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集注》:此一节言人之一家,动静居处,皆有鬼神鉴察也。“月晦之日”,月尽之日也。灶为司命之神,司人一家之命,于人朝夕善恶,无微不察。每至月终,辄上诣天曹奏之,最能旋转祸福。
释评:在一个月的最后一天,终日与人同室而居的灶神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灶神,又叫“灶君”“灶王爷”等,在道教神话中,是专门掌管饮食的神,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了督察人间善恶的神。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一日三餐,烧火做饭,都离不开它,于是灶神崇拜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祭拜内容。
魏晋以后,灶神还有了姓名,姓苏,叫吉利。传说灶神有左右两名随侍,一个捧着“善罐”、一个捧着“恶罐”,随时将人的行为记录下来,保存在罐子中,再向玉皇大帝报告。现在有的地方还保存着“送灶神”的习俗,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是又黏又甜的食物,比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等,黏为的是粘住灶神的嘴巴,不让他开口说坏话;甜为的是让他嘴巴甜些,多帮人说好话。
道家为了传道布教,往往采用自神其教的方法,让人有所敬畏。为此,道教构造了复杂的神仙谱系。五花八门的神仙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负责监督人的罪过并记录在案,用来作为奖善除恶的证据。世人的一言一行都不能逃脱他们的法眼。这些虚构的道教神祇又都普遍都经过了人格化,身上都带有人的性情特点,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样子,让人可亲可感,因此充满了趣味性。
【原典】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集注》:此一节总结上文,言鬼神鉴察如是,是以大小之过,皆不能掩。而夺纪夺算确乎?其不诬也。十二年为一纪,百日为一算。《经》(《业报因缘经》)云:“人之受生,所得之算,皆纪在诸天。太上敕诸神巡行考校,三日一言,十日一奏,百日一结。若修善立功,便可延年,万一造罪,立见减削。”
释评:只要人犯下了罪过,都逃不出神明的鉴察。罪过大的,就削去十二年的寿命,罪过小的,就减去一百天的寿命。
如果是大错,竟然要减12年的寿命,处罚是相当的重,即使倒12年的霉,也是了不得的事,人生六分之一的大好时光就没了。可见犯错的人生成本是很大的,要想不减寿,只能尽量避免做错事。
无神论者当然不会相信这些,也不会认为人的寿命的长短和犯不犯错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因此不会在“夺纪”“夺算”的威慑下感到惶恐不安。但话又说回来,即使人的寿命与人的善恶行为无关,我们也会从良心和正义出发,不做坏事,多做好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想不犯一点错误那是不现实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能改正错误就还是好同志。
【原典】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集注》:此节承上文而言,过大夺纪,过小夺算,是过无大小,皆害我者也。见害不避,名为真痴,太上悯之,故特指人以避之。之路数百事,如篇中自“非义而动”,以至“杀龟打蛇”皆其事也。又因夺纪、夺算之言,而专及求长生者,以见造命延年之诀,莫切于此。其实天下无人不在过中,无人不当避祸,若欲求长生者,尤当修真炼性,使身心静若明珠,即纤翳微尘亦不可有耳。“先须”二字又启下文千善百善之义,盖未立善,先须避过。既避过,更需立善也。
释评:那些大大小小的罪过,有好几百种之多,想要延年益寿,首先要保证不能犯这些罪过。
《太上感应篇》意在劝善,下文就开始讲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数百种过错,并且把避免犯错和“求得长生不老”联系起来,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时时刻刻小心谨慎。当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有些受到作者严肃指责的所谓的过失,在我们今天看来其实不算什么,有些迷信的说法本身就是殊为可笑的,因此,我们还需要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