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11:1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密宗——藏传佛教神秘文化 》

四、噶当派及其“三士道”法

A、噶当派简说

噶当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藏语“噶”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合起来“噶当”意指“佛语教授”。对此,土观•却吉尼玛作过具体解释:“此派乃是将如来的言教,即三藏教义,一切无遗的都摄入在阿底峡尊者三士道次第的教授之中,作为修习,所以名为噶当巴(注:《土观宗派源流》第46页)。指出佛祖所讲的经律论三藏在内的一切教义,都包括在阿底峡建立的“三士道”的理论之中,故叫“噶当派”。正如仲敦巴曾对噶当派作的一段颂词“希有佛语即三藏,三士教授作庄严,佛语教诫宝金鬘,众生谁持皆受益”(注:《土观宗派源流》第46页)。

噶当派是阿底峡尊者首创,仲敦巴建立,及其后继者弘扬光大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宗派,后来格鲁派兴起,将它并入其中,从此噶当派消失。

阿底峡尊者(982一1054年),原名叫“月藏”,法名则称“吉祥燃灯智”。他是由古格王拉喇嘛益西沃于公元1042年从印度超戒寺邀请到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振兴西藏佛教。阿底峡尊者在阿里地区传法三年,赢得当地佛教徒的信任和拥戴,而且西藏中部的佛教信徒也闻声纷纷赶来迎请阿底峡尊者。这样尊者在西藏西部阿里驻锡三年后没能如愿回印度超戒寺,而应仲敦巴之邀从西藏西部启程,渐次东下,先后到过桑耶、塘布伽、闻、伦巴吉布、聂塘等许多寺院,所到之处,尊者都以广泛而卓有成效地传授和解难许多教法,还倾注极大的热情为众多的寺院、佛塔、佛像举行开光典礼,同时广收徒弟并耐心地为他们灌顶和传授各种法门,最后他没能回故乡,于公元1054年在距离拉萨西南方数里远的聂塘寺内示寂,终年七十三岁。总之,阿底峡尊者在藏族地区巡锡约达十三年之久,对西藏中、西部佛教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阿底峡尊者在西藏期间翻译和著述了许多显密两宗的经书,比如他翻译的经书有解脱军的《二万光明论》、世亲的《摄大乘论释》、清辩的《中观心论的解释》、无著的《大乘宝性论释》等;亲自撰写的著作有《密咒幻镜解说》、《中观优波提舍》、《中观优波提舍宝箧》、《菩提道炬论》等等。其中《菩提道炬论》是阿底峡尊者的代表作。也是奠定噶当派教义的经典著作,而且它还是一部融汇贯通显密之大乘学说的不朽力作,书内阐明了显密教义不相违背之理和修行应遵循次第的重要性。为宗喀巴大师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二部名著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是,噶当派的正式建立者应该是阿底峡尊者的大弟子仲敦巴•嘉威穷乃(1005—1064年)。仲敦巴是西藏堆垅地方一个富豪人家的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长后拜师修习佛法,于1045年初,赴阿里邀请阿底峡尊者。从此仲敦巴一直没有离开阿底峡尊者,直至阿底峡在聂塘去世。因此,仲敦巴成为阿底峡尊者的诸多弟子中最资深的门徒。正如“当阿底峡尊者在桑耶寺时,曾把密咒行的多种方便和朵哈(密宗歌曲名)等教授完全传给仲敦巴;但仲敦巴认为一般人对密法如言取义的粗行过失的缘故,深加隐密,不轻易示人。”(注:《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76页)。1055年仲敦巴在聂塘举行阿底峡圆寂一周年纪念活动,并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寺院;1057年受当雄地方封建主的邀请和支持,仲敦巴在热振修建一座寺院,即著名的热振寺。噶当派就是以热振寺为根本道场而逐渐形成的。

仲敦巴去世后,热振寺的住持由南觉钦波O015—1078年)担任,他也是阿底峡尊者的一位弟子;南觉钦波去世后,又有阿底峡的另一位弟子公巴哇(1016—1082 年)继任住持。之后,则有仲敦巴的弟子们相继担任热振寺的住持。仲敦巴的弟子中有三位著名人物,即博多哇•仁青赛(1031—1105年),京俄哇•次成拔(1038—1103年),普琼哇•旋努坚赞(1031—1106年)。博多哇修建一座寺院,称博多寺;博多哇的后继者中有一个名叫恰却喀巴(1105—1175年)的高僧在拉萨附近的墨竹建立却喀寺;赛•基布巴(1121—1189年)于公元1164年左右在却喀寺附近又建立了一座新寺,叫基布寺;敦瑞(1106—1166年)于公元1153年建立了纳塘寺;阿底峡的弟子俄•雷必喜饶(生卒年不详)于 1073年建立一座寺院,最初叫乃托寺,后改称桑浦寺。另外,还有嘉域寺、洛寺、岗岗寺、仁钦岗寺等许多噶当派寺院。

在噶当派的诸多寺院中,除了热振寺外,尚有两座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寺院,即桑浦寺和纳塘寺。桑浦寺位于拉萨以南,聂塘以东,它以提倡因明、辩论而著称,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纳塘寺是最早编纂、修订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寺院,故此部大藏经叫纳塘版,纳塘寺也以此著称于世。

由于格鲁派主要建立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噶当派是格鲁派的前身。因此,十五世纪,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地并入格鲁派的寺院中,从此,噶当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派也在藏族地区慢慢地消失了。

B、“三士道”的修炼次第及其深远意义

“三士道”是噶当派的主要功法。

公元十一世纪,阿底峡大师针对当时藏传佛教在修习次第上出现的混乱状况,创作了《菩提道炬论》一书,推行修习经典,强调“先显后密”,调整了显宗与密宗的关系。“三士道”就是在《菩提道炬论》中提出来的,而且贯串于全书的始终,是该书的核心或中心思想。“三士道”主要在修习方法上作了系统的条理化,并把修习佛法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人被称作“下士”,这类人只求今生后世的利乐为目的,不知“生死轮回”之苦,这在佛学中叫作“人天乘”;第二类人被称作“中士”,这类人只追求个人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而没有普渡众生的思想境界,这仍然局限于自利之心,在佛学中叫作“小乘”;第三类人被称作“上士”,这类人不仅要求解脱自己,而且愿普渡众生,有利他之德,这在佛学中叫作“大乘”。人分三类,在修习次第上又成为三道,即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土道,简称为“三士道”。

1、“三士道”的修炼次序及其深远意义

“三士道”认为:欲求学佛的人,首先必须访求名师,在师长的教导下,自己身体力行,以师教为先决条件,避免误入邪道。一旦具备了这个条件之后,即可从“下土道”开始依次修习。

“下士道”讲,凡人皆有死,而死时又不能将自己所有的名利财富以及亲属带走,因此,修习佛法的人应该爱惜自己难得的一生,要发愿心,皈依“三宝”,做“止恶”“行善”之事,以便积德积福,远离地狱之苦。这就是“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的说教。

按“下士道”修法,虽在来生可以不受地狱、饿鬼、畜牲“三恶趣”的痛苦,能在人、阿修罗、天即“三善趣”中投生,但这还不是真正的乐,更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乐,这只是与“三恶趣”相对比意义上的乐。如果自己的“下士道”修持得不好,还有可能堕入“三恶趣”的苦海之中。为了彻底超脱六道轮回之苦,就必须学“中土道”,兼修佛经中的“四圣谛”(注: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是四条神圣的真理,能彻底解决宇宙人生总是的真理条目。)、“十二因缘”(注: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是原始佛教极其重要的观念,以十二个因果的条件而成一系列,解释人生的种种苦痛与烦恼的起源),最后在“戒、定、慧”三学中,达到“涅槃”的境界。但是,这样做仍不能从根本上把一切苦灭掉,因为“中士道”只是求得自身的解脱,还不能普渡众生。所以,以“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来称谓“中士道”。

普渡众生,只有佛才能办到,为了成佛,就得修习“上士道”,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目的。修习“上士道”,要求发菩提心,作菩提行。发菩提心就是发普渡众生的愿望,菩提行也就是普渡众生的一切善良行为。这样还要做到六度(布施、持戒、忍耐、精进、禅定、智慧),最后才能既渡己成佛,又可普渡众生,永远离苦得乐。所以,以“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心他为已故”来称谓“上土道”。

总之,“三士道”的创立,不仅为噶当派奠定了修习佛法的思想基础,而且为整个修炼藏密的人士指出了一条光明正大的道路。

2、大慈大悲之观世音本尊法

观世音是佛教中的一位著名菩萨,据说这位菩萨听闻世人的声音,即施救度,使之解除苦恼,故称观世音。也就是说,观世音之意,是听闻到世间众生的呼救声,即直下施以救援。观世音菩萨与势至菩萨,同是阿弥陀佛的肋侍,他住于胎藏界曼陀罗中台八叶院的西北,又是莲华部院的主尊。

藏传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具有大慈大悲心性,其救度众生不可限量,正如《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中指出:“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后来,藏传佛教还将DL喇嘛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由干观世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无可估量的崇高地位,噶当派也奉观世音菩萨为自己密法中的本尊(神)之一。观世音本尊法的具体修炼方法是,修持者先结手印,即双手先合十,后张开如花开放。唯两拇指、两小指均相触,此印叫“莲花合掌印”。然后,手印置于胸前。

观世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常以六臂观世音、十一面观世音、千手千眼观世音等多种形象出现。因此,修持者在观想观世音本尊时,最好按自己所见过的或适合于自己性格或喜好的观世音形象(像)来作观。其观想的步骤是,修持者观想自己心际化为月轮,射一道白光升空,变化成一尊观世音,身最好为白色,着盛装天衣宝饰璎珞,端坐于莲花台中,他庄严慈祥,并有无量白净光芒照射,然后观想大明六字真言“唵麻呢叭咪吽”围绕观世音本尊放光明亮。

其次,依法器灌顶:

修持者观想观世音本尊若手持经卷,则经卷化为一条白光,并形成一个弧度,照灌修持者本人头顶。

然后,念诵观世音本尊心咒:

即修持者念诵一百零八遍:唵、麻呢、叭咪、吽!

最后,修持者再观想观世音本尊化为白光小点,入于修持者顶窍,顺中脉至修持者心中莲台,再放大与修持者全身相等,二者融为一体,修持者即观世音本尊,观世音本尊即修持者,无二无别。至此,修持者已入定,即无思无念地入于观世音本尊三摩地(甚深禅定)之中。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四、噶当派及其“三士道”法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