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0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神一样的男人——王阳明 》

第一节:新官上任三把火

春去秋来,转眼间王阳明的贬谪期已经过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在刘瑾的带领下,朝中官宦势力持续对文官集团施压,不过除了几次小纠纷以外,并没有挑起什么大的政治事端。王阳明远离中央,与世隔绝,以为朝廷把他忘了。没想到这时候,吏部下了一道文书到贵州,任命王阳明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阳明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
    正德四年(1509)年底,王阳明在龙场憋屈了两年之后,踏上了前往庐陵县上任的东归之路。他乘着小船,哼着小曲,伴着两岸猿声,感觉生活是如此美妙。
    经过多年的磨炼,就像是武侠电影里的习武者,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此时王阳明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东方不败。他已经养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学会了用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两年的时间,王阳明在贵州这块蛮荒之地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劳动改造。他已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毫无畏惧地大声唱道:“向前进,向前进!”
    吉安是个诡异的地方。首先,这里是明星工场,被称做“文章节义之邦”。在两宋时期,这里成就过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和周必大这样家喻户晓的SuperStar。明成祖时期初建内阁,使用了七名翰林官来参与政务,这七人中竟然有五人出自江西,五人中又有三人是吉安府人。不仅官场如此,考场也是如此。永乐二年(1404)的科举考试,考取一甲进士状元、榜眼和探花,还有二甲进士的前四名,这七人竟然都是吉安府人。当时南北两京有这么一句民谚:“翰林多吉水,朝上半江西。”可见吉安的文化底蕴之深,人才济济。在当时的天下读书人中,只要你是吉安籍的,走到哪儿都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但吉安有一个最令地方官员头痛的严重问题,那就是“民风好讼”。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年代,可以说老百姓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跟人打官司。曾经有官员想亲手改变这个头痛的状况,于是严治吉安府的“讼风”,但当地人直接越级上访,一状把这家伙告到下狱而死。
    古代中国社会以礼乐教化为治,老百姓不管大事小事都往官府告这叫什么事啊。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面可谓是伤透脑筋,出台过一套似乎无懈可击的措施。这些规定如下:
    首先,地方要安定,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全民素质,让大家都知法懂法。因此,需要特别注重对地方民众的教化工作。各地都要建立学校,义务教育从娃娃抓起。
    其次,各地建立申明亭和旌善亭。对于那些在地方上偷盗、斗殴,祸害社会的人,就在申明亭贴一张大字报,还要贴上他的大头贴,告诉大家,这就是捣乱的下场。不光要惩罚坏人,还要表扬好人。对于那些热心于公益事业,经常学好人做好事的,应该在当地的旌善亭张榜予以表扬,每人贴一朵小红花,评为感动××十大人物。
    另外,各地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举行一个“乡饮酒礼”活动,让大家知道尊老爱幼,政府也能顺便进行一次法制宣传。
    最后,各地地方官员还会挑选民间具有威信和德行的老头,每里都安排一个,称做“里老”,也称做“方巾御史”,专门处理乡人邻里的民事纠纷案件。什么离婚啊、欠钱不还啊之类的鸡毛蒜皮的事,别拿来烦政府。对那些不服裁决的人,里老直接打他(她)屁股。民事诉讼必须经过里老的裁决,不许越级直接告向官府,否则不但不予受理,还要挨板子。
    王阳明觉得太祖这套治理之法最靠谱儿,他也懒得自己创新,干脆全部照搬,坚决地贯彻和实施。可是要想让人们重新恢复到洪武时期的制度,恐怕得费一番周折。必须因地制宜,所谓打蛇打七寸,吉安这样的“文章节义”之邦的七寸,就在它的文章和节义。而且要打出温柔的一拳,以教化为本,不能滥施威刑。当然,王阳明是极其自信的,对于此次的职责已有一个大致的想法。
    正德五年(1510),王阳明到达了吉安府庐陵县。想治好江西,就要先治好吉安;想治好吉安,就要先治好庐陵。王阳明到此地后,先向吉安府和江西布政使司写了一份报告书,要求免除镇守中官强加于当地老百姓的不合理负担。
 在中国的地方政治制度史上盛开过一朵奇葩,那就是镇守中官。明朝从永乐年间(1403—1424)就开始向边境派遣宦官,叫做“镇守内官”或“镇守中官”。到了洪熙、宣德年间(1425—1435),镇守中官的地盘扩大到了内地,而且地位还在巡抚文官和镇守武官之上。他们就是具有官方身份的土财主,搜刮了民脂民膏再进贡给皇帝。
    到了正德年间(1506—1521),镇守中官开始泛滥成灾,其数量猛增。地方的镇守中官和地痞流氓结为同盟,扮演古惑仔,到处征收保护费。他们的恶行在地方上引起了极大的骚动。
    吉安府、庐陵县也都深受其害。王阳明上任后发现有一则公文,一个镇守在江西等处、名叫王某的太监实在是太贱,让庐陵县所有的里长和粮长在本县收买葛布上贡。凡是生产葛布的县,必须在葛布上市的时候抓紧时间采办,如是不产葛布的县,那就得根据原先田赋的多少,增加上交的买布银两。
    庐陵是大县,又不生产葛布,只能很倒霉地被摊派了一百多两银子。结果全县上下群情激愤,大家都不愿意交这个冤枉钱。因此官府的摊派难以推行下去,按当时的法律规定,必须由粮长做这个冤大头。
    陈江等人做个粮长不容易,正德三年到正德五年(1508—1510),年年得交一百多两银子,而且交了钱不行,布还得照买。陈江等人实在是交不起这钱,于是这几位粮长和里长被行政拘留在县衙门了。王阳明还没有来得及处理这件事,没想到府衙又派人来催款,要求庐陵县买布上贡。
    王阳明头大啊,光一个庐陵县,每年不仅被强加了一百多两银子的买葛布费,还加了买杉料、木炭、楠木和牲口这些东西的费用。本来一年就要交三千四百多两税款,现在加上这些乱七八糟的摊派费,直接涨到原来的三倍,这还不包括接待政府官员的费用。这日子还让不让人过了!照这样下去,老百姓活不下去就得造反,人被逼急了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听说河北等地已经发生了民变,赣南、川东等地的老百姓也不堪重负,揭竿而起。难道朝廷要逼着庐陵县人民也起来造反吗?
    果然,坏事想什么就来什么。王阳明这天正在县衙办公呢,突然就听见办公室外面呼天抢地,哭爹叫娘的。原来是一千多乡民冲击县政府,大家群情激愤,想要面见新任的知县,讨个公道。王阳明赶紧随衙役出来,只听见乡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最后才明白,他们是想要王阳明替他们做主,减免那些强加的摊派。
王阳明原先本想给上司打报告,请求放宽加派的期限。但现在眼前这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乡民,让他心里顿生同情,放宽时限的话也说不出口。想到这些无辜的乡民,想到在朝廷把持朝政的刘瑾,想到那些搜刮民脂民膏、飞扬跋扈的镇守中官,他顿时怒火中烧,心情特别激动。
    王阳明挥了挥手,乡亲们都安静下来等着他的回话。王阳明原本想说些安慰的话,却不由自主地变成了担保的承诺:“父老乡亲们,我也是刚刚到任,还不太了解你们的苦衷。但是加派这件事的原委我是清楚的。我一定会尽到责任,为你们申告上级,给你们全部免掉。”
    老百姓一听,又惊又喜,本来他们没有指望能彻底解决,只是希望这个新来的知县能帮他们说说话,减少一点儿加派;没想到这个新知县这么厉害,直接就要帮他们彻底解决难题。大家半信半疑地散去。几天后,公文果然发下来了,加派的银子竟然真的一概免除,庐陵县上下,顿时一片欢腾。
    王阳明这次确实有点意气用事,但他还是老样子,看什么不顺眼都要管一管。布政司和吉安府对这位贬谪三年的新知县也显得特别宽容,就连当时的江西镇守中官也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概这些上司们都知道,这位王某不是省油的灯,就随他去吧。
    王阳明接到府衙的批文后也松了一口气。这件事竟然被自己办成了,也算是对全县百姓们有一个交代。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别人都是先烧百姓,这新知县倒好,直接烧了自己的上司。这个举动赢得了百姓的好感和信任。他们早就听说这个知县不仅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还不怕得罪权贵,是京城来的的名人,看来果然名不虚传。但是王阳明突施冷箭,紧接着第二把火就烧向了那些没事做就喜欢打官司的人。
    这一天,王阳明下班回家,一群乡民在路边哭爹叫娘地喊冤。王阳明不知道怎么回事,同情心又泛滥起来。没想到这下可好,一共才万余人的庐陵县,竟然有上千人来送状子。等到一看状子,王阳明顿时无语,你当这告状是生活的娱乐节目,什么张三偷了李四的一个鸡蛋,王五多吃了赵六一口剩饭,你们当我是包青天啊,什么都交给我处理!
有了这次教训之后,王阳明也学聪明了,再也不轻易就受理状子。但是这些乡民得寸进尺,知县不受理,他们就逐级往上递状子。有的状子官府看了都懒得受理,乡民直接自行解决,抄起家伙互相就干上了,弄得官府一点辙也没有。
    于是王阳明在处理镇守中官胡乱摊派的事后,便开始着手整治这些吃饱了撑的乱民。身在其位必谋其政,王阳明要想管理好庐陵县,对这个诉讼风的整治是不可避免的。王阳明觉得这把火必须得烧,但是要换个烧法,要用小火慢炖,一点一点,逐步搞定。
    在经过和同僚以及民意代表的谈话商议后,王阳明小心翼翼地点了这第二把火。通过之前的免除加派,王阳明已经在民间赚到了一些形象分,于是当地的百姓也不与他为难,能体谅他的苦衷。但当地人拿告状当饭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王阳明必须得拿出一套能够征服他们的管理措施。
    首先,王阳明恢复了名存实亡的旌善亭和申明亭,让里老再次担当起教化乡民的重任,并要求家长都教育好自己家的小孩子。
    然后,为了强化治安,王阳明加强了明初建立的里甲制度,在县城内以十户为一甲,在乡村则以村为单位。他要求邻居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凡遇到盗贼,大家要一群上去打他一个。这些都为后来他在南安、赣南推行保甲制度奠定了基础。
    民间传说火神爷就住在庐陵县,因为这里火灾特别多,半年间就有大大小小几十起火灾发生。王阳明认为火灾大多是因为夏秋之时天气干燥所致,而且庐陵县的房子大多是木质结构,房子都挤在一起,就像一堆干柴火,一点就着。为此,王阳明说服居民搬家,拓宽街道,家在街道边的都退后三尺,这样既可以起到防火带的作用,也便于紧急疏散。房子之间也要拓宽距离,还要大家筹钱修建防火墙。
    这些措施必然会暂时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王阳明也是软硬皆施,但是秉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不老实就等着穿小鞋吧。这些手段他十年前在江北录囚时就已经小试锋芒。
    经过六七个月的治理,王阳明终于压制了庐陵县的讼风,至少在他做知县期间没有再出现太多麻烦。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