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11:43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慧之光 》

名业处

  (Nama Kammatthana)
  三种辨别名法的方法
  Tividho hi arupakammathanena abhiniveso phassavasena vedana vasena cittavasena ti.《中部注》Majjhima atthakatha)。
  辨别名法的入门法有三个,即:
  (1)对于触(phassa)明显者,可以采用辨别触为始。
  (2)对于受(vedana)明显者,可以采用辨别受为始。
  (3)对于识(vibbana)明显者,可以采用辨别识为始。
  若禅修者是纯观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首先他必须以智透彻地摄受(分别)色法。这是因为五蕴有情(Pabca vokara satta)的名法会在相续流(santana)里生起是依靠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及身净色),或是缘于有分意界及依靠心所依处(hadaya vatthu)。
  因此,若禅修者还未能辨明名法所依靠而生起的依处色(vatthu rupa)及有分意界,他尚离破除名密集(nama ghana)及知见究竟法的智能甚远。
  因为对于已能透彻分别色法者,名法即会以其中一个或全部三个方式,清晰地呈现于其智。所以只有已能透彻地分别色法的禅修者,才可尝试辨别名法。若还未能透彻地分别色法,而在能够辨明一或两个色法时即放弃与不再进一步去辨别色法,却尝试去辨别名法,则「他的禅修即会退步」(kammatthanato parihayati)。(《清净道论》第十八章,段二三)
  应辨别与留意两要点
  可以通过依处色(vatthu rupa)辨明名法。由于根据处门(ayatana dvara)的辨别法是无混淆(anakula)的,所以《清净道论》所给的指示是通过门(如眼门等等)来辨别名法。若纯观行者想要辨别名法,他应先注意到:
  (1)他必须先已能够分别色法,
  (2)他必须辨明处门(ayatana dvara)。
  身、语、意三门(kaya dvara, vaci dvara, mano dvara)是业门(kamma dvara)。眼、耳、鼻、舌、身与意六门是处门。这即是说应辨别处门的心路过程(vithi),以便能够破除名密集(nama ghana)及证得观究竟法(paramattha)之智。四种名密集在后面会有解释。
  世间名法(Lokiya Nama)
  由于出世间名法并非观智的所缘,禅修者应辨明世间的心识(citta,亦作心或识)与心所(cetasika)。 Labhino eva pana mahaggatacittani supakatani honti(《清净道论》的《大疏钞》,2.P353)。上述的疏钞提到只有对已证得禅那的禅修者,广大心(Mahaggata citta)才会清晰地呈现于他的心相续流之中。所以已证得禅那的禅修者必须辨别自己已证得的禅那名法(jhana nama dhamma)。未证得禅那者则可略去禅那名法不辨。另一点是,心(citta)不能不与心所(cetasika)相应地生起。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心与心所都会形成一组及同时生起。
  心所的四相
  (1)同生(ekuppada)= 与心同时生起。
  (2)同灭(ekanirodha)= 与心同时灭。
  (3)同所缘(ekalambana)= 与心取同一个所缘。
  (4)同依处(ekavatthuka)= 与心拥有相同的依处。
  心所有这四相。任何在欲界及色界里生起的心所都有这四相,这是一个自然法。在无色界里则无同依处之相,因为其界并无依处色(vatthu rupa)。心所一共有五十二个。
  五十二心所(52 Cetasika)
  (1)遍一切心心所(sabba citta sadharana cetasika)有七个。
  (2)杂心所(pakinnaka cetasika)有六个。
  (3)不善心所(akusala cetasika)有十四个。
  (4)美心所(sobhana cetasika)有二十五个。
  七个遍一切心心所
  遍一切心心所即是与每一个心一起生起的心所。
  (1)触(phassa):其相(lakkhana)是与所缘接触;作用(rasa,亦作味)是把所缘与识连接起来。
  (2)受(vedana):感受所缘(目标)。
  (3)想(sabba):标志所缘=作记号(marking, perceiving)。
  (4)思(cetana):催促或领导相应的心与心所朝向所缘。
  (5)一境性(ekaggata):心只朝向一个所缘;安详 ;不令相应的心与心所散乱。(在某些情形里,一境性被称为定,samadhi)。
  (6)命根(jivita):保护或照顾(保持)相应的名法。即维持名法的命。
  (7)作意(manasikara):控制及推相应的名法朝向所缘;注意所缘。
  六个杂心所
  (1)寻(vitakka):把心与心所投向所缘=思考(thinking)。
  (2)伺(vicara):重复地省察所缘;重复地取(所缘)。
  (3)胜解(adhimokkha):确定所缘。
  (4)精进(viriya):努力。(它努力以使心与心所对所缘生起。在于不善法,它是努力以使贪、或瞋、或痴等等生起。在于善法,它则是努力以使无贪、或无瞋、或无痴生起。
  (5)喜(piti):喜欢所缘。
  (6)欲(chanda):想要获得那所缘;想要做(它是愿贪、瞋、痴或无贪、无瞋、无痴生起),想要看、听、嗅、尝、触与认知,想要取所缘为目标。
   这六个心所并非与一切心同时生起,而只是与某些心同时生起,所以被称为杂心所。
以上十三个心所,即七个遍一切心心所及六个杂心所,又名为通一切心所(abbasamana)。它们可以在善法与不善法两者里生起。寻、思与作意(Vitakka, Cetana, Manasikara)
寻是把心与心所投入所缘,作意是把心与心所导向所缘,思是催促心与心所朝向所缘。它们之间有何差别呢?摩诃甘达勇长老有提及一个赛舟的譬喻:在赛舟时,每只小舟都坐有三位划舟的人,一个在后面,一个在中间,及一个在前面。坐在后面的人有两项工作,即控制小舟的方向和向前划,中间的人无须控制小舟,只是把它向前划。坐在前面的人并非只是把小舟向前划,而且还要负责在终点摘花,他是最忙碌的人。前面的人就好象思,中间的人像寻,后面的人像作意,如此,作意把相应的心与心所导向所缘,寻把受到作意引导的心与心所投入所缘,思则是最忙碌的,它就好象一个木匠师的助手。一个木匠师的好助手必须做自己的工作,同时亦须催促其它学徒工作。禅修者必须根据它们各自的作用,以智辨别它们。

十四不善心所(14 Akusala Cetasika)
  四个遍一切不善心心所(4 Akusala Sadharana Cetasika):
  (1)痴(moha):不知所缘的真实本质;错知。
  (2)无惭(ahirika):对(i)恶行(duccarita)及(ii) 贪、瞋、痴等不善法不感到羞耻。
  (3)无愧(anottappa):对(i)恶行及(ii)贪、瞋、痴等等不善法不感到害怕。
  (4)掉举(uddhacca):心散乱、不平静、不能停在 所缘。
  三个贪因组心所:
  (5)贪(lobha):渴爱或执取所缘为「我」或「我的」;欲求或迷恋所缘;紧缠住所缘。
  (6)邪见(ditthi):相信所缘是常、乐、我与净(美);邪信(错误的信仰)。
  (7)我慢(mana):心自大、骄傲、想要突出。
  解释
  Paramatthato avijjamanesu itthi purisadisu javati, vijjamanespi khandhadisu na javatiti avijja (《清净道论》第十七章,段四三)
  痴亦名为无明。若辨别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直到得见他们的究竟法(Paramattha Sacca,究竟谛),而看到他们:
  (1)只是一团(或一堆)的色法;
  (2)只是一团(或一串)的名法;
  (3)只是一团的色法与名法,如此知见是正确的。这即是名色分别智(nama-rupa pariccheda bana)。
  (4)只是一团的因及一团的果,知见也是正确的。这即是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这些色法、名法、因及果被称为行法(sankhara dhamma)。这些行法是无常的,生起后即坏灭;是苦的,不断受到生灭的压迫;是无我的,并无不坏灭的实质;是不净的,不美而可厌。因此若人知见这些行法是:(5)无常(anicca);(6)苦(dukkha);(7)无我(anatta);(8)不净(asubha),此知见是正确的。这即是观智。
  因此,若人知见三十一界里的有情及非有情为一团的色法,一团的名法,一团的名色法(即一团的五蕴(5 khandha),或一团的十二处(12 ayatana),或一团的十八界(18 dhatu),一团的因,一团的果,一团的无常法、苦法、无我法及不净法,这些知见是正见(samma ditthi),亦即是明智(vijja bana)。若无如此正确地知见,而视非有情及有情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类、天神、梵天、金、银、树、水、地、森林、高山等等,或视他(它)们为常、乐、我及净,这即是邪见,亦即是无明。
  为了更易于明白何以说无明即是痴,即是邪见(avijja =moha=miccha ditthi),以下会进一步解释两种我见(atta ditthi)。
  两种我见(Atta Ditthi)
  我见有两种,即(1)世间通称我(loka samabba atta,世间共认的我见)及(2)外道所持之我见(miccha ditthi, atta ditthi)。
  (1)世间通称我:世人视(持此见)有情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类、天神、梵天、水牛、牛、动物等等;及视非有情为金、银、田地、屋子、树、水、土、森林、高山等等。对于能够外观的禅修者,若他辨明非有情的四界,他将会只看到极微粒子,即色聚(rupa kalapa)。若再以慧眼去辨别这些色聚,他即会看到只有(i)由火界制造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色(utuja ojatthamaka rupa),及(ii)时节生声九法色(utuja saddanavaka rupa)。因此,若人知见这些非有情为一团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色及时节生声九法色,此知见是正确的。若知见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及不净,此知见是正确的。若视它们为金、银等等,此知见是错的。若错认或接受它们为金、银等等,此认知或接受亦是错的。这即是世间共认的我见。
  (2)外道所持之我见又可再分为两种,即(a)至上我见(parama atta ditthi)及(b)灵魂我见(jiva atta ditthi)。
  (a)至上我见:认为(持有此邪见)有个创世主创造了整个世界及一切有情。
  (b)灵魂我见:认为(持有此邪见)每一个有情里都存有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灵魂。
  痴与邪见:痴是错知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为常、乐、我及净。邪见是持有认为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为常、乐、我及净的邪见。
  四个瞋因组心所:
  (8)瞋(dosa):粗野与残暴的心= 想要破坏。
  (9)嫉(issa):妒嫉他人的财富与荣誉。
  (10)悭(macchariya):隐藏自己的财富;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
  (11)恶作(kukkucca,追悔):
 (a)追悔造了恶业,做了恶行。
 (b)追悔应造的善业未造,应做的善行未做。
  两个有行心所(Sasankharika Cetasika)
  (12)昏沉(thina):心软弱无力;不愉快与不热忱。
  (13)睡眠(middha):相应的心所软弱无力,不愉快与不热忱。
  一个痴因组心所
  (14)疑(vicikiccha):怀疑以下八项:
 (i)真实的佛陀,
 (ii)真实的法,
 (iii)真实的僧团,
 (iv)戒、定与慧三学,
 (v)过去世,即过去蕴,
 (vi)未来世,即未来蕴,
     (vii)过去世与未来世两者,即过去蕴与未来蕴,
 (viii)缘起,即十二因缘。
  (注:对业及其果的怀疑被包括在对缘起怀疑之内。)
  二十五个美心所(25 Sobhana Cetasika)
二十五个美心所详分为:
(A)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 sadharana cetasika)。
(B)三个离心所(virati cetasika)。
(C)两个无量心所(appamabba cetasika)。
(D)一个慧根心所(pabbindriya cetasika)。
  (A)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
  (1)信(saddha):没有前述疑心所的八项怀疑,深心信受,如:
  (i)当取佛陀的功德为目标时,它即是对佛陀的功德有信心。
  (ii)当取法的功德为目标时,它即是指对法的功德有信心。
  (iii)当取僧的功德为目标时,它即是指对僧的功德有信心。
  (iv)当取戒学为目标时,它即是指对戒学有信心。在修习禅那定时,即是指对定学有信心。在如实知见究竟名色法时,即是对慧学有信心。
  (v)在辨明过去蕴时,即是对过去有信心。
  (vi)在辨明未来蕴时,即是对未来有信心。
  (vii)在辨明过去蕴与未来蕴时,即是对过去与未来有信心。
  viii)在辨别十二因缘时,即是对缘起有信心。
  (2)念(sati):不像漂浮的葫芦,而像沉入水里的石头;它令相应的心及心所「沉入」相关的善所缘,如佛、法等;心稳定警觉所缘,不忘所缘。
  (3)惭(hiri):对恶法与恶行感到羞耻。
  (4)愧(ottappa):对恶法与恶行感到害怕。
  (5)无贪(alobha):心不执着于「世间」(loki)所缘,即不执着它为「我、我的」。
  (注:「世间」所缘是指禅修者所采用的任何禅修目标。)
  (6)无瞋(adosa):心对所缘不粗野及无暴力;不想破坏。
  (7)中舍性(tatramajjhattata):保持心对所缘中舍(令相应心及心所对所缘可持适中而不偏,离我慢与昏沉睡眠);以舍看待所缘。
  (8)身轻安(kayapassaddhi):诸心所轻安。
  (9)心轻安(cittapassaddhi):心识轻安。
  (10)身轻快性(kayalahuta):诸心所轻快。
  (11)心轻快性(cittalahuta):心识轻快。
  (12)身柔软性(kayamuduta):诸心所柔软。
  (13)心柔软性(cittamuduta):心识柔软。
  (14)身适应性(kayakammabbata):诸心所适应。
  (15)心适应性(cittakammabbata):心识适应。
  (16)身练达性(kayapagubbata):诸心所练达。
  (17)心练达性(cittapagubbata):心识练达。
  (18)身正直性(kayujukata):诸心所正直、不虚伪、不欺骗。
  (19)心正直性(cittujukata):心识正直、不虚伪与欺骗。
(欺骗(maya):掩饰自己的恶行、错误。虚伪(satheyya):展示自己所无的品德、素质。)
    (译注:在第8,10,12,14,16,18项里的身是指心所。)
  (B)三个离心所:
  (1)正语(samma vaca):远离与谋生无关的四恶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不说恶语。
  (2)正业(samma kammanta):远离与谋生无关的三身恶行;不造身恶行。
  (3)正命(samma ajiva):远离与谋生有关的四恶语与三身恶行;不说恶语及不造身恶行。
  (C)两个无量心所:
  (1)悲(karuna):有悲悯的心,取苦痛的众生为所缘;欲救济。
  (2)喜(mudita):随喜,取愉悦的众生为所缘;不妒嫉。
  (D)一个慧根心所:
  (1)、慧根(pabbindriya):慧(pabba);透彻如实
知见究竟法;透彻地知见四圣谛。
  (慧亦被称为智(bana),无痴(amoha),正见(sammaditthi),择法(dhammavicaya)。由于它在审察四圣谛时是最为显要的,所以它被称为慧根。)
以上是二十五个美心所。由于禅修者可以透过辨明究竟法的自性相(sabhava lakkhana)或作用(Rasa,亦作味)去辨别它们,所以对于上述的某些心所,自性相与作用两者都有提及。
  六识界(6 Vibbana Dhatu)
  已辨明五十二心所的禅修者应知道与这些心所相应的识。在此将会简要提及六识界:
  (1)眼识(cakkhu vibbana):依靠眼净色而生起的识,认知色所缘(ruparammana)。
  (2)耳识(sota vibbana):依靠耳净色而生起的识,认知声所缘(saddarammana)。
  (3)鼻识(ghana vibbana):依靠鼻净色而生起的识,认知香所缘(gandharammana)。
  (4)舌识(jivha vibbana):依靠舌净色而生起的识,认知味所缘(rasarammana)。
  (5)身识(kaya vibbana):依靠身净色而生起的识,认知触所缘(photthabbarammana)。
  (6)意识(mano vibbana):缘有分意界及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识,认知一切六根的所缘(目标)。
  (除了两组五识(dvepabca vibbana)之外,一切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识统称为意识。)
  由于必须依照处门(ayatana dvara)辨别名法,禅修者须明了由处门而生起的心路过程心(vithi citta,简称为路心)的名称。眼门心路过程(cakkhu dvara vithi)的(七个)路心名称如下:
  (1)转向(avajjana):根据处门而名,如眼门的即是五门转向(见注)。
  (2)眼识(cakkhu vibbana)=认知色所缘之心,依靠眼净色而生起。
  (3)领受(sampaticchana)=领受所缘(目标)之心。
  (4)推度(santirana)=推度或审察所缘之心。
  (5)确定(votthapana)=确定所缘(为可喜或不可喜)之心。
  (6)速行(javana)=体验所缘之心,连续迅速地生起。
  (7)彼所缘(tadarammana)=继续认知速行的所缘之心。
  (注:省察出现于五门的所缘之转向心被称为五门转向。省审出现于意门的所缘之转向心则被称为意门转向。)
  Tattha ekekaj arammanaj dvisu dvisu dvaresu apathamagacchati. Ruparammanabji cakkhupasadaj ghattetva tavkhanabbeva manodvare apathama-gacchati . bhavavga calanassa paccayo hotiti attho Sadda gandha rasa photthabba arammanesupi eseva nayo. (缅版法集论注Dhammasavgani-atthakatha, p.114)
  根据上述注释的定义:
  (1)色所缘(ruparammana)同时呈现于眼门与意门。转向(avajjana)省察呈现于两门的色所缘。
  (2)声所缘(saddarammana)同时呈现于耳门与意门。转向省察声所缘。
  (3)香所缘(gandharammana)同时呈现于鼻门与意门。转向省察香所缘。
  (4)味所缘(rasarammana)同时呈现于舌门与意门。转向省察味所缘。
  (5)触所缘(photthabbarammana)同时呈现于身门与意门。转向省察触所缘。
禅修者务必留意这几点。
若是耳门心路过程(sotadvara vithi),在「眼识」的位置换上「耳识」。同样的,在于鼻门心路过程等等,即应各自换上「鼻识」等等。
意门心路过程则出现为:
  (1)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省察呈现于意门的所缘之心。=(它有执行确定的作用。)=(省察与确定。)
  (2)速行(javana)=体验所缘之心,连续迅速地生起。
  (3)彼所缘(tadarammana)=继续认知速行的所缘之心。
  (注:一般上在多数的心路过程里,速行出现七次,彼所缘出现两次。其余的心路过程心只出现一次。在五门心路过程(如眼门心路过程)之后出现的是有分识,接下来是随后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第一个意门心路过程名为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tadanuvattaka manodvara vithi)。从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开始则名为纯意门心路过程(suddha manodvara vithi)。再者,取一个或更多个法所缘为目标的意门心路过程,亦被称为纯意门心路过程。另一点是除了五识(如眼识)之外,所有其余的心路过程心都被称为意识(mano vibbana)或意识界(mano vibbana dhatu)。根据经藏,有分识被称为意界(mano dhatu)或意门 (manodvara)。请注意这些。)
  六门所缘(六尘)
  (1)色所缘(ruparammana)= 色 = 颜色。
  (2)声所缘(saddarammana)= 声。
  (3)香所缘(gandharammana)= 香(气味)。
  (4)味所缘(rasarammana)= 味(味道)。
  (5)触所缘(photthabbarammana)= 触(即地、火与风三界)。
  (6)法所缘(dhammarammana)= 法(心的所缘)。
  
  六个法所缘(6 Dhammarammana)
  (1)五净色(5 pasada rupa)。
  (2)十六微细色(16 sukhuma rupa)
  (有十二种色法是容易以智辨别的,即五净色、色、声、香、味、(及属于触的)地、火和风。因此它们被称为粗色(olarika)。在二十八种色法中除去这十二个粗色,剩下的十六种色法并不容易以智辨明,因此它们被称为微细色。请注意这些。)
  (3)心(citta)=六识界(vibbana dhatu)
  (4)五十二个心所(52 cetasika)
  (5)涅盘(nibbana)=无为界(asavkhata dhatu)
  (6)概念(pabbatti)=各种概念,如遍相概念,名称概念,形状概念等等。
  
  应先辨明的名法
  Tasma tam rupam arammanam katva uppannam vedanam sannam savkhare vibbanabca idam arupanti paricchinditva aniccadito passati. (Dhammasavgani-atthakatha 法集论注 p.226)
  根据上述注释的教示,在六门所缘当中,若禅修者刚开始学习辨别名法,他应先辨明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禅修者是可以辨别取名法为所缘的名法,但对于刚开始修习名业处的禅修者来说,那是难以辨别它们的(duppariggaha,难摄受)。因此他被指示不先去辨别它们。
  另一点是:辨明取密集的概念(如男人、女人、人、有情、金、银等等)为所缘之名法是可以的。在此并非观想那概念,而是辨明取概念为所缘而生起的究竟名法(nama paramattha)。由于在观禅阶段禅修者必须观照所缘及观照之心(即认知所缘之心),因此禅修者受指示先辨明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由于只有止行者才能辨明禅那名法(jhana nama,亦名为禅那法,jhana dhamma),即取概念(如遍的概念,kasina pabbatti)为所缘的禅那与禅那相应法,他必须辨明它们。
  
  六组的定义
  在把色法根据所缘分组时,一共有六种所缘,即:(1)色所缘,(2)声所缘,(3)香所缘,(4)味所缘,(5)触所缘,(6)法所缘。二十一种属于法所缘的色法是五净色与十六微细色。
  在这本手册里,取色所缘为目标的名法被称为色所缘组名法。其它名法亦以此类推而名之。必须辨明所有六组名法。
  再者,举色所缘组作为例子,具有善速行的眼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色所缘为目标而生起。这些心路过程的名法被称为善组。另者,由于不如理作意,具有不善速行的眼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色所缘为目标而生起。这组的名法被称为不善组。具有唯作速行的心路过程,只出现于阿罗汉的心中,因此这本手册里没解释它。

  四随观(4 Anupassana)
  (1)在修观禅观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时,若始于色法,即是身随观念处(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
  (2)在修观禅观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时,若始于受,即是受随观念处(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
  (3)在修观禅观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时,若始于识,即是心随观念处(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
  (4)在修观禅观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时,若始于触,即是法随观念处(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
  (采用五蕴,或十二处,或十八界等方式修观禅亦是法随观念处。)
  在三个辨别名法的方法之中(见第一页),采用辨别受为始的方法是受随观念处,采用辨别识为始的方法是心随观念处;采用辨别触为始的方法是法随观念处。
  在此,欲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先已辨别了色法(pariggahite rupakammatthane)。他也应依照《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Mulapannasa Com., Vl, p.280)里的指示,先辨明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

  始于辨别受
  对始于辨别受的指示是:Yassa vedana pakata hoti, so “na kevalaj vedanava uppajjati. taya saddhij tadevarammanaj phusamano phassopi uppajjat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vijananamanaj vibbanam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Mulapannasa-atthakatha 1, p.280)
  「受」明显的禅修者应辨明触五法(Phassapabcamaka,意即以触为主的五法),并非只是注意受在生起,而应同时注意:与受接触同一个所缘的触也在生起;标志同一个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那所缘的思也在生起;认知那所缘的识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始于辨别识
  对始于辨别识的指示是:Yassa vibbanaj pakataj hoti , so “na kevalaj vibbanameva uppajjati, tena saddhij tadevarammanaj phusamano phassopi uppajjati, anubhavamana vedanap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 (《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识」明显的禅修者应辨明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识正在生起,而应亦注意:与识接触同一个所缘的触也在生起;体验那所缘的受也在生起;标志那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那所缘的思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始于辨别触
  对始于辨别触的指示是:Yassa phasso pakato hoti, so “na kevalaj phasso uppajjati, tena saddhim tadevarammanaj anubhavamana vedanapi uppajjat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vijananamanaj vibbanam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缅文版分别论注Vibhavga-atthakatha, p.252)
  「触」明显的禅修者应辨明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触在生起,而同时应注意:体验那所缘的受也在生起;标志那所缘的想(sabba)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那所缘的思(cetana)也在生起;认知那所缘的识(vibbana)也在生起。

  辨明全部
  在此,注释举出触五法(phassa pabcamaka),因为它们在一切心里都是最主要的成份。辨明于同一个心识剎那(cittakhana)生起的诸名法中,触思(Phassa Cetana)是最主要的,其余非主要(apadhana)的相应名法亦须辨明。在辨明触思时,必须也辨明一切属于行蕴的究竟法。其原因是在行蕴里,思是最重要的。佛陀在以经分别教行蕴时,亦说思是最主要的。
  根据上述注释与疏钞的指示,在各别以触、或受、或识为始去辨明名法时,并非只是辨明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的触、或受或识罢了,而是必须辨明所有相应的心与心所。这是根据佛陀在《相应部.六处品.不遍知经》(Sajyutta Salayatana Vagga, Aparijanana Sutta)的开示。

  再辨明色法
  上述已提及欲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先以智辨别了色法。在辨别以触五法为主的名法后,禅修者被指示再辨明色法,如下:
  So ime phassa pabcamaka kim nissitati upadharento “vatthuj nissita”ti pajanati. vatthu nama karajakayo… So atthato bhutani ceva upadarupani ca . 禅修者辨别以触五法为主的名法后,再审察这些名法是依何而生起,他就会清楚地明了它们是依靠依处色(vatthu rupa)而生起。依处色是业生身(karaja Kaya)。业生身基本上是种色(bhuta rupa)和所造色(upada rupa)。
  根据这注释的指示,即辨别名法所依靠的依处色,但这并非指辨别依处色(如眼净色)而已,是必须也辨明与那依处色一同生起的种色及所造色。这些色法已列在色业处手册的六门图表里。如在眼门里有54个色法,以及某些非真实色法。依照这些色业处阶段的图表去辨明它们。

  一起辨明依处色及所缘
  根据上述注释与疏钞的指示,欲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先已透彻地辨明了色法,过后他必须一起辨明依处色及所缘为:
  (1)依处色,名法是依靠它而生起。
  (2)名法取为所缘的色法。
  在修习名业处时,一起辨明依处色及所缘,是根据《后分五十经篇》(中部Uparipannasa Pali)里的《不断经》(Anupada Sutta)及它的注释与疏钞。《不断经注》里有提及舍利弗尊者以各别法观法(anupadadhamma vipassana)逐一观照禅那法(如初禅)时;vattharammananaj pariggahitataya,他能够逐一的观照名法,是因为他已一起辨明了依处色及所缘。

  简要辨明六组的方法
  色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色所缘(色尘)为所缘的名法,换言之,即是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心路过程、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和纯意门心路过程,他必须:
  (1)同时辨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两者。
  (2)辨明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颜色,那颜色可能是可喜(ittha)或是不可喜(anittha)的。
  如此同时辨明两门(即名为依处的眼净色及有分意界),当辨明色所缘的颜色时,那颜色就会同时撞击眼净色及有分意界。其时,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这些心路过程里的确定(Votthapana)及意门转向的确定(作用)是具有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的话,它们即是拥有善速行的心路过程。若它们的确定(作用)是具有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速行心路过程。
  如理作意与不如理作意
  若确定(Votthapana)与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确定那色所缘为(1)色所缘的颜色,或(2)色法,或(3)无常,或(4)苦,或(5)无我,或(6)不净,它是如理作意,善速行也就生起。
  然若确定与意门转向确定那色所缘为常、乐、我、净等等,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随后会解释不如理作意如何生起。)请注意耳门、意门心路过程等等亦是如此。

  声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声所缘(声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耳净色与有分意界。
  (2)及辨明声所缘。

  香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香所缘(香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鼻净色与有分意界。
  (2)以及香所缘。
  味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味所缘(味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舌净色与有分意界。
  (2)以及味所缘。
  
  触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触所缘(触尘)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身净色与有分意界。
  (2)以及一粒或许多粒色聚里的地界、或火界,或风界(即触所缘)。
  
  法所缘组:
  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名为法所缘的色法为所缘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有分意界,及
  (2)任何一个在法所缘组里的色法。
  再者,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取概念(如遍之概念)为所缘的法所缘组名法,他必须:
  (1)一起辨明有分意界,及
  (2)概念(如遍的概念,Kasina pabbatti)。
  对于前面提及一起辨明依处及所缘的指示,请注意依处是指六门,即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想要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应先懂得这些。

  重要的知识
  在取色所缘为目标的名法之中,眼门心路过程生起一次,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也只生起一次,有分识会在这两个心路过程之间生起。过后纯意门心路过程会生起许多次。请注意耳门心路过程等等亦是如此。禅修者必须辨明这些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所有名法。在图表里有列出相应的名法(sampayutta dhamma)。《清净道论》指示应如此修习。
  如在《泡沫譬喻经注》(Phenapindopama Sutta Comm.)里提及的,在极短的时间里,如眨一次眼或闪电间,心就能够生灭超过一万亿次。在这极短暂的时间里,许多心路过程也可生起。在这些心路过程当中,禅修者或许可以辨明一些,其余则难以辨明。对于那些他能辨别的心路过程,必须辨别至破除名密集。在后面将会提及四种名密集。
  根据所缘(即心路过程)的寿命,心路过程可分为四种时分(vara),即:
  (1)空时分(mogha vara),只有有分识在波动。
  (2)只出现到确定(votthapana)的时分。
  (3)到诸速行出现的时分。
  (4)到彼所缘也出现的时分。
  在这四种时分当中,这本手册多数只是列出彼所缘时分(tadarammana vara)的图表。在辨明时,禅修者理应能够明白其余时分。

  彼所缘(Tadarammana)
  一般上,若是欲界速行取欲界所缘,而生起于欲界有情的心中,彼所缘就会生起。欲界所缘是指名为欲法(kama dhamma)的欲界心与心所,以及二十八种色法。对于欲界有情,彼所缘可以在取欲界心与心所为所缘的欲界心路过程里生起。由于二十八种色法也都是欲法,彼所缘也可以在取这二十八种色法,为所缘的心路过程里生起。但只有在五门心路过程的所缘是非常大(atimahanta)及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是明显(vibhuta)时,彼所缘才能够生起。所以说是「一般上」而已。
  根据这定义,彼所缘是不能够在取观念为所缘的心路过程里生起的。另一点是,在《分别论注》及《迷惑冰消》里有提到,在观禅速行(vipassana javana)之后,彼所缘是不会生起的。但它也提到在未成熟的观禅速行之后,有时彼所缘是会生起的。
  再者,在大善速行(mahakusala javana)之后生起的大异熟彼所缘(maha vipaka tadarammana)可以是(相等地)喜俱或舍俱的。同样的,无因推度彼所缘(ahetuka santirana tadarammana)也可以生起。在不善速行(akusala javana)之后,大异熟彼所缘或无因推度彼所缘也都可以生起。这本手册里的图表对每一项只举出一个例子。在辨明时,禅修者理应能够明白其余的部份。根据一般的规则,在喜俱速行之后生起的是喜俱彼所缘;在舍俱速行和忧俱速行之后生起的是舍俱彼所缘。八种大异熟心(maha vipaka citta)和三种推度心(santirana citta)可以执行彼所缘的作用,即继续取速行所取的所缘。在此列出一个彼所缘的图表,这是专为三因凡夫(ti-hetuka puthujjana)而设的。对于须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也是差不多一样的,只是除去他们已断除了的烦恼。

  三因凡夫的彼所缘
  在八种大善速行之后在八种贪根速行之后在两种瞋根速行之后在两种痴根速行之后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所有六种舍俱彼所缘都可生起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

  异熟如此,速行则可改变
  (1)看到自性可喜所缘(sabhava ittharammana)和自性非常可喜所缘(sabhava ati-ittharammana)是因为过去的善业。当看到中等可喜所缘时,除了转向与速行之外,其它的心路过程心是大异熟心和无因善异熟心。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2)在看到自性非常可喜所缘(如佛陀)时,只有五种喜俱彼所缘可以生起。其时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若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3)看到自性不可喜所缘(sabhava anittharammana)是因为过去的恶业。当看到自性不可喜所缘时,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若是不如意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至于五识(如眼识)、领受、推度及彼所缘则只是无因不善异熟心(ahetuka akusala vipaka citta)。应注意根据这定义,对于不可喜所缘,只有不善异熟舍俱推度彼所缘(akusala vipaka upekkha santirana tadarammana)可以生起。
  信慧组(Saddha-Pabba Group)
   对于结生识是喜俱的三因者,在他的速行、彼所缘、结生、有分与死亡识里生起的三十四名法被称为信慧组。这只是为了便于称呼。(译注:过后会时常提及信慧组这一词,应明白它是指以下的三十四个名法。)这三十四个名法是:
  识 1
  通一切心所 13
  遍一切美心心所 19
  慧根心所 1
  合计 34
  跟色法一样,名法也是不能够单独生起的。它们只能一组组地生起。这些组合被称为相应法(sampayutta dhamma)。有时它们也被称为名聚(nama kalapa)。名法是依照心定法(citta niyama)生起的,即心路过程。想要辨别名法的禅修者必须根据定法去辨别它们。与六门所缘相符,心路过程亦有六种,即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及意门心路过程。在这六种心路过程当中,先辨别意门心路过程对禅修者来说会比较容易,因为它有比较少种心路过程心。对于止行者,先辨别名为禅那法的禅那定心路过程(jhana samapatti vithi)的名法会比较容易。其原因是在修习止禅的阶段时,他已能够辨明禅支。

法所缘组──意门禅那定心路过程
心依处色 54 54 54 54 54 54
意门转向 遍作 近行 随顺 种姓 禅那速行(许多次)
初 禅 12 34 34 34 34 34
第二禅 12 34 34 34 34 32 除寻与伺
第三禅 12 34 34 34 34 31 再除去喜
第四禅 12 33 33 33 33 31 舍取代乐

  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 省察所缘(如白遍似相)之心。
  遍作(parikamma)是欲界善心,执行预备工作,以令禅那速行生起。
  近行(upacara)是接近禅那速行的大善速行心(maha kusala javana citta)。
  随顺(anuloma)是大善速行心,调整以便禅那速行能够正确地生起。
  种姓(gotrabhu)是切断欲界种姓的大善速行心。
  禅那速行(jhana javana)是色界善速行心(rupavacara kusala javana citta)。
  注:在辨别名法时,禅修者并不能知道名字观念,如「遍作」、「近行」、「随顺」、「种姓」,而只知道它们各自是速行心的本性。对于凡夫与学人(sekha puggala,即须陀洹、斯陀含与阿那含),这些遍作、近行、随顺与种姓是大善速行。对于阿罗汉,它们则只是大唯作速行(maha kriya javana)。利慧的禅修者则只有近行、随顺与种姓(即是没有遍作)。
  刚开始要辨别这些名法的人,应进入他想辨别的禅那。从禅那出定后,先辨明禅支。应做到能够以智持续许多次的辨明每一个心识剎那里所有的禅支。若成功的话,再采用三个辨别法之一(即始于辨别识、或受、或触),渐次地辨明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禅那相应法(jhana sampayutta dhamma)。那些有良好《阿毗达摩论》义理根基的人能够辨别到这些。但对于那些只有少许《阿毗达摩论》义理根基的人,他们会非常难以明白这些。因此,为了方便智能还未成熟的人,以下会再次提及取白遍似相为所缘的初禅三十四名法。
寻、伺等禅支被名为禅那,与此禅那相应的心与心所被名为禅那相应法。《清净道论》指示辨明这些禅那与禅那相应法的相、作用(亦作味)、现起及近因(亦作足处)(lakkhana, rasa, paccupatthana, padatthana)。

  (白遍)初禅的三十四个名法
  (1) 识 =「拥有」那白遍似相。(根据疏钞提
   的〝jananaj nama upaladdhi〞)
  (2)触 =接触白遍似相(相)。
   =把白遍似相和识「连接」起来(作用)。
  (3)受 =体验白遍似相之可喜。(这是初禅的乐受)。
  (以下的名法与前所提的相同,只是所缘是白遍似相而已。)
  (4)想 (15)信 (26)身柔软性
  (5)思 (16)念 (27)心柔软性
  (6)一境性 (17)惭 (28)身适应性
  (7)命根 (18)愧 (29)心适应性
  (8)作意 (19)无贪 (30)身练达性
  (9)寻 (20)无瞋 (31)心练达性
  (10)伺 (21)中舍性 (32)身正直性
  (11)胜解 (22)身轻安 (33)心正直性
  (12)精进 (23)心轻安 (34)慧
  (13)喜 (24)身轻快性
  (14)欲 (25)心轻快性
  (注意:意门转向里的十二个名法是上述34个的首十二个,即从识到精进。)

辨别法
  一般上禅那只是取似相为所缘。在白骨观里,禅那和禅那相应名法取白骨似相为所缘。在白遍禅里,禅那和禅那相应名法取白遍似相为所缘。慈心禅的似相是有情的观念。不净观的似相则是不净的死尸。
  在帕奥禅林里,已证得白遍第四禅和修完了四护卫禅(即慈心禅、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的禅修者被教导修习更高层次的清净(visuddhi),如见清净(ditthi visuddhi)等等。所以若禅修者已修习白骨观、白遍及四护卫禅至禅那的阶段,他应辨别的名法如下:
  (1)白骨观──初禅。
  (2)白遍───初、第二、第三及第四禅。
  (3)慈心禅──初、第二及第三禅。
  (4)不净观──初禅。
  依照图表所列出的去辨别这些禅那名法。《阿毗达摩论注》里有提及在较高禅那(即第二禅和第三禅)里的遍作、近行、随顺与种姓,寻与伺会与它们相应。至于在四禅之前,它们则是没有喜俱的。
  若人想要辨别初禅的名法,他应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定后,辨明五禅支至能够看到它们生起许多次。若不满意就再次进入初禅。(若是白遍)过后:
  (1)辨明有分意界;
  (2)辨明白遍似相。其时只是刚从禅那出定,白遍似相还会存在,不会很快就消失;
  (3)当那白遍似相撞击有分意界时,再次辨明五禅支。
  若如此重复的修习,由于一起辨明依处及所缘,禅修者将会看到五禅支生起许多次。过后他必须从识,或受,或触开始去辨别名法。若是始于识,就修习至能够看到识生起许多次(单只看识)。(注:始于受或触的辨别法也是如此。)若成功的话,就修习到能够同时看到识与受两者生起许多次。若成功的话,就辨别三个名法,再辨别四个名法,渐次的增加。最后修习至能够连续地看到许多次:十二个名法在意门转向里生起,三十四个名法在速行里生起。若成功的话:Pariggahetva sabbampetam arammanabhimukhaj namato namanatthena namanti vavatthapetabbaj(《清净道论》第十八章,段三)
  (《清净道论》T当禅修者能够以智同时辨明意门转向里生起的十二个名法,以及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和禅那速行每一个剎那里生起的三十四个名法许多次时,由于这一切名法都倾向或朝向所缘(即白遍似相),因此再辨别它们为「名法」,即辨别它们为具有倾向所缘本性的名法。
  《清净道论》进一步指示如何如何修习:
  Tato yatha nama puriso anto gehe sappaj disva taj anubandhamano tassa asayaj passati, evameva ayampi yogavacaro taj namaj upaparikkhanto . “Idaj namaj kij nissaya pavattati”ti pariyesamano tassa nisayaj hadayarupaj passati. Tato hadayarupassa nissayabhutani , bhutanissitani ca sesupadaya rupaniti rupaj parigganhati. So sabbampetaj ruppanato rupanti vavatthapeti . Tato namanalakkhanaj namaj ruppanalakkhanaj 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清净道论》第十八章,段四).
  辨别名法后,就如有一人在屋子里看到一条蛇,若他跟随那蛇的话,他将会找出蛇的住处。同样的,若禅修者审察与追寻:「这些名法是依靠什么而生起?」他将能以智找出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处色。过后他再辨明心脏里的四界,以及其它依靠这四界而生起的所造色。由于这些色法都是不断受到变化的压迫(恼坏),他再辨别这一切色法为「色法」。然后他再辨别名色法,如下:
  (1)拥有倾向或朝向所缘的自性相之法是名法。
  (2)拥有恼坏的自性相之法是色法。(《清净道论》)
  根据上述的定义,已辨别禅那名法的禅修者必须辨别名色法,及心脏里的四界与所造色。注意:在辨别五门---意门心路过程里的欲界名法后,禅修者必须辨别名色法,辨别那些名法所依靠的处门里的色法。(见「色业处」手册里的六门图表。编按:已收录于本书第十章。)
   已经辨别禅那名法(法所缘组的部分)的禅修者,必须继续更进一步地辨别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在这些作为所缘的色法当中,先辨别取法所缘的色法(即五净色与十六微细色)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会比较容易。在这些属于法所缘的色法当中,有十一个是真实色法和十个非真实色法。取每一种色法为所缘的名法都应被辨明。若意门转向的确定是有如理作意,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意门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以下的例子是,辨别取眼净色为所缘的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辨别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的方法
  (1)辨明有分意界。
  (2)取眼净色为所缘。
  当眼净色撞击有分意界,或清晰地出现在有分意界,或来到有分意界时,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心路过程里的意门转向:
  (i)确定它为眼净色
  (ii)或确定眼净色为只是色法,
  (iii)或确定它为无常,取眼净色的生灭为所缘,
  (iv)或确定它为苦,取眼净色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相为所缘,
  (v)或确定它为无我,取眼净色里并无不坏灭的实质存在为所缘,
  (vi)或确定它为不净,取眼净色的不净(如 与臭味相混在一起)为所缘,
  由于这是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善速行就会生起。在这六个如理作意当中,禅修者应辨别第一项,即辨别认知眼净色为眼净色的意门心路过程。可以从识、或触、或受开始辨别。
  若人先辨别识,他应修习至能够多次的看到识出现于意门转向、速行(七次)和彼所缘(两次)。当眼净色清晰地出现在有分意界时,修习至能够看到依靠心所依处和缘于有分意界而生起的心路过程。若成功的话,就辨别这些名法,逐一渐次增加,直到能够同时看到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有十二个名法出现在意门转向,三十四个名法出现在速行心,三十四个名法出现在彼所缘。对其余的如理作意,也以同样的方法去辨别。如此辨别时,在速行和彼所缘里:
  (1)有时智(bana)与喜(piti)两者都有在内,是喜俱与智相应。
  (2)有时是有智无喜,是舍俱与智相应。
  (3)有时是有喜无智,是喜俱与智不相应。
  (4)有时是无喜无智,是舍俱与智不相应。
  一共有四种。
  在确定眼净色为眼净色时,逐一地辨别以上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同样的,在确定眼净色为色法、无常、苦、无我及不净时,亦逐一地辨别以上四种。由于无论是有行或无行(sasavkharika, asavkharika),这些心与心所的数量都不变,所以在这本手册里只列出这四种。上述四种若是有行,就已有四种;若是无行,就有另外四种。所以一共有八种大善心。(在阿罗汉的名相续流里生起的大唯作心亦是如此。)彼所缘有时会生起,有时则不会生起。若所缘是明显的,彼所缘就会生起;若所缘是不明显的,彼所缘就不会生起。
  有一种教法提及,若在还未成熟的观禅阶段,彼所缘可以在观善速行(vipassana kusala javana,即观照无常、苦、无我、及不净的速行心)之后生起。另一种教法则提及彼所缘不会在观速行之后生起,这只是对在强力观智(balava vipassana bana)的阶段而言。
  法所缘组----纯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心依处色 54 54 54
   意门转向 速行(7x) 彼所缘(2x) 辨别四种
  (1) 视所缘 为眼净色 12 34 34 喜俱智相应
   12 33 33 舍俱智相应
   12 33 33 喜俱智不相应
12 32 32 舍俱智不相应
  (2)视为色法 12 34(33-33-32) 34(33-33-32) 辨别四种
  (3) 视为无常 12 34(33-33-32) 34(33-33-32) -‥-
  (4) 视为苦 12 34(33-33-32) 34(33-33-32) -‥-
  (5) 视为无我 12 34(33-33-32) 34(33-33-32) -‥-
  (6) 视为不净 12 34(33-33-32) 34(33-33-32) -‥-
  在此应明白:
  (1)= 视所缘(眼净色)为眼净色的心与心所。
  (2)= 视它为色法的心与心所。
  (3)= 视它为无常的心与心所。
  (4)= 视它为苦的心与心所。
  (5)= 视它为无我的心与心所。
  (6)= 视它为不净的心与心所。
  以相同方法修习其余法所缘组的真实色法
  (1)耳净色 (6)女根色
  (2)鼻净色 (7)男根色
  (3)舌净色 (8)心所依处色
  (4)身净色 (9)命根色
  (5)水界 (10)食素色
  (注:包括眼净色,一共有十一种属于法所缘组成的真实色法。在决定要修哪一种色法后,禅修者应选一粒有关的色聚来辨别。在修内观(ajjhata)性根色时,男禅修者应只辨别男根色;女禅修者则只辨别女根色。在修外观时,他们可以辨别男根色及女根色两者。)
  不可观十种非真实法的三相(即无常、苦、无我)。若观非真实色法为无常,视它为无常的观速行心路过程(vipassana javana vithi)并不会生起。对于苦及无我亦是如此。因此应只以两种方式去辨别每一种非真实色法。如:
  (1)对于空界(akasa dhatu),视它为只是空界。再辨别四种视它为空界的心与心所,即是否有喜与智(piti-bana)。
  (2)视空界为色法。再辨别四种视它为色法的心与心所,即是否有喜与智。
  取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法所缘组)
  心脏里的依处色 54 54 54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2×)
  (1)视为空界 12 34(33-33-32) 34(33-33-32)
  (2)视为色法 12 34(33-33-32) 34(33-33-32)
  以相同方法修习其余九种非真实色法
  (1)身表(kayavibbati)(6)色积集(upacaya)
  (2)语表(vacivibbatti)(7)色相续(santati)
  (3)色轻快性(lahuta)(8)色老性(jarata)
  (4)色柔软性(muduta)(9)色无常(aniccata)
  (5)色适应性(kammabbata)
  (注:当禅修者能够辨明第一期的胎儿名色法时,才可辨别取色积集为所缘的名法。在修习非真实色法时,禅修者应先辨明在同一粒色聚里生起的心生色,或时节生色、或食生色至得见究竟法后,才可取非真实色法为所缘。其原因是色法必然成组(即色聚)地生起。
  因此,先辨别色聚至到见究竟色法,若有八个就见到八个,九个就见九个,十个就见十个等等。只有在如此辨别之后,才选一个你要修习的真实色法或非真实色法。当那色法撞击有分意界时,再辨别取那色法为所缘的名法。)
  为了方便智能未成熟者,在此特列举善名法三十四个取眼净色为所缘中的几个。
  三十四个取眼净色为所缘的善名法
  (1)识 =「拥有」眼净色。
  (2)触 = 接触眼净色(相)。 = 把眼净色和识「连接」起来(作用)。
  (3)受 = 感受眼净色的可喜(乐受)。
  (4)慧 = 透彻地知见眼净色。
  至此,禅修者应能明白取眼净色为所缘的名法。对于取其它真实色法和非真实色法的名法,禅修者应明白它们也是如此的。在辨别取法所缘组的真实及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名法后,禅修者应进一步辨别取五门所缘(如色所缘)为所缘的名法。应修习至能透彻地明白眼门心路过程里的七种心路过程心(即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及彼所缘)和意门心路过程里的三种心路过程心(即意门转向、速行及彼所缘)的含意。只有如此才能明白此辨别法。(见图表一)

  辨别之法
  (1)同时辨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
  (2)辨明色所缘 = 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颜色。
  (3)当色所缘同时撞击眼净色与有分意界时(=同时出现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眼门心路过程和继续取该色所缘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
  (4)若在心路过程里的转向、确定或意门转向(Avajjana ,Votthapana, Manodvaravajjana)确定它为色所缘,即是有如理作意,善速行也就会生起。那些有34个名法的速行及彼所缘是属于信慧组名法。
  若禅修者想要先从识开始辨别这些心路过程的名法,他应先修习至能够看到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识。
  重复多次同时辨明两门(即眼净色与有分意界)和色所缘,直到能够看到每一个心路过程心的识生起为五门转向、眼、领受、推度、确定、速行(7×)、彼所缘(2×),过后许多次的有分,然后是意门转向、速行(7×)和彼所缘(2×)。在此应修习至能够看到眼门心路过程生起一次后,继续取色所缘为目标的意门心路过程生起许多次(在心路过程之间会有许多个有分识)。能相续地看到每一个心路过程心后,再渐次地增加同时辨别的名法数量,如一个名法,然后两个名法,然后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等等。直到能够同时看到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依照图表),慢慢你就会成功。请注意:始于触或受的辨别法也是一样的。若不成功的话,就重复的辨明色法。如此名法就会自动变得明显。这是《清净道论》所指示的。
  在这些心路过程里,眼识依靠眼依处色(cakkhu vatthu rupa,也即是眼净色)而生起,其余眼门及意门心路过程的名法都依靠心所依处色而生起。因此依处色亦被列在图表里。根据《经藏》的方法,必须辨别色法直到破除密集,所以在提及「依处色」时,并非是指依处色,而是包括了其处的种色及所造色。这种辨别法在《根本五十经篇注》(Mulapannasa Comm.1st Vol, p.281)里有提及:Vatthu nama karajakayo-u-atthato bhutaniceva upadarupani ca…。然而在图表里只列出真实色法。在名色分别智的阶段,也尽量辨别可看到的非真实色法。只有在观禅的阶段才舍掉非真实色法。
  另一点,在有分识里所列出的34个名法,是对结生识喜俱的三因者(tihetuka)而言。若禅修者是结生识舍俱的三因者,其有分识的名法只有33个。有分识的所缘是前一世临死速行心(marana-sanna javana)的所缘,即是业、业相及趣相三者之一。只有在能够正确地辨明有分识的过去所缘时(指前世临死时),他才可以辨别出现在心路过程之间的有分识。在开始辨别名法的阶段,若不能正确地辨明有分识的所缘,可以暂时把它置之一边。
  如理作意
  (1)视色所缘为色所缘,认知它为色所缘的眼门、彼随起意门及纯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辨别之法在前面已提及。)
  (2)视色所缘为色法,辨别认知它为色法的意门心路过程。
  (3)视色所缘为无常,辨别认知它为无常的意门心路过程。
  (4)视色所缘为苦,辨别认知它为苦的意门心路过程。
  (5)视色所缘为无我,辨别认知它为无我的意门心路过程。
  (6)视色所缘为不净,辨别认知它为不净的意门心路过程。
  眼门心路过程只能认知色所缘为色所缘。它并不能认知色所缘为色法,或无常、或苦、或无我、或不净。
  指导禅修者以六种方式辨别认知色法的名法,其中一个原因:让他明白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
  再者,在坏灭随观智(bhanga bana)时,batabca banabca ubhopi vipassati。根据上述古代论师的指示,在修观禅时应观照(i)及(ii):
  (i)名为知(bata)的苦谛与集谛。
  (ii)名为智(bana)的修观禅意门观速行心路过程(manodvarika vipassana vithi)。意即意门观速行心路过程亦是观禅的目标。
  因此,这是另一个原因,即预先修习观照修观之智。基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才要以六个方式去辨别名法。
  《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里有提及,在取行法(savkhara dhamma)的三相(即无常、苦、无我)为所缘的相所缘观速行心(lakkhanarammanika vipassana javana)之后,彼所缘是不能生起的。但根据所说,彼所缘可以在未成熟观速行(taruna vipassana javana)之后生起。所以禅修者必须亲自体验彼所缘是否能够在观速行(vipassana javana)之后生起。

心与心所的数量
五门转向 眼识 领受 推度 确定
11 8 11 12(11) 12
1 识 识 识 识 识
2 触 触 触 触 触
3 受 受 受 受 受
4 想 想 想 想 想
5 思 思 思 思 思
6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7 命根 命根 命根 命根 命根
8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9 寻 寻 寻 寻
10 伺 伺 伺 伺
11 胜解 胜解 胜解 胜解
12 喜* 精进
  解释
  五门转向(pabcadvaravajjana)=一定是有十一个名法,一定是舍俱(舍受)。
  眼识(cakkhu vibbana)= 一定是有八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领受(sampaticchana)= 一定是有十一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推度(santirana)= 若是喜俱就有十二个名法,若是舍俱就只有十一个名法(无喜)。
  确定(votthapana)= 一定是有十二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速行(javana)= 若是信慧组,即有三十四个名法。
  (1)若是喜俱智相应,就有三十四个名法(有乐受)。
  (2)若是舍俱智相应,就有三十三个名法(除去喜)。
  (3)若是喜俱智不相应,就有三十三个名法。
  (4)若是舍俱智不相应,就有三十二个名法。
  彼所缘(tadarammana)= 跟速行相同,有四种。
  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 跟确定一样,一定是舍俱。
  (注:在推度、速行及彼所缘里的受(vedana)多数是一样的。若速行里是有乐受,多数推度和彼所缘里也是有乐受的。若速行里是有舍受,多数推度和彼所缘里也是有舍受的。)
以下会简要地解释辨别声所缘组的方法。
  声所缘组
  若要辨别取声所缘为目标的名法:
  (1)同时辨明耳净色和有分意界,
  (2)以及声音。以六个方式观那声音:
  (i)视它为声,
  (ii)视它为只是色法,
  (iii)视它为无常,
  (iv)视它为苦,
  (v)视它为无我,
  (vi)视它为不净。
  跟色所缘组一样,辨别四种心,即是否有喜与智。
  香所缘组
  若要辨别取香所缘为目标的名法:
  (i)同时辨明鼻净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气味。辨别法如上。
  味所缘组
  若要辨别取味所缘为目标的名法:
  (i)同时辨明舌净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味道。辨别法如上。
  触所缘组
  若要辨别取触所缘为目标的名法:
  (i)同时辨明身净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最接近那身净色的一粒或一堆色聚里的地界,或火界,或风界。辨别法如上。
  头脑与智能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可以亲自体会智能是否存在脑内。根据《阿毗达摩论》,头脑只是一堆色聚。此时,若禅修者辨明头脑内的四界,他能够很轻易地看到色聚。这是因为在色业处的阶段时,他已能够很透彻地辨明在头脑内的五种色聚,四十四种色法。因此再次辨明头脑内的四十四种色法。辨明至能够看到这四十四种色法里的身净色。
  (1)同时辨明身净色与有分意界,
  (2)以及靠近身净色的一粒或一堆色聚里的地界,或火界,或风界。
  当其中一个触界(地、火、风)撞击脑内的身净色和有分意界时,取触界为所缘的身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这些心路过程里的确定和意门转向是有如理作意的话(即确定它为地、火、风,或色法,或无常等等),大善速行心路过程(maha kusala javana vithi)就会生起。若速行心是喜俱智相应,就有三十四个名法。这三十四个名法只是依靠心所依处色及缘于有分意界而生起。在这组名法里,智亦被包括在内。一心与七心所是依靠脑内的身净色而生起的(身识)。在这组名法里,智并没有被包括在内。必须亲自辨明与体会许多次,以证明这教法是否正确。
  (注:禅修者必须辨别至能够明白,在触所缘组里,若那触所缘是可喜的(ittha),身识(kaya vibbana)里就会有乐受(sukha vedana)。反之,若那触所缘是不可喜的(anittha),身识里就会有苦受(dukkha vedana)。
  法所缘组──善组
  在法所缘组里的善法被分为四组,以方便禅修者记住它们。这四组是:
  (A)取十一种真实色法为所缘的名法组。
  (B)取十种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名法组。
  (C)拥有离心所(virati)或无量心所(appamabba),以及佛随念与死随念的名法组。
  (D)禅那名法组。
  在这四组当中,(A)、(B)和(D)组名法的辨别法已解释过了。随后会再解释(C)组的辨别法。
  正语(Samma Vaca)
  在三个离心所当中,正语是远离与谋生无关的四语恶行(vaci duccarita)。辨明有分意界,再辨明正语(即所缘,取远离任何一种语恶行为所缘)。在速行的名法里,它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加正语,一共有三十五个名法。辨别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正业(Samma Kammanta)
  辨明有分意界及所缘(取远离任何一种身恶行为所缘)。在速行的名法里,它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加正业,一共有三十五个名法。辨别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正命(Samma Ajiva)
  辨明有分意界及所缘(取远离任何一个与谋生有关的语恶行或身恶行为所缘)。在速行的名法里,它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加正命,一共有三十五个名法。辨别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悲(Karuna)
  悲是想要救济苦痛的有情(dukkhita)。辨明有分意界及取一个你想救济的有情为所缘。在速行的名法里,它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加悲,一共有三十五个名法。辨别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喜(Mudita)
  喜是随喜有情的快乐。辨明有分意界及取一个快乐的有情为所缘。在此,若还未证得喜心禅那(mudita jhana),就只有乐受(somanassa vedana)会出现在速行里,因此只辨别两种,即是否智相应。智相应 = 34+喜(mudita) = 35个名法。若智不相应= 33+喜 = 34个名法。
根据阿那律大长老(Venerable Anuruddha Mahathera),对于已修习喜心至证得喜心禅那的禅修者,由于禅修的力量,在速行心里是可以有舍受的。因此已证得喜心禅那的禅修者则可以辨别四种,即是否有喜(piti,注意:此喜是piti,不是mudita)与智。
  彼所缘、信、慧
  在拥有离心所或无量心所的速行之后,彼所缘是不能生起的,因为那所缘并非欲(kama)所缘。在速行名法里的信是对业及其果有信心。慧则是明白业力果报,即是自业正见(kammassakata sammaditthi)。
  佛随念(Buddhanussati)
  若禅修者已经修过四护卫禅,他必须也辨别取佛的功德为所缘的意门大善速行心路过程。速行里的名法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由于修习佛随念只能到达近行定,速行只能连续出现七次。彼所缘则可能会生起,也可能没有生起。辨明有分意界及取佛的功德为所缘。
  死随念(Marananussati)
  由于修习死随念也只能够到达近行定,所以速行只出现七次,它们是欲界近行定速行(kamavacara upacara samadhi javana)。彼所缘不能在速行之后生起。在速行里的名法是信慧组的三十四个名法。这一组包括离心所、无量心所、佛随念及死随念的名法组只是欲速行善名法组,其速行只出现七次。它们是属于法所缘组里的(C)组。
  法所缘组──(C)组
  心脏里的色法 54 54 54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
(1)正语 12 35(34-34-33)
(2)正业 12 35(34-34-33)
(3)正命 12 35(34-34-33)
(4)悲 12 35(34-34-33)
(5)喜 12 35(34-34-33)
(6)佛随念 12 34 34
(7)死随念 12 34
  (注:若能修死随念的禅修者想要辨别死随念的名法,辨明有分意界,然后修死随念,取自己变成死尸的色相为所缘。)
  至此对于名业处善组的辨别法已足够了。若你经已修习其它业处,如十遍与八定,你必须再去辨别这些禅那名法。无色禅只有两个禅支,即舍与一境性。它们并没有寻、伺与喜,所以在每一个无色禅那里只有三十一个名法。跟辨别色界禅那一样辨别无色禅那名法。以下会解释辨别取二十八种色为所缘的不善名法组。
  十个结的生起(Sajyojana)
  在《大念处经注》的法随观篇里,有提及十结(sajyojana)如何在取色所缘为目标时生起。若人能明白十结如何在取色所缘为目标时生起,他也就能够明白和修习十结如何在取其余二十七种色法为所缘时生起。在取色所缘为目标时,十结生起之法是:
  (1)由于极度取乐色所缘为净(subha,美),欲贪结(kamaraga sajyojana)就生起。
  (2)由于有福报的生命很容易获得色所缘,若因此而欲求有福报的生命,这即是有贪结(bhavaraga sajyojana)。
  (3)修戒禁(silabbata),如学牛、学狗等等,以为如此修就会获得色所缘,这即是戒禁取结(silabbataparamasa sajyojana)的生起。
  (注:这三种结(亦作结缚)一般上是贪见组(lobha ditthi group)名法的一部分。欲贪结和有贪结一般上是邪见相应,有时我慢相应,戒禁取结只能邪见相应。若人执着色所缘为常、乐、我,贪见(lobha ditthi)就能生起。错知为常、乐、我是痴(moha)。邪见即误信它为常、乐及我。在速行里有20,或19,或22,或21个名。
  (4)自傲自满,如心想:「只有我能够辨明色聚里的色所缘。」这即是我慢结(mana sajyojana)的生起。贪慢组(lobha mana group)的不善速行生起。在速行里有20,或19,或22,或21个贪慢组的名法。
  (5)对不可喜色所缘感到不快或生气即是瞋结(patigha sajyojana)之生起。这是瞋组(Dosa Group)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8或20 个名法。
  (6)妒嫉地想:「若除了我之外,别人都不能得到这色所缘,那该多好。」这即是嫉结(issa sajyojana)的生起。这是瞋嫉组(dosa issa group)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9或21个名法。
  (7)不想与他人分享自己所获得的色所缘。这么吝啬地行事时,悭结(macchariya sajyojana)就生起。这是瞋悭组(dosa-macchariya group)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9或21个名法。
  (8a)追悔做了错事(如弄脏了别人衣服的颜色)或追悔没有做善事(如追悔没在花盛开时供佛)(这两者都与颜色有关)即是恶作(kukkucca)的生起。这是瞋恶作组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9或21个名法。
  (8b)取色所缘为目标时,若心散乱即是掉举(uddhacca)。这是掉举组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6个名法。
  (9)当怀疑色所缘是否有情(satta)、或我(atta)、或有情的实质、或我的实质时、疑结(vicikiccha sajyojana)就生起。这是疑组(vicikiccha group)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6个名法。
  (10)Sabbeheva sahajata abbanavasena avijjasajyojanaj uppajjati.。每当上述的结生起时,无明结(avijjasajyojana)亦随之生起。(《中部中五十经篇》Majjhimapannasa,1st vol, p.292)。
  以上的结(亦作结缚)并不能单独生起。它们必定与相应的心和心所一同生起。这些名组依照心定法(citta niyama)生起于心路过程里。因此在辨别这些名法时,禅修者必须破除它们的密集,直至得见究竟名法。所以接着列举他们的组合。

  贪见组──四种
(1)识 1
通一切心所 13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贪与邪见 2
合计 20
  (注:遍一切不善心心所与一切不善心相应。它们是痴、无惭、无愧与掉举。这组的受是乐受(somanassa vedana)。)
  (2)若是舍俱,则没有喜(piti),所以20减喜 = 19个名法。
  (3)若是喜俱有行(sasavkharika),20加昏沉与睡眠= 22个名法。
  (4)若是舍俱有行,19加昏沉与睡眠 = 21名法。
  在此精进是致力于令贪见生起。欲是想要贪见生起。换言之,精进是导致贪欲(raga)生起的努力,欲(chanda)是希望贪欲(raga)生起。禅修者应能明白其余名法的含意。
  贪慢组──四种  
  这跟贪见组差不多一样,只是「我慢」替换了「邪见」。它有20、或19、或22、或21个名法。但我慢只是「时而生起的心所」(kadaci cetasika),所以有时我慢并不包括在内。若是没有我慢(同时也没有邪见),只有19-18-21-20个名法。辨别四种。四种贪见加四种贪慢,一共有八种贪根心识(lobha mula citta)。
  瞋组──两种
(1)识 1
通一切心所(除去喜) 12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瞋 1
合计 18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 = 18+2=20。

    瞋嫉组──两种
(1)上述瞋组的心与心所 18
嫉 1
合计 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 = 19+2=21。

   瞋悭组──两种
(1)上述瞋组的心与心所 18
悭 1
合计 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 = 19+2=21。
    瞋恶作组──两种
(1)上述瞋组的心与心所 18
恶作 1
合计 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 = 19+2=21。
取做了恶业为所缘,辨别无行与有行两种。
取应做却没有做的善事为所缘,辨别无行与有行两种。

  痴掉举组──一种
识 1
遍一切心心所 7
寻、伺、胜解与精进(喜及欲不相应) 4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合计 16
  痴疑组──一种
识 1
遍一切心心所 7
寻、伺与精进(胜解、喜及欲不相应) 3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疑 1
合计 16
  《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vgaha)里有提及,所有二十九种欲界速行(kama javana)都可以出现在五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十二种不善速行亦包括这二十九种速行之内。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里,佛陀教示在心随观(cittanupassana)的阶段,应观照与贪欲(raga)同时生起的有贪欲心(saraga citta);观照与瞋(dosa)同时生起的有瞋心(sadosa citta);观照与痴同时生起的有痴心(samoha Citta)。因此,初学者应先辨别取二十八种色法之一为所缘的名法,直到修习了所有二十八种色法。
  在辨别取究竟色法为所缘的不善名法时,有些禅修者会感到某些不善名法组难以辨别。若是如此,他可以先辨别取密集的观念(如金、银、衣服)为所缘的不善名法,以便易于明白它们。
  简要辨别法
  (1)辨明有分意界。
  (2)取金为所缘(自己所拥有而喜爱的金)。
  (3)当所缘(金)撞击有分意界时,取金的观念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确定它为金。由于这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ara),贪见组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在贪见组不善速行里,错知它为金是痴(Moha);错信它为金是邪见,这是世间通称我邪见(loka samabba atta)。其余的名法理应能够明白。再确定(或注意)金为常、乐、我及净。贪见组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将会生起。在这些名法组里,错知金为常、乐、我及净是痴;错信它为常、乐、我及净是邪见。再以衣服等等为所缘,以同样的方法修习。应修至能明白对新衣服喜会生起,对旧衣服喜不会生起。
  修贪慢组时,取一个你引以为荣的东西为所缘,如服装、钻石、耳环等等。若能明白取观念为所缘的贪见组及贪慢组名法,就进一步取究竟色法为所缘。
  修瞋组时,取你讨厌的人为所缘;修瞋嫉组时,取别人比你更好的东西为所缘;修瞋悭组,取你不能忍受与别人分享的东西为所缘;修瞋恶作组时,取你已做了的恶业(如杀生)或应做却没做的善事(如没布施、没好好地持戒)为所缘;由于恶作是追悔做了恶业,以及追悔没造善业,所以应取两者为所缘。
  修掉举组时,取普通无贪无瞋的散乱心为所缘。修疑组时,取一件能令你起疑心的事为所缘,如「在前世我真的是人吗?」
  在这样以观念为所缘时,彼所缘不能够在不善速行之后生起。若你能够辨别取观念为所缘的不善名法,就进一步辨别取每一种究竟色法为所缘的不善名法。跟善组的辨别法一样,在辨别不善名法组时,亦始于法所缘组。
  法所缘组──不善意门心路过程
  心脏里的色法 54 54 54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2×)
  (1)贪见组 12 20(19-22-21) 12(11-12-11)
  (2)贪慢组 12 20(19-22-21) 12(11-12-11)
  (3)瞋组 12 18(20) 11(11)
  (4)瞋嫉组 12 19(21) 11(11)
  (5)瞋悭组 12 19(21) 11(11)
  (6)瞋恶作组 12 19(21) 11(11)
  (7)掉举组 12 16 11
  (8)疑组 12 16 11
  贪见组的辨别法
  (1)辨明有分意界。
  (2)(在辨别眼十法聚之后)取眼净色为所缘。
  (3)当眼净色撞击(或出现于)有分意界时,取眼净色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以心路过程里的意门转向确定它为净(subha,美)。若眼净色是可喜的(ittha),由于这是不如理作意,取乐于净的贪见组速行就会生起。不如理作意是近因。(确定或省察眼净色为常、乐及我时亦是如此。)在八种贪根心(lobha mula citta)里,有四种是邪见相应的。若是喜俱就有喜(piti)。若是舍俱就无喜。若是有行就有昏沉与睡眠。若是无行就没有昏沉与睡眠。行在此是指受到自己或他人的促使或鼓励至贪、瞋等等生起。图表里有列出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心与心所之数量。
  彼所缘:若速行是喜俱,彼所缘也是喜俱。若速行是舍俱,彼所缘也是舍俱。虽然一般上彼所缘的受是与速行的受一样,但当速行是忧俱时,由于彼所缘是不可能忧俱的,因此只有舍受出现于彼所缘。如彼所缘图表(见第179页,三因凡夫的彼所缘)里所列出的,在不善速行之后,大异熟彼所缘亦可生起。在遇到非常可喜所缘(ati ittharammana)时,虽然由于不如理作意而令到不善速行生起,但随之而起的彼所缘依然可以是大异熟。这本手册的图表在不善速行之后列出无因异熟彼所缘(ahetuka vipaka tadarammana)。若是大异熟彼所缘(maha vipaka tadarammana)生起,禅修者在实修时应能明白。为了方便智能还未成熟者,在此列出取眼净色为所缘的贪见组二十个名法。
  贪见组二十个名法
  (1)识 = 「拥有」眼净色。
  (2)触 = 接触眼净色;把眼净色和识「连接」起来(作用)。
  (3)受 = 体验所缘(心的乐受,somanassa vedana)。
  (4)想 = 心里标志所缘(为净)。
  (5)思 = 催促或领导相应的心与心所朝向所缘。
  (6)一境性 = 心只朝向一个所缘;不令相应的心与心所散乱。
  (7)命根 = 保护或保持相应名法于那所缘。
  (8)作意 = 控制与推相应法朝向所缘;注意所缘。
  (9)寻 = 把相应法投向所缘。
  (10)伺 = 重复地省察所缘。
  (11)胜解 = 确定所缘(为净)。
  (12)精进 = 致力于令贪欲生起。
  (13)喜 = 喜欢所缘。
  (14)欲 = 想要所缘(这是欲望生起)。
  (15)痴 = 不知所缘的真实本性(不净)。
   = 错知所缘为净。
  (16)无惭 = 对不善法(如贪见)的生起不感到羞耻。
  (17)无愧 = 对不善法(如贪见)的生起不感到害怕。
  (18)掉举 = 心散乱,不平静。
  (19)贪 = 执着那所缘为「我的」。
  = 渴爱所缘。
   = 执取所缘。
  (20)邪见 = 错误地相信那所缘为净。
  (注:在确定所缘为常、乐及我时也是同样的。若是喜俱就有喜(piti);若是舍俱就无喜;若是有行就有昏沉和睡眠;若是无行就没有昏沉与睡眠。)
  精进与欲(Viriya & Chanda):
  在瞋组里,精进是致力于令瞋恨生起;欲则是希望瞋恨生起。
  在瞋嫉组里,精进是致力于令瞋嫉生起;欲则是希望瞋嫉生起。
  在瞋悭组里,精进是致力于令瞋悭生起;欲则是希望瞋悭生起。
  在瞋恶作组里,精进是致力于令瞋恶作生起;欲则是希望瞋恶作生起。
  痴:痴是错知所缘(眼净色)为常、乐、我及净,错知为「他的」眼净色、「我的」眼净色等等。
  无惭无愧:对恶法(如贪见、贪慢、瞋、瞋嫉、瞋悭、瞋恶作、痴掉举、疑等等)的生起不感到羞耻与害怕。在修习时,取造恶为所缘,无惭无愧是对造恶不感到羞耻与害怕。
  辨别取法所缘组其余十种真实色法与十种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不善名法组。
  辨别色所缘组不善名法的方法
  前面已述及取色所缘为目标而生起的十结(10 Sajyojana)。在这十结生起时,辨别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不善速行心路过程。以相同的方法修习所有的二十八个色法。以下是法所缘组贪见组的辨别法:
  (1)同时辨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
  (2)取色聚的可喜颜色为所缘。
  (3)当色所缘同时撞击眼净色与有分意界时,取那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此心路过程里的确定与意门转向省察及确定那色所缘为(i)常,(ii)乐,(iii)我,(iv)净,,由于这是不如理作意,以贪见为主的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在八种贪根心之中,有四种是邪见相应的。若是喜俱就有喜。若是舍俱就无喜。若是有行就有昏沉与睡眠。若是无行就没有昏沉与睡眠。
  图表里有列出在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心与心所之数量。在此,若速行是喜俱,所列出的也只是喜俱的推度与彼所缘。若速行是舍俱,所列出的也只是舍俱的推度与彼所缘。
  虽然一般上速行与彼所缘的受是一样的,但由于彼所缘是不可能忧俱的,所以当速行是忧俱时,所列出的彼所缘是舍俱的。
  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及确定里的名法数量是与善组名法一样。在善组与不善组之间,只有速行里的名法数量是不一样的。
  如彼所缘图表(见第179页)里所列出的,在不善速行之后,大异熟彼所缘(maha vipaka tadarammaua)也能够生起。
  在接下来的图表里,只有无因异熟彼所缘(ahetuka vipaka tadarammana)被列在不善速行之后。若是大异熟彼所缘生起,禅修者在修禅时理应能够明白。根据十结的生起,以及采用跟辨别贪见组相同的方法,再辨别其余的不善组。(见图表二)
  (注:在瞋恶作组,取已造的恶业为所缘,辨别两种。再取未造的善业为所缘,辨别另两种。一共有四种)。
  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及触所缘组
  这些组的辨别法跟色所缘组的辨别法相同。辨别每一组的善组名法与不善组名法。
  声所缘组:同时辨明耳净色与有分意界,取可喜或不可喜的声所缘为目标。根据如理或不如理作意,善或不善速行的耳门与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
  香所缘组:同时辨明鼻净色与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气味为所缘。
  味所缘组:同时辨明舌净色与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味道为所缘。
  触所缘组:同时辨明身净色与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之触为所缘。在此,辨别取地界为所缘的善组名法与不善组名法;再辨别取火界为所缘的善组名法与不善组名法;然后再辨别取风界为所缘的善组名法与不善组名法。分成三种触所缘,辨别三次。
  至此所提及的是对取色为所缘的名法之简要辨别法。详尽的辨别法是:如透彻地辨别每一个取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每一种色聚的地界为所缘的名法。对取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的其余色法,亦是如此辨别。
  六组──简要
  (1)色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2)声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3)香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4)味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5)触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6)法所缘组:- (A)十一种真实色法 (B)十种非真实色法 善组 不善组
   善组 不善组
  法所缘组(C)组──善组
意门转向 速行(7x) 彼所缘(2x)
  1 正语 12 35 X
  2 正业 12 35 X
  3 正命 12 35 X
  4 悲 12 35 X
  5 喜(Mudita) 12 35 X
  6 佛随念 12 34 34(有时而已)
  7 死随念 12 34 X
  法所缘组(D)组──禅那名法
  1 白骨观 初禅
  2 白遍 初、第二、第三及第四禅
  3 慈心观 初、第二、及第三禅
  4 不净观 初禅
  (注意:若连续不断地辨别六组的不善组名法,光就可能会变暗。因此在修习每一组或每一种色法时,都辨别善与不善组名法。)
  辨别为「名法」
  So sabbepi te arupadhamme namana lakkhanena ekato katva etaj namanti passati .(《清净道论》)。根据上述的指示,必须也整体的辨别所有的名法为「名法」。
  根据处门(ayatana dvara)辨别名法。先一个一个地看,如识、或触、或受,然后渐次的增加名法的数量。当能够同时很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时,取名法倾向或朝向所缘之相为所缘,辨别它们整体为:
  (1)「这是名法」,或
  (2)「名法、名法」。
  然而,若还不能同时辨明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就不应该以整体的方式辨别。只有在能够同时辨明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后,才可以如此辨别它们。
  分别名色法
  Tato namanalakkhanaj namam, ruppanalakkhanaj 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 [Vsm, 2, p.222]… Iti idabca namaj, idabca rupaj, idaj vuccati nama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 [Vsm, 2, p.225].
  根据上述的指示,禅修者必须更进一步尝试去辨别名法与色法,即分别名法与色法,亦即差别名法与色法。
  由于已经根据处门辨别了名法,因此,接着根据处门去分别名法与色法会比较恰当。在此,(依照处门色法图表)先辨明真实色法,辨明非真实色法,再分别名色法。(在图表里只列出适于作为观禅目标的真实色法。)如,在眼门心路过程每一个心识剎那里,透彻地分别:
  (1)五门转向:
  在心脏里的五十四种色法及色所缘是色法;一心十心所是名法。
  (2)眼识:
  在眼睛里的五十四种色法及色所缘是色法;一心七心所是名法。‥‥等等。
  名色差别法(Namarupavavatthana)
  当能够同时分别六组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名色法时,再取这些名色法为所缘,以智差别它们,直到能够知见这些名色法是无人、无有情及无我的,而只是一组名法与色法罢了。
  四种名密集(Nama Ghana)
  Ghana 是密集。色密集是rupa ghana,名密集是nama ghana。在色业处的阶段已解释了三种色密集,接着解释四种名密集:即(1)相续密集(santati ghana),(2)组合密集(samuha ghana),(3)作用密集(kicca ghana),及(4)所缘密集(arammana ghana)。
  Tattha sarammanadhammanaj satipi arammana-karanabhede ekato gayhamana arammana ghanataca .(《大疏钞》Mahatika, 2, p.437)
  根据上述疏钞的定义,只有名为有所缘法(能取所缘之法,sarammana dhamma)的名法才有所缘密集。佛陀教示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可分为两组:
  (1)属于有所缘法的心与心所。
  (2)属于无所缘法(anarammana dhamma)的色法与无为涅盘界(asavkhata nibbana dhatu)。
  能够取所缘之法是有所缘法。不能取所缘之法是无所缘法。在这些法之中,色法是无所缘法。疏钞论师提及只有在有所缘法里,才有所缘密集(arammana ghana)。因此请注意:在色法里是没有所缘密集的。
  (1)名相续密集(Santati Ghana)
  举眼门心路过程作为例子。(禅修者应明白其它心路过程亦是同样的,因为这些名法都是根据心定法一组组(被称为名聚,nama kalapa)地出现于心路过程。)
  当眼门心路过程生起时,若禅修者不能辨别它们每一个为:「这是五门转向」、「这是眼识」、「这是领受」、「这是推度」等等,它们即是被名相续密集掩盖住。若能够以智辨别心路过程里的每一个心识剎那为:「这是五门转向」、「这是眼识」、「这是领受」、「这是推度」、「这是……」等等,即已破除了名相续密集。禅修者必须辨别它们至破除了相续密集。
  (2)名组合密集(Samuha Ghana)
  名法根据心定法(citta niyama)而生起。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它们都出现为一组的心与心所。这些组合被称为相应法(sampayutta dhamma),有时亦被称为名聚(nama kalapa)。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最少须有八个名法才能生起。如一个眼识与七个遍一切心心所,一共八个名法(心与心所)。没有一组名法是少过八个的。若人不能够辨别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每一个名法为:「这是触」、「这是受」、「这是想」、「这是思」、「这是识」等等,它们即是被名组合密集掩盖住。若人能够以智辨别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每一个名法为:「这是触」、「这是受」、「这是想」、「这是思」、「这是识」等等,它已破除了名组合密集。禅修者应修至如此破除组合密集。
  (3)名作用密集(Kicca Ghana)
  只破除相续密集和组合密集并未完成破除密集的作用。禅修者必须继续修习至破除作用密集。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生起每一个名法都有各自的作用,如:
  (1)触有连接所缘与识的作用。
  (2)(乐)受有提升相应法的作用。
  (3)想的作用是标志所缘;也能再标志它「这是一样的」。
  (4)思有发动组合的作用。
  (5)识有……等等。
  若没以智逐一辨别这些作用,而以为它们只有一个作用,它们即是被作用密集所盖。若能以智辨别每一种作用,即已破除了作用密集。禅修者必须修习至能够破除作用密集。
  眼门心路过程的名法肯定只取色所缘为目标。它们是一组只有在取色所缘为目标时,才能生起的名法。因此它们肯定是有所缘法(sarammana Dhamma)。至此已提及了眼门心路过程的三种密集,即相续密集,组合密集与作用密集。除此之外,在名法里还有所缘密集。对于所缘密集,这本手册解说如下:
  (4)、所缘密集(Arammana Ghana)
  观禅里的名法可分为两种:(1)被观照的名法,(2)以智为导正在修观的名法。观禅里的有所缘法(sarammana dhamma)是指修观的名法。对于被观照的名法,它们的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及作用密集也必须被破除。对于修观之名法,它们的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及作用密集也必须被破除。其原因是:batabca banabca ubhopi vipassati (《清净道论》第二十章,段一三)。在观照无色有情(arupasattaka)和在较高层次的观禅阶段(如坏灭随观智)时,禅修者被指示以三相观照(1)及(2)两者:
  (1)知(bata):这是属于苦谛的五蕴和集谛的十二因缘。
  (2)智(bana):以观智(vipassana bana)为导的修观之名法。
  对于凡夫与学人(sekha puggala),以观智为导的修观名法是意门大善速行心路过程(manodvarika maha kusala javana vithi)。在意门转向里有12个名法,七次的速行中,每个速行都有34或33或32个名法等等。在还未成熟的观禅阶段,彼所缘可能会生起。但在强力观智(balava bana, 如坏灭随观智)的阶段,彼所缘就不能生起。
  (列出「33」,是因为它有时可以是智不相应观速行(bana vippayutta vipassana javana),有时也会没有喜(piti)。)
  对以观智为导的修观名法:
  (1)若人能辨别名法相续流为:「这是意门转向,这是第一个速行、这是第二个速行……」即已破除了相续密集。
  (2)若人能以智辨别名法相续流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为:「这是触、这是受、这是想、这是思、这是识……」即已破除了组合密集。
  (3)若人能以智辨别每一个心识剎那里所有名法的各自作用,即已破除了作用密集。
  被观照名法和修观名法皆各有三种密集。请注意:被观名法的三种密集,被称为相续密集、组合密集与作用密集,而修观名法的三种密集,则只有一种名称,即所缘密集。
  只在能够辨别色法与名法,破除色密集与名密集时,才能够证得究竟智(paramattha bana)。只在证得究竟智后才能证得无我智。只在证得无我智后才能证得道智(magga bana)及果智(phala bana)。Nanadhatuyo vinibbhujitva, ghanavinibbhoge kate anattalakkhanam yathavasarasato upatthati. (Vibhavga-atthakatha, 2, p.47; Vsm, 2, p.276)。
  在《清净道论》(Vsm, 2, p.301)里有提及,只有在能够观照名为知与智(bata , bana)之行法(savkhara dhamma)的三相,以及所有无常随观智、苦随观智与无我随观智( aniccanupassana bana, dukkhanupassana bana, anattanupassana bana)完全成熟后,才能够证得道智。
  由于在破除诸密集之后才能证得无我智,因此禅修者必须更进一步辨别色法与名法的相(lakkhana)、味(rasa,亦作作用)、现起(paccupatthana)与足处(padatthana,亦作近因)。
  威仪路明觉(Iriyapatha Sampajabba ,行、住 、坐、卧明觉)
  在行、住 、坐、卧明觉及行动明觉(如前进、后退、看前、旁视、弯手足、伸手足)里:
  (1)当能够辨明四大界时,辨明在这些姿势与行动里的四大界。
  (2)当能够辨别色法时,辨别在这些姿势与行动里的色法。
  (3)当能够辨别名法时,辨别在这些姿势与行动里的名法。
  (4)当能够分别名法与色法时,分别在这些姿势与行动里的名法与色法。
  (5)当能够差别名法与色法时,差别在这些姿势与行动里的名法与色法。
  若能如此辨别即是在辨别五蕴。色法是色蕴。若把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名法分别为受、想、行与识四组,即有四个名蕴。(除了受和想之外,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其余心所都属于行蕴,savkhara khandha。)色蕴加四个名蕴,一共有五蕴。
  禅修者必须明白辨别五蕴之法,如下:
  (1)行走时,只有五蕴。
  (2)站立时,只有五蕴。
  (3)坐住时,只有五蕴。
  (4)躺卧时,只有五蕴。
  (5)前进时,只有五蕴。
  (6)后退时,只有五蕴。
  (7)看前时,只有五蕴。
  (8)旁视时,只有五蕴。
  (9)弯手足或身时,只有五蕴。
  (10)伸手足或身时,只有五蕴。
  (11)持钵与袈裟时,只有五蕴。
  (12)吃、喝、舐、咀嚼时,只有五蕴。
  (13)大、小便时,只有五蕴。
  (13)行、住、坐、卧、醒起来、说话及保持沉默时,只有五蕴。
  (见《根本五十经篇注大念处经》的威仪路明觉篇。Mulapannasa commentary to Maha satipatthana sutta on.Iriyapatha-sampajabba.)
  辨别之法
  对已修习了白遍的禅修者,他应站在经行道上,先从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直到白遍四禅。然后辨明身体里的四界。当能够看到色聚时,整体地辨明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的色法。然后向前走几步。在行走时,轮流去辨别(1)与(2):
  (1)以带动色法为主。
  (2)以被带动色法为主。
  主要与非主要色法(Padhana-Appadhana)
  在修习行、住 、坐、卧与行动明觉时,禅修者必须知道与辨别两种色法,即:
  (1)主要色法(padhana)。
  (2)非主要色法(appadhana)。
  (1)主要色法(Padhana)。
  在心生色聚之中,掺有非真实色法的是:
  (1)身表九法聚(kayavibbatti navaka kalapa)。
  (2)身表色轻快性十二法聚(kayavibbatti lahutadidvadasaka kalapa)。
在行、住 、坐、卧与行动明觉里,这两种色聚的九种及十二种色法是主要色法。在这些色法之中,风界(vayo dhatu)的力量是最强的。
  (2)非主要色法(Appadhana)。
  除了上述的主要色法之外,六处门和四十二身分里的其余色法,皆属于行、住 、坐、卧与行动明觉的非主要色法。
  带动色法与被带动色法
  带动色法(使身体走动)是主要色法。事实上,它并非在带动,只是不断地在另一个新的地方生起,就有如在带动。原因是,真实究竟法并没有从一处移至另一处的本性,而在它们生起处当即坏灭。由于令它们生起的因还未断,因此新色法相续在新的地方生起(并没在旧处生起)。如此相续在新地方生起是主要色法──身表九法聚的力量,其中以风界的力量最强。
  在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的非主要色法是被带动色法。在此,事实上它们也不是在被带动,而只是相续在新的地方生起,就有如被带动一样。
  在辨别带动色法为主时,同时也辨别了被带动色法。这是指在辨别带动色法为主时,禅修者也可以轻易的看到、辨别和已经辨别了被带动色法。
  再者,禅修者也可以辨别被带动色法为主。在以辨别被带动色法(非主要色法)为主时,也可以辨别带动色法(主要色法)。若人以辨别被带动色法为主,他即同时也已辨别了带动色法。
  如人扛着一包米,若你注意看人的同时,你也看到那包被扛着的米。或者,若你注意那包米,你也能够轻易地看到那扛米的人。请留意这项譬喻。
  这辨别法是根据护法尊者(Venerable Acariya Dhammapala)所着的《根本五十经篇疏钞》(Mulapannasa Subcommentary)里的教导:Purima nayo va iriyapathappadhano vutto ti tattha kayo appadhano anunipphaditi idha kayaj padhanaj appadhanabca iriyapathaj anunipphadaj katva dassetuj dutiyanayo vuttoti evampettha dvinnam nayanaj viseso veditabbo.
  佛陀教导主要辨别威仪路(iriyapatha)的带动色法:Gacchanto va gacchamiti pajanati. 「行走时,知道它为行走……」另者,佛陀亦教示人以辨别被带动色法为主:Yatha yatha va panassa kayo panihito hoti. Tatha tatha naj pajanati . 「无论任何姿势,都应保持觉知身体的姿势」。禅修时:
  (1)若人以辨别带动色法为主,他也已辨别了被带动色法。
  (2)若人以辨别被带动色法为主,他也已辨别了被带动色法。
  辨别五蕴
  如前面所提及,禅修者在站立时次第的培育定力,再整体地辨别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的色法。然后向前走几步。在行走时,轮流地辨别带动色法与被带动色法,二者皆属色蕴。
  导致带动色法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是四个名蕴。这些意门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可能是善速行(或唯作速行,阿罗汉而已)或不善速行。(由于五门心路过程并不能导致行、住 、坐、卧,因此只提及意门心路过程。)在意门心路过程,每一个心识剎那里都有四个名蕴。色蕴加四个名蕴,一共有五蕴。当能够辨别五蕴时,再同时分别名色法。过后再差别名色法。
  辨别色法后,再注意有分意界与辨别欲行走的心与心所(这些是能够导致行、住 、坐、卧的心与心所)。辨别这些名法为「名法」。
  当能够辨别行、住 、坐、卧及行动(前进、后退、弯、伸等等)里的五蕴后,佛陀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里有更进一步的说示:
  Iti ajjhattaj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 bahiddha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a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Iti ajjhattaj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bahiddha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a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Iti ajjhattaj v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bahiddha v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a v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
  Iti ajjhattaj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bahiddha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a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Majjhima Nikaya].
  上述巴利经文里,佛陀教导应以(1)、(2)及(3)的方式辨别五蕴,换言之,即是辨别身、受、心与法(kaya, vedana , citta , dhamma):
  (1)内观
  (2)外观
  (3)重复地内、外观。
  为了强调这一点,注释详尽的解释:Yasma pana na suddha ajjhatta dassana matteneva maggavutthani hoti . Bahiddhapi datthabbameva. Tasma parassa khandhepi anupadinna savkharepi aniccaj dukkhamanattati passati. [Visuddhimagga ch XXⅠ,para.85, Abhidhamma Commentary ] .「由于只观内五蕴是不可能证得至出起观智(vutthanagamini vipassana bana)与道智的,所以禅修者必须也观外五蕴。」因此,禅修者必须观照外在有情的五蕴,及称为无执取行(anupadinna savkhara)的非有情为无常、苦及无我(anicca , dukkha , anatta )。(至出起观智(vutthanagamini vipassana bana)是导致道智出现的观智,它包括了道心路过程(magga vithi)本身,及在道心路过程之前的二、三个心识过程。)
  Tasma sasantanagate sabbadhamme parasantanagate ca tesaj santana vibhaga akatva bahiddhabhava samabbato sammasanaj ayaj savakanaj sammasana caro. [Subcommentary to Anupada sutta, Majjhima Nikaya].
  根据上述疏钞的教示,声闻弟子的智波罗蜜(savaka parami bana),在观外时,应整体辨别有情的五蕴(此时并不分它们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类、天神、梵天、白先生、红先生等等)及非有情的时节生色(非有情是无执取行,anupadinna savkhara),因为它们都是一样的,不需逐一各别辨别它们。
  外观之法
  辨别内五蕴后,禅修者可辨别外五蕴。别误以为只有在辨别内五蕴后才可以辨别外五蕴。在这本手册里这样解说,是因为本书所采用的方法是:先辨别内五蕴,后辨别外五蕴。
  辨别五蕴:有些人先辨别内五蕴,也有些人先辨别外五蕴。若先辨别内五蕴的禅修者,只是采用内五蕴来修观禅,他是不可能证悟道智的,所以必须也辨别外五蕴与非执取行。同样的,若先辨别外五蕴的禅修者,只是采用外五蕴来修观禅,他也是不可能证悟道智的,所以必须也辨别内五蕴。
  内观名色法时可以始于辨别四界,外观名色法时亦可始于辨别四界。首先,辨别内在的色法,然后辨别外在的四界。这可以智能之光照向自己穿著的衣服开始,若能以智辨明它的四界,即能轻易地看到它的色聚。此时,禅修者只会看到许多色聚,而不再看到衣服。辨别这些色聚,它们是火界引生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色(utuja ojatthamaka rupa),再逐渐地扩大范围至整个非有情界。辨别非有情界里的树、水、地、森林、山、金、银等等的四界,当见到只有色聚时,辨别它们直到知见究竟法。在非有情界里只有两种色聚,即时节生纯八法聚(utuja suddhatthaka kalapa)和时节生声九法聚(utuja saddanavaka kalapa)。
  然后,再辨别有情界的六处门及四十二身分里的真实与非真实色法(与内观法相同)。不断轮流内观、外观,能使「修智」(bhavana bana)愈强。
  再整体辨别外在的六组名法(与内观法相同)。如内观时,辨别由于如理作意与不如理作意,而引生起的善组与不善组名法的方法:
  (1)同时辨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
  (2)取一粒或一堆色聚的颜色为所缘。
  同样的,在外观时,辨别由于如理作意与不如理作意, 而引生的善组与不善组名法的方法是﹕
  (1)同时辨明眼净色与有分意界,
  (2)取一粒或一堆色聚的颜色为所缘。(于此无须分别那是谁的眼净色、有分意界与色所缘,因为它们都是相同的,所以把它们全部视为一体。请注意:辨别声所缘组及其它组的方法也是如此。再者,在名业处的阶段,只有轮流地内观与外观才能令禅修强而有力。在外观时,不要分别他们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类、天神、梵天、白先生、红先生等等。禅修者必须整体地辨别他们,因为他们都是相同的。在外观三十二身分时,是可以观单一有情的三十二身分的。同样的,在外观色法时,也是可以辨别一个有情所有三十二身分里的色法。但在名业处的阶段,是不能够以智准确地知道他人的心,能够准确知道他人的心,是属于「他心了别通」(paracittavijanana abhibba)的范围。在修观禅时,不分别有情,只观照他们整体。这是弟子的思惟行(sammasana cara)。过后,再对内与对外:
  (1)分别名色法。
  (2)差别名色法。
  前进至下一个阶段
  在分别与差别内外的名色法后,《大念处经》的界作意篇(dhatu manasikara pabba)有教下一个阶段的修习法:Samudaya 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 vaya 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samudaya vaya 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Majjhima-nikaya, 1, p.73] .(对受、心与法的教法也是同样的。)
  佛陀教导应观照以下的三相(无常、苦、无我):果(五蕴)生起,是由于因(无明、爱、取、行与业)的生起;果(五蕴)灭,是由于因(无明、爱、取、行与业)灭;因与果的生灭。
  佛陀在这个阶段教了三个智(bana),即:
  (1)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2)思惟智(sammasana bana)。
  (3)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bana)。
  再者,在缘摄受智的阶段,有两种缘摄受法,即:
  (1)缘摄受(paccaya pariggaha)=辨别今生名色(五蕴)的因果。
  (2)世摄受(addhana pariggaha)=辨别过去世与未来世名色(五蕴)的因果。
  根据上述佛陀的次第指示,在尝试体证缘摄受智之前,禅修者必须已经能够有系统的辨别内外五蕴。
  对于体证缘摄受智的方法,过后会解释辨别缘起(paticcasamuppada,亦作十二因缘)的第五法与第一法。
  这是培育四念处的修行
  Yasma pana na suddharupadassanamatteneva vutthanaj hoti , arupampi datthabbameva .「若只是观照色法的三相来修观禅,那是不能够证悟道智的,禅修者必须也观照名法。」
  上述注释的意思:在开始辨别属于观禅目标的名色法时,禅修者可以先辨别色法,或先辨别名法。在这两者之中,止行者(samatha yanika)与纯观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都可以先辨别色法。但多数只有止行者才可先辨别名法。
  只是观照色法是不可能证悟道智的,所以若人始于辨别色法,他必须也辨别及观照(即修观)名法。反之,只是观照名法也是不可能证得道智的,所以若人是始于辨别名法,他必须也辨别及观照色法。
  在《不遍知经》(Apparijanana Sutta)里,佛陀说:若人不能以「三遍知」知见所有的五蕴或名色法,是不可能断苦的。注释里也有提到:只是观照(指修观)色法或只是观照名法是不可能证得道智的。佛陀和注释所说是互相符合与毫无差别的,就好象恒河与耶摩那河的河水参在一起一样。因此:
  (1)若人始于辨别色法,再修习辨别名色法及追寻因,过后再观照这些名色法及因的三相,这即是修习「身随观念处」 (kayanupasana satipatthana)。
  (2)在前面已提过的三个辨别名法的方法当中,在始于受辨别名色法及追寻因后,若再观照这些名色法及因的三相,这即是修习「受随观念处」(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
  (3)在始于识辨别名色法及追寻因后,若再观照这些名色法及因的三相,这即是修习「心随观念处」(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
  (4)在始于触辨别名色法及追寻因后,若再观照这些名色法及因的三相,这即是修习「法随观念处」(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
  对于想要辨别(受、或识、或触最为明显)名法的禅修者,至此已经解释了许多次:
  (1)他们必须已辨别了这些名法的依处色及作为所缘的色法。
  (2)若禅修者已辨别了这些名法,再次辨别了这些名法的依处色后,他必须同时辨别名色法。
  因此,禅修者必须恭敬谨记着:
  (1)若人修习其中一念处,即已修习所有四念处。
  (2)辨别五蕴即是在修习念处。 ]





附图表一:

眼门心路过程(Cakkhudvara vithi) 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 vithi )
心脏=54色 眼=54色 心脏=54色 心脏=54色 心脏=54色 心脏=54色 心脏=54色 心脏=54色 心脏=54色 心脏=54色 心脏=54色
五门转向Pabcadvara-vajjana 眼识Ckkhu vibbbana 领受Sampaticchana 推度Santirana 确定Votthapana 速行[7x]Javana[7x] 彼所缘2xTadarammana[2x] 有分Bhavavga 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 速行[7x]Javana[7x] 彼所缘[2x]Tadarammaaa[2x]
[1]视色所缘 为颜色 [1]视色所缘为颜色 [1]视色所缘 为颜色
11 8 11 12 12 34 34 34 12 34 34
11 8 11 11 12 33 33 34 12 33 33
11 8 11 12 12 33 33 34 12 33 33
11 8 11 11 12 32 32 34 12 32 32
[2]视为色法 =12 34[33-33-32] 34[33-33-32]
[3]视为无常 =12 -‥- -‥-
[4]视为苦 =12 -‥- -‥-
[5]视为无我 =12 -‥- -‥-
[6]视为不净 =12 -‥- -‥-







附图表二:
  色所缘组──不善心速行心路过程
眼门心路过程 意门心路过程
依处色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五门转向 眼识 领受 推度 确定 速行(7x) 彼所缘(2x) 有分 意门转向 速行(7x) 彼所缘(2x)
1 贪见组 11 8 11 11 12 20 12 34 12 20 12
2 贪见组 11 8 11 11 12 19 11 34 12 19 11
3 贪见组 11 8 11 11 12 22 1 34 12 22 12
4 贪见组 11 8 11 11 12 21 11 34 12 21 11
5 贪慢组 11 8 11 11 12 20 12 34 12 20 12
6 贪慢组 11 8 11 11 12 19 11 34 12 19 11
7 贪慢组 11 8 11 11 12 22 12 34 12 22 12
8 贪慢组 11 8 11 11 12 21 11 34 12 21 11
9 瞋 组 11 8 11 11 12 18 11 34 12 18 11
10 瞋 组 11 8 11 11 12 20 11 34 12 20 11
11 瞋嫉组 11 8 11 11 12 19 11 34 12 19 11
12 瞋嫉组 11 8 11 11 12 21 11 34 12 21 11
13 瞋悭组 11 8 11 11 12 19 11 34 12 19 11
14 瞋悭组 11 8 11 11 12 21 11 34 12 21 11
15 瞋恶作组 11 8 11 11 12 19 11 34 12 19 11
16 瞋恶作组 11 8 11 11 12 21 11 34 12 21 11
17 掉举组 11 8 11 11 12 16 11 34 12 16 11
18 疑 组 11 8 11 11 12 16 11 34 12 16 11
  注:瞋恶作组取已造作的恶业为所缘,辨别两种;再取未造作善业为所缘,辨别另两种,共有四种。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