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3:53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太上感应篇 》

太上感应篇原文释评(14)

【原典】宜悯人之凶。

《集注》:“宜”字直贯下十六句,乃承上二语而言也。凶者,凶恶之凶。何龙图曰:“凡人恶之初作,只缘一念之差,未必不可劝禁;恶之既炽犹有一念之明,未必不可救解。”

释评:对他人因作恶所招来的灾祸,报之以怜悯的心。

怜悯幼弱,人们还比较容易做到,但“悯人之凶”许多人恐怕做不到。因此,凡是大德者,总是在意想不到处体现德心。有的人本质并不坏,但是由于生活所迫,一时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这时候能够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就能够及时挽救一个受伤的灵魂,而不是把他逼上绝境。

曹州人于令仪,会做生意,为人宽厚,很少得罪别人,晚年家道殷实富足。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到于令仪家里行窃,被他几个儿子抓住了。原来小偷不是别人,而是邻居家的儿子。于令仪问他:“你一向很守本分,为什么要偷东西呢?”小偷回答道:“穷的实在是没办法,过不下去了。”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如果能得到十千钱,就能够维持生活了。”于令仪就按他要求的数目一文不差给了他。那人拿了钱走出去后,于令仪又叫住他说:“你这样穷困,夜里带着这么多钱回家,我恐怕你在路上被巡逻的人怀疑盘问,不如住下,明天再走。”于是留他在自己家里过夜,天亮才让他回去。

小偷经历了这件事,良心受到感化,改邪归正,成了本分守法的人。

【原典】乐人之善。

《集注》:人发善愿,天闻若雷,诸佛护念,上真主持。奈何世人妄行嫉妒,假使妒不行,彼之善自若也。即使妒行,而彼之善愈高矣,徒坏心术,于己何利?苟能乐善,不独诱掖奖劝,善自我成者,为吾善也。即彼之善已成,吾能播扬之、推引之,使有善者固而坚信,无善者亦闻而兴起,此便是无量功德矣。谁谓善之在人,于我无与哉?

释评:看到别人得到好的结果,自己也感到欣慰。

见到别人好,自己心里就会欢喜,佛教把这叫做“随喜功德”。一个人能够乐人之善,说明他没有嫉妒之意,心地善良无私。佛教讲“布施”,一般人都理解为财物,其实“布施”的范围是很大的,可誉而誉之,这就是一种布施,是将你的仁心无条件地奉献别人,故古人说:“可誉而不誉,非仁也。”

范仲淹在家乡购置土地,建造新居。经过四处访视,看中了南园旁边的一块土地,南园是五代吴越广陵王钱氏园林旧址。看风水的人说这是一块宝地,公侯卿相会连续不断在这里出现,如果能在这里兴建家宅,子孙后代必将科举及第,荣华富贵代代不绝。范仲淹听到这种说法,说:“只让我一家长保富贵,哪比得上让吴中的才士都来此地读书以求取功名啊。”于是他奏明皇帝,将已经购买打算建造私宅的钱氏南园土地献出,来兴办学堂。范仲淹创立的苏州府学不仅是最早的一所官办学校,在全国也属第一所州府级学校,从此苏州文教大兴。

范仲淹胸怀天下,坦荡无私,为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高风亮节,直到今天还被人深深景仰。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