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8
20:0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无量寿经第三次宣经 》

第七卷

  请掀开讲义第十五页第二行从第八段看起,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故发心之要,不可言喻。这是引用佛在华严经的一段重要的开示,说明发菩提心非常重要。世尊这几句话是对菩萨说的,菩萨与小乘人、与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在菩提心,那麽什麽叫作菩提心?前面已经说得很多,虽然说得很多,大家对於这椿事情,实实在在讲呢,还是很模糊。每一位同修都知道要发菩提心,也都很想发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怎样发法?为什麽老是发不起来?可见得这个实在也是一椿难事情。我们说得简单一点,容易领会一点,菩提心不外乎真诚心,所以观经第一个跟我们讲至诚心,就是真诚、真心、诚心。可是我们自己常常感觉到我的心很真、很诚啊,这就是不晓得自己的真心,把自己的虚妄心当做真诚心,所以你的菩提心生生世世都发不起来。不要说是这一生了,无量劫到今天从来都没有发起来过。假如你有一次真的菩提心发起来了,你怎麽会到现在还在人间轮回呢?不可能的事情啊!这是说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在修行,也曾经供养诸佛如来,这两椿事情没做到:一个是菩提心发不起来,第二个是烦恼没能断掉,所以依旧搞六道轮回,搞到现在这个地步。断烦恼这个事情我们暂且不提,经後面会讲到。今天我们要来问问菩提心,菩提是觉,真心一定觉、真心不迷。那麽我们今天对人、对事、对物还是迷而不觉,那就一定要肯定自己,我们用的是妄心,妄心不觉。真心本觉;妄心不觉。你要能从这上面去体会,就晓得我们菩提心没发出来,我们用的是妄心。我们自己以为对人、对事很诚恳了,并不见得,未必是真的。佛在许多经论里面告诉我们,真心离念。念是什麽呢?妄想、杂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六祖在坛经里面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真心,那个心是真诚心。真诚心的样子也就是菩提心的样子,也就是觉心的样子,觉悟了、不迷了。
  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是菩提心的样子,我们的心清不清净?我们的心平不平等?我们心不清净,有妄想,不清净;有烦恼,不清净;有是非人我,不清净;有贪 痴慢,不清净。从这些地方观察我们就明白了,这个菩提心与凡夫心是不一样啊。那要怎麽去发呢?不容易,菩提心一发出来了,就不是凡夫了,菩提心一发出来,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是初地菩萨,远远超过了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超过他们太多太多了,为什麽呢?他们没发菩提心,或者想发发不出来。所以菩提心一发,就是法身大士;菩提心一发,就证三不退 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净土经里面讲圆证三不退,那个没有圆,菩提心一发就证三不退,但是不圆;圆,那总得八地以上,那是圆,我们讲的是圆教,初住就证三不退,由此可知不容易。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作的,大乘起信是刚刚开始,入门开始发菩提心。所以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是发菩提心那个人的境界。我想诸位都念过金刚经,金刚经上讲的那个境界,也是初发菩提心的境界,所以菩提心一发,四相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了,如果有四相,那麽你显然你还有分别、你还有执着、你还有妄想,那不是真心显露;真心里面没有四相,有了四相就不是真心,用的是妄心,妄心不是菩提心。这想起来,这菩提心是真难哪!真不容易啊!
  净土是大乘法,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这个问题很严重。三辈往生里面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实在说,凡夫往生也不能没有菩提心,但是如果真正做到一向专念,菩提心就在里面。没有菩提心,这个一向专念做不到,所以我们不要问别人,问问自己:我们自己能不能一向专念?为什麽不能一向专念?我们还会受外面境界困扰,心里面烦恼还不能断,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专。如果专一了,其他念头就不生了,妄想执着真的伏下去了,外面境界也不理会了,也不会受外境干扰了,这一向专念,所以一向专念,菩提心就在其中,如果不是真正的求生净土,一向专念他做不到。
  佛菩萨很慈悲啊,教给我们许许多多与菩提心相应的这些行法,所谓行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日常生活当中应当要遵守的一些方法,与菩提心相应的,这些是经上讲的,太多太多,佛菩萨的教训。像我们净宗提倡的日常生活当中必须遵行的五个科目,这就是与菩提心相应: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我们选的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所讲的觉悟人的行为,觉悟人他们的生活行为,迷惑颠倒呢就跟这个相反。孝养父母,孝养父母是觉悟的行为,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孝养父母的。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觉悟的人修十善业;迷惑的人不修十善业。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细节里面去观察,细行当中去观察,知道自己到底是觉还是迷。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三归,我们归了没有?归是回归、回头,我们回头了没有?我们有没有依靠三宝?三宝是觉正净。实在讲,我们这个经题里面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净,平等是正,底下一个是觉。所以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归依处。清净平等觉也是三学 戒、定、慧,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它是三学、三慧,这是我们修行人总的纲领、总的方向,大原则、大前提。不论修学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决定不能违背。违背了那就是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啊。你们诸位细细想想,佛这句话他的意思你就懂得了。所以发心之要,不可言喻。发心的重要,说不尽,那麽由此可知,菩提心的确是幸福、安乐的真实法。我们想要得到幸福、得到安乐,从那里求呢?从发菩提心求,从真正觉悟,正觉一定要从日常生活细行里面去修,把一切错误修正过来。从前不孝父母,现在要学孝顺父母;从前不尊重老师,现在要学尊师重道;从前对一切众生没慈悲,现在要学慈悲;以前不修十善,现在要认真修十善业。要真干才行,不肯真干,那个菩提心怎麽发也发不出来。换句话说,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菩提心发不出来,就是细行上没有认真去做,把它疏忽掉,光是在理论里面去寻求,结果全都落空了,都是玄谈、不切於实际。这个东西一定从实际里面去求、去修,这个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你不做你不晓得,你要做你才知道。可是有人说:「年轻人跟老人一块住很不好相处。」这个很不好相处,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烦恼太多了嘛!如果你想像菩萨,菩萨跟这些不好相处的人也能处得很好,你成功了、到家了。菩萨修忍辱波罗密,那不好相处的人,就是你忍辱波罗密的老师,天天在教你修忍辱。你没有这个好的善知识,你的忍辱波罗密怎麽会圆满?怎麽会成就呢?所以你要懂得这是修行,他是我的好老师。他找你的麻烦,你一定也很欢喜接受,为什麽?我在修行,我在修忍辱波罗密,我在修禅定波罗密,我在修布施波罗密,在修持戒波罗密。你看看,你的六度都全修了,在行菩萨道,菩萨真干,不是在口上、口皮上修菩萨道的啊,是在生活当中真正在修行菩萨道,没有不能忍的啊。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想到虚妄,那还有什麽?连忍的念头都没有了,那有一法不圆融呢?法法圆融,头头是道,这个里头就快乐了,就真正有幸福了。你有福,你一家人就有福;这一家人有福,这邻里乡党就有福。那麽由此可知,大家学佛不是真的在学佛,学假的,没认真做。所以你修一切善法,统统是魔业,得来的果报是什麽?果报都是障碍。所以世间法、出世间法,总不能离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菩提心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呢,则是介绍底下一句「一向专念」。
  真正觉悟了的人必定是一向专念;一向专念的人未必觉悟,但是它的效果跟真正觉悟的人往往能够相同。这个就是古德所讲的「暗和道妙」。发菩提心,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发菩提心,能一向专念的,念久了,他自自然然相应,这个也很不可思议。『一向专念』,即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专门;恒是永恒,决定不改变;依是依靠;止就是定在这上面,定在这个阿弭陀佛名号上面,一生决定不动摇,决定不改变,死心塌地这一句佛号念到底,这叫作一向专念。
  弭陀因中发十念必生之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之妙果。为什麽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是因为阿弭陀佛在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说的是十念必生,这可以说是弭陀净土的精髓,一切法门里面没有的,唯独弭陀净土里头有十念必生。这个十念是指的临终的十念,临终最後的十念,如果是念阿弭陀佛必定往生净土。大势至菩萨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大势至菩萨就修这个法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一句佛号,没有改变过。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诸位细细看看就知道了。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尊称他是净土宗的初祖,这很有道理,净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他用的方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简单说一句:内无妄想,外无希求。他的心定了,这句话就是甚深的禅定啊。我们的六根会被外面六尘境界诱惑 眼被色诱惑,耳被音声诱惑,舌被五味诱惑。菩萨都摄六根,决定不被六尘诱惑,这个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是念佛,念佛用清净心念。净念就是里面没有怀疑、没有夹杂,就是这一句佛号。相继是不断,不间断。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它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楞严经是讲定的、是讲慧的,讲首楞严大定,所以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这一个方法,同样的证得首楞严大定,成就如来果地圆满的智慧,就这一句名号。此地也就是根据这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
  得往生净土。这个语气非常肯定,决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果报不可思议,圆证不退。所以这也是弭陀本愿的实现,阿弭陀佛的愿力是这样的,凡是生到西方净土的人都成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在一般大乘经上讲是七地以上。但是如果说是圆证三不退,这个圆的意思,正确的意思,这个圆应当是等觉菩萨,菩萨位到顶了这才圆,没有比他更高的。十地菩萨上面还有等觉,还不能算圆,所以这个圆的意思,正确的来说,这就是等觉菩萨,可见这个法门成就不可思议。
  一向专念者,那麽我们要来研究研究这一向专念怎样讲法,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这个说法很好,这是古大德讲的,上尽形寿,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後一念也。形,是我们的身体、形状、身形;寿,寿命。尽形寿,我活一天就念一天,活一个小时我就念一个小时,这叫尽形寿。从我们初发心开始,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法门,明了这个法门了,我们发心念佛。从今天起一直到有生之年、有生之日,绝无中断。这叫一向专念。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因事繁,未暇多念,则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专念」。前面所说的,在我们佛门里来说,这得很有福报。你从发心一生念佛,不间断,没有人给你打闲岔,你用功很顺利,这个很难得啦。如果或者是因为你的事情很忙碌、工作忙碌,家累事业烦心,你没有时间去多念,那麽你就用十念法,十念法是最简单的修行法。这个十念法是指慈云灌顶法师传的十念法,以这个做早晚课。他的方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不必加多,加多的话也伤身体。十念法的时候,是只要十念就好,十口气。呼吸一口气,阿弭陀佛 ,一口气不论多少声佛号,长短不拘,一口气叫一念,十口气时间不长。早晨起来之後洗脸漱口,你就可以念十口气的佛号。家里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念,拜几拜佛也很好;家里没有佛像呢,面向西方,合掌恭恭敬敬的念十口气,每一天早晚都不缺,这也符合一向专念,他一生当中,一天没缺,这也是个方法。
  我去年在马来西亚传的十念法,跟灌顶法师不太一样。我教大家的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弭陀佛,就更简单了。我们合掌你念六字、四字都可以:阿弭陀佛 ,念十声,十声不一定一口气,你换一口气也没关系,就是念十句阿弭陀佛,这一堂课就圆满了,这个时间很短,不要一分钟。你如果说这个时间都没有了,那就怎麽说也说不过去。但是这个十念法一天要念九次,要念九次。早晨起来洗了脸、漱了口念一次,到早晨吃饭的时候念一次。我们平常学佛的人,吃饭了都念个供养咒,一般是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才开动。其实念这个咒有口无心,我看没什麽用处,不如念十句阿弭陀佛,然後再吃饭,也好帮助消化。十句佛号念了,心定了,很好。上午工作的时候,在你上班工作之前也念十句,下班的时候念十句,吃中饭的时候念十句,下午上下班、吃晚饭、晚上睡觉之前,一天九次。如果说是一次不缺,也符合一向专念,诸位要晓得,这个十念法的效果很大,它时间短,但是没有隔多久又一次。所以,我觉得比灌顶法师那个早晚的十念法还来得有效,还来得有效。就是每隔不长的时间又要修一次,一天修九次,这是最少的,能够修得更多就更好,一次只要一分钟,你这个时间决定会抽得出来。
  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这个地方所说的就是第十八愿的本意,本来的意思就是这样。世间一生造作恶业,临命终时才听到佛法,才悔改的人,临终後悔了,十念也一定得生净土,佛来接引,这个是第十八愿。这是真实不可思议。但是这椿事情我们一定要明了事实的真相,最怕误会,怕什麽误会呢?就是临终的时候十念还能往生,现在多造一点罪业还没有关系,临终还来得及呀!就怕你这样错会意思了,那就不得了。诸位要知道,临终十念往生,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那你想想这三个条件你能不能具足?第一个条件:临命终的时候,自己的头脑要清清楚楚。我们看许多害病的人,还没有死就迷惑颠倒了,就人事不醒了,那个没有用处,那个不能往生。在临终的时候,头脑还很清醒,难啊!第二呢,要遇到善知识。在这个紧要关头的时候,要有一个善知识来提醒你、劝你念佛,到那个时候要没有这个人那不完了?头脑清醒也不行,也没用处。第三个条件,你听到善知识劝导的时候,马上就接受、马上就悔改,就承认自己一生造的罪业是错误的,就肯悔改,真正改过向善,念佛求生这才行。这种紧要关头,你有这个能力吗?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一生造作罪业,临终遇善知识,听到劝导立刻悔改念佛生净土的,不是平常人啊,而是他前世善根非常深厚,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善缘,迷惑颠倒造作恶业,临终时因过去的善福非常深厚,他不修福没有福报,人怎麽会清楚?人临终头脑清楚是福报、大福报。一听善知识劝导马上就知道悔改,过去世的善根发现,所以他不是普通人。普通造作恶业的人,你去劝劝看、你去试试看,临终的时候什麽都不晓得,一塌糊涂。所以这个事情决定不能侥幸,我们千万不要打妄想,现在造罪业没关系,临终还来得及,到那个时候,你临命终时依旧是堕地狱,你不要说佛法不灵,是你错会了意思,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要明了的。
  行者应知,修行这个法门的同修们,应当要晓得的。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而其关键实在最後。愈是最後愈重要。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於最後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於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这个情形很多、常见。我们常听说,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这个也是现实的状况,念佛人跟往生的不成比例,一万个人念佛,只有一、二个往生。为什麽那麽多人不能往生呢?都是这个地方说的,愈念到後来愈没有信心,不肯念了或者改学别的法门了,这个样子不能往生。你看看那往生的人,决定坚持到最後一念他也不放松,这个人往生了。为什麽他会中途变卦?他念了几十年,觉得没有感应,听说叁禅快、念咒快、有神通、有感应、快,他就把念佛放弃,去学其他的法门。这就错了,大错特错啦。或者像後面所说的这种人也是非常非常之多。口里求生净土,巴不得佛赶快来接我,到临命终时不想去了,贪生怕死舍不得这个世间,不肯去,那这就没法子了。不要笑别人,说不定自己就是这样子的。嘴里说得很硬:我要求生净土。阿弭陀佛来了,吓死了,这不得了,这要死了,还得了吗!所以,平常要放下,要看破,对於世缘要冷淡,不能有一毫、丝毫留恋,留恋的都是障碍。你要想:现在我还需要,到临走的时候我再放下。不容易!非常非常之难!要放下,现前就要放下。现前放下,不是叫你在事上放下,事,跟诸位说,没有妨碍。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碍是什麽。心上的挂碍。所以,大乘法叫你放下,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一丝不挂,这就讲说毫无牵挂,事上应当怎麽做法,要怎麽做法!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不破坏世间法,不但不坏世间法,成全世间法。你看这个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不是成就世间法吗?那有一法坏世间法的呢?心里不能有牵挂。我们问法身大士,他在生活行持上怎麽样呢?他也是尽孝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他样样做得很圆满。心里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心里头一点牵挂都没有,事上做得圆圆满满,所以,叫你放下是心上放下,诸位要清楚,你不要搞颠倒了。事上放下,心里牵挂,那不就颠倒了?那大错特错了!心里放下了,跟诸位说,事上决定圆满。所以你有幸福快乐,佛法就是教我们怎样生活,佛法教我们怎样过一个快乐的日子,一生啊!心里不能有牵挂,心里不能有牵挂,你用的就是真心、就是诚心,你表现的就是智慧、真实圆满的智慧。你处事待人接物怎麽会有过失呢?一切过失都是从利害得失里面发生的。一个觉悟的人,心里头一丝毫牵挂都没有,没有利害得失,他怎麽会犯过?所以这个要知道,要从心地真正放下。下面一段、第十一段很重要。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这是提出一个疑问,或者是有人疑惑,实在讲,有这种疑惑的人很多。念佛为什麽会有这麽大的功德?不但我们怀疑,小乘圣者、权教菩萨都怀疑。这个底下解释得好、答得好。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这句话答得太好了,答得非常圆满。一部金刚般若就是为我们讲实相。念佛的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能念所念当然都是实相。纵然不晓得菩提心,要能做到一向专念,那与实相也就接近了,这是理,这个道理明白了,事上就不会有怀疑了。下面注解里头说:要解云,藕益大师在弭陀经要解里面所说的:『无量光则横 十方,无量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我们念佛人要懂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你真的就会死心塌地老实念佛,什麽疑情都断得乾乾净净。阿弭陀佛这句名号,名号什麽意思?佛在弭陀经上跟我们解释,阿弭陀佛的名号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跟无量光就是法界的全体。说光,用现在的话来讲,空间、光明 照,这是指的空间;说寿就是时间。时空一交叉这就是整个法界的本体,法界的本体是什麽呢?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就是自性,就是真心,这一句阿弭陀佛,就是我们自性的德号。禅宗修学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他用叁究的方法;我们用念阿弭陀佛的方法明心见性。能不能做到呢?大势至菩萨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跟禅宗用的方法不一样,目标完全相同。所以弭陀名号是法界全体的德号。举此体作弭陀身土,无量寿、无量光是阿弭陀佛的身,也是阿弭陀佛的国土。亦即举此体作弭陀名号,是故弭陀名号,即是众生本觉理性,本觉理性这四个字就是经上讲的真如本性,真心理体,我们的真心。禅宗里面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就是本来面目,就是自家本人,真我不是假我,这个身是假我;这个本觉理体是真我,这个不是假的。持名即始觉合本,持名是方法,我们现在把本觉迷失了,所以佛说凡夫在迷位,如何破迷开悟?这是佛教化一切众生的不二法门。方法再多,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那麽,念这句阿弭陀佛,这是一个方法。阿弭陀佛,始觉啊,可是诸位要晓得,阿弭陀佛确确实实是开始觉悟了。但是现在大概我看一万个念阿弭陀佛,有九百九十九个是迷而不悟,为什麽呢?为什麽说他是迷而不悟呢?他根本就不懂得念佛、佛号是什麽意思,他不晓得他怎麽会觉悟?他不能老实念,换句话说不会念哪。只是嘴皮上学了一句阿弭陀佛,阿弭陀佛什麽意思,不晓得;阿弭陀佛什麽功德,不晓得;为什麽要念阿弭陀佛,也不晓得。那怎麽行呢?
  那我们要问:怎样从这一句名号上开始觉悟?诸位要知道,这一句名号就是这部经的题目。你看小本佛说阿弭陀经,我们这个本子叫大本阿弭陀经,整个经题十五个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十五个字就是一句阿弭陀佛,这是题目,这念到这个题目,就晓得它的内容。题目一念,文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觉悟了。所以为什麽要劝大家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因为三千遍念了之後,提起阿弭陀佛,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觉了。这三千遍是第一个阶段 熟,先要熟。我这一句佛号,整个经都能提得起来,然後进入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 解义。经里面的意思我明了、我懂得,所以叫你听讲,叫你看注解,帮助你在这个经文里字字句句都清楚、都明了,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要实行,要把经里面的道理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我们对人生、对宇宙的看法、想法,把经典里面一切的教训,那些事情佛教给我们要做,那些事情佛教给我不能做。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去做;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做,这叫修行。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就是觉、始觉合本觉。本觉,阿弭陀佛代表本觉,一切菩萨代表始觉,佛代表本觉。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处世待人接物的行持,要跟佛靠近。佛是榜样、是标准,我们要学习,要认真学习,这叫始觉合本,始本不二,始觉跟本觉是一不是二,这从理上说。从事上讲呢,生佛不二。从事相上讲,众生跟佛不二。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要想透彻的明了,那要深入大经。大经大论里面把这个道理、把这个事实真相说了出来,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去涉猎这些大经大论,你就老实念,念到心清净了,豁然开悟,这个事实真相立刻也就悟明白了,从悟里面能得到。故一念相应一念佛,那个一念要相应哪,我们念佛人,许多念佛人,念到最後不能往生还搞六道轮回,他念的是不少,不相应!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没有一声相应,那就没法子了;有一声相应,那个功德都不可思议啊。这个相应法我们在讲席里头也讲得不少了。相应,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行,要跟佛所讲的一样,那才叫相应,换句话说,做到才相应,做不到就不相应。理解都没有用处,理解叫解悟,解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断烦恼。要证悟,怎样才能证悟?一定要透过修行,行才能证,不行,怎麽行?我们今天学佛 信、解、行、证。我们到信解就完了,不肯照做,所以就不相应,行就相应,所以你信、解了之後要实行。佛教我们孝顺父母,我们有没有去做?佛教给我们奉事师长,我们有没有去做?佛教我们断恶修善,我们有没有去做?没有去做就是没有行,佛法修学四个过程当中,第三个我们就不要了,所以证果就没有分了,往生是证果,修行才有证果。修行把我们一切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就能证果。证果就是得到佛法所说殊胜的功德利益,你真正能得到。相应非常重要,所以相应是行证,信解不行。我们今天学佛,说老实话,都停留在信解上,行证没有认真去做。念念相应念念佛也,那这就难得了,念念相应必定成佛。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过去讲得很多很多,真正明白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的人实在不多,因为他知道他一定肯干,这一句名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信愿解行要与佛相应;与经相应,就是与佛相应。这样起心念佛,是为始觉;念佛就是念觉,佛就是觉的意思。念阿弭陀佛,阿弭陀佛要从字面上来翻,阿翻作无,弭陀翻作量,佛翻作觉。阿弭陀佛,就是无量觉,无量觉就是样样都要觉。我们对一切人要觉不迷;对一切事也要觉而不迷;对一切物也是觉而不迷,这个就是名号的本意。所以这句名号提醒我们的自性觉,提醒自性觉,所以佛号不是念给佛听的。佛是圆满的觉悟,我们觉了,跟佛就相应,就是这个意思。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所以,我们动心、起心动念,念佛这就是一个觉心,这就是觉悟的行持,所念的佛就是阿弭陀佛,阿弭陀佛就是本觉。正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也。所以你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这就显示出持名的功德不可思议。大师这一段话为我们解释能念所念皆是实相,实相就是事实的真相。觉是事实的真相,迷是妄想、不是真相。
  一句弭陀,人人能念,个个可行,这是说明念佛容易,念佛不难,这一句阿弭陀佛,那个不会念?名召万德,妙感难思,这两句是赞叹这个方法非常巧妙,你懂得,当然好,很明显的相应,相应的很快速;你不懂,肯老实念,渐渐会觉悟。为什麽呢?老实念容易得一心,一心就是清净心,得清净心人就开悟了,对於一切事实真相自然就明了了,所以他是巧合妙道。从有念巧入无念,这个法门从老实念(有念),念到最後得一心,得一心就到无念了。即凡心顿显果德。果是佛,如来果地上的德能,就在我们凡夫生活行为当中,显露无遗。如疏钞云,莲池大师所说的:『齐诸胜於片言,越三 於一念』,齐是看齐、平等,诸圣 十地菩萨,这个地方讲的都是等觉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他们的地位平等。就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念好了,念到相应了,就跟这些大菩萨地位相等。越三 ,越,超越,超越三大阿僧 劫,他们那些人修行,三大阿僧 劫修成功的。我们不需要,我们只要一念,就是阿弭陀佛。这一念,超越三大阿僧 劫。他们要那麽长的时间,才修到这个地位;我们只一念、十念就超过了,极圆极顿哪,圆是圆满,圆满到了极处,顿是顿超、快速,修行没有比这个更快的了。成就真的是快到了极点,至简至易,可是这个法门简单、容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容易到不能再容易了。我教大家这个十句阿弭陀佛,容易呀,没有比个再更容易了。你一天念九次,一次念十句佛号,有一些同修念两个星期,打电话告诉我有效。那个时候我还在新加坡讲经,马来西亚同修打电话告诉我,他说我念了两个星期了,果然有效。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本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教之指归也。这就是本经,实实在在说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所说一切法门的总纲领、总原则。本经所说的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纲领、方向,一大藏教,大藏经。那麽到这个地方是将本经的宗旨,说出来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