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8
20:18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经 》

正释经文-正宗分十四

 

巳三、明得益

  ‘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着想故,得离怯弱。

  ‘如此所说’,照上面空、假、中三谛圆融,所说的真实之义,‘能破一切诸见’,见是情见,所谓情见,就是身心方面的执着,一切对生死烦恼所生的怯弱心理,都是由身心执着而发,这三谛圆融的真实之义,就能破身心执着上任何情见。‘损自身心执着想故’,就是因为能损坏自己身心方面的执着情见的缘故,所以‘得离怯弱。’能使小心怯弱的众生,得以离开怯弱的心理,直下承当大乘法义。至于说这三谛圆融真实之义,为什么能破一切诸见,列表说明如下:

      ┌空 一切皆空,涅槃尚空,况复一切情见。

  三谛破见┼假 一切皆假,涅槃尚假,况复身心情见。

      └中 一切皆非空非假,生死烦恼皆悉非空非假,更何有身心情见。

  照上表看,说到空,行人若能悟开了空的谛理,则世间万象皆空,即最高涅槃寂灭空理,尚且是空,何况依空而生的身心情见;说到假,行人若能悟开了假的谛理,则世间万象皆假,即最高涅槃寂灭之理,尚且是假,何况依涅槃而生的身心情见;再说到中,行人若能悟开了中道谛理,则世间万象皆非空非假,即生死烦恼,也是非空非假,更说什么身心情见。所以经文说,得离怯弱,没有情见的执着,何来怯弱,这是小心怯弱的众生,得到菩萨善安慰的益处。

辰二、慰不解意旨

  前文慰小心怯弱者说了,现接说慰不解意旨者,看经文:

巳一、明不解

午一、直标不解

  ‘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

  除了前所说的第一类小心怯弱的人以外,再有一类众生,因为不解如来言说意旨的缘故,而生怯弱的。什么如来言说意旨呢?接看下文:

午二、示佛旨意

  ‘当知如来言说旨意者,所谓如来见彼一实境界故,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等无量功德聚,复能了了见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闇染之所覆障,长夜恒受生老病死无量众苦。如来于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众生离于众苦,同获法身第一义乐。而彼法身,是无分别离念之法。唯有能灭虚妄识想不起念者,乃所应得。但一切众生,常乐分别取着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于分别执着想故,说一切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毕竟体空无所有。若广说者,如十八空。如是显示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菩提体者,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俱;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非一异俱,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若有分别想者,则为虚伪,不名相应。

  这一大段经文,就是宣示佛的意旨。大意先标示一实境界,为生佛同共,佛觉而能证,故得离生死;众生迷而不证,故不离生死。佛起悲悯,直示法身离念之法,为破迷启悟之大本,看经文:‘当知如来言说意旨者’,当该知道,所谓的如来言说意旨,是指什么说的呢?‘所谓如来见彼一实境界故’,所说的如来意旨,就是因为如来于性觉中,已经能见到一实境界的缘故,证到中道实相体。因证中道实相体,‘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于是就能彻底得以离开生老病死等一切的恶法,这就是证如实空义,因为得证如实空,也就能‘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异等无量功德聚。’亲身证到法身真常恒久,得到清凉不变等一切无量功德的集聚,证到如实不空义。

  中道实相为法身德,如实空为般若德,如实不空为解脱德,这三德秘藏为生佛之所同具,佛性觉中,皆能了知。所以下文:‘复能了了见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闇染之所覆障,长夜恒受生老病死无量众苦’,佛于自觉中,又能了了分明见到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来的三德秘藏,皆具有像这样微妙的清净功德,所不同的是,佛觉而无障,光明显现,而众生则被无明昏暗染污障蔽,不能显现,以致在生死轮回中,长夜枉受生老病死等无量诸苦。

  ‘如来于此起大慈悲’,于是佛由这里生起了大慈大悲之意。‘意欲令一切众生,离于众苦,同获法身第一义乐’,这大慈大悲之意,就是想使一切众生,不分怨亲,都能离开这生老病死等一切的苦,获得这法身第一义谛的真实快乐。但佛用什么法子能达到使众生离苦得乐的目的呢?下文说的明白:‘而彼法身,是无分别,离念之法’,就是要使你了解佛的法身,是没有分别意识而能离开一切妄念的体性,因为有念被烦恼缠缚则苦,无念离烦恼得自在则乐,苦与乐,皆在一念之间,而这法身第一义谛,就是教人无分别离念之法,能使众生得大利益,起大作用。

  什么作用呢?‘唯有能灭虚妄识想’,能灭除一切虚妄分别的意识妄想,‘不起念者,乃所应得’,惟有能不动念头的,才是所应当得到这法身第一义谛的人。‘但一切众生,常乐分别,取着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但是这一切众生,常常乐意分别,对一切世间万法,贪取执着,以致由情感颠倒的缘故,而受生死之苦,这颠倒妄想,就是生死的大本。既已指出生死大本在于颠倒妄想,就要设法离去这颠倒妄想,才能了脱生死。所以下文:‘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于分别执着想故,说一切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毕竟体空无所有’,所以如来想要使那些众生,离开分别执着的念头,为说世间一切有为法,毕竟本体是空无所有。不但世法如此,乃至一切出世间无为之法,也毕竟是本体空无所有,都是因缘所生,多种条件聚集而来,找不出实在的本体,这样说似嫌笼统,‘若广说者,如十八空’,如一一举出实例普遍来说,就像前文所说的十八空(前文有举出)‘如是显示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就像这十八种空所显示的一切诸法,皆离不开菩提体。

  什么是菩提体呢?下文解释:‘菩提体者’,所谓的菩提体,‘非有非无’,非有,这菩提觉体,是纯理智非感情的,有情感才有计度之生死烦恼,纯理智则没有,所以说是非有;非无,无是不存在,这菩提觉体,具有众德妙用,但不同于以情感计度否定因果现象的断灭无,所以说是非无;‘非非有,非非无。’这菩提觉体,既不有也不无,那么就应当是二者合起说非有非无了,但是不然,它不堕双非戏论。既是非有不对,它就非非有;非无不对,它就非非无。因二者都是戏论,所以不堕。‘非有无俱。’双非固是戏论,此有无俱乃是亦有亦无,双亦也是两相违谬,不合理,故也不堕。‘非一非异。’这菩提觉体虽是不变,但能随缘,如一金能作多器,不能说是一;再虽能随缘,但本体不变,如多器不离一金,故也不能说是异。‘非非一,非非异。’既不是一,又不是异,就应当二者合说非一非异了,但是不然,仍是不堕双非戏论,既是非一不对,它就非非一;非异不对,他就非非异。而这非非一,非非异,都是戏论,所以不堕。‘非一异俱。’前双非固是戏论,一异俱乃是亦一亦异,双亦也是两相违谬,不合理,故也不堕,所以说非一异俱,不是亦一亦异两俱存在。下文总结一句,‘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这菩提觉体,乃至毕竟没有任何相状可以得到,这就是因为它的本体离开了一切名言相状的缘故。

  这样说还怕不懂,下文再解释离一切相,‘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所谓离一切相的意义,就是说本性觉体,不可以用言说取得,因为菩提法中,自体本空,没有接受言说的;‘及无能言说者故’,同时也没有能用言语解说的;‘又不可依心念知’,不但不能依言说取,又不能用心念思维知晓。何以呢?‘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因为菩提法中,没有能取的心及可取的相,心属自,相属他,无自无他,离开了一切分别之相的缘故,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样才能显出菩提真体。反之,‘若有分别想者,则为虚伪,不名相应。’如果有分别想的,则所想的不是菩提体,而是虚假妄念,这样就不称作相应。蕅祖说:以上这一大段开示,是依非有非空门说,三谛皆悉非有非空,大部般若,多明此义,昧者不知,判作空宗。所以下文明示谬解。

午三、正明谬

  ‘如是等说,钝根众生不能解者,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

  ‘如是等说’,如是,指以上所说三谛非空非有之无上菩提大法,对这无上妙法之阐示,‘钝根众生,不能解者’,一般众生,所以不能了解,其原因在那里呢?‘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对于大乘空义不能彻了,说这无上菩提觉道,如来的法身,只是空法,空到毕竟什么都没有,否定一切事理,这样就发生毛病,‘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他的心理畏怯懦弱,怕自身堕入这无所得的境界之中。由于这种恐惧畏怯心理,发生两种错误见解,那两种呢?‘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或由于执认毕竟空无所得,而生拨无因果相续之理,入于断灭之见。或作增见,是或作多余的见解,‘转起诽谤’,转说大乘非佛所说,因而诽谤大法;或作减见,是或认为一切皆灭,否认性中妙有的见解,拨无因果,‘自轻轻他。’自轻性德,而亦轻他性德。

巳二、明善说

  ‘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为了安慰这类谬解如来意旨的怯弱众生,‘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地藏菩萨就为他阐说如来的法身自性,本不像一般人误解的什么都没有的空,实则空而不空,有真实的本体,这真实本体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具足无量清净功业’,这种真体不可名言,但是具有无可计量,清净而无污染的,无漏功德业。这种无漏功德业,‘从无始来,自然圆满’,从无始来,就是从本以来,(本然无有起头,故说无始)自然就具备而且圆满无有缺欠。‘非修非作’,不是修为而有,不是造作而来,本自具足。‘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但佛的法身如此,乃至一切众生报身之中,也都圆满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真常没有变异,没有增减,这是依圆教有门,直显法身中道之体,诸佛众生,平等具足,不是断灭之空。

巳三、明得益

  ‘如是等说,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如是等说’,像这空中含摄妙有,空而不空之说,‘能除怯弱’,能除求大乘法者畏堕无所得的怯弱,‘是名安慰。’所以说名安慰。以上第二类慰不解意旨说的。

辰三、慰妄计自然

巳一、明妄计

  ‘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

  前文地藏菩萨三种安慰,说了两种,第一种是慰小心怯弱者,由于听了大乘即假的道理,惧怕生死,心生退怯,以大乘即空安慰他;第二种是慰不解意旨者,由于听了大乘即空的道理,怕堕无所得,诽谤正法,以大乘即中安慰他;这段经文是说的第三种妄计自然者,以听了大乘即中的道理,心取无所得相,堕邪倒见,乃以大乘修得安慰他。怎样安慰呢?看经文:‘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除了前文所说两种愚痴众生外,再有一些愚痴而又坚执的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听了空中含摄妙有,空而不空之说,也生怯弱。生什么怯弱呢?看下文:‘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他以执取如来非空非有的法身,本来是圆满具足,不是修得,也不是造作的,执取这种相的缘故。‘起无所得想而生怯弱’,于是内心生起无所得的念头,于是随之生起怯弱心理,何以生起怯弱心理呢?列表说明如下:

      ┌心无所缘──不安┐

  无所得想┤        ├故生怯弱

      └身无所倚──不稳┘

  凡夫心识无一时一刻不攀缘六尘,如一旦无所攀缘,就会感到不安:再凡夫身体大都因有所凭借,才会感到稳固,如一旦失所凭借,就会感到不稳;心身有了不安不稳的感觉,怯弱自随之而生。不但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或者是妄计佛性本自具足,不假修为,堕邪僻颠倒妄见。什么邪僻颠倒妄见?看下表:

        ┌妄计生佛平等────不假修习自行放任

        ├闻淫怒痴即佛性───恣行贪恚无惭耻心

  计自然堕邪倒┤

        ├闻幻化身即法身───宝其臭秽不思厌离

        └闻地狱天堂皆净土──安此泥沙不求出要

  上表意甚明显,蕅祖说:‘当今夸圆顿者,类皆堕此,亦可哀也。’

巳一、明善说

  ‘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

  像以上这些由于听了大乘即中的道理,心取无所得相,堕邪倒见的怯弱众生,‘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我就依圆教全性起修之义为他说,不要执取无所得而心生怯弱,应勇猛精进修行一切善法,要知道无修而修,修即无修,何以说呢?因为能修行一切善法,就能‘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什么是生如来色身呢?如来法身本无形象,所谓生色身者,就是下文‘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这无量功德,清净果报之相,即如来色身。所谓生者实不生,虽不生而实有无量清净之相,这还是有门,对治无所得,并治自然邪倒之见。

巳三、明得益

  ‘如此等说,令离怯弱,是名安慰。

  像这些说法,能使怯弱众生,得离怯弱,这就称作安慰,以上示种种巧说完毕。

卯二、明离相违过

辰一、标

  ‘而我所说甚深之义,真实相应,无有诸过,以离相违说故。云何知离相违相?

  这一段经文是标明地藏菩萨所说甚深大乘法义,是完全的对,没有丝毫错误,怎么证明呢?因为真理是离相违过的。什么是离相违过呢?离是离开,相违过是因明学名词。西方论理学分二种流派,一是希腊的逻辑学,一是印度的因明学。应用在社会方面,多采逻辑;应用在佛典方面,多采因明。在因明学上论理时,有十四种过错,其中有四种是不能成立的,有六种是与真理不相应的,有四种是互相违背的,本文仅就相违四过,约略说明,参看下表:

        ┌例:‘强盗也是慈悲,害人故。’  ┐

  ┌法自相相违┤                 ├违‘后陈自相’

  │     └强盗固害人,但害人不可称慈悲   ┘

  │     ┌例:‘贤君是前王,益民故。’   ┐

 相├法差别相违┤                 ├违‘后陈差别’

 违│     └益民如尧舜固贤,但杰纣不贤    ┘

  ┤

 四│      ┌例:‘君子不是好人,害人故’  ┐

 过├有法自相相违┤                ├违‘前陈有法’

  │      └害人固非好人,但害人何称君子  ┘

  │      ┌例:‘古人是好人,有道德故’  ┐

  └有法差别相违┤                ├带‘差别相违’

         └有道德固是好人,但古人不尽是好人┘

  上表相违说,若照因明四过解,过嫌复杂,不易领会,若简单解为相对说,或较易会,因为菩萨所说中道第一义谛,即空、即假、即中,没有相对的过错。因众生执取一面有相对,故有相违;大乘法义,没有相对,自然没有相违;所以菩萨说:‘我所说甚深之义,真实相应,无有诸过,以离相违说故’,至于怎样才知道离相违说呢?下文分三大段,详细说明。

辰二、释

巳一、释慰怯弱者所说空义

  ‘所谓如来法身中,虽复无有言说境界,离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无一切相,不可依言说示,而据世谛幻化因缘假名法中,相待相对,则可方便显示而说。以彼法身性实无分别,离自相,离他相,无空,无不空,乃至远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竟空无所有,以离心分别,想念则尽,无一相而能自见自知为有,是故空义决定真实,相应不谬。

  这第一大段先说大乘空义的离相违相,怎样才是离相违相呢?空的对待是不空,有不空对待的空,就没有离相违相。而这段经文就阐明如来藏的如实空义,空中含有妙有,与如来藏体是相应的,而不是相违的,文义前文已释,无须重述。

巳二、释慰不解者不空义

  ‘复次,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念故,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所谓离识想故,无有一切虚伪之相,毕竟常恒,不变不异,以更无一相可坏可灭,离增减故。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从无始世来,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成就相应,不离不脱故,说为不空。

  这一大段是说大乘不空义的离相违相,怎样离相违相呢?不空的对待是空,有空对待的不空,就没有离相违相,而这段经文就阐明如来藏的如实不空义,妙有不离真空,与如来藏体是相应的,文义亦见前。

巳三、释慰妄计者所说修得义

  ‘如是实体功德之聚,一切众生虽复有之,但为无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见,不能克获功德利益,与无莫异,说名未有,以不知见彼法体,所有功德利益之业,非彼众生所能受用,不名属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对治诸障,见彼法身,然后乃获功德利益,是故说修一切善法,生如来色身。

  这一大段是说大乘空不空义的离相违相,怎样离相违相呢?性德自性本具,若是迷而不见,迷与悟对待,名作相违;觉而能修,性修不二,才名相应。文义亦甚明显,无须重释。蕅祖举一比喻,录译如下:‘好比一间房中,本来没有鬼魅蛇虫,但有金银珍宝。然而瞎眼的人,看不见,碰到珍宝,身体受伤,自己妄认是蛇是鬼,惊惶失措;若有人指明,蛇鬼本来没有,瞎眼的人自不惊怪。这就比喻大乘如实空义。再珍宝本来是有,就是比喻大乘如实不空义。必须瞎眼的人去了无明膜,开了智慧眼,才能受用金银珍宝,就是比喻修得义。二乘信如来的话,知道本来没有蛇鬼,不生惊怕,证了空相,就比如瞎眼的人,呆板的坐在屋子中央,不碰珍宝,所以不见大乘不空义。’细味这一比喻,可以助了经义。

辰三、结

  ‘善男子!如我所说甚深之义,决定真实离相违过,当如是知。’

  以上大乘三种离相违过之无上妙法,解说完了以后,接着又称呼坚净信菩萨说:‘善男子!’像我前面所说的甚深义理,是决定真实而不虚假,何以说呢?因为离相违过,空、假、中三谛,绝对圆融的缘故,应当作这样的认识。

丑三、获益

  本经正宗分三部分,一启请,二演说,三获益。上段经文止,演说部分完毕,现接讲第三部分,看经文: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说如此等殊胜方便深要法门时,有十万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坚信位;复有九万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一切大众各以天妙香华供养于佛,及地藏菩萨摩诃萨。

  ‘尔时’,是当那个时候,什么时候?就是地藏大士演说这殊胜方便而又甚深微妙法门的时候,‘十万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在座有十万亿那样多的众生,听了这部经以后,对这真正平等觉智,起了衷心向往,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因为发心猛利故,‘住坚信位’,对此深法能信解,不动摇,名住坚信位,这是菩萨初住的程度,在观行佛位;‘复有九万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悟入诸法无生之理,将心安住无生法上,这是菩萨七地八地的程度,在分证佛位,证得这样果位的,座中有九万八千那样多的菩萨。这部甚深微妙法门说完以后,不但有那样多的众生发大心,而且又有这样多的菩萨证果位,这部经被机之广,可以想见。所以下文:‘一切大众,各以天妙香华,供养于佛,及地藏菩萨摩诃萨。’菩萨说法,是承佛意旨,故先供养佛,兼及菩萨。天妙香华,表庄严清净。以这样庄严清净的天妙香华供养佛菩萨,蕅祖说:这是表示圆道无作缘了。以上正宗分完。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