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 讲
(本章内容主要摘录缅甸帕奥禅师于毛淡棉大学(Mawlamyine University)开示的《护象本生经》(Hatthipala Jataka),及部分则摘自禅师于其它埸合所开示的《那他经》(Natha sutta)、《阿说示经》(Assaji Sutta)和《安般念经》(Anapanasati sutta)等录音带整理而成)
禅修前的指导说明
在帕奥禅林的禅修者,可以选择从安般念入门,或是成功修完四界分别观后才修习安般念。如果是以四界分别观为进路的禅修者,当培育起定力且光很稳定之后,就可以转修三十二身分,进而经白骨观转白遍处,当修白遍证得第四禅后,他还可以再进修四护卫禅(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和观禅(vipassana)等业处。只有在正确地获得观智以后,最后他才修安般念。在此阶段,大多数的禅修者或于一、两次的坐禅时间里,即能成就安般念。对于从白遍第四禅出定后才转修安般念的禅修者,由于拥有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亦由于观智已令其定力更为稳定,所以他能够非常轻易地修成安般念。在《大教诫罗罗经》(Maharahulovada rutta)里可以看到类此修法的例子:佛陀先教导罗罗尊者六界禅,之后才教安般念。因此,禅修是可以从一种业处转换到另一种业处的;如果定力稳定,还可以转修其它禅法。不过,今天要开示的是有关第一种进路,即以安般念作为入门的禅修法。
《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里提到在开始修习阶段,或是安般念禅相(Anapana nimitta)刚出现的时候,必须遵守一项重要的原则:Athanena tam nimittam neva vannato manasi katabbam , na lakkhanato paccavekkhitabbam .「而彼(比丘)不于( 似)相的(如绵如星等)色而作意,亦不观察(粗等的)特相」 。安般念相有三种,即:「遍作相」(parikamma nimitta)、「取相」(uggaha nimitta)及「似相」(patibhaga nimitta)。开始阶段的入息及出息亦包括在遍作相之内。Neva vannato manasi katabbam — 不要注意禅相的颜色。当禅相刚开始出现时,如果禅修者注意它的颜色,则成了修习色遍禅而不再是安般念了。另外一点,若禅修者去注意息里的四界,尤其是风界的自性相(sabhava lakkahana),那么它就变成四界分别禅,不再是安般念。因此,禅修者不应该注意它的自性相。
再者,不要注意它的共相,如「入息,生灭,无常」与「出息,生灭,无常」。因为在这阶段的入息与出息,还是属于概念 (pabbatti)。概念并非修习观禅(vipassana)之法(Dhamma),只有究竟法 (paramattha)才是观禅的所缘(目标)。任何依靠心所依处(hadaya vatthu)生起的心识都有能力导致入息与出息,想要转观究竟法的人,必须辨别这些心生色法(即出入息)的四界,它们是非常微细的色聚。入息是许多非常微细的色聚(rupa kalapa),出息也是许多非常微细的色聚。在每一粒色聚里有八个色法,即地、水、火、风、色、香、味及食素。当一粒色聚中的地,跟另一粒色聚中的地,互相撞击时就会产生声音,它就是呼吸的声音。所以,一共有九种色法。对于能够有系统地辨别这八种色法的禅修者,他是可以观它们生灭的无常相,观它们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苦相,及观它们没有不坏实质的无我相。在还未到这阶段时,若禅修者观照概念的无常相,那并不是修安般念的方法。因此,欲以安般念来培育定力的禅修者,不应该注意四界的自性相及生灭的共相,现阶段只是以出入息这个概念,作为禅修目标来培育定力而已。
禅修指导
开始修安般念时,你可以专注接触于鼻孔或人中的出入息。有人可能会问:应该专注于「息」或是「接触点」呢?应该是专注于接触到鼻孔或人中最明显之处的「息」。「触」是属于另一种禅(即「名」业处)的目标。它是属于辨别名法 — 即依靠触界的名法。因此,应该只是专注于接触点的息,而不是触。这两者是不同的。专注于接触点的息是安般念,专注于触是另一种业处。因此它需要很强的念(sati)与慧(pabba)。
所以禅修者应该如此专注于出入息,在一或两次的坐禅后,若觉得还是不能好好地专注,那么他应该采用数息的方法,这会有助于培育定力。他应在每个(入、出)息的末端数,如「入息、出息,一。入息、出息,二。入息、出息,三。……入息、八。」他应该至少数到五,但不超过十。鼓励你数到八,以作为你向正在尝试培育的八正道表示尊敬。你应该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心在每一组的八个息里四处飘荡,你应该只是知道息。由于对每一组八个息持续不断所培育的定力,心会变得更为平静。若能在心平静下来之后,再至少专注于息一小时,以便令定力更为稳定,那就会更好。
你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应该舍掉数息而换下一个步骤:当你吸气长时,你知道入息长;或当你呼气长时,你知道出息长。同样的,当你吸气短时,你知道入息短;或当你呼气短时,你知道出息短。在此所谓的长或短是指什么呢?是时间的长短。若长时间呼吸即是出入息长,短时间呼吸则是出入息短。正常地呼吸,不要刻意把呼吸弄成长或短,也不需要在心中默念「长」或「短」。若觉得有必要默念的话,只要在心中默念「入息,出息」或「吸,呼」。只需要知道息是长或短,而专注力仍然放在与鼻孔或人中接触的息,不要跟随息进入身体或出去体外。若禅修者的注意力跟随息进入身体或出去体外,他将无法圆满其定力。所以,能够只专注于与鼻孔或人中接触的息,一至二小时,乃至三小时是更好的。
若如此平静地专注,而禅相仍未出现,禅修者应该换下一个步骤:他应该持续不断地从头到尾知道整个息,但不要在中心默念「始、中、末」;然而,若觉得必须要默念的话,你可以在心中默念「入息、出息」或「吸,呼」,而同时从头到尾地知道那与鼻孔或人中接触的息,亦没跟随息进出身体,若禅修者能够如此专注一或二小时,禅相即会出现。
无论如何,不管禅相是否已经出现你都应该换下一个步骤:在此阶段应该在心中发愿:「愿我粗重的息能够平静下来」,那息将会渐渐地自己变得顺畅、微细及平静。不要刻意令息变得平静或微细,若你刻意令息变得平静,慢慢地你就会感到呼吸辛苦及疲倦。若息自己变得微细,而心中又能平静地专注它时,由于禅修的力量,大多数的禅修者都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头、鼻子或身体(存在),有的只是那息与观想的心。这时候,找不到「我」或「他」,只剩下专注于息的心。若心能够平静地专注于息一小时,那么那段期间里,心不是脱离世俗了吗?是的,它是更高层次的善法,此善法已很接近于近行定(upacara samadhi)了。
由于今生修定的努力及过去世的波罗蜜,禅相可能会在这阶段出现。对于不同的人,禅相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它可能看起来像是一缕白线,或一道长白光,或一颗星星,或一朵云,或白棉花。对于某些人,它像是罩住他们的脸,或像太阳,或月亮,或珍珠,或宝石。对于不同的人,它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是因为它是由想(sabba)造成的。即使安般念只是一种业处,但禅相却因人的想而有所不同。
开始时,那息可能变成灰色;若保持心平静地专注于息,那么息与灰色就可能融成一体而无差别。过后,若心能够(继续)平静地专注于息,它就会变成白色。虽然它是白色的,但若只是注意于息,那息就会变成禅相,而禅相也变成了息。当息与禅相接合成一体时,当你专注于息即专注于禅相,专注于禅相时亦是专注于息。若是如此,你的禅修是好且正确的。如果禅相变得稳定,而你又只是注意安般念的禅相(Anapana nimitta),并非注意于息,那么心将投入专注于禅相。当禅修者到达这个阶段时,千万不要去玩弄禅相,不要使他远离自己,也不要刻意地改变它的形状。若你这么做,你的定力将不会提升,而且禅相也很有可能因此消失。
如果禅相出现距离鼻孔很远,是不会到达安止定(appana jhana samadhi)的。为什么?因为这是(修习)安般念业处的一个重要规则。《注释》里有提到:只当修习念(bhavana sati)能够注意于接触点的息时,安般念的定力才能圆满成就。若注意在外而不专注于接触点的息,那是非常难以证得禅那的。所以,当禅相远离于息时,禅修者不应该去注意(这外在的)禅相,而应该只专注于一处 — 清楚的息,随后息与禅相就可能会成为一体。当禅相是灰色时,它是遍作定的「遍作相」。若它变得白如棉花,那即是「取相」,这已是相当深的定力。若这白色的取相是稳定的话,禅修者应该尝试令心平静地专注于它,这时候不应该注意禅相的颜色,而只是注意它为禅相而已。
比如把一粒珍珠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同样的,只是让心投进去禅相里不要探究;不必要去探究它为无常、苦及无我的;也不必要去辨明它是热或冷,硬或软;及不须去分辨禅相的颜色,只需要令心平静地专注于禅相而已。如此用功,禅相将从白色变成非常明亮,就好象金星,这即是「似相」。在获得似相后,再尝试令心专注于它,若心能够平静地专注于禅相一或两小时,大多数的禅修者在此时此刻皆能非常轻易地省察到禅支。
这是针对大部分的禅修者而言。然而,也有某些禅修者是以猜测来省察(禅支)的。因此,正确的方法是根据佛陀所教导的《阿毘达磨论》,或是禅修者对此的亲身体验,即:此心是依靠于心脏中的「心所依处」而生起的。依靠心所依处的心是如何生起的呢?当「心路过程心」(vithi citta)没有生起时,生起的是有分心(bhavavga citta),这有分心的本质是一旦在心路过程心生起时,它即刻会停止。若心路过程心没有生起,则有分心就再次生起。有一些哲学家把「有分心」译作潜意识或无意识。《阿毘达磨论》则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 catubhumaka cittabhi no vijananalakkhanam nama natthi ──凡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界这四界中所出现的心识里,没有任何一个(心识)是没有认知目标(所缘)的;一切心识都会认知某个目标。然而,对于有分心又是怎么一回事?它不取今生的任何目标,它只取前一生的临终速行心(maranasanna javana)所取的目标,这目标只可能是业(kamma)、业相(kamma nimitta)或趣相(gati nimitta)三者之一。它是有认知一个目标的,我们不能因为它不知今生的目标就称为无意识。且不管人们怎么称呼它,若禅修者能够令心平静专注于安般似相一至两小时或更久,那么此时禅相的光就会很明亮。安般似相是非常明亮的。由于禅修之心,那光就会发亮照向身体四周。这时候的光可以是很强的。若以这光的助力去辨明在心脏中的心所依处──pabhassaramidam bhikkhave cittam (《增支部一集》),就可以看到明亮的有分心。
在这时候,或有人将会问到:「尊者,若是如此,心中也是有光的吗?」并不是如此的。修止之心(samatha bhavana citta)和修观之心(vipassana bhavana citta)是「胜妙心」(panita citta),它们是更高层次的心。不只是高层次的心能够产生心生色(cittaja rupa),低层次的不善心也是能够产生心生色的。每一个依靠心所依处生起的心识都有能力制造心生色,在这时候这些心生色就会遍布全身,再根据与修止之心或修观之心相应的慧力,名为颜色界(vanna dhatu)的色所缘就会非常明亮。若再进一步地去辨别,每一粒心生色聚(cittaja kalapa)里都有地、水、火及风四界。在这四界之中,火界又名为「时节」(utu)。这时节能够再制造新的色聚。在辨别之下,(发现)每一粒时节生色聚里都有八个色法,即地、水、火、风、颜色、香、味及食素,而每一粒时节生色聚皆有名为色界的色所缘,此色所缘是个很明亮的色法。因此,(这)是有分心所生的色聚有光,而不是有分心发亮,所以是有分心制造的心生色聚,以及时节生色聚里的色所缘明亮。故有分心不断地生起,这些心生色聚与时节生色聚亦不断地生起。所以佛说 pabhassaramidam bhikkhave cittam – 此有分心非常明亮。这只是指它清晰的本质,它看起来就好象一面镜子。当拥有明亮的安般似相的禅修者,去注意有分心而又能够辨明它时,那么安般似相就会出现在像一面镜子的有分心里。当安般似相撞击有分心时,禅修者就能够清楚辨明五禅支,即寻、伺、喜、乐及一境性。
色界禅
当有能力入禅一或二小时,即可在出定后去观察心所依处,以辨明五禅支。由于此定是依靠心所依处而起的,所以五禅支是非常明显的:
一、寻(vitakka):把心投向目标,即安般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紧系于目标,即安般似相。
三、喜(piti):喜欢那目标,即安般似相。
四、乐(sukha):体验到与安般似相相应的乐受。
五、一境性(ekaggata):心与安般似相成为一境。
在开始禅修的时候,应该多多修习入禅,不要花太多时间去省察禅支,只有在禅定深而有力之后,才可省察它们。假如因于初学阶段的慧力不强,应该逐一禅支地去省察它们,在多次入定之后,慧力变得猛利,这时候你应该有足够的能力一次同时省察五支禅支。若能如此观察时,应该进而修习初禅的五自在,五自在即是:
一、转向自在(avajjana vasi):有能力在出定后以意门转向心去省察禅支。
二、入定自在(samapajjana vasi):有能力随心所欲地在任何时候入定。
三、住定自在(adhitthana vasi):有能力决定入禅的时间多久。
四、出定自在(vutthana vasi):有能力依照自己决定的时刻出定。
五、省察自在(paccavekkhana vasi):有能力以速行心去省察禅支。
当已掌握了这五自在时,可以尝试修习第二禅。若欲进入第二禅,就必须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来后,再去思惟初禅的过患:初禅是很接近五盖的,「寻」与「伺」二禅支也是使初禅比无寻、无伺的第二禅更为不平静。当欲除去(寻、伺)两个禅支的心生起之后,再专注于安般似相,如此就能够证得拥有「喜」、「乐」及「一境性」三个禅支的第二禅。过后,应该修习第二禅的五自在。
在成功地修证第二禅后,及欲进而修习第三禅时,应该思惟第二禅的过患及第三禅的功德:第二禅是很接近初禅,且第三禅比第二禅更为平静;你也应思惟「喜」禅支使第二禅比无喜禅支的第三禅更为不平静。从第二禅出来后应如此思惟,以及培育起欲证得第三禅之心,然后再专注于安般似相。如此你就会证得拥有乐及一境性两个禅支的第三禅。过后,应修习第三禅的五自在。
在成功地修证第三禅后,进而欲修习第四禅时,你应该思惟第三禅的过患及第四禅的功德:你应思惟「乐」禅支能够使第三禅比无乐的第四禅更为不平静,而且也有执着于乐的可能性。从第三禅出来后应如此思惟,以及培育起欲证得第四禅之心,然后再专注于安般似相。如此你就会证得拥有「舍」与「一境性」的第四禅。在证入第四禅时,其特点是没有呼吸。过后,应修习第四禅的五自在。
身至念
在《增支部?三集?(10)5?掬盐品.(11)相经》(Avguttara Nikaya,Tika Nipata, (10)5Lonakapallavagga,(11)Nimitta Sutta.) 里,佛陀有谈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两者的修习心(bhavana citta)皆有明亮的光。所以,当这光在第四禅极明亮时,禅修者应该做什么呢?这就是转修遍禅的好机会。在还未转修遍禅之前,他们应该先把光修得更强、更稳,然后以此光观照自身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这些是身体的三十二身分。然而,禅修者应先把它们分为五个一组,再逐组一一观察。若已成功逐组观照身体的三十二身分,那么应能同时遍观所有的三十二身分,即从头发至尿,再从尿至头发,然后又再从头发至尿。当你能够如此持续不断正逆向反复地观察时,那就像从屋子里去看篱笆的三十二根柱子,若逐根柱子一一地去数,那将会很花费时间,所以不必去数,只要从左至右,及从右至左地去看,就可以不必计算地看到所有三十二支柱子。同样的,迅速地去观照身体的三十二身分,你将会变得很熟练。
接着转观(在禅堂里)坐在你前面的禅修者的三十二身分,迅速地从头发至尿地观照。若能够如此外观,应再内观自身的三十二身分,然后再外观(即观照你前面的禅修者),如此不断地交替观照。若成功的话,应逐一去观照在禅堂里其它禅修者的三十二身分。然而不可以想象,必须以光去观照,就好象用手电筒去照东西一样。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应逐一地去内观及外观。过后,把光照向禅堂外的人及动物的三十二身分。如此外观,能把光照得越远越好。假如能够成功的话,你可以转修遍禅。根据对禅修者体验的研究,从三十二身分转去修遍禅比较容易。
十遍处
(一)、白遍
在诸遍之中,佛陀最为注重白遍,因此禅修者受到指示从白遍开始学习。让我们举个禅修者欲从观外骨转去修白遍的例子:已经熟练于观照身体三十二身分的禅修者,应该观照于其前面禅修者的全身白骨或只是头盖骨,若观照不到全身白骨,那只需要去观头盖骨,观取头盖骨的白色作为目标,然后在心中默念「白、白」,它就会变得非常明亮,渐渐地头盖骨或白骨的形状就会消失,圆形的白相也就自然呈现,若继续观照圆形的白相,它就会变成非常明亮,(然后)尝试把心专注于这非常明亮的白色一或两小时。
对于有良好波罗蜜的人,那白色圆形会自动扩大,不过对于那些波罗蜜(离今生)太远或较弱的人,那白色的圆形则不变。若是如此,在能够令心专注于它一或两小时之后,于心中决意让它扩大三吋,如果那白色圆形摇动,那么就在心中默念「白、白」,使它稳定下来,当它稳定下来后,再渐次地进一步扩大它,向四方扩大一尺、两尺、两码、四码等等。若在扩大之后,你见到十方以及自己是白色,你应尝试专注于一处,就好象把帽子挂在白色墙壁的某一处,你应该选择那白色的某一处作为心的专注点。若那白色变得更为明亮,而你又能令心专注于它一或两小时,五禅支就会现起。先修初禅的五自在,然后以欲除掉「寻」、「伺」之心去专注于白色,这样「寻」与「伺」即会舍弃,而「喜」、「乐」及「一境性」三个禅支将会出现。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后,接下来除掉「喜」,你就会证得只拥有「乐」与「一境性」的第三禅。第三禅的五自在之后,再除掉「乐」,你就会证得拥有「舍」与「一境性」两个禅支的第四禅。在证得白遍第四禅后,你就可以转修其余的遍禅。
(二)、褐遍
同样地,欲转观褐遍时,可以观照你前方坐位的禅修者之头发,取头发的颜色作为禅修的目标。当头发的形状消失,且圆形的褐色禅相出现之后,你就可以把它向十方扩大。在扩大后,再观它以次第地证入禅那直到第四禅。
(三)、黄遍
至于黄遍,你可以观取在你前方坐位的禅修者的尿或脂肪,取它黄色作为禅修目标。当尿或脂肪的形状消失,只剩下圆形的黄色的禅相时,再尝试令心专注于相。若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再把相向十方扩大,及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四)、赤遍
至于赤遍,可以观取在你前方坐位的禅修者身体任何一个红色的部位,例如血液。若是观取血液,你应观看在心脏四周或里面的血,取血的红色作为禅修的目标,在心中默念「红、红」。血的形状将会消失,只剩下圆形的红相,把这个红相向十方扩大,及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五)、地遍
在成功修完色遍之后,可以转修地遍。首先选择一个土色不可黑或太红,也不要有石头或杂草的地方(取相),在地上划一个圆圈,抚平泥土圆形,然后站着取相,取那(泥土的)圆形为禅修目标,在心中默念「地、地」。不要注意地「硬」的自性相,若你这么做,可能就会变得全身疆硬。先张开眼睛凝视那圆形,然后闭眼观想它,那么遍相就会很快地浮现。若闭上眼时,遍相仍未出现,那就复修曾修过且成功的其中一个色遍,从色遍出定后,再张开眼睛凝视(取相)地上的圆形,过后闭上眼睛去观想它。这时候,你就可能会在闭着眼睛看到遍相,接下来可以找个地方坐下禅修。取地遍相作为禅修目标,在心中默念「地、地」。若禅相消失了,再复习已修习过的色遍之一。当定力之光变得强而有力时,把光照向划有圆形之地,(地)相即因此生起。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很少会遇到困难,对于早已修成四种色禅的禅修者而言,更是极其容易的事。当地遍相变得清晰、洁净及明亮时,再把它向十方不断扩大。在扩大之后,选一处作为目标来观,默念「地、地」。
(六)、水遍
你可以到单运河(缅甸南部毛淡棉的一条河)河边观取河水。随意去观及注意它以获取水遍之相,不要注意水「冷」的自性相,否则你会感到全身发冷。如果你只是专注于水的概念,那就会很容易。若有困难的话,你可以去看井里或壶里的水。观想水相,若它变成水遍相就把它向十方扩大,专注于此相直到证得第四禅。
(七)、火遍
欲修火遍的人,可以观取以往所看过的火作为禅修目标,例如森林大火、房子火灾或任何的火。如何修习呢?首先观想已修成的遍禅之一,当那光变得强而有力时,把它照向心中所映现以往见过的大火。若这么做并未成功的话,你可以去看厨房里的炉火,不要看火的上端及下面黑色的火柴,只需观取中间火红的部分,也不要注意火「热」的自性相,若这么做你就可能会感到全身热得难以忍耐,只是观火的概念,默念「火、火」。当遍相出现时,把它向十方扩大,再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八)、风遍
欲修风遍,可以取吹在脸上或身上的风作为禅修目标,若有困难的话,先观回已修成功的遍禅之一。出定之后,再注意吹动树叶的风。当风遍相出现时,把它向十方扩大,再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九)、光明遍
至今已解说过八种遍禅,剩下的两项遍禅,对修习某些神通是不必要的。然而,《注释》中则劝修它们。这两项即是「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你可以取日光灯之光作为修习光遍的目标,也可以取日光或月光作为目标。只观想那光,当遍相出现时,把它向十方扩大,再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十)、虚空遍
你可以在金属钵底弄个洞,做为修习限定虚空遍观取(的目标),把它吊起来,洞口朝向无树叶、树枝或云的天空,只是注视那圆形的洞口,取那空间为目标,再选个地方坐下来修观。当遍相出现时,把它向十方扩大,再尝试观它直到证得第四禅。
无色禅
成功修完十遍禅之后,若欲修习神通(abhibba)的话,那就必须修十四行相调心。然而在这之前,必须先证得无色禅(亦名为离色欲禅 , rupa viraga bhavana)完成八定(samapatti)。你应先对色感到厌离,如何对色感到厌离呢?你可以思惟有九十六种疾病在身体生起,如眼疾、耳疾等,而且身体也会遭受到不幸、刑罚等等。为什么人们会遭受到这些痛苦呢?是因为有色(rupa)的缘故。人类的互相争吵与怨恨,各国之间的互相交战,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有色的缘故。因此当无色时,人们就可免除遭受这一切痛苦。了解这点的人,就会想要得证无色禅及厌恶充满过失之色。如何修无色禅呢?
先从地遍开始,首先扩大遍相,再专注于遍相的中央,如果你只是注意(地)遍相里的空间,那么空间就会出现,当空间出现时,再专注与扩大它。当它渐渐扩大时,地就会消失,当它向十方扩大后,整个地遍都会消失,只剩下空间而已。尝试去专注于那空间一或两小时,在心中默念「空、空」或「空无边、空无边」。如此你就会证得拥有「一境性」与「舍」两个禅支的空无边处禅(akasanabcayatana jhana)。空无边处禅是指依据空间的禅那。
在成功修完此禅的五自在后,观空无边处禅心,在心中默念「识、识」。此时禅修的目标是空无边处禅的心或识,观此识为「识、识」或「识无边、识无边」。如此另一个观与专注于空无边处禅心的心识即会生起,此识名为识无边处禅心。如此称它是因为它以空无边处禅心作为依据。
修完识无边处禅(vibbanabcayatana jhana)的五自在后,欲转修无所有处禅的人,应观想识无边处禅心。在修观的当下是不可能有两个心识同时存在于一个剎那生起的心识里,空无边处禅心是识无边处禅心的目标(所缘),识无边处禅心是正在观想的心识。当空无边处禅心存在时,识无边处禅心是不会存在的,当识无边处禅心不断生起时,空无边处禅心是不会生起的。取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为目标,在心中默念「无所有、无所有」,这时候将会有另一个专注于空无边处禅心不存在的心识生起,此识名为无所有处禅心。修完无所有处禅(akibcabbayatana jhana)的五自在后,若欲证得非想非非想处禅(nevasabbanasabbayatana jhana),你就必须取无所有处禅心作为禅修目标。心的本质是只有在认知一个目标时才能平静,而无所有处禅心则在认知无所有(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时才会平静,取此心识作为目标来观想,在心中默念「此心平静,此心至上」。如此另一个专注于无所有处禅心的心识即会生起。此识名为非想非非想处禅心,这是一个非常微细的心境。
最后的劝修
至今已解说完了所有的八定,以上所举的四无色禅是以地遍入门,禅修者应以其余七遍入门证得八定。如果能以所有的九遍(除了限定虚空遍之外)入门修证八定则会更好。
如此修习后,你应该再做些什么呢?你应该从地遍至白遍修习十四行相调心,比如以顺禅、以跳禅等等。根据《护象本生经》的记载,护象能够只是看着恒河即证得禅那,为什么他能办到这一点呢?那是因为他过去世波罗蜜的支持,所以他能够只是看着河水即证得禅那。因此,你也应该不断以禅修来培育自己的波罗蜜,它有支持你在今生证得道果智的力量,若能证得果智就更加殊胜了。]
您正在阅读:《 智慧之光 》
从安般念至色、无色禅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