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2:4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华严宗入门 》

第二章 《华严经》的译本、结构与思想(下)


  表2-1
  华严大经处会品目卷帙总要之图
  四分 信分
  五周所信因果周
  九会初会菩提场
  放光遮那放齿光眉间光
  会主普贤为会主
  入定入毗卢藏身三昧
  说法说如来依正法
  品节共六品十一卷
  品目世主玅严品第一 如来现相品第二
  普贤三昧品第三   世界成就品第四
  华藏世界品第五   毗卢遮那品第六
  
  表2-2
  解分
  二会普光明殿
  世尊放两足轮光
  文殊为会主
  说十信法门
  此会文殊不入定谓信未入位故
  共六品四卷
  如来名号品第七 四圣谛品第八 光明觉品第九 
  菩萨问明品第十 净行品第十一 贤首品第十二
  差别因果周(如来名号品下廿六品明差别因。佛不思议下三品明差别果。

  表2-3
  解分
  三会忉利天宫
  世尊放两足指光
  法慧为会主
  入无量方便三昧
  说十住法门
  共六品三卷
  升须弥顶品十三  须弥偈赞品十四
  十住品第十五   梵行品第十六
  初发心功德品十七 明法品第十八

  表2-4
  解分
  四会夜摩天宫
  如来放两足趺光 
  功德林为会主
  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说十行法门
  共四品三卷
  升夜摩天品十九
  夜摩偈赞品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
  十无尽藏品二十二

  表2-5
  解 分
  五会兜率天宫
  如来放两膝轮光
  金刚幢为会主
  入菩萨智光三昧
  说十回向法门
  共三品十二卷
  升兜率天品二十三
  兜率偈赞品二十四
  十回向品二十五

  表2-6
  解 分
  六会他化天宫
  如来放眉间毫相光
  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说十地法门
  共一品六卷
  十地品第二十六

  表2-7
  解 分
  平等因果周(普贤行品明平等因如来出现品明平等果)
  七再会普光殿
  如来为会主 
  放眉间光口光
  入刹那际三昧
  说等玅觉法门
  十一品十三卷
  十定品第二十七    十通品第二十八 
  十忍品第二十九    阿僧祗品第三十 
  寿量品第三十一    菩萨住处品三十二 
  佛不思议法品三十三  十身相海品三十四 
  随好光明品三十五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如来出现品三十七

  表2-8
  行 分
  成行因果周
  八三会普光明殿
  普 贤 为 会 主
  入 佛 华 严 三昧
  说 二 千 行 门 
  此会佛不放光表行依解发依解光故
  共一品七卷
  离世间品三十八

  表2-9
  证 分
  证 入 因 果 周
  九会逝多园林
  如来善友为会主
  放眉间白毫光
  和师子频申三昧
  说 果 法 界 
  共一品二十一卷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第三节《华严经》的思想

  《华严经》主倡「法界缘起」,以及辗转一心,深入法界的理论;以一微尘映现全世界、瞬间含永恒的观点,宣扬圆信、圆解、圆行、圆证等顿入佛地的思想;主张染净不二、圣凡同体,并且从「法性本净」的论点出发,阐发诸法等同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其主要思想有:

  三界唯心

  「三界唯心」(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现象都由一心变现出来)是《华严经》用来说明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原因,「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八十华严·十地品》)。由此可知,「三界唯心」已概括十二因缘,并且将它转化成哲学的命题。《华严经》以「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同上),又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八十华严·夜摩宫中偈赞品》)、「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八十华严·菩萨问明品》)。三界诸法与世间所见,都虚幻颠倒、性空不实,只是「一心」的显现而已。甚至说:「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六十华严·十地品》),如来佛祖也是唯心所造,而「心」与「佛」也平等一如,了无差别。

  一多相即

  「一」即单一,「多」(一切)即杂多。《八十华严》载:「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初发心功德品〉)、「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一即多,说多即一」(〈十住品〉)、「以一剎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华藏世界品〉),又说:「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初发心功德品〉),强调从个别把握整体,从整体认识个别;既承认「一」,又认可「多」,每种事物都是一个「一」,它又依存于众多的因缘,并且包含这些因缘,所以又是「多」,「一」与「多」不同,却可以兼容,这是对法界缘起诸多现象相即相入关系的概括,意思是说「一」与「多」不可分离,等同无异。这种「一即一切」和「一切即一」等命题的意义是在显示本体与现象的圆融无碍。

  时空无尽

  宇宙万物不但遍布一切空间,而且也遍布一切时间。所谓「知诸法性无生无起,能令小大自在相入。……以一切方普入一方」(《八十华严·入法界品》)、「我身尔等,量同虚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萨」(同上)、「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八十华严·世主妙严品》),这是指空间方面的相入无碍。所谓「知诸劫修短,三世即一念」(《八十华严·普贤行品》)、「一一尘中见三世一切剎」(《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一念中见三世一切劫甚微细智」(《八十华严·十回向品》)、「知无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六十华严·初发心功德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甚至无量劫的不同事物,都能同时成就于一念,这是指时间方面的相入无碍。时间和空间没有独立的自体,但却有其无限性;事物不但在空间中互相联系,而且在时间中也互相关涉。

  证入法界

  「法界」一词,意义颇多,就华严哲学而言,乃宇宙万象的总称。《八十华严》认为证入法界是倍习佛法的终极目标,并且以「愿起无量广大施心,周给无边众生」、「普令开悟一切诸法,其心无量遍周法界」(〈十回向品〉),作为普贤菩萨的修行指标,更把证入法界视为觉悟成佛的途径。然而,如何证入法界?首先必须「了知法界平等,无有种种差别」(〈十忍品〉),停息杂念,革除妄想。其次则须体悟「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十行品〉)。同时,修行者也必须向所有的善知识虚心学习,效法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一一历练,断惑证真,便可证入法界。由此可知,法界并非在世俗之外,而是在世俗生活之中,世俗生活即是通向成佛之路。真修之人必须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向有识之士学习世间知能,由此弘扬佛法,并且成就自己的智慧。

  《华严经》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特色。全经分七处八会(或七处九会),天上四处,人间三处,天上人间,人神交织,构成一个整体。经中大量运用形象表达法,并且杂以寓言、譬喻、神话等,非常富有想象力。《华严经》用「海印三昧」来说明宇宙万法的本来面目,在海印正定中,森罗万象,甚至地狱、天国、秽土、净土,无不映现出来,各种事物平等和谐,互不妨碍,由此形成无限广大而消融对立的圆融法界。《华严经》是基于「法性本净」的观点,来说明万事万物「本性同一」的哲学理论。法藏把《华严经》这种旨趣概括为「因果缘起,理实法界」(《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因果」是指现象,「理实」是指本体。因果与理实融通无碍,本体与现象圆摄自在。法藏据此,运用「理」与「事」、「一」与「多」来阐明《华严经》的思想:从事相来看,万物各有差别,从理体来看,万物为同一真心所现,彼此并无不同。并且通过抽象的佛学概念,说明一切对立事物的圆融关系,从而建立了独特的华严学说。

  《华严经》「三界唯心」和「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思想对印度大乘佛学瑜伽行派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中国唐代高僧法藏即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论述五教十宗的判教,以及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缘起等理论,建构了华严宗的哲学体系。自唐代以来,《华严经》即远播海外,西元七世纪中,新罗义湘来唐在华严宗二祖智俨门下受学,回国后弘扬此经,为朝鲜华严宗初祖。八世纪中,唐僧道璇东渡日本传讲《华严经》,为日本华严宗初祖,其后此经在该国弘衍颇盛,奈良东大寺的大佛,即是此经毗卢遮那佛的塑像。《华严经》对日本的文学和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已成为佛教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善财也被视为佛教青年参访善知识的典型。日本「华严瀑布」之名即源自《华严经》,而东海道五十三站的名称也出自〈入法界品〉善知识的人数,可见《华严经》影响之深远。


  第四节《华严经》与密教

  《华严经》主张「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六十华严经·菩萨明难品》),法身即是毗卢遮那佛;一切事物都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毗卢遮那是梵语音译,汉译为「遍一切处」,含有「光明普照」的意思,也是「日」的别名,亦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佛以毗卢遮那为名,是大乘佛教经典长期把佛比喻为照耀一切的太阳所造成的结果。在《华严经》里,毗卢遮那是光明的象征,〈毗卢遮那品〉载:佛能在身上任何部位「放大光明」,无量无边的光明充满十方国土。《华严经》的毗卢遮那佛即是密教的大日如来。《华严经》所说「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与密教所谓「愿生华藏海,同入于一体,成大曼荼罗」(《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卷上),实际上是一致的。密教以三密受大日如来神力加持而成正果的观念可能源自《华严经》「令一切众生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而证法界也」(裴休《注华严法界观序》)的思想。
  其次,《华严经》是以大悲为菩萨精神的根本。菩萨以「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八十华严·入法界品》)、「诸佛子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方便」(《六十华严·十地品》)。而大悲精神则起于菩提心,菩萨「欲充满十方一切世界,故发菩提心;欲悉度脱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六十华严·初发心功德品》),菩萨「若起大悲,必定发于菩提之心」(《八十华严·入法界品》)。密教也主张「以无所得为方便,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不空絹索神变真言经》卷十七)、「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日经》卷一)。由此可见《华严经》与密教的关系。且《大日经》「所建立大曼荼罗,胎藏之名,盖本于华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史》卷三)。

  密教特别重视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音译,汉译为总持,意译是持明,真言之异称,或受持真言。《华严经》早已强调「令一切众生得最胜陀罗尼,悉能受持诸如来法」(《六十华严·十回向品》),并且列举了许多陀罗尼的名称:

  菩萨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无碍智,得如来妙法藏,作大法师,得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光照陀罗尼、善慧陀罗尼、众财陀罗尼、威德陀罗尼、无碍门陀罗尼、无边际陀罗尼、种种义陀罗尼,如是等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皆得圆满,以百万阿僧祗善巧音声辩才门而演说法(《八十华严·十地品》)。

  以上所举只是部分陀罗尼的名称,事实上,还有无量无边、难以估计的陀罗尼,它们彼此也都圆融无碍。《华严经》又介绍了十种陀罗尼及其不同的功用: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陀罗尼。何等为十?所谓:闻持陀罗尼,持一切法不忘失故;修行陀罗尼,如实巧观一切法故;思惟陀罗尼,了知一切诸法性故;法光明陀罗尼,照不思议诸佛法故;三昧陀罗尼,普于现在一切佛所听闻正法心不乱故;圆音陀罗尼,解了不思议音声语言故;三世陀罗尼,演说三世不可思议诸佛法故;种种辩才陀罗尼,演说无边诸佛法故;出生无碍耳陀罗尼,不可说佛所说之法悉能闻故;一切佛法陀罗尼,安住如来力无畏故;是为十(《八十华严·离世间品》)。

  这是运用各种陀罗尼来层层递进,达到理事熔融、事事无碍的境界。然而,如何成就陀罗尼法?《华严经》主张「以无着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一切劫住陀罗尼门,普于十方修菩萨行」(《八十华严·十回向品》)。换言之,藉由没有执着、没有束缚的解脱心,才能受持真言,广修菩萨行。

  密教所特重的灌顶,在《华严经》里也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华严经》说:「一切阎浮提内,大力灌顶王法以灌其顶,具功德力」(《六十华严·十回向品》)。阎浮提汉译为赡部洲,即我人现在所住的娑婆世间。灌顶原为古印度国王即位的仪式,以四大海水灌于即位者头顶,以示祝福。大乘佛教经典载菩萨修行达到第九地时,诸佛以手摩顶,为其灌顶,祝其「入诸佛界」。《华严经》谓「次第修行具众善,乃至九地集福慧,常求诸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顶」、「若蒙诸佛与灌顶,是则名登法云地,智慧增长无有边,开悟一切诸世间」(《八十华严·十地品》)。密教则把灌顶仪式化,作为受学密法必先进行的仪式。更把灌顶看作是修法者获得本尊、上师加持的方式。密教修法者在修习过程中,往往多次请求上师灌顶加持。

  此外,唐朝「开元三大士」之一的密教大师不空(705—774)大力弘扬密法,「不空解密教,往往取资于华严,观《指归》所引华严之文可以明矣」(蒋维乔《密教史》)。《指归》即不空所译《金刚顶十八会指归》,曾引用《华严》的文句,可见密教与《华严》有密切的关系。不但如此,作为密教二部大法之一胎藏部的「胎藏」之名也出自《华严》。

  密宗的仪轨几乎没有不依据普贤十大行愿来组成的。西藏密宗的一切仪轨,都以普贤七支的结构来组织。胎藏界大法的九方便:作礼、出罪、归依、施身(即供养)、菩提心、随喜、劝请(转法轮)、奉请(住世)、回向,都含摄于普贤十大行愿中。金刚界大法的五悔:礼敬、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也不出普贤十大行愿之外。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