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3:53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太上感应篇 》

太上感应篇原文释评(12)

【原典】忠孝友悌。

《集注》:履兹土者,人孰无君?具此身者,人皆有亲。无君无亲,是与禽兽等矣。故立善多端,莫先忠孝。

兄爱弟曰“友”,弟敬兄曰“悌”。兄弟之生,情同手足,即有继有庶,其原止是一人。薄待兄弟,便是薄待父母矣。《礼》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真知重父母者,固未有薄待兄弟者也。……然世亦有同胞共乳,而兄弟往往参商者,揆厥所由,匪止一端,而争较财物,尤其最著。不知财物易求,兄弟难得,朋友相洽,尚通有无,何况兄弟?……法昭禅师偈曰:“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此语最堪感悟。

释评:一个人对君长、祖国和人民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另外,作兄长的对弟弟要友爱,当弟弟的对兄长要尊敬。

“忠”和“孝”是古人的道德规范要求,即使时代变迁,其精神内涵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比如说,现代企业里一般将忠诚看得很重,一个对企业不忠的人,即使能耐再大,也是一份危险的因素。

当然,古人在这两个字上做了很多文章,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迂腐的、说教的甚至极不合理的因素,对此我们要有所鉴别。比如旧时候鼓吹的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为了把粮食节省下来奉养双亲,竟然想要活埋亲生儿子)以及那些割自己的肝入药为父母治病的故事,听起来那样血淋淋可怕。这些既不讲逻辑又没有科学依据的内容,是糟粕,应该果断舍弃。

另外,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兄弟之间的关系是最真诚而永恒的,已经成了人类亲密友谊的象征。“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汉代人孔融四岁的时候,就十分懂事,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行为一时被传为美谈。

而今在媒体上经常出现亲兄弟之间因为经济纠纷、赡养老人事宜而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的事件,在古人的高风亮节面前,岂不汗颜?

此外,如果仅仅把“兄弟”一词理解为骨肉至亲,那样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论语》记载着子夏的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大诗人陶渊明的《杂诗》也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梁山聚义,号称“八方共域,异姓一家”,都没有把“兄弟”局限于手足亲情中,而是扩大其外延,带有一种博爱精神。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有情有义、志同道合,为着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人,都可以成为好兄弟,不是吗?

生活中我们的许多烦恼其实都源于自己的内心不“友爱”,每个人都深深有个“你我”的分别,做起事来就难得有个忍让的心思,一味争强斗狠。所以,中国的“友悌”思想,讲起来空,做起来实。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