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0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神一样的男人——王阳明 》

第五节:文坛论战的得与失

帝制时代的中国,文坛政坛不分家。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文学和政治“结姻”,成为了一对欢喜冤家。政治上的平步青云,需要文学上的深厚底蕴;但文学上的“唱反调”,却能让仕途一败涂地。从中唐韩退之到北宋王安石,从明初宋濂到清初纪晓岚,历朝历代,文学家向来是政坛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力量。
    当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陷入“瓶颈”之后,有识之士每每率先掀起的就是文学上、思想上的变革运动。革新人们的思想,为生产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进而促进政治改革,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一条贯穿始终的规律。
    文坛上的混战,由来已久。春秋“百家争鸣”,至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晋南北朝佛老兴盛,儒学衰微,士大夫无不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从韩愈到朱熹,程朱理学再次一统江湖。从此以后,大的思想革命不再出现,但以文学为旗号,实以政治为目的的文学论战屡见不鲜。
    当年还在准备科举的王阳明,就很巧合地赶上了这么一次—弘治年间新旧文学的激烈交锋。这段时间的政治气氛已不如明初那么紧张,加之社会经济的发展趋于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自然对于文学上的需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于是不安现状的激进文学小生们发起了诗文复古运动。
    当时的官方文坛领袖,依然是内阁大佬李东阳,而其内部成员也基本被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所控制,固守着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台阁体诗文。
    而反对派则是以人气巨高的民间文学领袖李梦阳为代表,由包括何景明、汪俊、唐寅和王阳明等在内的年轻才俊组成。他们反对“八股取士”,抵制台阁体,倡导读古诗、学古文,以复古的形式来冲击现有的文学氛围,打破当下呆板僵硬、桎梏不前的文学格局。
 年轻人,有的就是激情。虽然刚入仕途,但心系天下、立志成圣的王阳明,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这场文坛大战之中。也因为年轻,不知何为运动,何为闹剧。出发点是好的,至于做得怎么样,王阳明自己也不清楚。管他呢,至少还可以先出名,参加了再说吧。
    三次科举,似乎就是对王阳明最好的回应。仅仅考试,似乎与文学革命本无结合,实则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官方意识形态唱反调,自然会暗中受到压制和不公正待遇。之前提到的唐伯虎“科场舞弊案”,看似都是些偶然事件,其实皆有两派斗争之意蕴含其中。
    即使后来中了进士,步入政坛,但很明显,王阳明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文学非学文,从诗从文皆能看出一个人的政见。政见不合,你叫上面的大佬们如何对你产生信任,又如何能让你身居要职?此时的王阳明还没有明白,出入官场,凡事须小心谨慎、低调而为。标新立异虽然会让你声名远扬,但却会让高层产生反感。“韬光养晦”,实乃上上之策。
    但文坛的论战也是对王阳明思想的一次洗礼。在任刑部主事期间,事必躬亲的王阳明因病暂时返乡休养。身体上的病痛是一方面,思想上的困惑同样需要解决。回到余姚的王阳明,自觉养生须选定一块清静之地,于是游遍余姚,终发现一处天然石洞甚为合适,故取名为“阳明洞”,搬而居之。
    在洞中,王阳明渐渐明白了佛老思想与儒学的根本差异。原本还醉心于隐居出世的王阳明这时彻底发现,自己始终还是摆脱不了入世为官的命运。这是为圣为贤的思想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圣贤一生的奋斗目标,无不是以入世为前提。
    因为养生,所以入洞。因为入洞,所以入世。因为入世,所以移居西湖,准备重新立志。追随先贤白居易、苏轼等人的足迹,此时的王阳明,已不再是那个文坛混战中懵懵懂懂的文艺青年,此刻的他,才即将真正踏入仕途生涯。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