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8
20:08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无量寿经第三次宣经 》

第十六卷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六面第六行,我们看这个圆圈下面这个题目:
  藏教所摄,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於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知此,则有助於理解全经。
  这是概要里面的第六大段,也就是天台家所谓的判教项,判是辨别,教项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教学的仪式,就像现代学校为学生编排课程,课程的标准,这个课程应该编在那一个学校?第几个学年来修学?像排课程一样的。那麽这个对於学习呢?就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方式是我们中国祖师大德所做的。
  诸位要晓得,世尊当年在世,这个说法是应机而说的,没有这个例子,那麽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後,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很多,这些经论从分量上来说有大有小,从内容里面讲呢?有浅有深,部类太多,要不跟它加以整理编排,理出一个头绪,我们修学就很因难,所以说经典浩如烟海,不晓得从那里学起。因此祖师大德们费这番苦心,这是值得赞叹的,对於後学确实是有帮助。
  那麽所谓藏,佛经大分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这是把大的区分,分为这个三大类;那麽诸位同修要记住,这个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都是後人来做的。佛说法必定是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无论说那一个法门,细细去观察,它的内容都相当丰富,都很圆满,绝对不偏在某一方面。换一句话说,无论大、小乘经典,内容几乎把经、律、论的意思都包括了,那麽我们要把这个经典分属於那一类,确实是很困难。古德所采取的标准就是看佛在这部经上,讲那一部分讲的最多,从这个说的多的,把它归属於某一类。
  这个三藏要从内容上来说呢?就是戒、定、慧三学。经是讲定,论是讲慧的,律是讲戒的。如果这一部经,定讲的多,戒跟慧讲的少,我们就把这一部经,把它归到经藏里面去了。譬如我们这个《无量寿经》,後面有个经字,那麽在三藏里面,它是属於经藏的。 面有没有戒律?有。最明显的,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都是戒律,但是在全经里面来说,戒律讲的分量不多,大概只占个十分之一、二,所以它讲定的地方多。那麽讲慧?有,跟这个阿难,跟这个慈氏菩萨讨论的时候,那 面是慧解,那麽由此可知,这一部经 面,就具足了戒、定、慧三学。但是三种比例呢?这个经,这个定学占的分量是大多数,所以把它归到经藏。如果属於讨论智慧这一方面占的多的,那就归到论藏去了。讲这个戒律,讲规距、讲威仪讲的多了,就把它归到律藏,是这样一个分法。如果严格的划分没有法子,所有一切经,这个性质都是如此。那麽由此可知,世尊当年说经的时候非常活泼,这是我们知道经典传到中国之後分类的起源。
  那麽也有二藏,底下是二藏,这个二藏就是声闻藏跟菩萨藏,我们通常称之为大、小乘;大乘佛法、小乘佛法,这个声闻是小乘,菩萨是大乘。这个藏是库藏的意思,从前经典很多,我们把它收藏,那麽这个三大类。所以以後特别是前清乾隆年间,将中国自古以来的典籍全部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分类、收藏就采取佛教这个例子。那麽分作四大类,称之为四库,库跟藏的意思一样的,库藏,四库全书那个构想的时候是从佛教来的。
  那麽在三藏 面本经是属於经藏, 面说定说的多,也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说的多。二藏 面呢?这是菩萨。
  本经广演大乘,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弭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故为菩萨藏摄。
  所以这个经不是小乘经,不但是大乘,古大德告诉我们,本经是大乘中的大乘,无比的殊胜,这个意思,这个事实我们在前面都详细报告过了。底下这几句说: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 详陈是一直贯下去,就是详陈为我们说明信愿往生这个因果是第一殊胜。世间法离不开因果,出世间的佛法也离不开因果,所以因果的定律是世出世间的法则,也是世人所说的真理,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感恶报。在佛法 面,修四谛之因一定得阿罗汉果;修十二因缘之因,一定证辟支佛果;修六度之因,一定证得菩萨的果位。那麽由此可知,这个因与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跟诸位说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还是一个因果关系。在世出世间一切法,果报之中,佛果是究竟圆满的,没有比这个更究竟、更圆满,再找不到。佛果是什麽呢?就是佛在本经里面所说的: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这个就是佛果。真实之际是我们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完全打开了,我们现在真如本性是闭塞了;虽有,不起作用,到如来果地完全打开了,一丝毫的隐藏都没有了。化是变化,自性起用显示出来,这个形象是什麽呢?就是佛法里面常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
  我们今天讲的宇宙人生,这个都是自性演变出来的。我们在迷,迷也起作用,自性是决定有体有用,但是迷的时候起的作用,从自性那一方面来说,自性没有迷悟,所以起的作用是自然的,就是经上讲的开化显示是自然的。那个迷在那 ?迷是我们本身迷了,我们自己迷了,自己迷了之後看外面这个境界会看错了,看走了样子;看错了,你的判断就错误了,你的想法就错误了,於是你的说法、做法全都错了。这个错误的念头,也能够使这个境界产生变化,能现境界是真如本性,就是此地讲的真实之际能现境界。可是境界 头起变化,起变化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那就是念头起的,念头在那个地方,让这个境界产生变化。那麽念头清净,所显示的这个境界是正常的;念头错误了,就把这个正常的境界,转成一个病态的环境,那个病态的环境就不正常了。是什麽环境呢?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我们自性污染,不清净的一个境界。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污染不净,不是本性,不是自性有染污,是我们自己本身有染污,所以看到这个境界就起了变化,是这麽一回事情。
  那麽佛教给我们怎样转境界,佛法 头无比殊胜之处就在此,境界是可以转的,境界都能转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境界的一部分。所以现代社会上常说的改变体质,这个改体质就是转境界,我们的体质很差不好,怎样能把它转好?的确可以转。我们的身体弱可以转成强,疾病可以转为健康,短命可以转为长寿,就看你会不会转。这个转呢?是自己转,别人帮不上忙,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千万不要误会了。佛菩萨很了不起,智慧神通广大,我们要是靠他,求他帮忙来为我们转,那你就搞错了;佛菩萨要有能力为我们转,不需要我们求他了。我们求他,他才来帮忙,不求就不帮忙,那还算什麽慈悲呢!那大慈大悲不是假的。实在讲是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一定要自己转,为什麽?业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自己转变这是正确的。
  我们在楞严经里面,可说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难尊者起头就发生一个错误的观念,阿难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堂兄弟当中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释迦牟尼佛也很喜欢他,也很疼爱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看到别的同学: 你们要苦修啊!不修不能得道,我不必,到时候我大哥就把道给我了。所以他是多闻而不用功,不肯真修,遇到摩登伽女之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大哥帮不上忙,这个才觉悟到修行要靠自己。所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者不得,这才明白事实真相。
  佛对於我们的加持,我们常讲保佑,那是什麽呢?就是佛把他自己修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他是怎样从凡夫成佛的,把这个修行的途径、方法、经验说出来,提供我们做叁考而已。路还得要自己走,他不能帮我们走,他为我们指路,路一定要靠自己走。所以成佛既是最殊胜的果,成佛之因就是念佛,那我们单单靠念佛,能成得了佛吗?难!难在那里呢?无量无边的法门,只是讲方法,门径不相同,它的方向、目标完全相同,都是成佛之道。凡夫成不了佛,佛跟我们讲因为有两种障啊!障碍,哪两种障呢?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烦恼障要是断掉了,就超越六道轮回了,但是还不能成佛。六道轮回没有了,六道轮回是烦恼变现出来的,所以你只要有烦恼就有六道轮回。六道从哪里来的?你自己造的,不是别人给你造的。
  所知障破掉了,你就成佛了,这个自性就圆满的开现。试问:这两种障我们有没有能力把它断掉?在所有一切修行方法里面,念佛的方法的确是好、是高明,这一句佛号可以断烦恼,可以破二障,那要真正念的如法。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你要把这八个字真正做到了,行!念佛就成就了。我们也念佛,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啊!我们念这句佛号里面,一面念佛一面还在乱想,还在胡思乱想。念佛念到这麽久了,我们烦恼还没断,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就是念佛不如法,这一生要想成就难了。因此念佛一定要求生净土,我们在这个地方念佛功夫不得力,这个不得力就是断不了烦恼,破不了二障,这个没法子,才求阿弭陀佛帮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弭陀佛,接受阿弭陀佛的教导,接受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的薰陶。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典里面,为我们说的很详细、很明白,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後,你就保了险。
  第一个给我们保证的就是你无量寿,寿命长。我们这个地方寿命太短,这个身体非常脆弱,生命非常脆弱,寿命短促,所以很难成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跟阿弭陀佛相同,阿弭陀佛无量寿。这个无量诸位一定要知道是真正的无量,绝对不是说有量的无量,不是的,是真实的无量。这个有量的无量是教下所说,不是事实,它所讲的也有它的依据,但是它没有深入,它只看到表面、表层。如果细细深入,那的确是真实的无量,因为每一个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那怎麽会是有量的,那怎麽讲也讲不通,所以它是真实的无量。我们要深信这个法门,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要有恳切的愿望往生净土,亲近阿弭陀佛;能亲近阿弭陀佛同时就有能力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看这个缘多殊胜,这个缘是修任何法门里面的菩萨都得不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它为什麽不退转?为什麽成就那麽快?原因在此地,就是讲的殊胜因果。
  净佛国土,这个西方清净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此地所说的依正庄严,绝不是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物质享受那样的美好,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要讲一切享受之殊胜,佛在大乘经上讲的很多,他方世界有一些佛国土,比极乐世界殊胜的更多的,数量不少,不是极乐世界就是第一,这个我们要清楚。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佛在经上讲,另外一个佛的世界比极乐世界还要好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那想想为什麽我们不求生那个世界,何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呢?这个里面的事理都要搞清楚,那些世界虽然好,修学的环境不见得好,西方极乐世界环境可以,它最殊胜修学环境好,在修学环境当中,是一切诸佛都比不上极乐世界的;如果讲福报庄严的时候,那比极乐世界殊胜的还很多。
  我们今天去修行,不是去享福,诸佛世界福报很大,我们没那个福,去不了啊!我们今天讲的是修学,论修学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依报、正报就第一殊胜,依正庄严是这样说法的。那个庄严究竟是怎麽个庄严呢?这十方世界都没有?这个正报就是讲的诸菩萨,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一个人都念阿弭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量没法子计算,经上讲的无量无边啊!人人念阿弭陀佛,他方世界虽然殊胜,佛菩萨很多,不见得都念阿弭陀佛,所有人都念阿弭陀佛,正报殊胜。
  依报呢?六尘都念阿弭陀佛,依报庄严,所以它这个地方庄严,就是那一个世界无论是依报、正报统统念佛。念佛是真因,成佛是真果,我们才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为什麽这个世界都变成一个念佛的世界?是阿弭陀佛愿力成就的。前面我们说过,四十八愿的核心是第十八愿,十八愿就是执持名号。所以西方世界你所听到的,是一片念佛的音声,所以你的佛号不会中断,你的妄想不会生起;你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全是阿弭陀佛。所以这是弭陀愿海,普度众生之道,这个道就是方法。阿弭陀佛建立这样一个修学环境,让我们直截了当,其中绝对没有委曲的方法,直截了当。所以这个法门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真的是第一殊胜,真的是所有一切诸佛刹土不能跟它相比,原因就是它这个环境 头一片念佛声,这是菩萨藏摄的。
  底下一段说时有五,这是讲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把它分作五个阶段。就像我们现在学校教育,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所,把它分成这个阶段,循序渐进;古大德也将世尊一代史教,用这个方法来分,所以分五时。第一华严时,最初三七日说,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这就示现成佛了;成佛之後,他把他自己所见到的境界,原原本本、详详细细的宣说出来,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谁懂呢?法身大士,不是凡夫,在哪里说的?佛在定中说的,所以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底下打坐,这一坐坐了两、三个星期,没动入定了,那里知道佛在定中讲《华严经》。听众要有本事入释迦牟尼佛定中,你才能够叁加这个法会,你要没有能力入佛的定中,你就没有能力叁加法会了。所以《华严经》的那个法会,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有资格叁与这个法会。
  正因为如此,所以印度像现在南传小乘不相信大乘,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打坐,你为什麽偏偏说他在讲经说法,是你们後人造谣言,自己编的,不相信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讲经。定中的时间,跟我们现在的时间观念不相同,定中时间跟我们现在时间,现在人讲的有时差,时差很大。现在大家对时差的观念比较容易理解,不但定中时差不相同,梦中的时差也不一样。作梦的时间很短,他在梦中已经过了好几年了,可见那个定中的时差跟我们现在一定很大的距离。所以他能在三七日中,也有的经上讲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就把这部经讲圆满了。
  这一部经分量多少呢?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佛说了这部经,这部经集结起来之後,大龙菩萨就把这部经收到龙宫里面去收藏,龙树菩萨曾经见过。龙树菩萨回来这个世间来告诉我们,全部的《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是算这个经上文字的数量。我们中国的算法是一个字一个字算,像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就是这部书五千字这样算法的。印度不是算字数,它是算句子,四句叫一偈,以这个为单位。这个句子长短不论,四句是一个单位叫一偈,以这个来计算,多少偈呢?十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我们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假设我们把它磨成粉,那个微尘一粒一粒的微尘,那一个微尘是一个偈,三千大千世界都把它磨成微尘,诸位想想这个分量多少?太大太大了。
  品类呢?是一试天下微尘品,一试天下?用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太阳系,整个太阳系里面的星球把它磨成细粉,那多少粒细粉就多少品。释迦牟尼佛用多少时间来说?三七日中,这个我们讲很难相信,但是讲到时差你就明白了,你就觉得这个可能了。特别是大经《华严》上讲的: 念即圆融 ,念即圆融就是讲时差很大,一念在我们这个地方一念,在它那个地方是无量劫,在我们这个地方是无量劫,可能在它那个地方就是一念,这就是说明这个时差很大的。为什麽有这个差别?因为时间不是定法。我们在唯识里面所读到的,时间跟空间都不是定法,它排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它纯属於抽象的概念,它没有事实,因此长短就不定了。
  所以《华严》是最初所说,说了之後,那只有法身大士得力,中下根人如聋如盲,聋是听不见,盲是看不见。这个中下根人不是我们凡夫,是指权教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他们都如聋如盲,他们看不见。但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了,不但是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还有六道凡夫,还有鬼神众在里面,那他们是怎麽回事情?他们怎麽叁与的呢?诸位要知道,那些人都是法身大士化身的,不是真的凡夫。我们在那里看到很多鬼王,那不是的,都是法身大士在饿鬼道、在畜生道示现的身分教化众生;实际上他是法身大士,他是大菩萨,所以佛讲《华严经》他都叁与,是这麽回事情。那麽这是整个的把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全盘托出来。那麽再一看,这个中下根性不得利益,不见不闻,所以佛再出定把这个摊子收起来,为什麽?众生不识货。
  第二是阿含时:次十二年说,释迦牟尼佛出定之後,到鹿野苑看这五个,他家里面派来的,陪他来修行的这五个人,他把这五个召集起来,为他们讲经说法。这五个人根性都很利,听了之後很欢喜就发心出家,跟释迦牟尼佛从这儿出家了,在鹿野苑里面就成立了最早的僧团,五个比丘;释迦牟尼佛这一个老师带五个学生,佛教就从这儿创教了,这六个人起家了。这就是讲阿含,阿含是梵语,它的意思对法、对机说法,这样才能够帮助人。你是小乘根机就跟你说小乘法,你是大乘根机就跟你说大乘法,说的一定要适合你的程度。就像办学校一样,虽然你是拿到博士学位,一切都通达了,今天你遇到的对象是六、七岁的小孩,怎麽办?只好办幼稚园了。所以说是看众生是什麽样的程度,看他是有什麽样的需要,用这个善巧方便去教导他、去培养他。所以这个教学十二年,这十二年就像是佛教的小学,所以我们以後称它为小乘。
  这十二年的培养有了相当的基础,再进入第二阶段: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学,次八年说,佛说方等讲了八年。方等里面的内容就很丰富了,广演四教,这天台家所说的藏、通、别、圆,这个教理统统都讲,均被众机,看众生不同的根性就跟他说不同的法门,法门就无量了。我们这一部经《无量寿经》,佛在方等的时候就开始说了。
  第四般若时,次二十二年说。诸位要记住,世尊当年在世说法,总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差不多占一半,这好比是佛教的大学,是释迦牟尼佛一代史教的中心,就是讲般若。这一部分的经典,中国翻译的很丰富,《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在我们中文大藏经里面,部头最大的就是《大般若经》,它有六百卷,经典太大,读诵、受持就很难,现在我们还常常看到有念《华严经》的,念《大般若经》的没听说过。
  《华严经》八十卷,一天念八卷,十天才能念完一部。所以六百卷大般若没人敢念,愈是往後去,对这些大的大部经典,读诵的人就愈来愈少了。那麽在中国流通最普遍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古大德把这一卷抽出来单独流通,就因为这一卷是六百卷的精华,六百卷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把它提出来单独流通,也就是说你没有能力去读全经,读这一卷就可以了,依照这一卷修行,等於受持六百卷的大般若。
  这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简单,不喜欢噜嗦,不喜欢麻烦,都是抓到最重要的纲领。那麽比《金刚经》更精要的还有一卷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个分量比《金刚般若》就更少了,二百六十个字,可以说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的纲要。因此这一卷经流通的最广了,不管学那一宗,那一个法门,几乎每天课诵里头没有不念《般若心经》的。你要问为什麽要选《般若心经》?因为般若是世尊一代史教里面的中心。我们修念佛法门,我们念佛功夫为什麽不得力,就是没有般若的基础,如果有般若的基础,我们一定就发菩提心了,念佛法门的修学纲领八个字: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菩提是觉悟,发菩提心你要有觉悟的心,般若就是觉悟的心。所以我们没有般若,心是迷不是觉,菩提心发不起来!这念佛功夫不得力,烦恼断不了,妄想除不掉。那麽由此可知,叁惮离不开般若,学教离不开般若,念佛同样也离不开般若。再说的明白一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那一桩事情都离不开般若。懂得般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持,处世待人接物,都叫菩萨心,都是在修般若波罗蜜,穿衣吃饭也是,待人接物也是,没有一样不是。
  没有般若呢!那有什麽呢?就烦恼、就妄想,般若是烦恼、妄想的反面,没有般若就生烦恼、就生妄想,可见般若重要。这一句佛号确确实实是无上的般若,我在讲《心经》的时候跟大家介绍过,《心经》後面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我给这几句话总归接到就是阿弭陀佛,这个的确没错。可是人不懂啊!为什麽这一句阿弭陀佛是甚深般若?为什麽这一句阿弭陀佛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呢?你要通达般若你就明白了。我们今天不通达、不明 ,不明 如果能老实念,也行!那就古人讲的暗合道妙。老实念,行!念久了他得定、他开悟,他能够入这个境界。由此可知,我们既不明 又不老实,所以念的没效,念的那麽久了,都还没有感应,都还没有消息,我们的过失就犯在此地,所以反而不如老太婆。老太婆虽然她不知道,但是她老实,老实也能成功,老实非常可贵,暗合道妙,那麽这是般若,我们应当要重视。最近有些同修要求把《金刚经》讲一遍,我想想也有道理,帮助大家发菩提心,帮助大家认识这一句阿弭陀佛名号就是甚深般若。
  最後第五个时期:法华涅 时,这个也是讲了八年,《法华》讲了八年。《大涅经》是一日一夜,就是释迦牟佛灭度的前一天所说的,也可以说是世尊对後代弟子的遗嘱,这就是现在所翻的四十卷《大涅 经》,是世尊一日一夜所说的。《法华》实在讲,又汇归到《华严》去了,《法华》的教义跟《华严》无二无别,这就还原了,这好比是佛学的研究所。所以我们中国古大德称佛经都称《华严》、《法华》这两部经,经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这是大致上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分为这五个时期,这是古德所判的。
  说此法时在第三方等时,我们要问无量寿经是什麽时候说的?是世尊在方等时候说的,方等就好比这个课程是要列在中学,是奠定小学基础之後,佛就给我们说这个经,这就是说明了大乘佛法一定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这才能成功。小乘佛法在隋末唐初兴盛了一个时期,但是那个时期不长,在中国有成实宗、俱舍宗。我们现在讲佛讲十个宗派,这二个宗派是属於小乘,没多久就衰灭了,以後再就没有小乘了。但是小乘的经典,我们中文所翻译的可以说是相当的完备,以我们现在《大藏经》里面小乘经,小乘的经、律、论跟南传巴利文的经典作一个比较,巴利文经典只比我们多大概五十几部,可见得我们翻的很完全。
  为什麽小乘会衰呢?诸位要知道,中国过去学佛的,出家的这些法师都念过孔、孟的书,都有儒家的弟子。从前出家要经过考试的,那个考试的科目跟世间的进士差不多,进士及第就像国家高考一样,要高考及格;那个时候的考试,国家考试考进士是考儒家,以孔孟学说为主。
  所以出家的出家人都有儒学的底子,有道家的基础,都念过老庄,读过孔孟,有这个基础,这基础实实在在讲比小乘佛法还要好。因为儒家、道家的思想非常接近大乘,有一些思想是超过小乘法的,所以有这样的基础就是中国是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所以小乘在中国没有办法兴起来,道理在此地。可是在现代这个阶段就坏了,为什麽呢?儒家、道家东西不多了,小乘又瞧不起,一下就想入大乘,就像盖房子一样,底下两层我不要,我要盖第三层,这是搞空中楼阁。我们这一个时代,你看修行的人很多,修行环境比从前好,典籍非常丰富,很容易得到而成就没有,原因在这个地方,我们把基础毁掉。所以在大乘法搞空中楼阁的时候,这是一生费尽了心力都不能够完成。真是要想学佛,要念佛求生净土是例外。如果要想弘法利生,要不从小乘境下手,一定要从儒家:四书、五经、道家老子、庄子,先秦诸子去下手,从这个地方奠定根基,再入大乘没问题。如果说把这种都舍掉了,大乘上想有成就,那是非常难的事情,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於一时也。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一桩事,我们从流传下来的《无量寿经》原本,这个原本是翻译本,从历代翻经目录里面来观察,这个我们从後面会讲到。《无量寿经》在中国总共有十二次翻译,译本其中有七种失传,现在还保存着五种,这五种都收在大藏经里面。这五种我们细细去作比较,里面的出入很大,所以古德判定原本绝不是一种,如果原本是一种,五个人翻的内容总是大同小异,不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它出入太大了。有一些经文这个经上有,那个经上没有,痕迹都找不到。这样判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一定是讲过很多遍,每一遍讲的不一样,所以集结的本子就不相同。这是证明佛当年在世,这一部经是多次宣讲,不同於其他的经。
  其他的经,实在的讲世尊都是讲一遍,没有重覆讲第二遍,唯独《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多次宣讲就很特殊,换一句话说,很重要!要不是很重要,为什麽要讲很多遍。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启示,晓得这一部经是世尊在这一个世间度化众生一个主要的法门。因为多次宣说就不能把它列在某一时,换一句话说,每一个时候世尊都说过,你像第一个华严时,华严到最後,善才童子五十三叁,叁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菩萨行愿品》,末後那一卷就是《无量寿经》,就是《阿弭陀经》。不但文殊、普贤求生净土,还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全体,统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要想一想这一个状况,再想一想这个样子,华藏世界的导师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大弟子,是毗卢遮那佛的传人。这两个人把他所有的学生都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毗卢遮那佛看起来,这成什麽话!毗卢遮那佛没发脾气,没有说话,换句话说,默许了,完全同意了,你从这个景观去观察,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你才能体会的到。如果我们像这里两个道场,那个道场的那些徒弟,把人统统都带到这里来,那他不气坏了,就像这个样子。文殊、普贤把毗卢遮那佛的学生全部带到极乐世界去了,诸位从这个地方去想,由此可知毗卢遮那佛赞成,没错啊!不但不怪他,还赞叹他。什麽原因呢?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是快啊!诸佛如来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大家早一天成佛,并不希望你耽误时间。这说明在华严世界成佛需要一段长时间,到极乐世界里成佛时间缩短了,到那个地方去是正确的,是对的,没有错的。我们读华严要能够看到这个事实,看到这个境界,才能够体会到西方世界,经上讲的依正庄严这四个字,其他经上依正庄严不是这个意思,不是一个讲法,这是讲世尊说法的时期。
  下面呢?判教,教就是教课书。这个教课书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它,应该如何去办别?怎样来接受、来修学?判教,古德有记载的有十八家。从晋到唐,但是後来都不传了,传下来现在只有天台跟贤首两家。实在讲这十八家以这两家判教最具体、最圆满,值得後人采纳。那麽其他人所判的,不及这两家圆满,所以就不传了。
  天台立四教就是藏、通、别、圆。所以它不叫小教,叫藏教,因为小乘里面它具足经、律、论三藏;它三藏完备所以称它作藏,不称它作小。但是贤首宗就叫小乘,贤首的小乘就是天台的藏教。天台的通教,通是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也就是大乘的开始。所以在显首家列的是大乘始教,大乘开始,这个就是天台家的通教。天台的别教,别是不同於小乘,换句话说,这里面的教义没有小乘的,纯粹是大乘的。那麽在贤首宗立的就是终教,就是大乘有开始、有结束,就是有前半、有後半,後半部这个大乘就是属於别教,里面没有小乘的教义。天台的圆教在贤首把它分作两类,有顿有圆,但顿教跟圆教在天台都在圆教里面。贤首把它分成两类,顿是讲的顿超,没有阶级、没有次第。像我们念佛这个法门就是属於顿教,这个没有次第的。圆教是圆满的,换一句话说,大、小乘教理说统统俱足。渐、顿教理也俱足,这个是圆融、圆满。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这十八家每一个人对判教看法不一样,如果说到渐教跟顿教,这是大家都有共识。
  所以 净影疏 曰,这个净影是隋朝的惠远法师,跟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法名完全相同,两个字都一样,都叫惠远。所以在历史上,称作小惠远、大惠远。我们净宗初祖东晋时候的惠远大师称大惠远,这是小惠远,隋朝时候人,隋唐时候。这个疏就是《无量寿经》的译疏,在台湾很流行,惠远大师的《无量寿经》译疏,可是诸位要记住,这个惠远是小惠远,不是卢山的惠远。 今此经者,为根熟人顿教法门。 ,它这个疏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所说的这个经就是《无量寿经》。这个《无量寿经》是根熟人顿教法门,什麽叫根熟?前面说的很多了,诸位一定要记住,真正相信,决定不怀疑,有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想见阿弭陀佛,这样的人就根熟了,就是根熟的人。遇到这个法门,半信半疑不想往生,那根没熟,那个没有熟。根熟就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往生就成佛了,所以这是顿教法门。
  云何知顿,顿是顿超,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於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
  这部经里面的教学正是为了凡夫,凡夫怕六道轮回,畏惧生死太苦了,想脱离六道轮回,想了生死,专门对这种人,真有这样的心就可以接受这个法门。所以佛教导你发心,发什麽心?发求生净土的心,这个求生净土的心。 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说的就是无上菩提心,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世界真正放下,一心一意就想见阿弭陀佛,叫你发这个心,生於净土。所以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行三个条件,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样的人就决定得生。所以它不必经过小乘,不必经过等次,不必,所以它是顿教。何况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神通、道力、智慧乃至容貌、身体、寿量跟佛完全相等,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里面最特殊的。十方世界那个依正庄严是不平等的,西方世界是平等的,为什麽会平等?这是阿弭陀佛的愿力,所以它真正是,不但是顿教,顿中之顿。
  大佑判小本曰,大佑是元朝时候的人,他有一个着作流传在世间,在台湾也能看得见, 阿弭陀佛圆中钞 。这个里面说:「渐顿分之,此属顿教」,可见把净宗看作顿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所以它绝对不是渐教,不是按着次序来修,这个真的是一步登天,一生成佛,不要经第二生,一生成究竟圆满的佛果。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为顿教所摄。这在我们中国古来的大德,判这个《弭陀经》跟《无量寿经》,大本是《无量寿经》,小本是《阿弭陀佛经》,几乎大家的看法都是一致的,这是属於顿教。那麽黄念祖老居士引用古德的说法,这个法门 顿中之顿,圆中之圆。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