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1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神一样的男人——王阳明 》

第一节:举人算什么?小意思!

逃婚归来,携妻返乡,王阳明的生活总算回归正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古人最重要的两个奋斗目标。王阳明下一个人生计划就是征服科举。这段时间,两件事的发生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是归途中,王阳明拜访了当时着名的学者娄谅娄一斋。两人的会晤及亲切交谈,使得王阳明明白了一个显而易见、却又当局者迷的核心问题:成圣不是动动嘴巴就可以的,不动脑子不动手就想成圣,显然就是白日做梦! 
    再就是王阳明的“护身符”—爷爷王天叙的逝世,这让王阳明仿佛一夜之间长大。成长的历程中,悲痛和打击的力量是巨大的。爷爷的离去使王阳明坚定了奋斗的信念,给了他强大的精神动力。成圣的道路上,王阳明永不止步! 
    于是,王阳明和家中的四个叔叔(其实大家年纪都差不多,只是辈分不同罢了)开始准备科举考试。复习备考的日子艰苦又漫长,叔叔们经常聚在一起吟诗作对,花前酒下。但王阳明却淡定无比,每天的生活除了吃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对于王阳明来说,科举不仅仅是父辈的希望,更是进身成圣的一种尝试。古代圣贤们留下的智慧,其实就体现在别人眼中的考试教材里。王阳明认真学习着四书五经中的圣人智慧,并身体力行,将圣人的见解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单纯依靠这些智慧来应付考试。可以说,王阳明最终能成为儒家的圣贤,与这段时间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 
  除了学习圣人名着外,王阳明依然没有放下自己的课余爱好,兵书依旧在读,武功依旧在练,每天的生活充实无比,异常忙碌。叔叔们看着王阳明的举动,丝毫没有觉得羞愧。他们只是认为这孩子毫无人生乐趣可言,一点享乐放松的心态都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王阳明呢,基本上也不和他们计较,其实是懒得答理。他哪里有闲工夫和他们耍嘴皮子啊,所有工夫全都看书去了。他告诉他的这些战友,以前我是散漫得很,但现在不一样了。我要成圣!如今的我,早已不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小屁孩儿了。 
    说到做到!科举对于别人来说,只是混个文凭,积累晋升的资历;而王阳明哪里是单纯应付考试这么简单,人家可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不做到最好,绝不会善罢甘休。差距自然就体现在这成绩之中。弘治五年(1492),浙江乡试中,刚刚年满二十岁的王阳明轻松中举,而几个叔叔全都打了酱油,灰头土脸地落榜而归。 
    二十岁能中举的年轻人虽然不算是绝世的天才,但也比普通人快了很多。《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在乡试的坎上屡屡碰壁,直到中年方才考取,以致听闻高中的消息后就乐疯了。可见,乡试在那个时代是个不折不扣的坎,但王阳明二十岁就轻松过关,足以证明其实力了。 
    王阳明的中举,让一干一同复习的叔叔们颜面扫地。虽然背地里肯定心里不爽,但对于小侄子的这份毅力还是很钦佩的。自己玩的时候别人都在干什么,自己心里清楚。他们也看得出来,对于王阳明来说,小小乡试,根本不在话下。举人,轻松拿下! 
    可以说,王阳明科举之路的第一炮打得很响。他自己也欣喜得很,用春风得意来形容最为恰当。此刻,他的眼神早已飞向了京城,那里的会试、殿试才是他真正想迎接的挑战。举人算什么?小意思。状元?等着,我来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