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5:0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论语的智慧 》

八佾篇第三(2)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这是天子才有资格做的事情,而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孔子对冉有(孔子的学生冉求,字子有)说道:“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竟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

【人生智慧】这一章是孔子第三次对于季氏越礼行为的批判。季氏要祭祀泰山,就是希望得到泰山之神的护佑。孔子因此间接地发出了泰山之神还不如人间懂得礼仪的林放的感慨,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值得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试射箭吧!相互作揖然后登堂,下堂然后喝酒(射箭输了的人下堂罚酒)。这种争才是真君子。”

【人生智慧】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不会提倡斗争。实际上,无论是体育竞赛、政治角逐,还是商业竞争、技术开发,甚至人生舞台上的种种竞赛,都应该提倡一点君子之争的风度。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事实上,君子的所有获得,都是取之有道的,君子之争是公平竞争,不会为了获得胜利而不择手段。更何况,要想自己生存,前提是也要让别人生存,这也是人们共存共亡的道理。

子夏问道:“‘微笑的面容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诗经》中的句子)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绘画。”

子夏说:“是不是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

【人生智慧】绘画总是在白底上进行的,子夏由此联想发挥,得出了礼仪制度在后的认识。有了人类,便有对自身的认识与规范,这就是仁与义;为了使人类的行为都合乎规范的仁义,所以才制造出了礼乐文化。子夏对于事理的联想与发挥,令孔子颇为高兴。


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说得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殷代的礼制,我能说得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这是历史文献资料不够的缘故啊。如果有足够的文献资料,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人生智慧】就这一章而言,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两个方面的启示。第一,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自己历史的传统,那么,自己的文化传统就会逐渐湮灭,进而使后人无法考证;第二,孔子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并且言行一致。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一贯提倡诚信与慎言。在实际行动中,对于自己考据不详的、缺乏真凭实据的事情,他承认只能说出一个大概,不会空口无凭地讲述历史。

孔子说:“褅祭的典礼从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想观看了。”

【人生智慧】褅祭是古代祭祀始祖神的一个仪式,结合下一章来看,当时的褅祭已经走形变样了,参加祭祀的人并不懂其中的礼仪规范。这便是孔子看不下去的原因。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褅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好比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边说,一边指着手掌。

【人生智慧】以“运掌”一词来比喻政治,就是从孔子开始的。对于褅祭的真实意义,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大概他是不愿意明说吧。他用比喻来说明,懂得褅祭意义的人,善于治理天下。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