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济人之急。
《集注》:人之急不止一端。疾病则医药急,死丧则殡葬急,饥乏则衣食急,如此之类,不可悉数。但当各随其急济之。
释评:帮助身处急难之中的人。
对身处危难之中的人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是做人的美德。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担任开封知府时,一次曾经让其子范纯仁用船将五百斛麦子运到老家苏州吴县。船行到丹阳境内,范纯仁遇到了石延年。石延年家里刚刚遭遇了三起丧事,没钱安葬,范纯仁非常同情他,于是把这五百斛麦子送给了石延年。石延年又说两个女儿待嫁,没钱置办嫁妆,范纯仁一听,干脆将船都送给了他。等到回家之后,纯仁向父亲范仲淹讲起此事,父子两人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雪中送炭”,讲的就是济人之急的道理。生活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谁都可能有一时不便,需要别人伸出热情的手。能够无私地帮助别人,必然会换来对方爱心的回报。
【原典】救人之危。
《集注》:元帝垂训曰:“凡人在颠沛患难之中,善用一言解救,上资祖考,下荫儿孙。”又曰:“推人与扶人,都是一般手,陷人与赞人,都是一般口。宁使扶人手,莫开陷人口。若能依此言,前程永固久。”又《云笈七谶》曰:“危难中救人一命延年一纪,救是善人,又当倍之。”
释评:解救身处危险之中的人。
古人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说救一个人的性命,功德胜过了造七层宝塔,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建这座塔呢?《世说新语》里有一则乘船的故事:三国时华歆与王朗一起乘船躲避兵乱,有个人想上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华歆表示很为难,王朗却说:“船上还有地方,带着他又有何不可呢?”华歆只得同意。后来贼兵追到,为了避免连累自己,王朗想要丢弃刚上船的那个人。华歆却说:“之前我不愿意带着他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既然已经答应他的要求,怎么能够抛弃人家呢?”王朗虽然想做好人,一旦形势危急就不顾别人的死活,言行不一,十分虚伪。华歆事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故而犹豫,但一旦承诺,就坚持到底。两者人品相较,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对身处急难之中的人施以援手,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融入当前社会的价值观之中,正在被大力倡导和弘扬。
【原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集注》:世人忌得幸失,只缘此心不平。抑思人所得岂分诸我,而有忌心;人所失何益与我,而有快心。总之自生烦恼,徒增罪孽耳。……言者,心之声而行之表也。存心仁厚,则一言一行依乎厚焉;存心刻薄,则一言一行依乎薄焉。君子以厚德载物,彼残忍刻薄之人岂享福之器哉?然则见人之得如有所失、见人之失如有所得者,皆残忍刻薄之人也。
释评:看见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也得到一样高兴;看见别人有损失,就如同自己损失一样难过。
有一首歌名叫《牵手》,这样唱道:“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一个和你感同身受的人,必定是你人生中最好的朋友。他看见你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得到的那样高兴;看见你有所损失,就如同自己损失的那样伤心。有这样的朋友,夫复何求?
儒家说,仁者爱人;佛教也讲“恒顺众生”,意思是说真正的仁者是与众生一体的,这指的都是博爱精神,是一种大爱,最广泛的爱。我们提倡这种博爱,它是人类最高尚无私的品质,反观那些心怀妒忌的人,对别人毫无损害,只会给自己空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