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3:54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太上感应篇 》

《太上感应篇》前言

《太上感应篇》全文才1200多字,但是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文中列举了20多条善行、100多条恶行,作为人们行善避恶的规范准则。该书的主要思想是“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又因其与民间生活、民间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故而能在民间广为流传。它虽然是道家之书,却大量吸收了儒家的伦理观,因此带有浓厚的儒家意识。从南宋一直到明清,这本书的影响非常广泛,甚至还流传到东亚的日本等地。

当然,今天看来,《太上感应篇》也有不足之处,一是由于对某些不当行为一再阐发,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文意颇见重复;再就是有古人的思想、认识局限在里头,它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无法超越当时的历史阶段。我们虽然不能苛求古人,但在阅读时,还需要仔细加以鉴别。

为《太上感应篇》做注的人很多,清代惠栋的《太上感应篇注》,俞樾的《太上感应篇缵义》,都是比较知名的。但是由于两人都是经学家,偏重名物制度的考证和文义的解析,注文较为繁琐深奥。而《太上感应篇集注》与之相比,注文浅直通畅,比较切合原文文义,也没有过多的考证和随意的发挥,因此本文予以采用。《集注》的作者已经失考,本书依据的版本出自清代彭定求所辑、光绪丙午(1906年)成都二仙庵重刻刊本之《重刊道藏辑要·尾集》。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曾亲自为《集注》作序,称:“《感应篇集注》不书撰人名氏,其笺释则先发明义理,而后证以事实,或更引他说以畅之,其文约而不漏,详而不杂,切近而显明,用之警世动俗,可以勉进于正,而惩创其邪僻,与六经所载劝善、禁恶、导吉、避凶之指无异焉”,予以了《集注》很中肯的评价。

必须指出的是,《集注》中也有不少的糟粕,例如作者转述、阐发多陈腐之气,所举范例也多掺杂匪夷所思的鬼神之言。例如“苛虐其下”条引袁氏语曰:“奴仆下人,天资多暗,作事多乖,又性好忘,嘱之以事,全不记忆,又性多执不是,自以为是,又性多戾,轻于抵对,不识尊卑”,以天资论人,对待下层人民的态度十分轻蔑,这是典型的“上尊下卑”意识。再如“男不忠良”条所强调的“人又以男子为贵”,而“常行妒忌”最末还要加上一句:“玩上下文,则此条似为妇人而设”,男尊女卑思想贯穿其间,对妇女特别轻视。而“骨肉忿争”条所谓“同居之人往来行走,须令曳履扬声”,教人严守男女大防,现在看来都是殊为可笑的。

就《集注》中所举报应“实例”来看,很多情节荒诞,殊不可取。此外,注者眼中的好报,无非是尽年寿、中进士、得财货之类,显得庸俗而眼界不高,而针对一个人的恶报往往是由他的家人(妻子、孩子)来承受,现在看来也是不可理喻的。

在讲到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注者往往借题发挥,连篇累牍地宣扬纲常伦理,自以为在传授不二法门,实则迂腐至极。缘其所以,是因为历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目标,治国平天下不成,退而求其次,只能在修身齐家上有所追求了。这也可以作为旁证说明,《集注》的作者极有可能是个落魄不偶的下层文人。

对上述《集注》的荒唐文字,本文已适当加以删夺,所删部分,均用省略号标出,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翻看原著。

《集注》为了阐发方便,对《太上感应篇》的文字,多为半句一断,人为割断了一句话之间的天然联系,这也是它的不足之处。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集注》“先发明义理,而后证以事实”这种体例的启发,但是顺序恰恰与之相反。在选材上也抛弃了鬼神之言,多选取有据可查的历史小故事,加以总结提炼,来对原文主旨加以说明。允当与否,还请读者批评指正。此外《集注》文字没有标点,所以笔者妄加点断,其中谬误也在所难免,还望读者见谅。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