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8
20:0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无量寿经第三次宣经 》

第五卷

  请掀开讲义第十二页,第四行,这是概要里面的第三大段 一经宗趣,说明这一部经的宗旨、归趣。
  「宗谓宗旨,又修行之要径也。趣者,趣向、归趣也。体是理,前面的辨体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这一小段,实实在在把学佛的精要的方法,为我们说出来。许多同修们,常常感到我们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为什麽原因不得力?实在讲就是不懂得修行的方法。念佛,以为念这句阿弭陀佛就行了;读经,也认为这个经典从头到尾一天念个一遍、两遍,也就行了。这决定不是修行,而是发生了很大的误会。「行」是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行是指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有了错误,要把错误修正过来,这才叫修行。那麽我们要问,我们念这句佛号,这些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有没有修正过来呢?我们每天读经,无量寿经念了一遍、两遍,有人念十遍、八遍,对於那个「行」有没有修正过来?如果没有,那麽我们念佛读经,就是古人所讲的「口善」,只口善而已啊!除口善之外,什麽好处你也没得到。口里没骂人,念经嘛,口善,因此功夫不得力。功夫要真正得力呢,要懂得修行,依教奉行。奉行就是依照经典的理论、教训,来修正我们的行为,这个功夫就得力了。可见得这个经,不光是念的,念当然很重要,念得很熟,常常记在心里。如果说忘掉,记不得了,那我们修行的标准就失掉了。所以首见要把这些教训牢牢的记住,读诵目的在此地。真正修行,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的时候,能够想到经典里面的教训。我这个念头该不该有?我这话该不该说?我这事该不该做?经典是标准,依照经典,要遵奉,这叫修行。所以一定要晓得一经的宗旨。这个宗旨就是里面讲的教训,里面给我们说的标准、修行的方法、标准。
  明其所为,明是明了,佛为什麽这样教导我们,知道佛的心意。识其所求,求是希望,要认识清楚。我们喜欢什麽?佛对我们的期望又是什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志是所达到的,究其所志就是要穷究、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将来究竟得什麽样的结果,这就是志。这一部经它的所志,是无上菩提,是究竟的佛果。那麽它的方法,是往生不退。用这个方法来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一段是说明什麽叫宗趣。我们在研究一部经论,宗趣究竟它重要到什麽样的程度,这几句话都为我们说清楚了、说明白了。
  回过头来,再看本经。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就把修行的方法、纲领为我们指示出来了。而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它的归趣,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非常殊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圆生四土,诸位要重视圆生,重视这一句,这是真正的难信之法。一切诸佛都有四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四土,我们今天住的这个世间,是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也有方便有馀土,也有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但是我们都见不到。见不到就是这当中有隔、有碍,有障碍,西方极乐世界特别,它也有四土,它四土没有障碍,所以凡圣同居土的人,见到方便有馀土,也见到实报庄严土,也见到常寂光净土,所以一生一切生,这些大阿罗汉们,他们住的是方便土,法身大士这些菩萨是住在实报土,你看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天天在一起,他住的是实报土,我们是凡圣同居土,它在一起,这就是「圆生」哪,这是非常非常的稀有,可以时时刻刻不离开这些诸大菩萨。而且呢,是圆证三不退,这个利益就太大太大了。
  可是修行的方法要注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句经文在三辈往生那一章里面。「一向专念」我们不难懂;「发菩提心」,什麽叫菩提心?怎样发?这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了。如果不知道什麽叫菩提心,不晓得怎麽发法,那麽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这个一向专念变成人天福报了,修的是人天福报,不能往生。所以菩提心非常重要。从这个名词字面上来说,「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不迷了,真的觉悟了。觉悟什麽呢?觉悟烦恼可厌,烦恼不是好事情;生死轮回可怖,这很恐怖的;真正觉悟了。觉悟的人,他不想别的,他就想怎样断烦恼,怎样了生死,出离三界轮回。真有这个心,这就是菩提心。那麽我们学佛,每天也很用功,有没有这个心呢?觉得这个世界很可爱啊!这就不是菩提心。念得再勤,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为什麽呢?没有离开娑婆世界这个念头,没这个念头,这样念佛就是没有菩提心,就是有一向专念,也没发菩提心,这不能往生。一定要觉悟啊,这个世界虚幻不实,这个世界确确实实如佛在经上所讲的「五浊恶世」,浊恶达到了极处。佛又告诉我们,西方阿弭陀佛有一个清净的世界,只要我们发愿求生,阿弭陀佛是统统都欢迎,决定没有拒绝的,万修万人去。积德修善的人,阿弭陀佛欢迎;造作一切罪,临终真正肯忏悔的人,佛也欢迎,一忏悔就是好人,他回头了。所以说,五逆十恶也能往生,显示出阿弭陀佛大慈大悲。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觉悟,要真正能够舍弃这个世界,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一心一意要见阿弭陀佛,这个念头就是无上菩提心。
  我们看底下这一小节:第三、明宗。经云: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这就是刚才说的。因为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众生,这个十法界就包括了佛法界。佛也还发愿往生吗?要发愿,因为佛这里面差别也很多啊,天台的四教,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都不是圆满究竟,他还要发愿往生。下至地狱众生,生到西方世界,说实在的话,其他尽管不平等,往生西方世界这个修因是平等的,为什麽?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往生的。华严会上文殊菩萨是这样往生的,普贤菩萨也是这麽往生,我们今天是凡夫,一品烦恼也没断,我们也是修这个因往生的,因平等,到西方世界果当然平等。西方世界,平等法界啊,本经的经题 清净、平等、觉,西方世界清净法界、平等法界,因平等,果也平等。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这是讲阿弭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所以这两愿是大愿的核心,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弭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於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这个话是古往今来,净宗的祖师大德们所公认的,决定错不了。所以这两句、八个字,确确实实是阿弭陀佛本愿的核心,本愿的心髓啊!净宗修行的总纲领,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特别是这个觉心,真正是觉而不迷。我们实在讲,我们是长迷不觉啊,病根在此地。那要怎麽办呢?读经,读经要每天经常不断的去反省、去检点,把自己的毛病、过失找出来。知过就是觉,迷是什麽?不知道自己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觉悟,每天发现自己的过失,你就天天觉悟。你那一天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你这一天就迷惑颠倒。改过就是修行,修叫修正,修正过失,修正错误。「好善喜贤谓之有德」,这个人有德,什麽德啊?好善,喜欢善事,喜欢好人,对於好人好事不嫉妒、不妨碍,看到了心里生欢喜心,而且还会很热心的帮助他,成人之美、成人之善,这个人有德,这就是德。清净平等那叫「得道」啊,修行得道了,得什麽道?得个什麽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世待人接物,心平等了,心清净了,你就得道了,道就是清净心、平等心,那觉当然在其中。不觉你怎麽会清净平等呢?这是真正的得道啊!这个里头并没有什麽玄妙,平平实实,没有一丝毫的迷信,我们只要细心体会佛在经上所讲的道理、愿望,教导我们达到这个愿望的方法,你去体会这些。经的文字虽然不多,可是里面所讲的这个义趣,是无有穷尽。从初发心一直修到成佛,意犹未尽,这是经的妙处啊!这个经的好处、味道说不尽的。我们在这个讲堂里面这是第三遍,过去有录音带,你们拿去听听,不一样啊!遍遍都不一样。讲到成佛再讲这个经,那个味道还讲不完,这称之为「经」。你要问为什麽呢?因为是性德的流露,自性功德无有穷尽。世间这些书籍那个味道有止境的,不是好的文学作品,看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兴趣没有了。那个味浅,一尝就没有了。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你看一遍还想看,还有馀味。但是看个十遍、八遍呢,不想看了,味道尽了。儒家、道家的典籍、文学上乘的作品,的确可以让你念个一百遍、两百遍还有味道,它终究是有止尽的时候,不像佛经,佛经确实,这个里头的味道,我们叫「法味」啊,永无止尽。所以你真正能够尝到法味,你对於佛法的修学,跟没尝到法味,那个心态完全不同。不同在那里呢?尝到味道、滋味之後,他心是定的,没尝到,他心是乱的。这个心乱就是这个也想学学,那个也想学学,那个也还不错,他要遍涉经藏。滋味尝到了,他没有这个念头,一门深入。为什麽他不想再遍涉经藏呢?其实所有一切经藏,味道他都尝到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经藏虽然没有接触过,他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何必要找这个麻烦呢?他不要了,这就是法味真正尝到了,所以他心是定的。这一部经的味道,比起其他大经,给诸位说,格外要浓厚,下下根人也能够尝到,这个是很了不起。那中上根就不必说了,下下根都能够尝到。
  既然它是全部大经的宗要,这句话也是个双关语,我们要懂得。从狭义来讲呢,这个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换一句话说,净土经的宗要。如果从广义来说呢,这两句是一切经的宗要。这个意思一般人很难看出来,很不容易看出,必须真正彻底明了所有一切法门,都是从念佛法门演变出来的。因此所有一切法门,无不还归念佛法门。大、小本,无量寿经跟阿弭陀经,佛明白告诉我们,西方净土的菩萨们,没有一个不是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就涵盖了无量无边的法门,离不开这三椿事情:觉、正、净。那麽由此可知,这一个念佛法门涵盖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往生必修之正因。我们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这个就是要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决定,一定要用这个方法来修学。
  方便度生之慈航,前面跟诸位说过,有许多经论,究竟而不方便;也有不少的经论,方便但是不究竟。最极究竟方便只有这一部经,不但是究竟方便,究竟方便达到了极处。本经所崇,崇是崇尚,全在於此,全在这两句话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修行要径,最要紧的一条路,捷要是最近的一条路,这个「径」就是快速。确实,任何一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来得快,所以古人讲:简单、容易、稳当、快速,而且成就特别高,就是华严、法华也不能为比。华严到最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就不圆满,没有达到最高峰,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下面又给我们来说明菩提心。
  发心有二义,发菩提心,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那麽换句话说,这是菩提心的障碍,你必须要离开,你要不能离开,这个东西障碍你的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发不出来。哪三种呢?第一个,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这个自乐,就是我们社会上一般人讲的物质的享受、五欲六尘的享受,要能够舍弃。所以大小乘教中,佛教导弟子「以苦为师」。佛门,这是过去佛门,不是现在,过去佛门常说:比丘常带三分病,什麽病呢?吃不饱穿不暖,不是别的病,就是这个。所以他常常觉得这个世间苦,他那个出离的心很强。所以过去学佛修道,都清贫啊!贫僧、贫道。现在不一样,现在颠倒过来,整个社会都颠倒,现在是富僧、富道。从前有出离的心,现在没有了,你看现在多少出家人:我将来来生还要做出家人,还要做和尚。为什麽呢?富啊!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出离心。
  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你这个身体很贪爱,对於一切所有的我与我所,贪着,这个是菩提心很大的障碍。我们一般人想发菩提心,就是发不起来,不知道原因在那里,原因就是太珍惜自己的名闻利养的享受。所以这要有智慧,诸位晓得,如果你还是贪图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你就要晓得,你没有智慧。有了智慧,这个东西自然他就舍离。
  第二、依慈悲门,拨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这就第二个,要真正慈悲,要能够舍己为人,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拨一切众生苦,就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远离无,无就是没有,没有什麽?没有慈悲心啊!看到苦难的众生,自己回避,躲过去了,不理会了,这是菩提心的障碍。但是这个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也不要一昧去攀缘,那也错了,那你这个烦恼要无边了。一切随缘,遇到了,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没有遇到,不要去找,不要天天去找去,那也是错的。随缘而不攀缘,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个里头要有智慧、要有方便,尽心尽力就是圆满。有一些众生苦难,我们的力量没有法子,帮不上忙,这个没办法。我们只有唯一的方法,只有自己诵经念佛给他回向,除这个没有法子帮助他。有能力帮助他的,我们会尽心尽力的帮助。
  第三、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众生心是迷惑颠倒啊!世出世法的教学,过去都讲求的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师道的尊严啊!今天这个社会,师道没有了。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我们学佛是磕头、顶礼去求法,求得来的。等到我们对现代的众生,我们要磕头顶礼送给他,他还未必要咧!你千万不要想到:我过去是那样求,你也要这样求我,我才给你,那你一生一个众生也度不到。没有啦!他不懂啊!所以我们要磕头顶礼把佛法送给他,他要不要还不晓得。这个世界颠倒了,这就是为什麽要怜愍一切众生心,要怜愍他。如果我们要追究这个原因,也不难明了。过去的人,多多少少受过教育啊,现在人呢,现在人没受过教育。我说这个话,也许大家听到很奇怪。我刚刚出家的时候,民国四十八年,我在临济寺出家,圆山。那个时候的圆山临济寺跟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圆山是乡下,台北火车站,开到那边的公共汽车,十七号车,一个小时一班,终点站就是在动物园,圆山动物园,都不过挢的,那是乡下,现在那个中山北路都是田地,人很少。临济寺周围环境很好,树木很多,所以我们早晨起来,扫树叶、扫院子都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有一天早晨,我在扫院子,有几个学生,三、四个学生从我们那边,那里有一条小路上圆山,有一条小路,他从那边上去,那个态度就很不好。我就很感慨,叹了一口气:「唉!可惜啊!这些人没受过教育。」被他们听到了,他们回过头来就找我麻烦,「嘿!」他说:「你刚才说什麽?」我说:「可惜你们没受过教育。」他说:「我们是台湾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你怎麽说我没受过教育?」我说:「那好了,我向你请教,什麽叫『教』?什麽叫『育』?什麽叫『教育』?这三个问题你答覆我。」他们那几个人被我问倒了,答不出来,回过头来问我,客气多了,态度就好多了。那个时候学生跟现在学生不一样,还是蛮可爱的,所以我就跟他说,我说:「你们不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你们连小学教育都没学过。」他非常惊奇,他说:「什麽叫小学教育?我们为什麽没有受?」我说:「扫地你会不会扫?吃饭你会不会吃?」他说:「吃饭怎麽不会吃?」我说:「我四个菜给你,这四个菜怎麽摆法,你懂不懂?」他说:「那不是随便摆?」「没那麽简单,你去读礼记,读月令,这四个菜有一定的摆法。酱油碟摆在什麽地方,醋摆在什麽地方,不能摆错啊!一摆错,你没有受过教育。你外行,中国这几个菜摆的时候,它按照阴阳五行八卦,懂不懂?洒扫、应对,你都不懂,那是小学教育啊!」他说:「那我们现在念大学算什麽呢?」我说:「我承认,你们接受过高等知道知识的训练,但是你们没有受过教育。教育是什麽?就是教你做人哪!中国自古人来教育,教育教给你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夫妇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这个君臣就是今天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教你懂得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今天就讲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你这些都了解了,你起心动念、举止动作的时候,那自然就很正常,与大自然能相感应啊!你对这个不懂,你没学过,你学过的是高等知识。所以大学正确的名称应该是『
  高等知识传习所』,这个名称很恰当,不可以称为学校。」我说的他们都佩服、都点头,那个时候的学生还蛮可爱,你跟他说得有理,他还服你。现在不行了,现在我不敢问这学生,现在学生会打老师。所以这个很不容易。
  佛教导我们什麽呢?教导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生活环境,人生,实在讲,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一切事物的关系,让我们正确、清楚的了解。那麽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我们心里要明白,不能求人家要尊师重道啊!不可能啦!现在在家庭里面,儿子跟父亲平起平坐,学生眼中,能够把老师看作朋友,已经很不错了,很瞧得起你了。所以远离恭敬供养自身故,在从前,学生对老师要恭敬、要供养的,现在别指望啦!指望这个,那就错啦,那也变成菩提心的障碍。他能恭敬供养,很好;他不能恭敬、不能供养,很正常,那一点不能怪他,这样才没有妨碍。所以这是障碍要去掉,自己要真正有智慧,了解现前的环境。佛法所谓的是契机、契理,这一个时代的根机要认识清楚,跟过去不相同,不能拿过去的标准,来要求这个时代,那你就错了。所以现在父亲对待儿女,拍拍肩膀、朋友;佛门里也是如此,这个师父对徒弟也是朋友,那里可以看作徒弟,不可以的,大家在一起能够和睦共修,那这个道场已经算是很难得了。那麽这是三种妨碍菩提心的,要懂得远离。
  其次,须知三种顺菩提门,这个要知道。第一个,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那麽真正要能做到无染清净,一定要能放下,彻底的放下。像禅宗六祖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染,本来无一物,清净,一切都放下了。佛菩萨念念度众生,度众生也要放下。度众生的事要不要做?要做,随缘,积极去做,心里头没有,决定没有执着,心里头常常要念做好事、度众生,这是心里还是放不下,所做的这些好事呢,都是世间有漏的福报,不是出世的正因,为什麽?你心不清净。这一点很微细,必须要辨别明了,心不清净嘛!
  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同修,不要说看外面了,我们道场自己的同修,我们每个月最後一个星期天,我们都作三时系念超度的佛事,我们一看,你看这个牌位贴得满满的,我看到处都是,为什麽呢?求消业障啊!求跟那些冤家债主把这个结解开,冤结解开啊!有没有效呢?当然不能说没有效,也许效果不大,什麽原因呢?心不清净,心果然无染清净,你的业障也消除了,冤结也解掉了,道理在此地啊!我们今天最大的麻烦,有我、有人,有我执,金刚经上讲,四相具足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这样忏悔,很难哪!只能修事忏,没有办法达到理忏。可以忏掉一点,不乾净,拖泥带水啊!四相空了,连根都拨掉了,这个要紧。所以诸位要真正想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丝毫障碍,要学无染清净心。
  不为自身求安乐故,没有这个意念,没有这个念头,身在这个世间,随缘,有好的、安乐的环境,也不必回避;有苦难的环境,也甘心情愿,这样就好。无论外面境界是顺、是逆,我们是以清净、平等心来处理,所以境确实有顺逆,在清净心里面没有,为什麽呢?顺境他没有乐受,逆境他也没有苦受,苦乐境界对他是平等的,从平等境里面养清净心,从清净心里面看平等境,这叫功夫啊,这叫修行啊,修的是这个,所以懂得菩提,菩提是觉悟,觉就是无染,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无染,就是觉,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啊!
  第二,安清净心,我们中国人常讲平安,平是功啊,功夫啊,心平静、平等,苦乐境界,顺逆境界,保持心的平静不起波浪,这是功,功夫,所得到的呢?得到是安,身安、心安,身心都安,安又是功,这是功夫啊。下面所得到的呢?乐,快乐啊!平安,平是因,安是果啊!安乐,安是因,乐是果啊!这个词句里都是有因有果,那平,平里面,常说公平,这个心大公无私就平了,有私就不平了,安清净心,为拨一切众生苦故。必须心安身安才能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为什麽呢?因为安定的心起作用就是真实的智慧,唯有真实的智慧,才能帮助一切众生解决问题。众生为什麽遭遇到苦难,没智慧啊,我们如果也没智慧,他也没智慧,我们去帮他解决,往往是问题是愈来愈糟,你去帮助他,愈帮助他愈痛苦,你们自己想想,现在社会是不是这个样子?多少好人出来办好事,我们所受的好处就愈来愈多,你们想想什麽好处?身心不安稳啊,无所适从啊,我们台湾过去选举好人好事,大概是在第二届,是第二届的时候,李老师很感概啊!把这四个字写在黑板上,好人好事,然後用个粉笔把那个「好」字画个圈,好人好(ㄏㄠ )事。确实很感慨,好事,多事啊!
  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生彼国土故。自己真的得到安了,就有能力、有智慧帮助一切众生得到身心安稳,那要讲到乐呢?三界里头没有乐,这是真的,我们讲欲界、色界、无色界。不但欲界没有乐,色界、无色界也没有,真正要得乐呢?西方极乐世界,那麽其他诸佛刹土里有没有乐呢?没有西方世界那麽究竟,这是真的,所以一切诸佛如果,没有一尊佛不劝人求生净土。道理就在此地啊。西方净土的成就,那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时时刻刻提醒大家的,那麽我们要顺这三种心,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所以一个学佛,学佛的人得到这三样,这个表现出来的,我们佛门常讲法喜充满,这三样东西得不到,你不可能有法喜,这三样东西得到,那当然得到的是浅深、多少,不一样,可是决定表现出来的是法喜,这个法喜是怎麽呢?快乐,他活得非常快乐。这就是得到这一点,得到少分他的生活也非常快乐。所以这个佛法我们常讲宗旨,佛门的宗旨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常说的,真的离苦得乐。得不到乐,那我们又何必学佛呢?换一句话说,学佛最浅显的目的,我这一生要过得非常自在、非常快乐,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那麽得到究竟乐,是决定往生,而这一生当中也决定得生,这个往生不是一句空头的口号,决定是事实,我能得到,一切众生个个人都能得到。
  元晓师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心有二: 随事发心,如四弘愿。 顺理发心,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那麽这是唐朝时代,现在的韩国,有一位高僧大德元晓大师,好像现代,韩国还拍了有元晓法师的传记这个录影带,这个是一位高僧,那麽他对於净宗的注疏很多,无量寿经他有注解,那麽他说呢,发菩提心是明正因,这个跟我们中国古德看法呢,完全相同,那麽他又说了,这个发心,发心的因缘有两种,一种是随事发心,一种是随理发心,两种因虽然不同,但是效果相同,这个功效是一样的。随事发心呢,他举一个例子,譬如依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事,四弘誓愿,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几乎每天呢,都挂在口边上,都会念啊,但是没发,怎麽知道没发呢?第一个这叫你发愿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看欢喜不欢喜,这个众生我喜欢他,我要帮助他度他,那个讨厌才不度他呢,可见得这一愿就落空了。烦恼无尽誓愿断,不但不断烦恼,烦恼天天增长,一面念佛还一面生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变成什麽呢?忙修瞎练了。佛道无上誓愿成,舍不得离开人间富贵,所以这是随事没发了,四弘誓愿确实是菩提心啊,具体落实在生活事项上,每天念,念什麽,唤醒自己啊!念这四句偈,就要认真的反省检点,我这一天起心动念,与这四句偈相应不相应。如果不相应,赶紧改过来,要跟它相应,相应的程度不够,要想方法把它提升,也就是要认真的去做啊,这是随事发心。随理比较难,理是什麽呢?信解诸法实相,那自然发心,这一句实在讲呢,法身大士,那个真正的菩提心,所谓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为什麽会发出这样的心呢?因为事实真相见到了。尽虚空 法界,确确实实,是从一个理里面变现出来的,这个理是什麽呢?就是真心本性,在佛法里面也叫作法身理体,大乘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一法身就是诸法实相啊,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见到了,那这个菩提心当然生了,为什麽呢?自他不二啊,万法一如,所以他关心一切众生,就是关心自己。这个是顺理发心,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行。这是他们的修行方法,这个,也有一点道理。藕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愿之有无,信愿就是发心啊,你能不能往生啊,决定在信愿,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元晓讲的也蛮有道理啊!善导、灵芝,灵芝是宋朝时候人,他的着作也很多。与日净宗,日是日本,与日本净土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他们看法不太一样,实在讲啊,就是十八愿跟十九愿,元晓大师是以十九愿为正,十八愿为助,那麽善导这些大师以十八愿为正,以十九愿为助,这是他们看法差别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决定都能往生。莲池大师和会之曰:『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这是莲池大师疏钞里面讲的,他把这个几个不同的意见会合起来,他会合得有道理,持名是正行,第十八愿确确实实是古今净宗祖师大德们公认的。『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那持名为什麽呢?就是为了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这个意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藕益大师也把这个证明,我们愈想愈正确,他讲的实在是合理。
  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前面两句是觉悟了,後面两句叫修行。第一句就我刚才讲的,知过啊,生死是最大的过失,生死轮回,怎麽会搞这个东西来呢,我们要知道啊!我这一次在美国,遇到一位蔡老居士,是蔡念生老居士的儿子,蔡教授,他现在年岁大了,退休了住在美国休斯顿,我们在一起吃饭谈到这个,如何帮助现在这些苦难的众生,儒家的教育,被这个社会舍弃掉了,佛法的这个教育呢?被今天社会也遗忘了,这用什麽方法来唤醒?他讲在众多德目当中,我们想办法找一条来提倡。这个是有道理的,在这众多德目里头,应当选那一条呢?耻,管子所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我们知道耻辱,有羞耻心,知道耻辱,我们就有救了,他这个提议很正确,我当时就表示赞同,我们来组织一个知耻学社,来推动啊,知耻的运动,好啊,我就请他,你写一篇缘起,他写出来了,写出来送给我看了,里面有些地方不太妥当,我跟他讲你还得好好的修改一下,他说怎麽不妥当呢?我说不太妥当,因为现在说话的时候,不能说得太刺激人,有很多人一看,不能接受啊,我们这个运动就会受到障碍,委曲婉转啊!不容易啊!要唤起大众啊,知耻的心。真为生死之过啊,发菩提心就是觉悟,以深信愿,这就是改过啊!持佛名号,真修啊!我们看彻悟禅师这四句话,你细心的去体会,我刚才讲的,知过就是觉悟,改过就是修行。他这个四句话实在讲也是这个意思。那麽由此可知,我们菩提心发不出来,是耻辱;我们这个世出世间法不能放下,是耻辱;我们这句佛号念得不好,不相应,是耻辱;我们得不到法喜充满,是耻辱;念佛将来不能往生,是耻辱。知耻近乎勇啊!我们才能有救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