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2:4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华严宗入门 》

第七章 华严宗的修证途征(下)


  第三节 还源观

  还源观即妄尽还源观法,它表现于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书中。此书论述华严宗止观的体用,以及五止、六观的修习法要;主张透过修习华严的观法,还归于一心的本源。法藏把妄尽还源观分为六门:「一、显一体;二、起二用;三、示三遍;四、行四德;五、入五止;六、起六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门:显一体 即显示一切众生都有清净圆明的心体。

  第二门:起二用 即从清净圆明的心体生起二种妙用,一是「海印森罗常住用」,一是「法界圆明自在用」,前者为如来境界,后者为菩萨境界。

  第三门:示三遍

      即上述「海印森罗常住用」和「法界圆明自在用」,能示现一一事物都周遍法界。周遍共有三种:一是「一尘普周法界遍」(一尘随顺真如而周遍法界)、一是「一尘出生无尽遍」(一一事相,互相容摄,各具重重无尽境界)、一是「一尘含容空有遍」(一尘同时含容真空与妙有二义,而成圆融无碍境界)。

  第四门:行四德

      即依据上述一尘能遍的境界而修持四德:「随缘妙用无方德」、「威仪住持有则德」、「柔和质直摄生德」、「普代众生受苦德」;由修持四种德行而成就观法。

  第五门:入五止 即依上述四德而修习五种止寂,令心不动。其内容是:

  一、照法清虚离缘止 观照真如法体清净虚寂,舍离因缘,泯绝无寄。

  二、观人寂怕绝欲止 观照五蕴假合之身寂然淡泊,弃绝欲望,一无所求。

  三、性起繁兴法尔止 观照真如理体随缘生起千差万别的事相,亘古不变。

  四、定光显现无念止 观照真如佛性远近齐照,分明呈显,虽现妙用,却无念虑。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 观照无形的理体与虚幻的事相,互隐互显,互存互夺,相辅相成,圆融无碍。

  第六门:起六观 即依前五止,而生起六观:

  一、摄境归心真空观 即观照外境空寂,依心而有,止息一切分别,体悟诸法平等真空。

  二、从心现境妙有观 即观照真如理体现起各种现象事物,不失其灵妙作用。

  三、心境秘密圆融观 即观照主观之心与客观之境,或如来报身和所依净土,彼此圆融,会通无碍。

  四、智身影现众缘观 即观照佛身所具的妙智能明鉴众缘、显现众缘。

  五、多身入一镜像观 即观照毗卢遮那佛或以多身入于一身,或以一身入于多身,犹如明镜显像,了无障碍。

  六、主伴互现帝网观

      某一事物生起必有其它事物伴随而生,形成「主」「伴」的关系。主伴之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依互现的,犹如帝释天宫所悬的珠网,珠光交映,重重无尽一样。

  法藏的妄尽还源观是以「显一体」为始,「起六观」为终。由始至终,门门相扣,其中「行四德」是观法的道德基础,「入五止」与「起六观」是观法的中心,尤以「起六观」最为重要。六观实质上是一体的呈现,华严宗的观法,旨在扫尽迷妄,还归心源,这正是华严宗修观的终极目标。


  第四节 断惑论

  断惑即断除妄惑。佛家的生命趣向乃在断惑证真,亦即断除妄惑,证悟真如。因为佛教义理纷繁,所以其断惑的论点也莫衷一是。关于妄惑,可以分为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见惑是指因虚妄分别各种道理而产生的迷惑。

  思惑是指三界烦恼中,心识面对外境时所产生的贪、瞋、痴等,因为是由心识发起活动而产生的迷惑,所以称为思惑。

  尘沙惑是指执着于「空」义,执迷于三界外多如尘沙的法门,主要指尚未通达度化众生的种种方便。

  无明惑是专指障蔽真如佛性的根本无明。

  至于断惑论,通常可以分为二大类:一是渐进证入说,这是指众生具有无量无边的妄惑,这些妄惑必须历经三大阿僧只劫(无限长的时间)才能断尽。佛教中的三乘教,大抵采用此说。一是速证顿悟说,这是指众生本具的佛性被烦恼所覆盖,只要顿然觉悟、直下证成,不须历经三大阿僧只劫,即能断除妄惑。佛教中的一乘教,大都采认此说。以下说明华严宗的断惑论:

  一、行布断惑

      行布即次第行布门的略称。华严宗认为菩萨修行可以依照一定历程、顺序,经过多个阶位,最后到达十地阶层而臻于佛境、断除妄惑。「次第行布门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满后方至佛地。从微至着,阶位渐次」(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换言之,行布断惑必须历经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次第从浅至深,阶位历然,才能断惑证真。次第行布又有「寄显说」和「三生说」两义:

  ㈠寄显说 寄托余经所说三乘断证的位次,以彰显圆教的行位,称为「寄显说」。

  ㈡三生说 成佛之事,必须历经见闻生、解行生与证入生的三生,才能成就,名为「三生说」或三生成佛说。

  1.见闻生 是三生成佛的第一生,指在过去世间信别教一乘的义理,熏成金刚种子,而种下解脱的善根。这一阶段,未有断证。

  2.解行生 是三生成佛的第二生,指依据见闻生所得熏习法力,今生获得一乘妙法的胜解,并亲身力行所知的教理。这一阶段,渐次断证。

  3.证入生

      是三生成佛的第三生,指依据前面的信、解、行,在来生证入清凉菩提,成就无上佛果。这一阶段,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虽名无碍证入,却仍是渐次修断。

  二、圆融断惑

      圆融即圆融相摄门的略称。华严宗认为菩萨修行并不一定要次第累进,也不一定要按照阶位,因为每个阶位都彼此互通,而且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可臻于佛境、断除妄惑。「圆融相摄门谓一位中即摄一切前后诸位,是故一一位满,皆至佛地」(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换言之,圆融断惑是说得到一位,就能前后诸位相即相入,容摄无碍,从而断惑证真。

  简而言之,一位一切位即是「圆融」,一切阶位,位次历然称为「行布」。华严宗认为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两者互相贯摄,融通无碍。


  第五节 佛身论

  佛身即佛陀的身体;佛身论是指对佛陀身体的各种考察与说明。由于佛教各派的教理不同,所以对佛身的解说,也有歧见,形成二身、三身、四身、五身、六身、十身等多种说法。一般而言,以三种佛身或佛三身说最为普遍。

  三种佛身是:法身、报身、应身,一说是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法身的释义,大乘小乘各不相同,小乘以戒、定、慧等功德及佛所说的法为法身;大乘以佛所证的诸法实相为法身。

  报身是指佛所修功德所感圆满色身,一般说此身居色界四禅天顶色究竟天,为十地菩萨显现说法。

  应身是指佛为度化众生而应现的世间色身,例如释迦牟尼的肉身。

  自性身是释迦牟尼自己内证而得的真如理体、永恒的身体,相当于法身。

  受用身是指在说法大会中诸菩萨所见到的佛身,相当于报身。

  变化身是佛为了救度众生而示现出来的种种变化的身体,最明显的是在历史中出现的释迦牟尼,相当于应身。

  华严宗以毗卢遮那法身为理想的佛身,这个法身佛,六十卷《华严经》称为「卢舍那」(亦即光明遍照),八十卷《华严经》名为「毗卢遮那」(亦即遍一切处)。毗卢遮那或卢舍那也就是释迦牟尼,乃是同一佛身的异名。八十《华严经·离世间品》载有「十佛」之说:

  菩萨摩诃萨说十种佛。何等为十?成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盘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随乐佛,是为十。

  愿佛是愿生兜率天之佛,业报佛是万行之因所报的佛,住持佛是自身舍利住持之佛,法界佛是普遍法界的真佛,随乐佛是随顺乐欲,无所不现之佛。以上所引,是《华严经》的十佛。华严宗二祖智俨认为彻悟「空」理,不执「空」相,便能:

  见其十佛:一无着佛,安住世间成正觉故;二愿佛,出生故;三业报佛,信故;四持佛,随顺故;五涅盘佛,永度故;六法界佛,无处不至故;七心佛,安住故;八三昧佛,无量无着;九性佛,决定故;十如意佛,普覆故(《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上)。

  智俨的「十佛」与《华严经·离世间品》的「十佛」大同小异,无多异趣。他又说:

  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华严一乘十玄门》)。

  十佛境界即是圆满果位,这种境界也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圆融互摄、重重无尽妙境。智俨继续发挥二种十佛义理:

  若一乘义,所有功德皆不离二种十佛。一行境十佛,谓无着佛等,如离世间品说;二解境十佛,谓第八地,三世间中,佛身、众生身等,具如彼说(《华严经内章门等离孔目章》卷二)。

  解境十佛是指菩萨以真实的智解照见法界时,所见任何事物无不是佛,因而开立十种佛身:

  一、众生身,指有情众生即是佛身。

  二、国土身,指众生所居的国土世间即是佛身。

  三、业报身,即前面二身的业和烦恼,皆是佛身。

  四、声闻身,即由听闻四谛,求取涅盘而证得之身。

  五、缘觉身,即由了悟十二因缘,求取涅盘而证得之身。

  六、菩萨身,即由广行六度,求取菩提而证得之身。

  七、如来身,即由因圆果满成就佛境而证得之身。

  八、智身,即能证的智慧,亦即具足崇高智慧的佛身。

  九、法身,即所证的真理,亦即佛自身的精神主体。

  十、虚空身,即上述诸身所依皆为性空,故能自在无碍,即毗卢遮那如来的身相。

  以上十身统称为「解境十佛」。

  行境十佛是指菩萨完成修证时,将解境十佛中「如来身」开为十身:

  一、菩提身,即正觉佛,出现于世间,在菩提树下,豁然大悟而成佛之身。

  二、愿身,即愿佛,亦即愿生于兜率天的佛身。

  三、化身,即化佛,随应众生的根机,而示现的佛身。

  四、住持身,即住持佛,灭后所留舍利,住持世间,周遍三世,永不毁坏。

  五、相好庄严身,即业报佛,亦即相貌庄严的业报之身。

  六、势力身,即心佛,亦即以慈心摄伏一切的佛身,或遍于一切众生心中的佛身。

  七、如意身,即如意佛,亦即随意化现,广度众生的佛身。

  八、福德身,即三昧佛,亦即福德具足,常住定中的佛身。

  九、智身,即性佛,亦即妙智圆明,通达无碍的佛身。

  十、法身,即法界佛,亦即清净圆明,周遍法界的佛身。

  以上十身统称为「行境十佛」。

  佛是十身具足,圆融无碍的。华严宗认为佛身是融洽自在,通贯三世,周遍法界,摄尽诸法的毗卢遮那法身


  第六节 佛土论

  佛土是指一佛所居住的地方,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佛具足十身,因此佛土的分类也有不同。晋译六十卷《华严经·如来名号品》,将佛土分为国土海和世界海两种,华严宗三祖法藏也说:

  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若寄法显示,如第二会初说。二、世界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三)。

  然而,十佛居住的地方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佛陀的报身所依止的国土,叫做「国土海」,国土海圆融无碍,无法用语言加以形容。如果借助佛法来说明,那就是《华严经》载普光明殿的第二次法会开始所说。其二,是佛陀教化众生的场所,叫做「世界海」。

  国土海是证悟真如的内心世界,只有觉者才能了知,众生是无法了解的,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世界海则是可以描述的,它是佛陀顺应根机,教导众生的世界,又分为三类:

  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

  二、于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㈠世界性,㈡世界海,㈢世界轮,㈣世界圆满,㈤世界分别,㈥世界旋,㈦世界转,㈧世界莲华,㈨世界须弥,㈩世界相。此等当是万子已上轮王境界。

  三、无量杂类世界,皆遍法界。如一类须弥楼山世界,数量边畔,即尽空虚遍法界;又如一类树形世界,乃至一切众生形等,悉亦如是,皆遍法界,互不相碍(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三)。

  第一种是功德无量、广大庄严的华藏世界,它是主体与客体彼此融摄的世界,像帝释天宫殿上的网珠光光交涉、重重无尽的境界一般,也是十佛教化众生的境界。

  第二种是在娑婆世界以外存在的十重世界:世界性(同类之义)、世界海(众多、深广之义)、世界轮(齐用之义)、世界圆满(具德之义)、世界分别(不杂之义)、世界旋(正旋之义)、世界转(侧转之义)、世界莲华(敷发之义)、世界须弥(胜好之义)、世界相(形貌之义)。这十种世界是相对于菩萨十地而显现的国土。

  第三种是无数类别不同的世界,这些世界普遍充满一切事物。像须弥山这一类世界的数量没有边际,充塞所有空间并且充满一切事相。又像树形一类世界乃至一切众生形一类世界,也都是这样,遍满一切事相而彼此圆融无碍。

  法藏说:「此上三位,并是一卢舍那十身摄化之处。仍此三位,本末圆融,相收无碍」(同上)。以上三种世界(华藏世界、十重世界、杂类世界),都是同一毗卢遮那佛十身教化众生的场所。这三种世界,以华藏世界为本,另外两类世界为末,互相融摄,圆融无碍。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