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00:52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

22.随师学禅(1)

一、旧时行履处

第一次见到净慧老和尚,是在柏林禅寺普光明殿前。

我和几位朋友跟随熙熙攘攘的人群游览柏林禅寺,看过赵州和尚塔,来到普光明殿前。这时,有人说,净慧法师来了。

引颈望去,一位长者,白净面皮,身着僧衣,一脸慈祥,从远处走过来。他的目光久远,他凝眸的世界,似乎与我们这些匆匆过客并不相关。见他走近,我和同行者一起双手合掌。他也微笑着合掌还礼。

有人要与他握手,老和尚停下脚步,微笑着和想握手的人们一一握手。握手者掏出名片递上,有人介绍与老和尚握手者的官衔、身份。

与老和尚淡然的微笑相比,世人所孜孜以求的用职务大小或钞票厚度来证明的浮名,其实是一种累赘。那些称谓,那些浮名,在老和尚眼里,是远离了生命实相的过眼云烟、镜花水月,不过是一种临时的现象、一个稍瞬即逝的名词而已。

握手已毕,净慧法师依然合掌:“阿弥陀佛,请各位到后面随喜吧。”

言罢,悠然自在的他,垂下长袖,飘然而去。

望之俨然,即之却温。

十余年来,净慧法师和他倡导的生活禅,在国内佛教界影响甚巨。凡是参学生活禅的人,总想对净慧法师多了解一些。

1934年,一个冬日。一个一岁多的婴儿被抱进湖北新洲汪集镇仙姑庙。

“哇——哇——”婴儿响亮的啼哭声,打破山门的寂静。当家的比丘尼海善法师从来人手中接过婴儿。仔细审视,她发现,这孩子虽然面色焦黄,四肢细瘦,但深陷在前额下的两只眼睛却虎虎有生气。她脸上不由地露出几分欣喜。侍立在旁的孩子父亲,见此情景,长长吁出了一口气。

这襁褓中的婴儿,就是后来的净慧法师。

因为家贫,他一岁六个月时便被父母送进庙里。

汪集镇仙姑庙是乡下小庙,管庙的海善、仁德二尼师原本也是穷苦人,她们心地非常善良,为这个婴儿起名“如意”,盼望他一生万事如意。

春去秋来,小如意渐渐长大。庙里做法事,他在外面听,早晚烧香也能上前帮个忙。

1948年,十五岁的如意前往武昌普渡寺,求受沙弥戒,得法名“净慧”,从此开始正规的寺院生活。

1951年初,听说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驻锡的广东云门山大觉寺开坛授比丘戒,净慧法师兴奋不已。能在虚云老和尚门下受戒,该是多么荣幸!

怀着无限憧憬,十八岁的净慧法师不远千里前去求戒。

虚云老和尚没有马上答应传戒之事,他给了净慧法师一把锄头、六斤花生种子和一亩荒地,让他先去种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之后,虚云老和尚发现净慧法师是个好苗子,终于答应,让他在云门寺受比丘戒。

1952年,净慧法师成为虚云老和尚法嗣,老和尚为他起法名“妙宗”。虚云老和尚教导他:“人生在世,无论士农工商,欲求不虚生浪死作一有用人物,首要立志高尚。盖志高则趋向上,人格自高;志卑则趋向下,人格自卑。”

受戒后,净慧法师有幸随侍巾瓶,为虚云老和尚作侍者,其后在寺院里任副寺、监院等职,并接传虚云老和尚的法脉。师从虚云老和尚之后,净慧法师对于老人的言教事迹,有所留心。

1956年9月,中国佛学院在北京成立,虚云老和尚鼓励净慧法师前往报考。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