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1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神一样的男人——王阳明 》

第二节:阳明格竹

在王阳明的漫长科举路上,还发生过一件有意思的事,这应该是他完婚以后、中举之前的事情,当时,他遇到了大儒娄一斋,在经过娄老师一晚上近乎洗脑式的灌输“格物致知”之后,我们的王阳明终于燃起了对朱子理学的兴趣,而二人谈话结尾点睛的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又让本应困倦的王阳明,像打了鸡血般亢奋。 
    “格物致知”,短短的四个字似乎已经为王阳明指明了通向圣人之路的方向。 
  其原因就在于,当时朱熹被视为神一般的存在,成功当选为儒教教主,并有千秋万代、一统儒教的趋势。到了明朝,朱熹虽然早不在人间了,他老人家却成功完成了学术垄断,其注释的《四书》成功当选大明科举考试唯一指定用书。一时间大明学界风传:信朱哥,不挂科;信朱哥,中状元。 
    朱哥说了,“理”这个东西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一草一木之中皆含至理。所以同学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格,善于格,格物格物,大彻大悟。 
    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性爱竹,在老家房前种了许多竹子,并将住处命名为“竹轩”。于是乎我们的王阳明就地取材,开始了他的格物事业。格物的路上他并不寂寞,因为还有一个姓钱的同志与他并肩作战。 
    格竹的方法很简单,两位小朋友每天相约竹轩七号翠竹下,简单问候之后就面对着竹子,默默地观察。但钱小朋友反映这样很容易睡着,王阳明就告诉他说要用眼看,用心格,竭尽全力地去格竹中的道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钱小朋友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王阳明进入角色了。 
    理想永远丰满,现实依旧骨感。刚过三天,钱小朋友便两眼发直,头脑发晕,进行不下去了,留下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回家疗伤去了。王阳明笑他没用,抱着“通往圣贤的路永远是孤独的”信念,继续着未竟的格竹事业。 
    可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终因用脑过度,头晕眼花,而不得不停止格物的伟大事业了。 
    而这场为期七天、轰轰烈烈的格物运动,史称“阳明格竹”。 
    没有人知道他在那七天里悟到了什么,后人们在讲起这件事的时候,也总习惯性地补充上“危险动作,未成年人请勿模仿”的注脚。格竹行动的失败让一心想成为圣贤的王阳明备感失落。一向自信的他,最后也无奈地叹了句“自委圣贤有分”,意思就是,自己不是当圣贤的那块料。 
    王阳明成圣的心动摇了。此后一阵,他像霜打了的茄子,而不是所格的“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子。 
    不过,格竹的失败却在王阳明心中埋下了怀疑的种子,在潜意识里默默孕育着阳明心学。 
 程朱理学所讲“格物致知”,是对于经验中的事物穷究其理;及至穷得多时,就会悟到世间万物共有共循的道理,用的是归纳的方法论。而王阳明想只通过格竹来窥理,则是想当然地认为“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想毕其功于一役。 
    朱子理学讲求“存天理,灭人欲”,所谓天理,即世间万物所具有的规律;而人欲,则是吾心。朱子理学将物理与吾心二元对立起来,认为理来自物内,要认识天理,就必须克制我们内心的欲望,限制自身的官感,忽视“吾心”。 
    而阳明所悟的“格物致知”,则是要用吾心的直觉去知情达意。真正的“吾心”就是这个统一的直觉。所有的学问道德都根植于这种直觉,以及因这种直觉所形成的情绪。王阳明认为,朱子理学只能寻找到间接知识间接经验,而这是没有终极意义的。所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大方向错了,南辕北辙,工夫越深错误越重,类似格竹。 
    再退一步说,就算当初钱同学和王同学格竹成功了,又怎么能保证二者格同一竹所得之理就相同呢。用莎翁的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后来,王阳明“翻”朱子学的案,问心无愧地说: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说的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本想格物却未料被物格,成圣路受挫后,他只得走上功名路,“随世就辞章之学”,反过头来取现世名利荣华。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