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5:5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 》

34.觉悟的种子

佛陀立志要让世人同自己一样觉悟真理以后,他以大彻大悟的目光扫视世界:
  
  有各种各样的人:聪明的人,愚痴的人,性情好的人,性情坏的人,容易教诲的人,不容易教诲的人等等。
  
  就同池中的莲花一样,池中有青、红、黄、白各种莲花,它们都生在池中,长在池中,有的不出水面,有的刚出水面,有的离开了水面碰不到池水。
  
  除上述差别之外,还有男女之别。
  
  但这一切并不是在人的本性上有什么差别。男人通过修行可以觉悟,女人通过修行,也可以觉悟。
  
  佛陀怀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传授佛法。
  
  在到达觉悟的大道上,人们用其眼看待佛陀,用其心信仰佛陀。使人们在生和死的道路上一直徘徊到今天的,也是这种眼和心。
  
  我们之所以都被“烦恼”的纽带所缠绕,不断地经历了迷界,是由于两个根源:
  
  一个是我们把生死的根源,即迷惑的心,当作自己的本性,我们不了解觉悟的本性,即清净的心;再一个是我们不了解觉悟的本性,即清净的心,是隐藏在迷惑的心的背后、并存在于自身之中的。
  
  我们捏着拳头举起胳膊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心灵可以知道。但是,知道这种情景的心,并不是真实的心。
  
  活动的心,是从欲望产生的,是为自己而活动的心,是与缘相接触而产生出来的心,是没有真实本体的、变化无常的心。我们往往把它看成是具有实体的心,所以就产生了迷惑。
  
  当你放开拳头时,心灵就会知道拳已经放开。那么活动的是手呢,还是心呢?或者这两者都不是呢?
  
  当手活动时,心也活动;当心活动时,手也随着活动。可是,所活动的心,是心的表象。而不是心的根本。
  
  所有的人都具有清净的心。这个清净的本性,却被那些产生于外在因缘的迷惑的灰尘覆盖着。不过,不管怎么说,迷惑的心是次要的,而不是主要的。
  
  月亮即使被云翳覆盖了,月亮也不致被云翳所污染,也不会被云翳所动摇。
  
  所以我们不能把飘动的类似灰尘般的迷惑的心,当作自己的本性。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动摇、不被污染的觉悟本心,重新认清自己。
  
  我们心中的迷惑和污浊,是由于欲望及变化无常的外界的缘而产生的。
  
  不受这种缘的来去影响,永远不动摇、不消亡的心,才是人的心的本体和主人。
  
  不能说客人走了之后,房屋就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不能认为由于缘而产生或消亡的这种活动的心消失了,自己也就不存在了。因外界的缘而变化的心的活动,并不是心的本体。
  
  一座礼堂当太阳出来时,就明亮,太阳下山后,就黑暗。
  
  可以把明亮还给太阳,把黑暗还给夜晚。但是能够感觉明亮和黑暗的力量,却无处归还。只能把它归还给心的自性和本体。
  
  太阳出来后感到明亮,这是一时的心;太阳下后感到黑暗,也是一时的心。
  
  由此可见,在明和暗这种外在的缘的影响下,便产生感觉明暗的心。而感到明和暗的心,是一时的心,并不是心的本体。感觉明暗的力量的根本才是心的本体。
  
  由于外在的因缘的影响而产生或消亡的关于善恶、爱憎的念头,是堆积在我们心灵上的客尘引起的一时的心。
  
  我们本来就有一颗被烦恼的灰尘裹着而又不会遭到污染的清净的心。
  
  当水盛入圆形的器皿时,水就成圆形;盛入方形的器皿时,水便成方形。然而水本来是不存在圆形或方形等形状的。可是我们却忘记了这一点,总是拘泥于水的形状。
  
  我们看到善恶,感到好恶,想到有无,然后受这些思惟驱使,受这些观点的束缚,苦于追逐这些外在的事物。
  
  佛陀让我们把心眼转向自身的本质,把被束缚的观点归还给外在的缘,回到不受束缚的自己的本性上来,这样,身心都会获得不受万物阻挡的自由境界。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34.觉悟的种子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