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3:53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太上感应篇 》

太上感应篇原文释评(9)

【原典】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集注》:此一节是纲,下二段是目。“不履邪径”以下,是道之目也。自“非义而动”以下,非道之目也。“道”,犹大路也,坦平正直即是道也,崎岖邪僻即非道也。进退两途,决之于己,有趋吉避凶之义。

释评:道的内涵虽然复杂,但不难理解。简单地说,“道”就是道理,指天地之间的公理和正义。衡量一件事情是对还是错,就看它是不是合乎道理。只要合乎道理,就要当仁不让、义无反顾地去做。如果不合道理,就绝不能涉足。这也是在告诉我们,要有正义感,要讲道义,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游移不定。

亚圣孟子曾说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意思是说君子要坦荡无私、光明磊落。宋代大儒张载更肩负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和责任感,归根到底不外乎追求一个“道”字。

有道是“心生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往往人一起念,就有善恶之分。《太上感应篇》教人要懂得反省自己,把握住自己行事的准则,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原典】不履邪径。

《集注》:小路为“径”。“邪”者,不正也。动履不正,皆从心起。心正则步履不期正而正矣……夫“邪径”二字,所包极广,路头略差便是错,一朝失足,遗恨千古,可不慎乎!

释评:绝对不能涉足那些歪门邪道。

不履邪径不光指人的行为,毕竟人的行为是受心意控制的。把自己的心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光明磊落,就不会起邪念。

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抃,人称“铁面御史”,他清正廉洁,不置办产业,上任随身只带一琴一鹤。他还有个习惯--晚上要穿戴整齐,在庭院里焚香,把白天做的事上告于天,态度虔诚敬畏。他入蜀为官时,曾看到一名头戴杏花的歌妓,一时激动,调戏了她。晚上还让一位老兵叫歌妓过来陪侍。老兵嘴上答应去叫人,却躲在屏风后面,看着方寸大乱的赵抃踱来踱去。就这样过了很久,赵抃猛然醒悟自己的荒唐,于是厉声喊道:“赵抃不得无礼!”随即叫人召回老兵。老兵从屏风后走出来说:“我根本就没有去啊!侍奉您这么久,知道今天您不过是一闪念而已,过一会儿,念头自然就打消了。”老兵故意违抗赵抃的命令,就是为了留出足够的时间,让赵抃醒悟。赵抃也没辜负他的苦心,及时改正了邪念,没有做出格的事情。

汉朝人杨震,家贫好学,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夫子”,后来他官拜东莱太守,在上任的途中,路过昌邑县。昌邑县令是原先他举荐的秀才王密。为了报答他的知遇之恩,王密晚上怀揣着黄金来拜访杨震。杨震说:“你的老朋友了解你,所以把你推荐给朝廷,为什么你却不了解他呢?”王密说:“大人放心,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到这话,只好惭愧地出门走了。后来杨震调任涿郡太守,依然奉公守法、两袖清风,如果不是因为公事,他就不和人见面。他的老朋友见到他的儿孙吃不到荤菜,乘不起车马,就想给他的子孙置办产业。杨震却坚决不同意。他说:“我把‘清官的子孙’这个称号留给他们,这还不够丰厚吗?”

这两则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能够悬崖勒马及时回头,一个能洁身自好始终如一,他们身上都散发着醇厚的人格魅力,让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古人讲“见贤思齐”,意思是向贤明的人学习并看齐,假如人人都有这种上进之心,那么我们的社会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