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2:4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华严宗入门 》

第四章 华严宗的判教观点


  华严宗入门 作者:刘贵杰
           
  第四章 华严宗的判教观点


  五教十宗是华严宗的判教说,

  华严宗判教的目的乃在「务令圣说各契其宜」。

  判教也称为「教相判释」、「教判」,意为对各种佛教经典进行总结、分类,并且判定其类别、先后及其地位。它有二层涵义:一是判定佛教经论的旨趣和解释经论的义理;二是判定佛教教理的大小、深浅。合而言之,就是对佛教的经论典籍,以及各派教义作不同的分类,判别它的深浅、大小、权实、偏圆,经过整理、归纳之后,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

  印度佛学的判教,主要是表示新出的经义胜过旧说,它侧重的是对前说的批判。中国佛学的判教不同于印度,它注重各种教义的融通。华严宗五祖宗密对判教的旨趣说得非常清楚:

  经有权实须依了义者,谓佛说诸经,有随自意语,有随他意语;有称毕竟之理,有随当时之机;有诠性相,有顿渐大小,有了义不了义。文或敌体相逢,义必圆通无碍(《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

  「判教」的宗旨乃在求得佛典义理的圆通无碍。近人梁启超先生说,中国的判教「常以观其会通为鹄」(《大乘起信论考证》),允为卓见。由此可知,判教在中国佛学而言是统摄性的会通说,而非否定性的批判说。

  一般来说,中国佛学正式的判教是兴起于南北朝时代,当时已有「南三北七」的判释,这是学界所公认的,后来才有各宗的判教观点,例如,华严宗「五教十宗」的判教观点。


  第一节 南三北七的判释

  「南三北七」是指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学者的十种判教主张;「南三」谓南朝有三种观点,「北七」谓北朝有七种观点。

  江南诸师主要是依据佛陀说法的形式,开立顿教、渐教、不定教三种教说,其中在渐教方面,又立有三时教说、四时教说、五时教说等三种判教。

  一、三时教说

  虎丘山岌师在渐教内开立:有相教、无相教和常住教三时教。

  岌师的三时判:

  顿教——华严经

  渐教:有相教(佛成道后最初十二年所说的三藏教)

     无相教(佛成道十二年以后至法华经)

     常住教(涅盘经)

  不定教——(胜鬘经、金光明经)


  二、四时教说

  宗爱法师在渐教内开立:有相教、无相教、同归教、常住教四时教。

  宗爱法师的三教四时判:

  顿教——华严经

  渐教:有相教——十二年间三藏教

     无相教——十二年后大乘教

     同归教——法华经

     常住教——涅盘经

  不定教——胜鬘经、金光明经  

  三、五时教说

  据吉藏《三论玄义》说,慧观开立顿、渐二教,一说慧观于顿、渐二教外,另立不定教为三教。于渐教中开为五时:有相教、无相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

  悲观法师的二教五时判:

  顿教——华严经

  渐教:有相教——十二年间三藏教

     无相教——十二年后大乘教

     抑扬教——方等经

     同归教——法华经

     常住教——涅盘经

  北地诸师主要侧重佛陀说法的内容,开立七种判教:  一、五教说

  某师用隐士刘虬之说,开立:人天教、有相教、无相教、同归教、常住教等五时教。

  某师的五时判:

  人天教——提谓波利经等

  有相教——十二年间三藏教

  无相教——净名经、般若经等

  同归教——法华经

  常住教——涅盘经


  二、二教说

  北魏菩提流支开立半字教(声闻藏、小乘教)和满字教(菩萨藏、大乘教),为二教说。

  三、四宗说

  地论师慧光开立顿、渐、圆三教,对华严宗三祖法藏的影响颇大。智俨把《华严经》摄入圆、顿二教,法藏则将《华严经》置于圆教地位。此外,慧光又判立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为四宗说。

  慧光论师四宗判:

  因缘宗——阿毗昙论

  假名宗——成实论

  诳相宗——大品般若经、三论

  常 宗——涅盘经、华严经


  四、五宗说

  护身寺自轨法师开立: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不真宗)、常宗(真实宗)、法界宗,为五宗说。

  自轨法师的五宗判:

  因缘宗——小乘有部

  假名宗——成实论

  诳相宗——诸部般若经常

  常 宗——涅盘经

  法界宗——华严经


  六、六宗说

  耆阇寺安凛法师开立:因缘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真宗、圆宗,为六宗说。

  安凛法师的六宗判:

      因缘宗——阿昆昙论

  假名宗——成实论

  诳相宗——人品般若、三论

  常 宗——涅盘经

  真 宗——法华经

  圆 宗——大集经


  六、二种说

  北地禅师开立:有相大乘和无相大乘二种大乘教。《华严经》、《璎珞经》立十地位次,为有相大乘;《楞伽经》、《思益经》未立位次,为无相大乘。


  七、一音说

  北地禅师开立一音教,认为佛陀以一音演说大法,众生随类各得其解。

  「南三北七」的判教,都自成一家之言,并统摄当时整个佛教思想,可以说是后世各宗派判教的先导。尤其是南朝道场寺慧观的判摄,影响很大,在他之后的各种判教,虽然在内容和次第上有所改变,但是基本上并没有超出这一模式。


  第二节 五教十宗的判释

  五教十宗是华严宗的判教说,华严宗判教的目的乃在「务令圣说各契其宜」(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宗三祖法藏提出「五教十宗」的判教学说,他说:「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同上),「以理开宗,宗乃为十」(《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法藏以「五教」为主,「十宗」为辅,「十宗」只是「五教」在义理方面的详细铺陈。

  法藏就教法的高下深浅,把佛法分为五类(五教):

  一、小乘教

      又称「愚法二乘教」,是专为无法接受大乘教义的声闻乘、缘觉乘所说的教法。其典籍有《阿含经》等原始佛学经典,以及《发智论》、《大毗婆娑论》等部派佛学论典,主要是宣扬「四谛」、「十二缘起」等义理。

  二、大乘始教

      是为开始从小乘转入大乘者所说的浅显教法,是大乘佛教开始阶段的教义,分为「相始教」和「空始教」二种。「相始教」的经论有弘扬万法唯识的《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空始教」的经论有宣讲一切皆空的《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这两教的目的都在破执,但是尚未阐述佛性妙有的义理,未尽大乘法理,所以又称为「权教」。

  三、大乘终教

      是大乘佛教的终极教义,阐明真如随缘而现起万物,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理论。因为所说契合实理,所以称为「实教」。宣说此教的经论有:《胜鬘经》、《涅盘经》、《密严经》,以及《起信论》、《实性论》、《法界无差别论》等真常唯心系的经论。

  四、顿教

      即顿显真如、直现佛性,不须次第修习的顿悟法门,亦即宣讲舍离言辞、不设修行阶位而顿悟佛理的教义,以及语言无法描述、思维无法把握的境界。此教不说法相,只辨法性。属于此教的经典有:《维摩经》、《思益经》等。

  五、圆教

      即圆融无碍、圆修圆证的教法,亦称一乘圆教。圆教主要是阐扬宇宙万物互相依存,大小相即,「一」「多」互融,缘起无尽的华严义理。属于此教的经典是:《华严经》。

  另外,法藏就佛法宗旨把各种经论和各种流派之说,详细分为「十宗」,「十宗」是就教法所诠的不同理趣而立的,它的内容是:

  一、我法俱有宗

      主张「人我」和「法我」都是真实的存在,亦即主体「我」和客体「法」都有实性。已入佛法的人天乘,以及部派佛教中的犊子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法上部、贤胄部等都主张「我」与「法」皆是实有的教义。

  二、法有我无宗 主张万法是实有的,主观的「我」是空无的。部派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等即通过因缘法则确立法体恒有、人我非有的教义。

  三、法无去来宗

      主张诸法现在具有实体,过去与未来皆无实体;只在现有的事物上开立因果,不赞成过去为因,未来为果。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鸡胤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等即主张现在有体、过未无体的教义。

  四、现通假实宗

      主张诸法过去、未来并无实体,而且现在的事相也有假有实;例如,现在只有「五蕴」(色、受、想、行、识)有实体,而十二处(六根六尘合为十二处)、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则非真实存在。部派佛教中的说假部、经部,以及《成实论》等即主张现有事相,因情况不同,假实不定的教义。

  五、俗妄真实宗

      主张只有出世法是真实的,世俗法是虚妄的,因为世俗诸法是颠倒幻相,只有假名并无实体。部派佛教中的说出世部即主张世谛是妄,真谛是真的教义。

  六、诸法但名宗 主张世俗法和出世法都是假名而无实体。部派佛教中的一说部即主倡一切现象只有假名,并无实体的教义。

  七、一切皆空宗

      主张一切现象虚幻不实,不真故空,相当于五教中大乘始教的空始教,通过游诠的方法否定宇宙万法的真实性,宣称一切事物都是从缘而起,当体即空。论说此义的经论有:《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八、真德不空宗

      主张真如随缘生起一切诸法,具足无量功德,真实不假。亦即宇宙万法都是真如、佛性的显现,强调真如不空、佛性不灭,真如、佛性具有功德妙用。相当于五教中的大乘终教。阐述此义的经论有:《如来藏经》、《胜鬘经》、《佛性论》、《实性论》。

  九、相想俱绝宗

      主张客观的境相和主观的念虑一起泯除,亦即泯灭所缘的境相,断绝能缘的心想,直显绝待之性、离言之理。相当于五教中的顿教。叙说此义的经典有:《维摩经》、《思益经》。

  十、圆明具德宗

      主张佛性圆明,备具众德,认为万物圆满呈现佛性所具的德用,事事主伴具足,圆融自在,彼此成就,互不相碍。相当于五教中的圆教。阐明此义的经典是:《华严经》。

  「十宗」是对「五教」的推扩,其中前六宗属于小乘教,后四宗分别与「五教」的后四教相配,属于大乘教。「五教」和「十宗」判教的角度不同,然而彼此又是相应的,它们的关系如下图表所示:

  十宗:

  五教

  愚法小乘教:我法俱有宗

        法有我无宗

        法无去来宗

        现通假实宗

        俗妄真实宗

        诸法但名宗

  一切皆空宗——大乘始教

  真德不空宗——大乘终教

  相想俱绝宗——顿 教

  圆明具德宗——圆 教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