将何物了知正因般若。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千余言。字字放光。句句日月。又若明灯。日月照不及处。灯能继焉。是故若人能持金刚般若经者。终必见性。如曹溪六祖。本是卖柴穷汉。一闻金刚般若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即开悟。又正因佛性。如木中之火。了因佛性。如火发而能烧木者。缘因佛性。如钻燧木。木虽有火。不因钻燧烟终不生。烟既不生。安能发火。火既不发。将何烧木。木若不烧。终难复土。故木也者。欲升而不能终升之物也。然微土则无木。木因土生。火发而木化。元还于土。此木之终也。噫。性变而为情。犹土生木也。情熏而复性。犹木还土也。觉声知此。痛持此经至千万遍。持熟情消。情消云尽。则性天廓布。岂待觉声瞠眼。然后始见者哉。觉声勉之。

——《紫柏尊者全集》

 

*教中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衲僧门下,念个什么?若道念佛,道着佛字,漱口三年!不可是念佛也。若道念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可是念法也。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入地狱,不可是念僧也。非身无所束,不可是念戒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不可与念天也。施者、受者,并无施物,三轮空寂,俱不可得,不可是念施也。——楚石梵琦禅师

 

*薪火相交,识性不停。(注: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杭州鸟窠道林禅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下略)出《景德传灯录》。意为人心中的妄想像一把火一样,思想、情绪、业力停不了。)——道林禅师

 

*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忽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

——《虚云年谱》

*虚云老和尚上堂法语

狮子林中狮子吼,象王行处绝行踪。

——《虚云和尚法汇续编》

 

*一法不当情,万缘同镜像。——弘一大师

 

*妙叶禅师云: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其心。——《晚晴集》

 

*人之所以不得道,是由于心神昏惑。而心神昏惑是由于三事侵扰。一则世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脂肥浓。——《法苑珠林》

 

*又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非器诸有情说,不为外道恶见者说,不为懈怠不信者说,不为求法贸易者说,不为贪爱名利者说,不为妒忌秘吝者说,不为生盲聋哑者说。——《法海观澜》

 

*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跋陀之神足也。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敛念久之。全无摄证。便欲出山诵涅槃经。忽遇一僧。言从泰岳来。稠以情告。彼遂苦劝。修禅慎无他志。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要必系缘。无求不遂。乃从之。旬日摄心。果然得定。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岁居五夏。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钻仰积序节食鞭心。九旬一食米惟四升。单敷石上不觉晨宵。布缕入肉挽而不脱。或煮食未熟。摄心入定。动移晷漏。前食并为禽兽所啖。又常修死想。遭贼怖之。了无畏色。方为说诸业行。皆摧其弓矢。受戒而返。尝於鹊山静处感神来娆。抱肩筑腰气嘘项上。稠以死要心。因证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究略世间全无乐者。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呈己所证。跋陀曰。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众不测为神人也。便诃遣之。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众以告稠。稠呼优婆夷。三呼乃出。便谓神曰。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人以足。拨于故泉。水即上涌。时共深异威感如此。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稠曰。我本修佛道。岂拘域中长生者乎。言已。须臾自失。其感致幽。现皆此类也。从移止青罗山。受诸厉疾供养。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坐久疲顿。舒脚床前。有神辄扶之。还令加坐。因屡入定。每以七日为期。又移怀州马头山。魏孝明帝夙承令德。前后三召。乃辞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帝遂许焉。乃就山送供。魏孝武永熙元年。既召不出。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集徒供养。又北转常山。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请至又默之大冥山。创开归戒奉信者殷焉。燕赵之境。道未通被略言血食。众侣奔赴礼贶填充。时或名利所缠者。稠为说偈止之。闻者惭色而止。便为陈修善偈。预在息心之俦。更新其器。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齐文宣。天保二年下诏曰。久闻风德常思言遇。今敕定州令师赴邺教化群生。义无独善。希即荷锡。暂游承明。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坏。至此之日。脱须还山。当任东西。无所留絷。稠居山积稔业济一生。闻有敕召绝无承命。苦相敦喻方遂元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骇扰人畜禽兽飞走。如是三日。稠顾曰。慕道怀仁触类斯在。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帝躬举大贺。出郊迎之。稠年过七十。神宇清旷。动发人心。敬揖情物。乘机无坠。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广说四念处法。帝闻之。毛竖流汗。即受禅道。学周不久。便证深定。尔后弥承清诲。笃敬殷重。因从受菩萨戒法。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又断天下屠杀。月六年三敕民斋戒。官园私菜荤辛悉除帝以他日告曰。道由人弘。诚不虚应。愿师安心道念。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稠曰。菩萨弘誓。护法为心。陛下应天顺俗。居宗设化。栋梁三宝。导引四民。康济既临。义无推寄。即停止禁中四十余日。日垂明诲。帝奉之无失。后以道化须布。思序山林。便辞还本住。(中略)佛法大宗。静心为本。诸法师等。徒传法化。犹接嚣烦。未曰。阐扬。可并除废。稠谏曰。诸法师并。绍继四依。弘通三藏。使夫群有。识邪正。达幽微。若非此人。将何开导。皆禅业之初宗。趣理之弘教。归信之渐发。蒙斯人。帝大喜焉。因曰。今以国储分为三分。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自尔彻情。归向通古无伦。佛化东流。此焉盛矣。(中略)帝常率其羽卫。故幸参觐。稠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弟子谏曰。皇帝降驾。今据道不迎。众情或阻。稠曰。昔宾头卢迎王七步。致七年失国。吾诚德之不逮。未敢自欺。形相冀获福于帝耳。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中略)时或谗稠于宣帝以倨傲无敬者。帝大怒。自来加害。稠冥知之。生来不至僧厨。忽无何而到云。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至夜五更先备牛舆。独往谷口。去寺二十余里。孤立道侧。须臾帝至。怪问其故。稠曰。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帝下马拜伏。愧悔无已。谓尚书令杨遵彦曰。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乃躬负稠身往寺。稠磬折不受。帝曰。弟子负师。遍天下未足谢愆(云云)。因谓曰。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作罗刹王。是以今犹好杀。即咒盆水。令帝自视。见其影如罗刹像焉。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后至天保十年云。今年不能好。文宣不悦。帝问师。复何如。答云。贫道亦不久。至十月帝崩。明年夏首稠丧。验之果矣。尝以暇日帝谓曰。弟子未见佛之灵异。颇得睹不。稠曰。此非沙门所宜。帝强之。乃投袈裟于地。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稠命沙弥取之。初无重焉。因尔笃信兼常。寺宇僧供。劳赐优渥。齐灭周废。以寺赐大夫柳务文。文又令其亲辛俭守。当将家入住。有神怒曰。何敢凌犯须陀洹寺。而俭未几便卒。隋初兴复。奄同初构。六时禅忏。著声寰宇。大业之末。贼所盘营。房宇孑遗。余皆焚荡。余以贞观初年陟兹胜地。山林乃旧。情事惟新。触处荒凉。屡兴生灭之叹。周睇焚烬。频曀黍离之非。传者亲阅行图。故直叙之于后耳。——《高僧传》

*《太守杨炫之记》有达摩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修,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绕超然名之为祖。”

——《圆瑛法师年谱》

 

*对于阻塞的地方,须破除令通达。于通达的地方,若生起执著,仍名为塞,还须破除。于塞得通,通须护持,于通起塞,塞须破除。这样节节检校,破塞成通,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要须善巧方便,念念检点,破一切阻塞,入无生门。——《天台宗纲要》

 

*大居士不言僧过,善知识能调物情。(注:凡是修养很高的人都不会指责和尚的过错。和尚出家,就是一个自醒的过程,发现自己的错误,犯错并非他本愿意。若在和尚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情况下指出,非但不会改而且还招人厌,害人害己,不是聪明人干的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如何对待事物和现象。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境界中找到调解自己心情、心结的方法,凡事能做到顺眼顺心,让自己无恨无怨,无挂无碍。)——《影尘回忆录》

 

*众生就是要转八识成四智,把前五识、耳眼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咱们是前五识,佛就是成所作智。第六识是意识,咱们是意识,起分别,佛就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是末那识,咱们执我,老执持这个‘我’,佛就转为‘平等性智’,那就不是我了,平等了。第八就是阿赖耶识,佛就成为‘大圆镜智’。在众生就是八识;八识成为四智,就是佛。——《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

 

*六味补药

智慧、慈悲、乐观、明理、感恩、满足。——星云大师

 

*礼佛焚香易,修行定性难。古来成道者,把铁铸心肝。    

——《善女人传》王素娥

 

*世人纷纷说不齐,他骑骏马我骑驴。

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智者何以智,常知己不是。愚者何以愚,常自以为是。

智者何以智,知之犹好问。愚者何以愚,不知亦不问。

智者何以智,无事常远虑。愚者何以愚,祸至亦不惧。      (此句,当细思维。——智茂补笔)

 

*多懂是好事,但必须转识成智,不可徒增分别,塞自悟门。所谓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此智分四种。一、成所作智二、妙观察智 三、平等性智 四、大圆镜智。

 

*天也空,地也空。世间事物终归空。

只有未了生死时,业障果报终不空。

若到成佛证果时,证果成佛也似空。

 

*穷释子,口称贫,彻骨穷来有几人,信手打开无尽藏,砖头瓦砾尽奇珍。无价珍,用无尽,十方九界随时赈,等教立地证菩提,无奈当人自不信。

 

*守次静境而不加理会,则落阴境;久则出阴神。若此时一句佛号,一句话头,或一句经义,把正念提起,则忽而豁然、欣然、湛然,疑者明,惑者解,暗者见。其指归、至此方称明得路头。智慧日增,他人念起也能了然于心。

 

*用功有诀,曰:“勿忘勿助”昏沉为忘,掉举为助。忘时阴重,可微开双眼;助时阳过,可微合双眼。若觉身寒,可圆睁双目,上下左右,转动注视,然后安坐,即能驱寒。

 

*自来佛门修持,都道“制心一处,无事不亦”,既无论行住坐卧时,不怕妄念纷飞,但一眼觑定,随念走,随念飞,随念跳,而不加抑,久久念自住,心自定,境自静,此为始基。

 

*入定难,正由于妄念纷飞。若妄念全无,抑之令死,则佛性亦死。打坐能入定,余时则否。亦无大用。终要行住坐卧都在定境,方算功夫。

 

*佛法不外空、有二途。但“空”不能修,“有”亦不能得。若空而不空则开慧,有而不有则益智。

   

*像直头牛一般学佛,未必是善法;有时回眸一笑,往往有发明大事的。

 

*怨亲平等,佛魔平等。

 自他平等,善恶平等。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毁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慧。求得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方为正道。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此四句是智慧的基础——智茂补笔)

 

*学知识容易,求智慧困难。公是智慧本,私是知识质。

觉是智慧根,迷是知识执。常念常观察,守戒信因果。

心定念定静,自见真实体。

 

*悟则下愚即上智,不悟则上智即下愚。

——《维摩精舍丛书》

 

*修行人离开了慈悲智慧,就会偏面或邪知邪见。

*一心不乱,或动或静,不失正念。

*菩萨有一分净垢之见未忘,即于法不能解脱自在。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宜。

*静观自得

*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识是生死本,智慧能消业。

*六识七识,是生死本。

*思想专注,一心贯通。

*道人跏趺坐,魔王生恐怖。

*“定”无处所,无苦乐,但了了常知。

*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瞋?

*相好庄严甚微妙,智慧广大如虚空。——玉佛寺对联

*多知多事,不如息事。多虑志散,不如守一。

*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净土偈语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诗经·大雅·抑》

*心静易得净,心动易得染。染净本来空,全靠戒定慧。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观心不力,门庭见太深。

*性调柔,极聪慧者,乃能摄受如是法门(般若法门)。

*逆境顺境皆是方便法,要在认识众生各有心。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未得正智,执小聪敏。不觉愚痴,无病亦病。

 

*高攀龙说:人的一生遇到许多苦恼:“事多苦,拂意苦,有疾病苦,到老死,苦益不可言。”“但只要做静功,静而见遂,此等苦皆无之。”“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明则气自静,气静理亦明。”他在《静坐吟》中写道:“静坐非玄非是禅,须知吾道本于天。”“一静自能开百障,老翁依旧返婴孩。”当阉党迫害东林党人,魏忠贤派人逮捕他时,他得到消息,平静安详地嘱咐好一切事务,在家中人睡眠后,从容走进宅中水池死去。他死时“平立水中……滴水不入腹,数日成殓,面色如生。”当时,人们都感到非常奇怪,这成了数百年一个不解之谜。《精义》认为这是由于他修炼了几十年的静功,使他具有非凡的功力,能做到自己屏息而亡。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