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0:4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茂修行提纲 》

十六、理事二谛

*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见心。

心起想则痴,无心是涅。——《佛说般舟三昧经》

*有为之法,其性无常,生已不住,寂灭为乐。

——《大涅经》

*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梵网经》

*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                               

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诸法无行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万善同归集》

*诸佛心内众生,心心作佛。

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清凉国师

*遗稿二

众生无始无终亦无尽。即世界众生成佛如雨点。而众生终不见减,佛终不见增。此是实说。无始无终,无尽数字极妙。此是不可思议境界,称理则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云栖法汇》

*四众士女入院。法眼曰: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今睹金银朱紫合杂。是破戒。不是破戒。师云。好个入路。——《戒疏发隐卷》

*著视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莲池大师

*肇法师云:有为虽伪,舍之则大业不成。无为虽实,住之则慧心不朗。——《万善同归集》

*佛身虽灭,佛法常住。依法修行,是佛住世。

——莲池大师

*报化非真佛。——《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报化非真实,亦非说法者。——《云栖法汇》

*赠参己

尽大地是个自己,弥陀亦在里许安身。尽法界不出弥陀一毛孔光明,自己更向何处著脚?念念弥陀念念己,自他不隔是真参。若从少室求端的,钝置己灵深可怜。故今参已无别事,六时长忆紫金仙。——《灵峰宗论》

*罪性本无生,何须复覆藏。覆藏罪成有,不覆罪乃空。

嗟彼无惭人,藉口观实相。作法尚不能,岂达无生理。

若实了无生,罪相即实相。罪既即实相,故无可覆藏。

如因病求药,乃获得仙丹。轻身而飞举,胜无病凡庸。

不舍作法忏,而入无生理。後後固具前,前前亦通後。

慎终能如始,深达诸缘起。不欺於三宝,及护法天龙。

将此真切心,自度复化他。回向安乐邦,是名大乘道。

——《灵峰宗论》

*警心居士持地藏本愿经兼劝人序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此“危微”的传也。佛法亦尔。一念迷,常寂光土便成阿鼻地狱,一念悟,阿鼻地狱便是常寂光土。所以地藏本愿,直与华严同一血脉。试观华严世界,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地狱众苦,亦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华严明自心本具之净土,令人知归,地藏明自心本具之苦轮,令人知避。一归一避,旨趣永殊。而归亦唯心,避亦唯心,心外决无别法。儒所谓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危乎微乎。善利分舜跖之关,去存为人禽之别。熟读本愿经,不思自觉觉他,出地狱归华藏者,必不仁之甚者也。警心居士悯之,遂毕世受持,兼以劝人。予谓适发此心,地狱苦轮,便当顿息,欢喜为序,代法界众生普劝云。——《灵峰宗论》

*示云栖侍者 

     大师未入灭时。前十九年起居食息。侍者日夜周旋。凡一切密行无不睹。一切微言无不闻。一切应机无不达。一切心事无不知。是则大师之全身色相音声。无不昭昭于心目之闲。即亲近数千万众。皆不如侍者之真知实见者也。即今大众。人人见大师灭度。只侍者独不作灭度想耳。末法修行净土。都要说想弥陀妙相。以未得亲见面目。即想亦不真。要闻弥陀说法。则思亦不真。我观大师则弥陀之化身。侍者执侍已久。岂可忘却大师。又向他家求佛法开示。我谓侍者。更不必作别想。只想大师如生前一一规模法范。音声语言。作事威仪。修行观念。利生慈悲。细细从头至足。终日竟夜一一通想一过。如此则念念想时。就是弥陀出现时也。才有一念忘却。便是负恩德入生死之时。老人无法可说。但以大师全身。安向汝心中。不可吐却。便是我老汉隐身三昧也。汝谛思之。——《梦游集》

*示自庵有禅人住山

佛言一切众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颠倒以为根本。颠倒想灭。肯心自许。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时节也。妄想不休。生死难出。故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吾人果能顿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军。露地而坐。称为无事道人。铁面阎罗老子。纵有狠心毒手。亦无打算摸索处。往来纵横。自由自在。一大解脱人。恁么时节即唤成佛作祖。亦不耐听。又肯向厕溷中。与痴蝇作队。偷腥扑臭耶。十方世界。皆成净土。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充满其中。与十方诸佛把臂共游。得大自在。此则庵即是自。自即是庵。庵即是山。山即是人。无内无外。无彼无此。恁么则住无所住。行无所行。修无所修。方称自庵。若养懒痴睡。三生六十劫只为他人作奴郎耳。思之思之。——《梦游集》

*示洞闻乘禅人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与一切众生鳞介羽毛。乃至地狱三途。以极空散销沈。靡不眉毛厮结。不隔纤毫。其所同者。金刚心地。所异者情想爱憎耳。由佛祖善用其心。故转秽邦成净土。化刀山为宝林。即剧苦辛酸。皆为极乐真境。此无他术。盖于此心中情想不生。爱憎无寄。譬如净目。彻见晴空。又何颠倒幻华。自生起灭哉。众生返此。无怪乎种种颠倒。自取其咎耳。(中略)又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故五十五位进修。未见佛性。皆堕涂程。及至末后等觉位中。乃云。是人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到此直入佛性海中。由是观之。从凡入圣。成佛作祖之要。舍此金刚心外。岂复更有剩法耶。是知此戒不易悟。悟则名为住位。不易行。行则名为行位。不易通。通则名为向位。不易净。净则名为登地位。不易忘。忘则名为人佛位矣。法乘今日。诚当自揣。以何心为出家。以何心为参师访友。以何心为乐求佛法。以何心而愿受此戒。苟得其心。则三世诸佛。历代祖师。普及一切众生。一齐向老人一毛端头放光动地。则汝二六时中。与诸圣凡眉毛厮结也。此则是名真持戒者。否则险。险则堕。参参参(洞闻初礼铁嘴兰风为师。此云水潦鹤者。指兰风也)。——《梦游集》

*尝闻十方净土。唯心所变。心净则土净。譬如梦事。贵人梦苦事而呻吟。贫人梦金宝而欣悦。觉后虽空。梦时未尝不有也。所谓生死涅。犹如昨梦。况世谛有为庄严功德乎。昔达摩对武帝云。有为之行。实无功德。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虽然未悟空宗之体。而弃有为之行。讵非枵腹以待王膳。望济其饥乎。所谓有为虽伪。弃之则功行不成。无为虽真。拟之则圣果难克。苟能达性空而建万行。可谓理事双修。真妄一契者也。又何以建立为事行哉。若果禅人。居然一俗士也。中年挈妻子。同出尘劳。顿修净戒。不十年而道场随建。岂非净土唯心哉。且此庵昔为荒卤。今为道场。实成于一念。由是观之。则西方净土不离于目前。讵不信哉。(注:枵xiāo 腹fù,空腹,谓饥饿。)——《梦游集》

*法华击节----憨山德清 (共一卷,此全文略)

示李福净

零陵李生应祯。请益心性之旨。因示之曰。夫心性者何。乃一切圣凡生灵之大本也。以体同而用异。因有迷悟之差。故有真妄之别。所谓三界惟心。万法唯识。以迷一心而为识。识则纯妄用事。逐境攀缘。不复知本有真心矣。若知真本有。达妄元无。则可返妄归真。从众生界。即可顿入佛界矣。达磨西来。单传心印。顿悟法门。正是顿悟此心。此禅宗心性真妄之旨也。若夫吾儒所宗。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传之心性。则曰唯精惟一。以精一为宗极。而有人心道心之别。此亦真妄之分也。但世教所原不出乎此。其曰道心。则不迷不妄之性也。其曰人心。则迷性而为情。世人但知用情而不知用性。但知波而不知波原水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近则水原无波。习远则逐波忘水。水尚不知。而况了达湿性无二乎。且如本一水也。而以酸苦辣和之。则淡性亡矣。其湿性则本无二也。是知众味乃妄之变也。其湿性不可变也。不可变者真。可变者妄。若达湿性无二。则众昧不可得而有也。所谓尧舜与人同耳。同者性也。不同者妄也。又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其可为者性也。不可为者习也。人之所习。苟舍污下而就高明。则日远所习而近于性。是可与为尧舜者亦此习耳。习近于性。即禅家渐修之行也。以世儒之学。未离凡近。去圣尚远。非渐趋无以致其极。故圣人立教。但曰习。曰致。曰克。其入道工夫。在渐复不言顿悟。若夫禅门则远妻子之爱。去富贵之欲。诸累已释。切近于道。故复性工夫。易为力。故曰顿悟。以所处地之不同。故造修有难易。其实心性之在人。本无顿渐之差。但论习染之厚薄。此入道要也。若究心性之精微。推其本源。禅之所本在不生灭。儒之所本在生灭。故曰生生之谓易。此儒释宗本之辨也。心性之说盖在于此。若宗门向上一著。则超乎言语之外。又不滞心性为实法也。——《梦游集》

*示开先

眼前世界若果实有。则真如未随缘时。世界众生初皆本无。以初本无故。终亦无有。初始与终。既皆无有。必谓现前独有。此情也。非理也。譬如热时焰日未出与日没。皆无此焰必谓是水。计以止渴。此鹿之痴也。鹿若不痴。安肯奔逐。众生不痴。安肯分别。故法喻同观。两头既无。中间岂有。理如函盖合。现在何分别。分别既不生。光消影亦灭。逆观分别时。能所梦中雪。开眼日在窗。梦雪不可得。量及所量空。根尘初不恶。此理也。非情也。

——《紫柏尊者全集》

*示觉皮持永嘉集

夫众人之与圣人。初非两人也。圣人人也。众人亦人也。然圣人则无往而非率性。众人则无往而非率情。率性则惺寂双流。率情则昏散齐骋。惺寂双流。则根尘空。而不废能所之用。昏散齐骋。则根尘障而昧一真之体。故我永嘉大师。于无门之中。开此十门。门虽次第。理实一条。譬之珠虽有数。线本一条。故心通理达者。门无不历。浅深不同。然其究竟不越乎理即也。天台智者大师。有六即之科。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真即。六究竟即。此六即精而明之。则楞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不烦遍探。而其要领在我矣。觉皮来前。吾语汝。汝当谛听。此集乃永嘉祖师心髓也。始由读读而诵。诵而持。持而精。精则一。一则独立。独立则物我平等。古今一条矣。嘻。人为万物之灵。不此精而他精。非愚则狂也。觉皮勉之。——《紫柏尊者全集》

*因送僧骨入普同塔,问大众曰,此把骨头,与天界寺佛牙,且道是同是别。同则凡圣不分,别则心外有法,速道速道。众无对,良久曰:一入普同僧海里,慈悲波浪泼天香。——《紫柏老人全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永嘉证道歌》

*为善初勤鲜克终,愿精一戒毕吾躬。

从今日影过中后,粒米休将入口中。——省庵大师

*慧章大师在云门时,一日侍者共食。虚老举箸云:“分别美恶是凡夫,不知香臭是木石,离此两边试道一句。”众罔措。又一日,师将下山,有阁黎云:“月黑路崎,师年高,防颠踬,曷笼灯而往?”大师笑日:“光明炯然,遍周沙界,你道何处是黑暗?”拂袖而去,闻者吐舌。其它类此者不胜枚举。说法数十年。融通性相。入不二门。无分毫门户之见。有参学者。先试以禅。不契。则诏以念佛三昧。南华寺于禅堂外。别立念佛堂。专修净土。其归依帖四围。均印小圈。注明每圈念佛一千声。加一点。丹黄数次。则念佛千万。尝言禅宗虽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惟依持名念佛法门。得了生死。往生极乐国土。初入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须摄心观照。句句落堂。落堂者。着实之谓也。句句着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中峰大师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彼念口头佛参口头禅者。同一自欺。生死关头。如何了脱。”闻者皆为之动容。(注:箸 zhù,筷子)——《虚云和尚年谱》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惟宗下用功。水到渠成。超证十地等妙。有不期然而然也。阿难尊者云。不历僧获法身。永嘉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虚云和尚法汇》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如一心不生。即是诸佛住世。一念忘照。即是诸佛涅。直向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如斯会得。有甚诸佛住世涅。能契合。则圣凡幽显。动植飞潜。咸仗良因。均沾妙利。共享升平。当此之时。功圆果满。事遍理周。

——《虚云和尚法汇》

*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凡圣生佛,均难称谓。修持门中,须备众德。一法若缺,莫证法身。——《印光嘉言录》

*法宝赞

法宝实难量,空有体用圆彰。一尘不立万德昌,无住心生光。真俗互存互泯处,若何始能赞扬。证到得无所得方,堪称法中王。——《印光文钞》

*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    ——《印光文钞》

*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离弃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印光文钞》

*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则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当下清凉。——《增广印光文钞》

*重修百丈大智怀海禅师塔院记
  (上略)若约实际理体而论,则凡圣生佛,因果修证,俱不可得。若据修持法门而谈,则如来上成佛道,众生下堕阿鼻,皆不出因果之外。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执理性废弃事修,则成耶见。毫厘之差,佛狱立判。前百丈主人,欲拯末世狂慧之堕落,不惜现身示报。实与百丈禅师,砧锤相成,煅淬相济。俾后之禅者,彻悟不涉因果之理,实行修因证果之事,以期究竟彻证而圆彰焉。(下略)(注:煅淬,中药炮制法之一。是将药材用火煅红后,立即投入冷水或醋或其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印光文钞》

*济缘云“问。修理忏人须礼诵否。答。愚智两分,事理无二。上智达理不碍修行,中下昧空故存渐诱。应为四句,总摄群机。一得理失事,一心禅观,外阙庄严,如有目无足不能前进。二逐事迷理,计功分课,不了缘生,如有足无目不知所从。三事理双运,目足相资,万行圆修,必至彼岸。四理事俱昧,盲而无足,愚痴惰慢,终无出期。是知理事各立未免偏邪,空有一如是真修习。故曰,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诸佛菩萨历劫熏修,华竺祖师终身苦行。此理深密,何可尽言。略示大途,粗分缁素耳。”——《南山律在家备览》

 

*资持云“今时愚者,错解佛乘。皆谓理观寂尔无思,空然无境。取舍不得,能所俱亡。顽然寂住便是真如,放荡任情即为妙用。由是不礼圣像,不读真经。毁戒破斋,嗜酒啖肉。夸为大道,传化于人。恶业相投,率多承习。此乃虚妄臆度,颠倒论回。岂知达法皆真何妨泯净,了真即用岂碍修行。是知悟理则万行齐修,涉事则一毫不立。自非通鉴,余复何言。”——《南山律在家备览》

*故须菩提静观室内。如来叹为礼见于法身。莲华色尼初至宝阶。如来毁为拜于化佛。故知静处思微念念趣道。观形鉴貌新新在俗。能所未免相见齐生我倒现前。即为障道。故佛约此而分身心敬也。如能即色缘空。观境心造。纷纷集起不无染净。知识妄念未可清澄。想倒空时缘念斯绝。今居凡地力极制御。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渐能清净。常起两观不得单行。谓知尘无境。是渐背俗。谓知识亦无心。是渐向真。如此策修长时不已。分分增明三方就也。

——《法苑珠林》

*法华之高会,唯谈一实也。法华功高一化,理冠全经。已今当说,最为第一。律师之言,足可矣。(注:“”通“征”,验证,证明。)——《法华弘传序》

*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群妄兴矣。敬傲立焉,一真隐矣。般若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夫贫女怀王,米在糠秕之旨,镜然可观。岂可罹此八慢之责哉。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起罪之由,在当来佛上。——《念佛三昧宝王论》

*昔有法师讲金刚经,解释“无人相,无我相”即不分别不执你我,适有庞居士发问曰:“若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若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莫答,欲下座,居士送一偈曰:“无我亦无人,怎么有亲疏?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劝君休离座,何以直求真;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呈。”——《金刚经释要》月溪法师

*沩山大师说:虽然顿悟之后,见与佛齐,还有无始以来,旷劫的习气,你得慢慢的消除。这就是事须渐除。宗门还有个偈子:“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侵。”——《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心融妙理虚空小,道契真如法界宽。

——《瑜伽焰口施食要集》

*昔有法师讲金刚经,解释无我相无人相,即不分别执你我,适有庞居士发问曰:“若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若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莫答,欲下座。居士送一偈曰:无我亦无人,怎么有亲疏?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劝君休离座,何以直求真。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呈。”——《金刚经释要》

*每慨近时杜撰禅和,世诤而不除而除真谛,俗见不扫而扫法见,因言理事圆融,方入法界。仅从理上会得,解行不能双圆。直须事上一一透过,始得真实受用。

——《与冯甫华书》杨仁山

*张拙见道偈

寂光三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妄想重增病 趋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 涅生死等空华

*建高明寺天台祖庭 募缘疏

千圣心传 托之藏典 宗而未始不教

三藏妙理 总只明心 教而未始不宗——《高明寺志》

*金刚经证明无念是世尊教敕,为佛法之心髓。他主张不事外在的佛事,离一切相,才能与诸佛如来相契合。                       

——《广东佛教

*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

*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内。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中。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

*一切功德归无我,一切众生我应度。如果度尽众生时,方知究竟是无我。——《佛法概要》

*妄想执着故,才现九法界。——《佛法概要》

*无住禅师到太原亲近自在和尚。自在和尚对他说:“净中无净相,即是真净佛性。”无住闻法后,心意快然,便跟他出家了。——《历代法宝记》

*断惑证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念念与佛相应,无尽灯法门。心作心是,丝毫不爽。思维其义,如说修行。

*每概近时杜撰禅和,世谛不除而除真谛,俗见不扫而扫法见,因言理事圆融,方入法界,仅从理上会得,解行不能双圆,直须事上一一透过,始得真实受用。

*大道无形空相,,灵光耀脱尘根。——圆瑛法师

(老法师为无锡广福寺书此以留纪念,惜毁于文革。)

*毕竟空中,不碍众生。因而诸佛能宴坐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

*事相偏重,偏重理性,事理圆融,上品往生。可惜误会者多,不如略偏于事相为适宜。

*世相无常不作奇,无常真常本不异。

众生迷时认无常,悟时无常也常理。

*人人有个弥陀。奈何抛去。处处无非极乐。不解归来。

——《善女人传》

*当下一念真,勿必问他人。念佛念自己,自己是他人。

若有分别想,生死夹一层。设若明此理,西方定往生。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至道无名,有相全假。假中之真,有实无名——三德秘藏。

*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圣贤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不得一向离而起绝言之见,亦不得一向即之而成执指之愚此。

*千经万典在我心(如来藏中,一法不缺)。千佛万佛依我成(依我成,一念而成)。

*安立水月道场,修习空华万行。

降伏镜像魔军,成就梦中佛事。

*各自所具有之佛性,必须从实际修德中方能显现,否则无从见到,只可空谈妙理,无益于了生脱死之大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三祗修福慧,百福庄相好。我成佛时,一切众生皆已成佛。何以故?佛观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所以实际理地一法不立,佛事门中一法不舍。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

*事无碍法界 理无碍法界

事理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

行布不离圆融 圆融不碍行布

*以普贤之万行,庄严如来一乘之果觉。无相无心,任运自在。行无上大菩提即一切事,一切相皆归净土矣。

*回光返照,三谛圆融。(注: 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念念回光返照,观照本具之性德。)

*各大善知识、祖师、罗汉、菩萨乃至诸佛,所说之法,其理虽同,事相则各异,皆由众生机不同也。

*事相千差万别,理性绝对统一。无论大小浅深,其理则一也。所以说,微尘里有大千经卷。

*让正念压倒一切邪念妄想,以无为代替有为,而不舍有为。

*不能契机也,隐本显迹。空口说白话,欺骗信众,机理不契。

*依一心而建立万行,依万行还证一心。了悟一心,尽除三障。

*有心持戒终未净,无心而持最清净。

*五蕴身有真佛,无奈人人自不识。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五蕴空而诸苦消灭,一真显而万德圆彰。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

*一心欲见佛,不自惜生命,丧身失命,皆由虚荣。

*真谛是体。俗谛是相。中谛是用。

*羊车乘小,鹿车中,牛车大,一实相,大白牛车。

*法身理体,清净本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第一义谛,无法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迷时有三界,悟即十方空。欲知成道处,只在净心中。

*圆融不离方正,方正不碍圆融。

*佛心众生心唯愿心心相印,净境染着境但得境境真空。

*有为法是俗,无为法才真!

*韬光晦迹,善护道本。真道无相,有相皆空。

*暗合道妙 潜通佛智 阶入三昧 究竟菩提

*永嘉大师有个妹妹,也是出了家当比丘尼,也了不起。是大善根利智的人,她跟他她哥哥一样喜欢参禅。当永嘉禅师从六祖那儿印证回来,这位比丘尼也要求永嘉禅师为她印证一下。永嘉禅师就向她说了禅宗的道理,谈到最后这位比丘尼答了他一句:“寸丝不挂。”就是说这身子虽穿了一身衣服,但一寸的丝,一寸的线都不挂在身上,也就是等于无挂无碍,通身放下的意思。当时永嘉禅师一听也就跟她印证说:“如是如是。”表示她所说的道理是对的。这位比丘尼也就谢法而去了。要出去之际,永嘉禅师要再考验一下说道:“喂!你那袈裟角已经拖到地下去了。”这时她就回头望一下。永嘉禅师就大喝一声:“嘿!好一个寸丝不挂。”由这公案你就知道这个穿衣服的习气是很难把它摆脱的,但你不把它解脱,永远不能开般若智慧。

——《金刚经讲录》道源法师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