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5:33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生命的觉醒 》

化解烦恼,走向菩提(9)

佛教而言,心的状态不只一种,简单地可分为善念、恶念以及无记三种。我们的语言、身体动作,最关键的还是心灵,与外在相接触时,主意识下的判断,如果是遵照佛陀所教导的十善(或简单地说,与佛陀所讲的“诸恶莫作”,也就是不要伤害到其他任何生命体的想法相互关联)时,便是“善”念;反之,若是与“恶”相关联,就称为“不善”的念,即“恶”念。一般无好坏分别的思维,称为“无记”。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都有可能处在无记的状态。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准备上班等等例行事务,我们日复一日重复地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从来没有思考过是好或是坏,只是该做便去做;又或是在没有特别的目的下,随意闲聊或做事情的心念,都可以称之为“无记”。当然,有时心也可能是三种思维两两混合或同时存在而造作。

平常我们总认为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人对心的认识,本身就是矛盾、模糊不清的。当我们实际去寻找“心”时,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它;可是一旦执著起来,它便主导着我们整个身体、语言。而我们纯洁的善念大部分时间都被“自我的执著”所遮掩了,需要长时间用强迫的方式使它从内在散发出来。所以,对于被自我所主导的身口意,如果不时时加以明察,往往会被我执所欺骗。例如,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某种理念是为了他人或其他众生着想,也符合佛陀的教义,可是因为付诸行动的过程中没有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在,往往变成为了达到自己世俗的私欲而做,造作了不如法的行为而尚不自觉。人心愈往自己的利益发展时,就愈不易行善;心里愈为他人着想时,超越自我以后,人心的本善就较容易产生出来。但,往往我们的心会产生伤害别人的念头和行为,这些念头和行为就是所谓的恶,这也是我们所要提升的地方。对于无记的状态,我们当然希望让它成为善的念头,但重点还是在拿捏住恶的部分。

你有没有反省自己:是否已经做到身为一个人该尽的职责?就佛教徒而言,在做一个好的佛教徒之前,要先做一个好人;不能做一个好人,讲太多宗教上的大道理也没用。现代这种佛教徒实在太多了,道理说得很多,反观自己的时间却愈来愈少。我们很少有机会反过来观察自己的生活,到底在做些什么,自己的心态是否有所改变。身为一个宗教传播者、社会教育者,或是社会关心者,不管是法师还是老师、教授,应该重视确确实实地观察自己。

常常观察自己的心,就有办法改变不好的习性,使心灵中沉沦的部分往上提升。仔细观察后,对我们比较实用的只能是:我们不喜欢别人怎么对待我们,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别人;我们喜欢别人怎么对待我们,就这样去对待别人。这必须先有爱心,而爱心不能只停留在心里,要付诸行动。善良的心就像肥沃的土地,如果你不去种植农作物,它会长出茂盛的杂草;善良的心要付诸行动,才能让自己和别人受益。如果没有以智能付诸行动,一段时间后,善良的心也会被你的主观意识所湮灭,长出杂草来,这时你的爱心都变成了伤害。

所以,有足够的爱心,更要有足够的智慧来付诸行动。很多成功的父母教育孩子,除了物质跟学问以外,他们还落实善的教育,绝不只是爱的教育。要提升人的心灵,必须知道用爱的教育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用善的教育来导正他们,如此,他们才会拥有分辨善恶的能力。

烦恼即菩提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