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2:4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华严宗入门 》

第二章 《华严经》的译本、结构与思想(上)


  华严宗入门 作者:刘贵杰

           
  第二章 《华严经》的译本、结构与思想


  了达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缘亦复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灭者生死尽。

  《华严经》有「经中之王」、「佛经之母」的尊称,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指佛法的无始无终、超越时空、无量无边;华是指花;严是严饰,以各种殊胜的花朵作为装饰,衬托佛法的庄严高贵,所以称为华严。此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华严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佛典,全经以法界圆融无碍为主旨,兼谈唯识和性空,总摄大乘和小乘,举凡佛家义理都已涵盖在内,华严宗奉它为宗经,创立一乘圆教,更把它置于众经的首位。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西元二~四世纪中叶之间,一说是在西元四、五世纪左右汇集而成,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近世学者认为,在梵文本《树严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八卷)中出现ysa一字,这是于阗文而不是梵支。因此,《华严经》出现的年代和传播地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华严经》的译本

  《华严经》原出印度,传说释迦牟尼灭度后九百年(一说七百年,一说六百年),印度龙树菩萨禀承大乘行愿,入世教化众生,于是发心潜入龙宫的藏经阁读经。在龙宫里看到《华严经》,后从龙宫携出此经的下本,才得流传世间。有关此经的版本,众说纷纭。华严宗三祖法藏的《华严经旨归》,四祖澄观的《华严经疏钞玄谈》都认为有:异说经、同说经、普贤经、上本经、中本经、下本经、略本经、主伴经、眷属经、圆满经等种别。此外,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以为有:恒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等类别;其《华严经文义纲目》与《华严经传记》则列有:上本、中本、下本等三种。相传大龙菩萨认为一般众生机缘未熟,不堪受持《华严经》,于是把它结集后,藏于龙宫。其后,龙树菩萨入宫阅藏,得见三种《华严经》。

  一、上本《华严经》,有无量无边,难以估计的偈颂,世间无人能受持,所以龙树未将其携出,一般称之为《足本华严经》。

  二、中本《华严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凡夫无法受持,故仍留在龙宫,也未被携出。

  三、下本《华严经》,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以一般众生稍能受持,故将它携出,流传世间。现今《华严经》即此本的撮略,共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一般称之为《略本华严经》。

  此经的汉译本有三:

  一、《六十华严》,梵文原本有三万六千偈,东晋时期(418-420),由佛陀跋陀罗(359-429)译出,初分五十卷,后改为六十卷,计三十四品,由七处八会的说法而成。七处即释迦说法的七个道场,八会即释迦说法分为八次。为了有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晋译华严》。该经的内容比较简略,但是译文典雅流畅,优美可读。

  二、《八十华严》,梵文原文有四万五千偈,唐代周武时期(695-699),由实叉难陀(651-7lO)奉命译出,华严宗创始人法藏曾参与笔受工作,共八十卷,三十九品,由七处九会的说法而成。与旧译相比,增加了「普光法堂」一会的内容。后法藏发现此译本仍有脱漏,遂与地婆诃罗加以补充,即成现今流行的《华严经》八十卷本,一般称为《新译华严》或《唐译华严》。该经内容最为完备,文义也较准确,故而流传最广。

  三、《四十华严》,梵文原本有一万六千七百偈(见《贞元释教录》卷一七),是由南天竺鸟荼国王呈贡于唐,德宗下诏□宾三藏般若(约八世纪至九世纪)于贞元年间(795-798)译成,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计四十卷一品,简称《普贤行愿品》,属于《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最后一品的足本经,亦即《入法界品》的异译。然而,与另外两个译本的《入法界品》相比,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华严经》最初并不是一部完整的经典,而是由各品独立出现,经过长时间编集成大本。此经某一品或一部分于西元二世纪中叶已传译中士,东汉支娄迦谶在洛阳译出《兜沙经》(即《八十华严·如来名号品》),乃此经别行译本的滥觞。后有支谦译《菩萨本业经》,即《八十华严·光明觉品》;聂道真译《诸菩萨求佛本业经》,即《八十华严·净行品》;竺法护译《菩萨十住行道品》,即《八十华严·十住品》、《如来兴显经》,即《八十华严·如来出现品》;只多蜜译《菩萨十住经》,即《八十华严·十住品》;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即《八十华严·十地品》;竺法护译《度世品经》,即《八十华严·离世间品》;圣贤译《罗摩伽经》,即《八十华严·入法界品》。直到南北朝、隋、唐,都有《华严经》的别行译本出现,约三十五部之多。以下试将《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异译单经,列表对照如右页表。


  第二节《华严经》的结构

  《华严经》的汉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卷本的文义最为畅达,品目也较完备,因而在汉地流传最盛。《八十华严》共九会,三十九品:寂灭道场会(第一品至第六品)、普光法堂会(第七品至十二品)、忉利天宫会(十三品至十八品)、夜摩天宫会(十九品至二十二品)、兜率天宫会(二十三品至二十五品)、他化天宫会(二十六品)、重会普光法堂(二十七品至三十七品)、三重会普光法堂(三十八品)、逝多园林会(三十九品)。九会的大意如下:

  第一寂灭道场会

      佛在菩提场中初成正觉,道场无量妙宝庄严。毗卢遮那佛的佛身具足一切功德,十方世界无数菩萨以及金刚力士、诸天、诸鬼神等云集会中,致礼问候。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景象都映现于圆融无碍的佛境之中。这时普贤菩萨虔发慈悲大愿入佛三昧,受到诸佛一致赞叹,并且放光摩顶。普贤菩萨禀承佛力,向道场众人宣说华藏世界的美妙形态,分别显示十方世界的形相和它的原因。并且讲述往昔毗卢游那佛修行时为了严净华藏世界而作的种种功德,以及世界的奇景与诸佛的尊号,同时宣讲佛在过去世作大威光太子时供养诸佛所得的伟大成就。

  第二普光法堂会

      佛在普光明殿的莲花座上示现神力,召唤十方菩萨前来集会。文殊师利菩萨禀承佛力,向各位菩萨讲说佛号的道理;又一一指出十方世界以及娑婆世界四圣谛的异名,扫除众生对四圣谛的疑惑。这时佛足底轮相大放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各现佛事,因此,文殊菩萨赞叹佛的无边功德行愿。文殊又为觉首等四菩萨解答十种甚深法门;为智首菩萨说菩萨解答十种甚深法门;为智首菩萨说菩萨在清净寂默中为了饶益众生而应发起的一百四十种洁净愿行。贤首菩萨又承文殊之间而说菩萨修行的无量殊胜功德。

  第三忉利天宫会

      佛上升到须弥山的帝释天宫,帝释庄严宫殿,迎佛入座,并和诸天说颂赞佛。十方佛世界法慧等菩萨前来集会,说偈赞颂佛修行的无量功德。法慧菩萨禀承佛的神力,入无量方便三昧,受到诸佛赞叹,出定之后,便说十住法门。又对正念天子宣说修习梵行的种种无相观法;为帝释宣说菩萨初发菩提心即与佛平等,具有无量的功德。并且叙说初发心菩萨应该如何修行,以及应得的成就。

  第四夜摩天宫会

      佛升向夜摩天宫,夜摩天王庄严殿座,与诸天说颂赞佛。功德林菩萨等前来集会,十大菩萨各说偈颂称扬佛周遍法界的功德行愿。功德林菩萨由于佛的神力而入善思惟三昧,诸佛摩顶赞叹。功德林菩萨出定说十行法门,又宣说菩萨十无尽藏的具体行相,令一切修行者成就无尽藏。

  第五兜率天宫会

      佛升向兜率天宫,兜率天王庄严殿座,请佛入座。金刚幢等十大菩萨和无数多的菩萨都来集会,各自说偈赞佛。金刚幢菩萨禀承佛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的赞叹摩顶。金刚幢从定中起,为诸菩萨说十回向法门,并且解说其具体修行境相。

  第六他化天宫会

      佛升至他化天宫,十方世界诸大菩萨齐来集会。金刚藏菩萨禀承佛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获诸佛赞叹摩顶,出定后为众人宣说十地的名称,并且具体解释十地的行相。

  第七普光法堂重会

      佛在普光法堂再度说法。普眼菩萨请教普贤三昧的修行境相,佛指示他向普贤菩萨求教。这时大众殷勤顶礼,愿见普贤法身。普贤菩萨现身为大众讲说十种三昧的高深法门,又说十种神通和十种法忍。心王菩萨宣说无量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和事理,以及十方诸菩萨和他们眷属的住处。青莲华藏菩萨宣说佛的十不思议法门。普贤菩萨又演说佛的身相庄严、如来出现的十无量法。其后,诸佛为会众授记,普贤劝勉大众受持。

  第八普光法堂三会

      佛再度于普光法堂说法。普贤菩萨入佛华藏庄严三昧,出定之后,普慧菩萨提问关于菩萨行以至佛涅盘等二百个问题。普贤问一答十,演说二千法门,获得诸佛的赞叹。

  第九逝多园林会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以及许多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心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十方世界无数菩萨前来聚合,各现神变供养如来,而大声闻的修行者却不知不见。普贤菩萨为大众讲述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要。佛显现神变、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偈赞佛,诸菩萨获得无量大悲法门,从事度化众生的工作。其后,文殊菩萨和与会大众辞佛南行,到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说法。善财童子等两千人前来求法。善财一心要了解菩萨道,文殊菩萨指点他遍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各种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入普贤行愿海,证人法界。

  《华严经》运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佛的神通和菩萨的功德,而且各品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华藏世界品〉和华严宗有密切的关系,华严宗「圆融」观的建立大多得益于该品对世界的奇妙描绘。〈十地品〉描写了菩萨修行次第和解脱境界,表现了崇高的宗教精神。〈入法界品〉主要在讲解修行方法,指出:发了菩萨愿心的人应该如何修行,其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具体说明菩萨行的实例。全品围绕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这一线索铺陈。最后,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叙说十大愿是佛教最为重要的发愿文,其中包含了佛教基本的慈悲精神。这十大愿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一般称为「普贤行愿」,被中国佛家视为诸愿的代表。事实上,修行者要达到圆融无尽的法界,首先必须要礼敬诸佛。其它像请佛住世、称赞如来、常随佛学等都要求如此。广修供养,强调以菩萨行愿摄受众生,才是对如来最好的供养。忏悔业障,是对过去的恶业进行清除,强调忏悔的连续性。随喜功德,是要对他人所作功德感到欢喜,并且诚心仿效。恒顺众生,是尽量满足一般众生的愿望,让他们克满法喜,并且获得解脱。普皆回向是十大愿中最重要的一条,回向是指:做了功德不要据为已有,要反过来把它施舍出去,这是绝对的利他精神。普贤十愿的诵持,现在仍是一般佛教寺院的常课。

  兹将《八十华严》的四分(信、解、行、证四科)、五周(五种因果周遍)、九会、放光、会主、入定、说法、品节、品目,图示于后如表2—1~9。

  关于《华严经》的注疏,在印度有龙树的《大不思议论》(一部分汉译为《十住毗婆娑论》),此外,有世亲的《十地经论》,解释本经〈十地品〉;世亲之后,又有金刚军、坚慧的《十地品释》等,但未传译到中国。

  中国的注疏甚多,最主要的有:后魏灵辨的《华严论》一卷、隋吉藏的《华严游意》一卷、杜顺《华严五教止观》一卷;唐智俨《华严经搜玄记》十卷、《华严经内章门等离孔目章》四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法藏《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华严经旨归》一卷、《华严经传记》五卷;李通玄《新华严经论》四十卷;澄观《华严经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钞科》十卷、《华严经纲要》三卷、《华严经略策》一卷、《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贞元华严疏》十卷、《普贤行愿品别行疏》六卷;宗密《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六卷、《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华严法界观科文注》一卷。

  唐代之后,有朵戒环《华严经要解》一卷、道通《华严经吞海集》三卷、《华严法相概节》一卷、复庵《华严经纶贯》一卷。元普瑞《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辽鲜演《华严经谈玄决择》六卷。明德清《华严经纲要》八十卷、方泽《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李贽《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善坚《华严大意》一卷。清永光《华严经纲目贯摄》一卷、《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等。

  此外,还有新罗元晓《华严经疏》十卷、表员《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四卷等注疏。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