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5:33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生命的觉醒 》

化解烦恼,走向菩提(8)

子女觉得,父母生下我就是有义务养育自己,而长大成人后要怎样行事是个人的事,跟父母无关。这种思维将血浓于水的亲密情感慢慢忽略,最后彼此关系愈来愈遥远。如果连父母和儿女、先生与太太之间都没有共同话题可以沟通,这种疏离感不断扩展,到最后,人人没有知心朋友,无法将内在的想法讲出来分享或分担——想想看,表面上虽然处于热闹的人群之中,但内心会多么孤单痛苦,又怎会快乐呢?

在经典里,佛陀常常教导我们:决定福报功德的大小,不在于外相上所做之事的体积,而在内在心量能力的强弱。所以,一旦你学会赞美别人,而可以与别人分享生命中美好的部分,包括一切快乐、平安、幸福等等,你的心就会慢慢解开了。例如,父母学会跟儿女分享时,亲子之间就有缘可以沟通,彼此都会变得很快乐。这种正向的互动模式渐渐扩大,一个老板可以将心灵的感受、收获与员工分享,员工也可以开放心灵和同事、老板同乐,这个公司就会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之中茁壮成长。

这样的心态培养增长,便可以将我们的慈悲心延伸到六道众生。六道中的每个众生都和我们一样,希望得到的是平安,心灵上、肉体上没有受到伤害,能够幸福快乐。如果这些福报是大家共同想要的,那我们就将自己的快乐、福报以及一切的功德回向给众生,与众生分享。

找回迷失的“心”

要有足够反观自心的能力。我们总以为了解别人比了解自己来得辛苦,其实一个人最不容易了解的是自己。

我们想想看:用手触摸得到的脸、鼻子、眼睛,要靠模糊的镜子所反射出来的影像告诉自己——“你长得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连自己的外在形貌都需要靠镜子的反射帮助才能看见,那么内在无形却主导我们行为思想的自我意识,或一般人所说的“心”,当然更须反观照见,才能对变化快速的人性有所理解,进而导向正面的发展,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快乐、更美好。

对于“心”这个名词可以有多种解释。就佛教来说,所谓的心,并非只是人类拥有,还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所有众生,亦即整个浩瀚宇宙中的有情众生都有心灵。佛陀在许多佛经中都曾说:“众生本即佛,然因客尘染,垢净即真佛。”只要是六道众生,都拥有最可贵的佛性,也都有成佛的一天。目前我们无法提升所有众生的心灵,只能先从提升人类的心灵境界开始做起。

人心原本应该是良善的,却被像客尘一样的障碍(也就是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等烦恼)所障蔽。这些烦恼是如何产生的呢?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也就是心灵)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外境相接触,而产生种种好与不好的分别。这样的分别一直循环,再加上自己的执著,使得原本纯洁的心开始产生两种情绪出来:一种是好,一种是坏。好坏的分别,并不是有真实的好坏,而是来自主观的认定。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