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5:0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论语的智慧 》

雍也篇第六(4)

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外不通过门户?为什么没有人遵从这条大道呢?”

【人生智慧】出门进门都得经过门,所以这门就是正道。生活中做事情照样有着“正门大道”,但是有些人往往不走这大道,而行邪门歪道,这就像“出不由户”一样。孔子在这里用这一个浅显的比喻提醒人们,为人处世应当走仁义之道,就好像人们出门必须走房门一样。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虚浮。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人生智慧】人虽然也是动物,但却是文明的动物。所以人的本质是动物,形式却是文明的。在这一章中,孔子说出了文明与本质结合的“度”的问题。

“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人类文化的积累。人的质朴如果不注意尺度的把握,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然而,因为所谓的文明而失去朴素的本质,就会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只有“文质彬彬”,才是文明的发展与人类本质恰当协调的结果。没有文化修养的粗俗之人自然不是君子,但是过分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的人,恐怕也不能说是君子。


孔子说:“人的生存靠的是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靠的是侥幸免于祸害。”

【人生智慧】《道德经》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常常被我们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不正义的事情终归会受到正义的审判。在这一章中,孔子说“人之生也直”,也说出了这一道理:正直才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虽然“罔之生也幸而免”,可是不正直的人无论如何欺世盗名,甚至福禄双至,终会应验“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老话。西方有句名言说,“你可能欺骗所有的人于一时,或者永远欺骗某些人,但是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所以不正直者眼前之所以得以生存,只是因为“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而已。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他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人生智慧】就学问与修养来说,孔子认为有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所谓“知之”,是被动接受型的;“好之”就上升为主动接受了;“乐之”则不仅是主动接受,还会自主发挥,以之为乐。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三种境界。这三者既是一个过程的三个阶段,也可以理解为做事情的三种心态。

对于现代人来说,工作与学习的压力几乎无处不在,人们常常说自己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然而,问题不在于工作与学习中是否隐含着压力,而在于如何面对工作与学习本身。在这里,孔子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要以“知之”为搞好工作与学习的基础;要以“好”和“乐”的态度对待它们;“乐”的态度要比“好”的态度更有利于很好地工作与学习。这样才会变有压力为无压力,变“为了生存而工作与学习”,为从工作与学习中得到乐趣。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与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与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人生智慧】在孔子看来,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所以对于不同情况的人,应当说不同的话。这实际上就是他因材施教理念的具体表现。引申来看,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寻找与对方的共同语言或者是共同点,教化他人也要对症下药、循序渐进,否则就成了对牛弹琴、无的放矢。

当然,孔子并不是要我们像某些人那样如墙头草一般左右逢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样做就成为“巧言令色”者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