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11:43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慧之光 》

四护卫禅

帕奥禅师 讲
  缅译英:Bhikkhu Dhammasubho& others﹙净法比丘等﹚
  英译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寻法比丘﹚
  一、慈心观(Metta Bhavana )
  今晚将为大家讲解四种护卫的禅法。
  欲修习慈心观的禅修者,首先必须知道那一类人是适合作为他(或她)的禅修对象,以及那一类人是不适合作为禅修对象。当只取一人作为禅修对象时,是不可以采用异性的,然而在修遍满慈心观时,譬如:「愿一切有情,愿一切有息者,愿一切男人,愿一切女人……」(sabbe satta, sabbe pana, sabbe purisa, sabba itthiyo...),则可以把异性包括在内。所以,女性禅修者不应只取一位男性作为修习慈心观的对象,同样的,男性禅修者亦不应单取一位女性作为修习慈心观的对象。倘若单取一位异性修习,贪欲(raga)就可能会生起,成为禅修的障碍。
  死人亦不可作为修习慈心观对象,因为这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所以绝对不可采用异性和死人作为单一的慈心观对象。
  刚开始修习慈心观的阶段,有几种人是不适于作为禅修对象的,即:一、极亲爱的人:因为这有可能会导致伤感(编按:不忍极亲爱者有少许痛苦故)。二、中立或无甚好恶感的人:因为在开始阶段时,以这种人作为对象会有些困难。三、怨敌:因为在开始阶段,是不易对怨敌产生慈心的。所以应该采用同性的可敬爱者,作为第一个修习慈心观的对象。
  在《慈爱经》(Metta sutta)里的记载,佛陀教导比丘们先以遍禅作为基础,再修观禅。然而,比丘们却受到某些天神的干扰,当他们回去请示佛陀时,佛陀指示他们把作为「应用业处」(parihariya kammatthana)的遍禅转换成慈心观,应用业处是指时常修习的禅法。遍禅与慈心观有它相似的性质,即遍禅的似相是扩大至十方,而慈心观也是将慈爱的心扩散至十方的一切有情。再者,若禅修者已熟练于白遍第四禅的五自在,他就能轻易地转修慈心观及证得慈心禅那(metta jhana)。这是由于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加强了慈心观的效率,所以不同的禅能以近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来互相支助。
  所以你应当再次进入白遍第四禅,且禅定之光变得明亮时,把它照向你选为修习慈心观对象的同性者,然后观想:(一)、「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厄难(ayam sappuriso avero hotu)」。(二)、「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anigho hotu)」。(三)、「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avyapajjho hotu)」。(四)、「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以此四句散播慈爱三、四遍后,于四句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其中一句,譬如你最喜欢的方式是:「愿他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那么你就应趁禅定之光照向可敬爱者时,紧接着以此句向他散播慈爱,心中默念:「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愿他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修习心(bhavana citta)应注意没有内心痛苦与面带微笑的可敬爱者影像。慈心观的所缘是概念(pabbatti),并非究竟法(paramattha)。因此,心应专注于有情的概念(satta pabbatti)。当心能够极专注于没有内心痛苦及面带微笑的可敬爱者时,已经接进于禅那了。在此有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当禅定之光照向面带微笑者时,无论他(或她)是坐着或站着,都应选择他是正处于快乐状态的姿势。
  慈心观的安止定
  过后,再如前述般观想:「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若心能够专注于有情的概念至少一小时,寻、伺、喜、乐与一境性的五禅支就会很清晰地呈现于心,即证得初禅。这时候,对于曾修习至白遍第四禅的禅修者,是很容易更进一步证得慈心第二禅的,这是拥有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的缘故。因此,除去初禅的寻、伺,即能证得第二禅,若再进一步除去第二禅的喜,即能证得只拥有乐与一境性二禅支的第三禅。修慈心观是不能够证得第四禅的,为什么呢?当心在希望别人「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时,它是否能够心住于舍(upekkha)呢?不可能有舍心的。故慈心观的修习只能够证得第三禅。在以「愿他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的方式证得第三禅后,再继续逐一地用其它三个方式来修,直到证得第三禅,即以「愿他得以脱离厄难」的方式修到第三禅,然后以「愿他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三禅,及以「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的方式修到第三禅。
  成功之后,再选另一个可敬爱者作为禅修对象,以此四句方式逐一向对方散播慈爱,直到使用每一句的方式皆能证得第三禅,过后再选换另一人作为禅修对象,修习至四、五位,且能向他们每人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
  然后,转向对同性的亲爱者散播慈爱,如父亲或母亲、兄弟或姐妹,或同性的亲戚。对可敬爱者与亲爱者的慈爱应是平等的。过后,再选用四、五位无甚好恶感的中立者,逐一地对他们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成功后,再转向怨敌散播慈爱,这只是对有怨敌的禅修者而言,无怨敌的禅修者则可省略。
  对怨敌修习慈心观
  如何散播慈爱给予怨敌呢?当散播慈爱给可敬爱者、亲爱者及中立者后,当慈心变得强而有力时,再把禅定之光照向同性怨敌及散播慈爱给他:「愿此善者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愿他愉快地自珍自重。」选任何一种方式修习,直到证得禅那。若无法证得禅那,则应以《清净道论》里所述的种种方法省察。
  就如有人用膳时,会从中挑弃不吃的骨头,只剩下他所喜爱吃的肉。同样的,每个人都会有某些可爱或可敬的优点,此时此刻应不予理会怨敌任何丑恶或不良的缺点,(而只是省察他的优点)然后再散播慈爱给他。
  若无法证得禅那,那就转用另一种省察:佛陀在《相应部?无始经》(Anamatagga Samyutta) 里说:在过去漫长的轮回里,一切众生都曾经互相有过如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亲近的关系,没有任何人是不曾与任何一人有过关系的。「现今我们可能会互相憎恨,然而在过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非常亲爱的儿子或女儿,或我是他的儿子或女儿。」如此省察后,再散播慈爱给他,这样就可能会证得慈心禅那。
  若运用此省察后还是不能证得禅那,那么禅修者就应该激起对怨敌的悲心。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切众生皆逃不过老、病与死。若某人还是凡夫(puthujjana),那他就还未脱离恶道(apaya),所以一切众生皆极可怜愍,如此省察后再散播慈爱给怨敌,这样就即能证得禅那。
  若还是不行的话,另一可实施的方法是分别诸界:「我是生气他的那一个部分?我是生气他的头发吗?还是他的体毛?抑是他的指甲?他的皮肤?肉?腱?骨?骨髓?……等等。」三十二身分都应省察,若还是无法消除怨恨,那么再分别怨敌的四界。这对已经修习过四界分别观的人来说是很容易的:「我是生气他的地界?水界?火界?还是风界?」通过省察四界,怨恨就会平息。若禅修者熟练于辨别名色或五蕴,那以智辨别五蕴之后,他可以省察:「我是生气他的那一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还是识蕴?」如此省察后,怨恨就会平息。
  若还是不行,他应省察修习慈心观的十一项益处(功德)。他应以省察这十一项益处来训诫自己,反省:若要通过修慈心观来获取它们的话,自己又怎么可以再对怨敌生气呢?如此省察后,再怀着欲通过证得慈心禅那来获取这十一个益处的心,他散播慈爱给怨敌,这样他就会成功证得慈心禅那。
  因此在修慈心观时,禅修者应先散播慈爱给自己。根据次序,一共有四种人,即:(一)、自己,(二)、喜爱者,(三)、中立者及(四)、怨敌。在这四者之中,散播慈爱给第一者(即自己)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对于已证得白遍第四禅的禅修者,若欲证得慈心禅那,他可依靠白遍第四禅的助力,再散播慈爱给可敬爱者,直到证得慈心禅那,成功后再散播慈爱给亲爱者。这两种人都是属于喜爱者(piya),以这两种人作为禅修对象并成功修证慈心禅那后,再散播慈爱给同性的中立者,直到证得禅那。只有在慈心变得强而有力之后,再散播慈爱给怨敌,以证入禅那;至于无怨敌者则无须修习,因为这只是适用于有怨敌者。对于有怨敌者,又应先以那一种怨敌作为对象来散播慈爱呢?应先散播慈爱给自己对他只有少许瞋念的怨敌,把极恨者留在最后。如前述般省察瞋恨的过失及慈爱的益处之后,再散播慈爱给怨敌,直到以四句中的每一句都能够证得第三禅。
  破除界限
  逐一地更换慈心观的对象,直到能够成功地对极恨的人散播慈爱。过后,禅修者应更进一步修习破除界限(sima sambheda)。sima是指界限,sambheda则是破除。什么是界限?若能散播慈爱给某个人,但对另一人却又不能,那么即是还有界限的存在,必须修至心境平等与无分别心。
  在这个(欲破除界限的)阶段,禅修者应轮流地散播慈爱给四种人,即:自己、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散播慈爱给自己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这只是用来作个标准而已。先观想「愿我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三、四次,以这作为标准再观想「如我愿自己得以脱离厄难,他人亦希望他们自己得以脱离厄难。如我愿自己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他人亦希望他们自己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如此省察三、四次后,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喜爱者,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够证得第三禅,然后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中立者,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够证得第三禅。只有如此之后,才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怨敌,直到以每一句的方式都能够证得第三禅。
  接着,再重新散播慈爱给自己,给另一个不同的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尝试散播慈爱给每一种人直到证得禅那。成功之后,再散播慈爱给自己,另一个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如此修习直到慈心极强的当下会有什么事发生呢?慈心将会变成对自己、喜爱者、中立者及怨敌四者都平等,而不会再对任何一种人有偏爱。此时,他即已破除了界限。在《清净道论》中有提及一个比喻:若有人叫他从这四者之中选出一人来杀掉(中译注:以便保全其它三人的性命),而他又还会选出来的话,那么他的慈心还未平等。然而,若他对每个人的慈爱都平等,而无欲选出任何人,那么他已破除了界限。
  无制限与有制限遍满慈
  只有在破除界限之后,禅修者才可转修五项「无制限遍满慈」(anodhiso pharana metta)及七个「有制限遍满慈」(odhiso pharana metta)。在还未破除界限时,若禅修者以「愿一切有情…」的方式来散播慈爱是不能证得(遍满)慈心禅那的。五项无制限遍满慈是: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及一切有生命者(sabbe satta , sabbe pana , sabbe bhuta , sabbe puggala , 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中译注:以上五项虽有不同的名称,却都是指一切众生。)「愿一切有情得以脱离厄难,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愉快地自珍自重。」注释有提及一个如何熟练于慈心观的比喻:当农夫要耕田时,他会先犁中间的一小块地,然后再渐渐地越犁越阔,直到犁了整片田地。同样的,应先向附近的地区散播五项无制限遍满慈及七项有制限遍满慈,然后才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譬如可先从一间寺院开始,取这范围里的十二组众生为禅修对象。
  在这十二组当中,先取属于「无制限遍满慈」的首五组作为禅修对象。把白遍第四禅的光照向整座寺院,以便能够看到在它范围里的众生,天神、动物、人类及恶道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以光照见他们,再向他们散播慈爱,如「愿一切有情得以脱离厄难……」直到证得第三禅。对于已成功破除界限的禅修者,此时是很容易证得慈心禅那的。以「得以脱离厄难」的方式修到第三禅后,再以「得以脱离内心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三禅,成功之后再以「得以脱离身体上的痛苦」的方式修到第三禅,最后再以「愉快地自珍自重 」的方式修到第三禅。禅修者必须逐一地用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一切有情,再各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及一切有生命者,它们名为「无制限慈」是因为它们没指定的众生作为禅修对象。
  成功修完这五组之后,再进一步修习七项有制限遍满慈。「制限」(odhiso)在此是谓有「指定」,如何指定那一类众生呢?
  (一)、一切女人(sabba itthiyo):前面曾提到不适合单选一位异性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但以整体异性作为一组来散播慈爱是可以的。以四句的方式散播慈爱给一切女人,直到证得第三禅,然后再各以四句的式散播慈爱给:(二)、一切男人(sabbe purisa),(三)、一切圣者(sabbe ariya),(四)、一切凡夫(sabbe anariya,一切非圣者),(五)、一切天神(sabbe deva)(若选用寺院的范围,禅修者就必须看到这范围里的天神,以光照见他们后,再散播慈爱给他们),(六)、一切人类(sabbe manussa)及(七)、一切恶道众生(sabbe vinipatika),这包括一切动物、阿修罗与恶鬼。往范围里的地底里观,若有地狱的众生存在,他们也包括在内。以四句的方式向这些组别的众生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禅那。
  现在一共已有十二组散播慈爱的方法,即七个有制限慈(odhiso metta)与五个无制限慈(anodhiso metta)。在每一组里,禅修者皆以四句的方式来散播慈爱,直到证得禅那。因此,对这寺院的范围,一共有四十八个散播慈爱的方式,成功取这寺院的范围来散播慈爱后,你可以把范围扩大至二或三间寺院(在这寺院的附进还有其它寺院),再以四十八个方式来散播慈爱。成功后,再渐次地把范围扩大至一个村子,两个村子,一个市镇,两个市镇,三个市镇等等。之后再扩大至整个国家,整个地球,三十一界(亦即一个世界,cakkavala)。以四十八个方式成功散播慈爱至一个世界后,再把范围扩大至无边世界(ananta cakkavala)。一组的三十一界即是一个世界,世界是有许多的,即有许多组的三十一界,所以应以四十八个方式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
  这遍布广远且强而有力的慈心称为「遍满」(vipphara)。这遍满无边世界一切有情的慈心又名为「无量」(aparimana),即慈无量心。「他对此有情有慈爱,对彼有情却无慈爱」的界限已被破除。若禅修者常住于这极强的无量慈,如毗舍佉尊者一般,人与天神都喜爱他。这是对时常进入慈心禅那者而言,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后,再修习把慈爱散播至十方,即方遍满慈(disa pharana metta)。把光照向东方的无边世界,以四十八个方式把慈爱散播至东方的无边世界。同样的,再各以四十八个方式把慈爱散播至西方、南方、北方、东北方、西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上方与下方的无边世界,一共有四百八十个散播慈爱的方式。前面已提及四十八个把慈爱散播至无边世界的方式(即无指定的方向),所以一共有五百二十八个散播慈爱的方式。对于能够有系统地修习五百二十八遍满慈的禅修者,若他要更进一步地根据《慈爱经》的方法修习慈心观,他是会成功的。以上是四护卫禅之一的慈心观修法 。
  二、佛随念(Buddhanussati)
  禅修者成功修完慈心观之后,能够轻易地转修下一步骤的佛随念。于佛陀九种功德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开始。了解功德的含意是必须的,譬如选择此一功德含有五种定义的「阿罗汉」(araham),禅修者就必须清楚、明白在这五种定义之中,而他最喜欢的其中一种定义,例如「他应受到人与天神的尊敬,因为他的戒、定与慧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被称为阿罗汉。」取此功德作为禅修目标(所缘),在心中默念:「阿罗汉、阿罗汉……」,应如何观想呢?
  以白遍第四禅培育起定力,当光变得明亮时,把它照向一尊能激起敬意的佛像,这就好象在修慈心观时,把光照向你要散播慈爱者一样,以便能证得禅那。让佛像出现于距离自己六至九尺之处,不太远也不太近。首先把它当作如同真实的佛陀,如此修习时,若禅修者于近期的过去世里,曾遇见活着的佛陀,活生生的佛陀相貌就有可能会浮现出来。若出现的话,他可取那真实的佛相作为目标。下一步骤是修习佛陀的另一种功德。
  在此有个问题:不以观佛的色相(rupa)修佛随念,是否是好呢?对此问题是有几种论点的。无论如何,世尊(Bhagava)此项功德有六个定义,具足一切祥瑞(siri)是其中之一。具足一切祥瑞是指祥瑞与可敬的色相,因此以佛陀祥瑞色相作为目标亦是佛随念,它是包括在佛陀的九个功德之内的。禅修者可以从色相转观另一种功德。有人可能会问:若他在过去世根本不曾遇见过活着的佛陀,或是虽曾经遇见但距离今生太远,以致没有过去佛的色相出现于心中,那他该怎么办呢?其实,他同样可取一尊自己最尊敬的佛像作为观想所缘,过后才转观佛陀的另一种功德。
  从观想色相转观「阿罗汉」此项功德:取佛陀因独一无二的戒、定与慧而应受到人与诸天恭敬的这一项功德作为目标,在心中默念:「阿罗汉,阿罗汉……」当心能专注于观想「阿罗汉」此项功德时,佛陀的色身可能会消失,若它消失的话,不要去找它,只须继续保持心专注于功德。
  当心专注于功德大约一小时后,若你去辨明心所依处(由于专注的心是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就会看到寻、伺、喜、乐与一境性。这是取「阿罗汉」此项功德作为所缘修习佛随念的方法,其余如正等正觉者(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carana sampanno)等等功德修法亦复如是。
  三、不净观(Asubha Kammatthana )
  禅修者圆满修习佛随念之后,可再转修不净观。不净观有二种修法:一、以不净作为止禅的目标,二、是以不净作为观禅的目标。作为止禅的目标时,女性禅修者必须只观想女尸,男性禅修者则必须只观想男尸,这是取尸体为目标,以便得证初禅的禅法。在近行定的阶段,当心专注于尸体似相时,尸体可能会变得稍微漂亮,因此若是异性的尸体,贪欲就可能会生起。为了禅修不受到贪欲破坏,因此只可观想同性的尸体。然而,在观禅里,观不净并非为了证得禅那,而只是为了观「过患」(adinava)。在观过患的阶段时,禅修者可以观任何尸体,不论是男是女皆可。
  在《清净道论》里,它指示还未证得任何禅那的禅修者先修不净观。然而,在这寺院里,对于已修白遍证得第四禅者,他们可以借助第四禅的力量修习不净观。禅修者应取他所见最感厌恶的同性尸体作为目标。禅修者不须到坟场观取死尸,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进入白遍第四禅的光极明亮时,他可以其光照向曾见过最厌恶的同性尸体。在照见时,若他曾于死尸的头位观看,如今他亦能在同样的位置以光照见;如果以前是位于死尸的左或右观看,现在他也能够在左或右边以光照见;假如前是在死尸的脚边看它,此时他亦能从脚边照见它。只有在那尸相变得清晰时,才以智观想:「厌恶、厌恶……」或「不净、不净……」。
  有些禅修者可能会遇到某些困难,如不曾见过同性的死尸。若此,就必须去取同性死尸的不净相(asubha nimitta)。在此情况下,由于禅修者早已熟练于进入白遍第四禅,所以他可从第四禅出定后,张眼观取死尸,就会很容易的取得尸相。若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入白遍禅那,他也可只以普通眼看死尸,取它为目标,在心中默念:「不净、不净……」(当他回到禅坐时)通过第四禅的定力,他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轻易地取得不净相,当不净相清晰时,再令心专注于它,观想「不净、不净……」。
  观想时,不观照死尸的未来阶段,否则死尸的相就可能会变成骨头,再变成骨灰。但并非每首尸相都会如此,只有禅修者见死尸是很久以前的事,而该死尸如今又已变成了骨灰,这种现象才会发生。所以切勿令心朝向未来观想。禅修者必须选择以处于最厌恶状态的死尸作为专注目标,心中默念:「不净,不净…」且其不净必须很清晰。由于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多数的禅修者都能在一次的坐禅时间里就证得禅那。若还不行的话,就如此再修习二、三次。
  当心专注于不净的尸体大约一小时之后,再以智辨明心所依处(由于专注心是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就能够观察到五禅支,即一、寻,把心投向于(尸体的)不净,二、伺,令心持续专注于不净,三、喜,喜欢不净,(四)、乐,体验到不净相应的乐受,(五)、一境性,心与尸体的不净成为一境。
  这里有个问题:在观想骨头或死尸时,喜怎么会生起?乐受又怎么会生起?这是因为禅修(bhavana)的力量而导致喜与乐生起。譬如你们常吃的「各阿比」(ngapi) 是极不净的,但把它炒过之后就不觉得不净了。同样的,由于禅修的力量,喜与乐是可以生起的。当心专注于尸体的不净及禅修成熟时,就会获得似相。换言之,即是定力已提升到近行定的阶段,若似相出现,不净的尸体就可能暂时变得漂亮,此时由于禅修的力量,喜及乐禅支就会生起。  
  四、死随念(Marananussati)
  已经证得不净观初禅的禅修者,可以轻易地转修死随念。佛陀在《大念处经》(Maha Satipatthana Sutta)里说:so imameva kayam upasamharati ‘Ayampi kho kayo evamdhammo evambhavi evam anatito’ti「他以智将自身比较(该尸):『我身亦有如是(不净)性,必当如是,无法超越此(不净)』」 。若已证得不净观初禅的禅修者,观想自己成为一具死尸,如:「我肯定会死,死亡是必然的,我无法逃脱死亡;此不净肯定会发生,我无法避免此不净」,而腐烂相出现,就取它作为目标,使心专注于彼,观想:「我的死亡是必然的,生命却是不定」Maranam me dhuvam, jivitam me adhuvam,或「我生命的终点即是死亡。」
  禅修者必须先专注于自己不净的死尸相上,过后才转观属于究竟法的命根(jivitindriya)之终结。若心能够专注一小时,当他去辨明专注的心时,五禅支就会出现,然而这些禅支并非安止定,只是近行定的禅支而已。这是修习死随念的方法。
  结语
  一共有四种护卫禅,即: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与死随念。禅修者应该每天都以一切有情作为禅修的所缘入慈心禅一次,把慈爱散播至寺院、村子、直到无边世界。这是为了令自己在禅修时不会遭遇到厄难。修习佛随念可使自己不遭受危难,保护不受夜叉、鬼神等的干扰,也可使心清晰,因此当心不清晰时亦应修佛随念。当悚惧(samvega)退失及心攀外缘时,则应修习死随念。当贪欲(raga)生起时,更应该修习佛陀教导作为断除贪欲之法的不净观。 ]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