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8
20:18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经 》

正释经文(下)


寅二、正式请问

  ‘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请问如来,设何方便开示化导,令生信心,得除衰恼。以彼众生遭值恶时,多障碍故,退其善心;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中,数起疑惑,不能坚心专求善法。如是众生,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种智,愿兴方便而晓喻之,令离疑网,除诸障碍,信得增长,随于何乘,速获不退。’

  前一段经文引述佛说的话,以显末世众生所遭受痛苦,亟待拯救,但拯救必须遇有可以拯救的因缘,如果不遇因缘,佛也没有办法。这里所说的因缘,用现代语来说,就是条件与机会,而条件与机会,也是由于宿生善根的造成。所谓宿生善根者,就是宿生做善的心理基础,有了宿生做善的心理基础,就容易与今生的善法相应,也就容易接受善法。所以说众生要想脱苦得度,必须具有深厚善根。但是我们看看末法时期众生的善根是怎么样呢?可以说大部份善根都很微少,因为若具有深厚的善根,除了乘愿再来的大菩萨以外,就不会生在这无佛的时代了。虽然如此,但侥幸还有微少善根,可以与佛法接近听到佛法,还有得度机会。佛菩萨度生,原本大慈大悲,只要有稍微得度机缘,也不轻易放过。所以坚净信菩萨,善体佛意,在引述佛说的话以后,就代表大家请问说:‘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请问如来。’(如来,是佛十种德号之一,含义很广,简单说就是来去能自如的意思。)‘设何方便,开示化导,令生信心,得除衰恼’,所谓方便者,方是方法,便是便利,用便利的方法引众生入道,就是方便。经文的意思是说,度化这末法时期的众生,应该采取何等样他们感觉到便利而又容易接受的方法,来开示他们,化导他们,使他们对至高无上的佛法生起信心来,得能除去他们所受衰败恼乱的遭遇呢?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说法就直接说法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请求方便呢?因为末法时期众生,在心理上善根少,五欲六尘的烦恼影子多,若直讲断五欲,离烦恼,求涅槃,证佛果的大道理,与他心理上不合,因此也就不容易接受,必得采取合于他攀缘五欲六尘心理的方法,使他在心理上容易与道接近,这样才容易接受,这就是方便。若是对烦恼少善根很多的大机众生,自然也就无须多大的方便了。这在下面经文内讲的很明白:‘以彼众生,遭值恶世,多障碍故,退其善心’。因为末法时期那些众生,遭逢恶浊世界很多的障碍因缘,以致使他心理上烦恼增多,由于烦恼增多,恶心就增长,善与恶在心理上不能并存,恶心增长,善心就自然退失,善心退失,自然对事理不明,对事理不明,自然对佛法因果,就不易相信。如下文:‘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中,数起疑惑,不能坚心专求善法’,世间出世间因果法,就是佛成道后,初次所讲的四谛法,就是人生四大真理,‘苦’、‘集’、‘灭’、‘道’。这四大真理,下文有详细解释,这里先不必要细讲,可约略介绍。‘苦’是人生世间所受的果报,是世间果;‘集’是招感,苦果是怎么来的,是自己造业招来的,这是世间因;‘灭’是消灭,有痛苦就必须设法消灭,消灭了苦果,才能得乐果,这种乐果是超出世间的,所以叫出世果;‘道’是修道,如何能消灭苦果变成乐果,就必须修道。出世乐果,因修道才能得,所以道是出世因。这四大真理,综合起来说,就是世出世间因果。我们末世众生烦恼障重,对这四层微妙的因果关系,是不容易相信的,所以就常常起疑惑。因此,对于能够度人脱苦的世出世间因果善法,信心就不易坚定,信心不坚定,自然求之不专心,不专心就得不到,得不到就无法脱苦。所以下文坚净信菩萨,以大慈悲心,沉重地接着说:‘如是众生,可愍可救’,像这类有微少善根众生,不但善根少,而且障碍多,障碍多值得怜悯,善根少尚可救度,所以说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种智’,这些可愍可度众生,多疑难信,不是普通人容易度得了的,佛世尊你是具备大慈悲心的,而且具备了一切种类的大智慧。有大慈悲才能普度一切,有大智慧才能方便破疑,如果没有具备佛的大慈大智,众生善根虽有,也不易得度。‘愿与方便,而晓喻之,令离疑网,除诸障碍’,因此,愿世尊为这些末世多疑少信众生,开示一种既便利而又合乎末世众生心理的方便方法,用这种方便方法来晓喻他们,使他们能够离开迷惑之网,除去一切的障碍。心里障碍既除,自然对真理就能通达接近,所以说‘信得增长’趋向佛法的信心,就得以增长。‘随于何乘,速获不退’,无论那一乘法门,如果没有决定的信心,多会是半途而废,不能达到究竟的目的。但只要是有了信心,经上曾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因信的力量,扎下了坚固的善根,有了坚固的善根,自然随修那一种法门,信念就不容易动摇,信念不动摇,自然很快得到不退转的程度。不退转有三种:一、所修得的地位不退,二、所修持的功夫不退,三、修行的信念不退。以上坚净信菩萨代众发问,下文是佛答覆。

寅三、佛答

卯一、初答问法

  佛告坚净信言:‘善哉!善哉!快问斯事,深适我意。今此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汝应以此事而请问之,彼当为汝建立方便,开示演说,诚汝所愿。’

  佛听了坚净信菩萨代众请法的问话以后,就告诉坚净信说:‘善哉!善哉!’连声的赞美着说,问得好啊!问得好啊!为什么连声的赞美呢?这在下文两句可以看出。‘快问斯事,深适我意’,斯事,指对末世可愍众生应行方便救度的事。快问,是问的畅快。佛心大慈悲,无时不存救度众生的心,自不必等待祈请,只是机缘未至完全成熟,悲怀无由得展,今坚净信菩萨能及时代众祈请,自然机感相应,佛就赞美认为问的畅快,这正合第一善哉,含下逗群机之意。深适我意者,我意就是佛自己意旨,适是相合,所问恰与佛意相合,正合第二善哉,含上契佛旨之意。佛虽赞美坚净信菩萨,认为问得好,但并没有马上为他说法,因为方便之中另有方便,就转介当时在座另一位有特殊因缘的大菩萨代说,这位菩萨是谁呢?下文接着说:‘今此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汝应以此事而请问之’,现在在座大众当中,有一位上求下化的菩萨摩诃萨,菩萨前文已讲过,摩诃萨是大菩萨,就是说这位菩萨是菩萨里面的大菩萨,他的名字叫做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名字可以代表德行,地藏的地字,含有支持承载的意思。藏字,有含摄包容的意思。也就是表明这位大菩萨的德行,有如大地,能支持承载万物,并且能含摄包容万物,以他具有像大地一样的博大敦厚德行,所以叫做地藏。这尊菩萨法身遍满虚空,与佛同等,是一位等觉菩萨,因与我们所居娑婆世界,有特殊因缘,曾降迹新罗(现在韩国)到我国九华山应化,直到现在安徽省九华山还留有这尊菩萨的肉身,供人朝拜,成为我国胜迹。在当时佛说六根聚经的法会上,地藏菩萨曾以另一种应身参与听法,所以佛也就利用这特殊机缘,施用特种方便,转介这尊大菩萨为末世众生说法。当世尊于简单介绍地藏菩萨以后,接着对坚净信菩萨说:‘汝应以此事而请问之,彼当为汝建立方便,开示演说,诚汝所愿。’你应把这末世众生应行方便度化的事,去请问这尊大菩萨,他应当为你建立一种特殊方便的方法,向大众开示演说,满足你的愿望。(诚字,或有作成字解,成就愿望的意思。)佛初答问法完了。

卯二、次答问人

辰一、问

  时坚净信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世尊,无上大智,何意不说,乃欲令彼地藏菩萨而演说之。’

  当时坚净信菩萨听了佛第一次答覆以后,以为菩萨位低于佛,佛不自己说法,转介菩萨说法,姑无论这尊菩萨是如何的伟大,但总不会大过于佛吧?因为有了这样的疑惑,于是就再度祈请,问佛说;‘如来世尊,无上大智’,如来是世间最尊,具有没有能高过他以上的大智慧,没有什么事不知道,也没有什么事不晓得的。‘何意不说,乃欲令彼地藏菩萨而演说之’什么意思不亲自说法,反而想使那地藏菩萨来演说呢?说到这里,我们要知道,坚净信也是一位大菩萨,而地藏菩萨又和此世界有特殊因缘,怎么会不明白地藏菩萨的本迹因缘,还需要再来请问呢?可证这一问也是代大众请问,藉此由佛表明地藏菩萨的本迹因缘,使听法大界生殷重心,也就好比现代学校里上课前,校长介绍教授的略历,意义近似。

辰二、答

巳一、总诫

  佛告坚净信:‘汝莫生高下想。

  佛听了坚净信菩萨这样的问,知道在座听法大众,不明地藏菩萨本迹因缘,不免有佛位高菩萨位低的分别知见。这种知见,最足以障碍进修,以佛在说明地藏菩萨本迹因缘以前,先告诫说:你不要生佛高菩萨低的心理,为什么呢?接看下文:

巳二、别示

午一、直明位高

  ‘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

  ‘此善男子,发心以来’,此善男子,是指地藏菩萨说,这位善男子与别的菩萨不同,他过去的因行甚深,他从发心行菩萨道以来,时间甚为久远,‘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先讲劫字,劫是大数时间的代表字,年月岁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它的算法就是以八万四千年为本位,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是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个大劫,普通说就是一劫的时限。所谓阿僧只劫者,阿僧只是梵语,译为无数,就是数目太大难以计算的意思。虽然,还是可以计算的。计算的方式是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来算,一兆一兆向上积增,积增到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就是一个阿僧只劫。经文上说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一个阿僧只劫就叫人推算了甚久,若再加上无有数量无有边际,不可以心想,不可以言议那样长的阿僧只劫,就可以想见是多么的久远了。地藏菩萨在这样久远的阿僧只劫以前,‘久已能度萨婆若海’,萨婆若,译为一切种智,是佛对一切万法都能了解的大智慧,至于称‘海’者,是比喻辞,是说佛一切种类的大智慧,如海一样的广大渊深。久已能渡者,是说这尊地藏菩萨,因为因地发心久远,早经达到佛的程度,早经渡过佛的大智慧海,果位高与佛齐。‘功德满足’,以福利利益他人谓之功,修行有得于己谓之德,就是说这尊菩萨,不但本因深,果位高,而且迹用广大,自行化他,功德早已完满具足,与佛无二。‘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本愿,是久远劫以前地藏菩萨在因地所发根本大愿,什么大愿呢?地藏本愿经上说:‘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在师子奋迅如来前发愿,我今尽未来际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由此大愿,故千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从这段经文就可以看出地藏菩萨本来愿力是如何的大了。由这种大愿所生随机应化的力量叫自在力,有了自在力,才能用种种的权便善巧,在各种不同的境界,示现化身,‘影应十方’,以化身影现应化十方世界。地藏菩萨不但过去的地位,是这样的高,而他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有特殊因缘,下文序说特殊因缘。

午二、兼明缘胜

未一、悲愿胜

  ‘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

  地藏菩萨于我们娑婆世界有什么特殊因缘呢?经文上说:‘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不单是娑婆世界,所有一切佛土,他都去游化,常常建立起普度众生的功业,这是菩萨的无缘大慈。虽则是普游一切佛土,但他唯有对于我们五浊恶世,化益特别厚,这是菩萨的同体大悲。为什么我们这世界称作五浊恶世呢?五浊第一是劫浊,劫是时代的代表字,就是说娑婆世界时代是污浊的。何以说时代是污浊的呢?因为有以下四浊的缘故。第二是见浊,有身见等五种根本见解上的不清净。第三是烦恼浊,有六种根本烦恼,及二十种随烦恼,使本性不得清净。第四是众生浊,所有众生身心均不清净。第五是命浊,寿命短促不长。恶世,是专做十恶之世界。有以上情形,所以叫做五浊恶世。那么,为什么地藏菩萨对于我们五浊恶世,化益特别厚呢?看下文:‘亦以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熏习,是善恶行为熏染本性,如香熏衣。经文意思是说:五浊恶世众生所受的苦,较其他世界为重,地藏菩萨本来愿力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特别着重在苦多的世界,受了这种本来大悲愿力的熏习,以及五浊恶世众生机缘成熟,应当受到度化的缘故。所以他对这个世界化益特别厚。那么有什么事实可以看出来呢?下文佛说的明白。‘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地藏菩萨从十一劫那么久远的过去,就已常常方便教化人心向道,尽力转化这污秽世界,使之净化庄严。而且使不成熟众生得到成佛,闻法证果,得到成就。‘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地藏菩萨因地功德既是那样大,因能感果,自然所感身相果报,也和一般菩萨不同。在这次法会里,所现身相的端庄严正,及所显示出来的威仪德望,除佛以外,没有能超过他的。‘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惟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除了身相威德以外,地藏菩萨在娑婆世界所有度化众生的功业,除了遍吉(即普贤菩萨),以及观世音二位大菩萨,其余诸大菩萨,皆及不上。‘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因为这尊菩萨本来誓愿,大悲愿力的缘故,所以能很快圆满众生一切请求,能灭除众生一切重大罪业,且能为众生除去一切心理上及环境的障碍,使一切众生,现生就能得到安隐,少遇灾害恼乱。这是说明地藏菩萨的悲愿胜。

未二、明慧辩胜

  ‘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说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

  前文佛把地藏菩萨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慈悲愿力说明以后,接着又介绍这尊菩萨的智慧辩才。所以经文说:‘又是菩萨,名善安慰说者。’又,是接着前文所说的,地藏菩萨不但是度生的悲愿特别超胜,而且还具备了了不起的无碍辩才,可以称得起是一位善用言辞安慰人的演说家。从那里看出来呢?下文:‘所谓巧演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他所以能称得起一位善安慰说者,就是说他能够巧妙的演说甚深的大乘法理,大乘法理所以称为深法者,就是因为这种法门不是以常情所能测度的法门。演说这种甚深法门,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说得太浅了,一般人容易看轻,不能生殷重心;若说得太深了,一般人又容易认为法门太高,恐怕自己能力达不到。惟有地藏菩萨他能用种种善巧方便演说,能善于用启发的方式,引导着一般初发意求大乘佛道的修行人,使他不但能尊重大乘佛法,而且又不致认为法门太深,而畏怯不前。这几句经文就是佛介绍地藏菩萨的慧辩胜。

巳三、结答

  ‘以如是等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

  前文说明了地藏菩萨对我们娑婆世界的慈悲愿力,以及他具有的智慧辩才,证明对我们世界有特殊因缘,不是无缘无故的请他说法,这段经文作一总结。‘如是’,指前所说的地藏菩萨的悲愿及慧辩,‘以如是等因缘’,就是说因为地藏菩萨有这样大的慈悲愿力及智慧辩才等特殊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上,受到我们世界一般众生如饥如渴的那样仰慕,‘受化得度’,因为仰慕殷切,自然容易接受教化,只要能接受教化,自然就能得度,超脱生死苦海,度到涅槃彼岸。‘是故我今令彼说之’,这尊菩萨有这样大的能力,所以我特别要他来给大众说法。序分到这里为止,下接讲正宗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