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2:4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华严宗入门 》

第一章 绪论


  华严宗入门 作者:刘贵杰
           
  第一章 绪 论


  宇宙万物是由「一心」变现而起,

  只要舍离妄念,

  便可体证真知。

  华严宗依《华严经》而立,从佛教经典发展史上看,《华严经》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它是由许多华严单行经汇集而成的。对华严单行经的研究乃始于东晋,在各种单行经中,最受重视的是「十地」和「十住」一类。另外,自《十地经论》译出后,华严学便成为北方佛学的重点,并且向各地传衍开来。弘扬和研习华严经典的主力,则源自地论师,他们为华严宗的创立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第一节 华严典籍的形成

  《华严经》是经过长久时间所结集而成的佛教典籍。龙树以前,已有《十地经》、《不可思议解脱经》等单行本流布。日本学者宇井伯寿认为《华严经》的成立是在印度第一期大乘佛教时代。一般认为《兜沙经》既是现存最早的汉译华严典籍,也是最早形成的华严经典,其产生不早于西元一世纪,不迟于西元二世纪中叶。

  至于集成本所收录的其它经典的形成年代,则众说纷纭。日人高峰了洲认为:集成本中的《如来名号品》、《光明觉品》、《净行品》、《十住品》、《十地品》、《十定品》、《十忍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入法界品》大约形成于公元150-250年问。其中《如来名号品》、《十地品》、《入法界品》可能是在龙树以前,或公元150年前后形成的,是最早出现的华严典籍。大约在公元250-350年间,才逐渐编成现存的《六十华严经》。

  最早见诸于东汉支娄迦谶译的《兜沙经》相当于现今《华严经·如来名号品》,吴支谦译的《菩萨本业经》相当于《华严经》的〈净行品〉和〈十住品〉。西晋竺法护译的《菩萨十住经》相当于《华严经·十住品》,《渐备一切智德经》相当于《华严经·十地品》,《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相当于《八十华严·十定品》,《如来兴显经》相当于《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品》,《度世品经》相当于《华严经·离世间品》。秦圣坚译的《罗摩伽经》相当于《华严经·入法界品》,鸠摩罗什重译的《十地经》相当于《华严经·十地品》。到了唐代,还陆续有单行的重译本出现,像般若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即四十卷《华严经》),就是《入法界品》的再次扩展。因此,近人一般认为整部《华严经》并非某一地区的作品,而是华严经学派中流传的许多散本的最后结集。

  现代学者镰田茂雄、伊藤瑞督等,大都认为在集成本之前译出的某些单行经是集中发挥某种学说而产生的,并且经过不断补充而形成若干单品经。集成本是在汇集不同时代和地区产生的单行经基础上形成的。某些前出单行经是集成本中所收录相关内容的经典的原型;某些单行经形成于前,集成本形成在后,并且是在中国于阗一带编纂成集的。


  第二节 地论师与华严学

  研习及弘传世亲所著《十地经论》的僧伽,称为地论师。《十地经》相当于《华严经·十地品》,《十地经论》是对《华严经·十地品》的论释。世亲作论,从原经发掘出六相、八识等新义,并且针对「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的哲学命题予以发挥,对华严宗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直到唐代,华严学说大盛,《地论》精义已悉为贤首家所资取。

  《十地经论》在北魏永平元年至四年(508-511)由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两人合作译成,共十二卷。由于勒那摩提和善提流支的见解不同,所以其后学地论师也就产生异解,而形成「相州南道」、「相州北道」两系。南北之名,一般都说从相州去洛阳的通道,有南有北。两家学即沿循两道各别发展而得名。

  以菩提流支为首,后为道宠所承袭的一派称为「相州北派」,亦称北道派;以勒那摩提为首,后为慧光所延续的一派称为「相州南派」,亦称南道派。南北两派的主要分歧是「相州南道计梨耶为净识,相州北道计梨耶为无明,此乃南北之殊也」(《翻译名义集》卷六)。也就是说,南道派以阿赖耶识为真识,乃宇宙万有的根源;北道派以阿赖耶识为妄识,能引生各种痛苦烦恼。

  北道派传自菩提流支,他于北魏永平初年至洛阳,受朝廷礼遇,后随东魏迁邺。前后二十余年,译出《十地经论》、《楞伽经》等共三十九部。其杰出弟子道宠,从他学《十地经论》,随闻出疏,名扬邺下。道宠的弟子甚多,堪可传道者,千有余人,其中以志念、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儒果等为最有名。

  南道派传自勒那摩提,他于北魏永平元年到洛阳弘法,译出《十地经论》、《宝性论》等五部,弟子有慧光。慧光(468-537)师从勒那摩提,参与《十地经论》的翻译,统整其师与菩提流支两人的不同意见,对《十地经论》有独到的见解,并著论疏,使《十地经论》得以畅行。慧光着有《华严经》、《涅盘经》、《维摩经》等疏,以及《胜鬘经》、《遗教经》等注,均已散佚,今存《华严经义记》第一(《光明觉品》的部分)的片断而已。慧光精通华严学,强调《华严经》是佛教的根本,并且安立渐、顿、圆三教,把《华严经》置于圆教地位。华严宗二祖智俨受慧光的影响,而将《华严经》摄入圆顿二教,法藏又重新组织成具体的五教说。

  慧光门下曾游学于南朝的地论师有僧达(475-556)和安廪(507-583),这两位地论师把北方华严学传到南方。安廪曾应梁武帝之请,住天安寺,讲《华严经》。慧光弟子研习和传播《十地经论》、《华严经》的著名人物还有:僧范(476-555)常讲《华严》、《地论》等学,各有疏记。道凭(483-559),活跃于赵魏,以讲《地论》、《华严》为主。另有昙遵,在《华严》义理方面的研穷也颇得时人推崇。道凭有弟子灵裕,灵裕有门人□渊,□渊门下有智正,智俨即是承袭智正系统,阐扬华严学的祖师。

  慧光的再传弟子中,弘扬《地论》和《华严》的代表人物是净影寺慧远(523-592),慧远受隋支帝礼遇,撰有《十地经论义记》,主张「真」「妄」相依之说,若据「妄」摄「真」,即妄心之作;若依「真」摄「妄」,乃真心之作。认为真心才是第一义谛,才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慧远另有《华严经疏》七卷,解说华严经意。通过地论师的研习和宣讲,境外传入的华严经学有了实质的转变,并为华严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本书内容概述

  华严宗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华严宗。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为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作法界宗。

  《华严经》主要阐扬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和普贤行愿的大乘思想。汉译八十卷本,主要是宣说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以及依此修行所证得的无量功德,最后宣讲菩萨依教证入清净法界,回向所有功德的崇高理想。中心内容是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进而阐明宇宙万物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界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则依据「三界唯心」的义理,强调解脱的关键乃在「一心」,指出依照普贤愿行实修,最终必能进入佛境。所提出成佛必须经历种种十法层次等思想,对大乘佛教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华严宗的传承为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则是法藏。在会昌毁佛法难中,华严宗同受打击。宋初,长水子璇以弘传宗密之学为主,至其弟子净源时,华严宗始得中兴。其后,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注解,世称宋代华严四大家,继有义和、鲜演、戒环、祖觉等相继弘传。元代敷演《华严经》的有文才、了性、宝严、大同。明代有圆镜、祖住、明德、洪恩等弘阐华严教义。明末四大高僧:祩宏、真可、德清、智旭也都研习过华严思想,对《华严》的理解也互有不同。明未清初有明源及其弟子续法,均以振兴华严宗为己任。清初,弘传华严较有名者为通理,有「中兴贤首」之誉。清末,杨文会以及月霞法师也以弘扬华严著称。

  华严宗以五教十宗判释佛陀一代教法,以《华严经》为最高教典,自称「一乘圆教」、「圆明具德宗」或别教一乘(《华严经》是为上根菩萨而说,故称别教一乘)。其基本概念有:法界与一真法界、理与事、体与用、性与相、一与多、相即与相入、海印三昧、华藏世界等。其主要义理为:明辨色空、体会理事、法界缘起、三性一际、因门六义、四种法界、六相圆融、十玄缘起、心造万法、性起思想等。华严宗的主要理论是法界缘起说,认为万法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犹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且运用四种法界、六相、十玄的概念,来阐明无尽缘起的义理。

  华严宗的修证途径有:法界观、唯识观、还源观、断惑论等。该宗观法以法界观为主。此观有三重: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断惑论有二大类:一是行布断惑,即依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次第,由浅至深,阶位分明;一是圆融断惑,指获得一位,就能前后诸位相即相入,始终无碍。

  华严宗强调宇宙万物是由「一心」变现而起,只要舍离妄念,便可体证真如。它的思辨理体论体系及其概念范畴,每多呈现唯心主义的色彩。华严宗的哲学义理对中国思想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程朱理学的影响尤为明显。程颐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来表述所有事物都是「一理」的体现,实出自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说。朱子以「太极」为天地万物的最高本体,「太极」即相当于华严宗所谓的「理」或「一真法界」。由此可知,程朱学说与华严哲理有密切的关系。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