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3:53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太上感应篇 》

太上感应篇原文释评(19)

【原典】与人不追悔。

《集注》:恶事追悔之,则将来恶事渐止;善事追悔之,则将来善念不生。以物与人而更追悔,非为堕厥初心,且塞将来善念也。

释评:赠送给别人后,绝不再后悔索要。给人之后又追悔,那是吝心未化除。君子所为,是不会贪心而且吝啬的。

季扎是春秋时期吴国的贵族,他博学多才,名声非常好。他曾出使晋国,路过徐国时,拜访了徐国国君。国君看到季扎佩戴的宝剑,非常喜欢,但是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扎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当时因为有公务在身,所以季扎并没有把宝剑赠给对方。

等季扎从晋国回来的时候,又路过徐国,可是那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扎解下宝剑给继位的徐国国君,让他收下,然而对方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所以不敢接受宝剑。”季扎于是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地。他身边的侍从劝说他:“这是吴国的宝物,不能轻易赠人,再说人都不在了呀。”季扎说:“以前我经过这里,国君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从他的神色可以看出他很爱这把剑,当时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才没有献给他,但是我在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既然已经答应了,又怎么能欺骗自己的良心呢?他虽然死了,我也要完成自己的心愿。”季扎解下价值千金的宝剑,挂到徐国国君的墓上离去。

季扎只是在心里答应把剑赠给对方,就一定要实践自己的承诺,而那些在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人,却往往到了事情的紧要关头就反悔,其人格如何,很值得怀疑。

【原典】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集注》:自此至神仙,可冀为一节,言积善受福,历历不爽如此也。此言能行。上文所言善事,即为善人。人心本善,见真实善人,未有不敬者。古昔芳踪难以尽述。

释评:平常所说的善人,大都值得尊敬。

善人心中充满善念,懂得关怀他人,肯于行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且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孟子眼中,“四心”是善的表现,由此产生“仁、义、礼、智”这四德,他们对于人就像四肢一样重要,离开了这些要素,人就不能行走,也就不能成其为人了。具备了这“四心”,就是当之无愧的善人了。

另一方面,一些人受了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会产生恶念,但是在内心中也未尝没有善与恶的争斗。尽管恶的倾向是可怕的,但同时也能产生伟大的克服,这是人性自身的斗争,体现了人与动物不同。

北宋富弼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为官的四十多年,克己奉公、尽忠职守,在内政外交、监察刑狱、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业绩,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宰相,是皇帝倚重、百官仰慕的名臣。富弼的为人又恭顺温和,从不仗势欺人,下属或百姓前来拜见他,他都以礼待之。富弼年老辞官之后,隐居在洛阳。一次他外出被百姓认出,人们都满怀崇敬之心想和他见上一面,很多人聚拢过来,原本热闹的集市上反而没有人了。司马光称赞他“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有道是“公道自在人心”,一个善良真诚、胸怀博大、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自然会让人肃然起敬。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