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他人
一旦想到自己从他人领受许多恩惠,就应该思考什么是回报他们的最好方法。如果在能力范围之内,能够给予他们食物与衣着,确实会有帮助,我们当然应该如此布施。我们不应该忽略任何可以利益他人的事情。然而,有一点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明白,没有一样物质的礼物有力量断除所有痛苦的根源,最多只能给予暂时缓解。如果真正想要回报他人无尽的恩惠,一定要透过内在的修行方法。只有运用这种方法,才能带给他人真实又持久的安乐。
不过,如果没有办法消除自己内心最无能为力的苦恼,将无法帮助他人。使我们无法利益他人的最大障碍,是根深蒂固的自我爱惜。因此,如果真诚地希望回报他人的恩惠,一定要把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连根拔去。我们没有什么理由总是把自己的福利放在他人之上,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人物。在深奥的密续经本《上师荟供》中说了以下的一段话: 请加持我以及每一个众生
经常思维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快乐与乐因。
因为我与一切众生之间毫无差别,
永远得不到满足。
甚至连最微小的苦痛也不愿意承受。
虽然没有任何人愿意遭受苦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快乐,我们的举动却仿佛自己是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人。无始以来,我们就只为自己着想。但是,这种态度带来什么后果呢?当然不是更高的精神成就。它只会令我们做出侵略与自卫的不善业,以致至今仍经验这些恶业带来的后果,因此,必须要明智的利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以及所接受的教导,首先从爱惜他人开始。
《上师荟供》中,强调把自我爱惜转换成爱惜他人的重要。它说:
请加持我,能够待人如己,
平等看待自己与他人
让我思维以下行为的利益与缺点:
佛陀只为众人服务,
心胸狭小的孩童却只为自己着想。
自我爱惜只会使人堕落,
珍爱诸母有情则是众善之基。
因此,请加持我,透过自他相换的修行,
做到以上所说的一切。
待人如己,使我们更能够觉知众生的苦境。忆念他们过去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使我们决心尽力解除他们的痛苦。我们对其他众生的爱与慈悲变得更强烈,没有比随喜其他众生的快乐更大的喜悦,也没有比其他众生的苦厄更甚的悲哀。我们快乐时,自动想和比较不幸的人分享。同样,看见其他众生受苦时,也希望能够为他们分担。
假如我们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或是承担他人的痛苦,那就太好了。即使做不到,这份心愿会播下许多种子,有一天成熟时,我们就有能力带给他人无尽的快乐与喜悦。正如寂天菩萨提出:想要治愈众生头痛的善人,
由于这份善心,获得无量功德;
想要消除一切众生无尽的痛苦,
并希望他们造下无尽功德的善人,
所获得的功德,将比前者多出多少啊!
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会注意到主要的差别在于我们很幸运,能够听闻如何调伏心念的教法。稍微做过禅修之后,便能够体验到,摆脱了许多从前折磨自己的恶业,获得自由。其他的生命没有这么幸运,他们仍然沈溺在自己的烦恼中,缺少教导者带领他们脱离持续的苦厄。虽然他们都希望得到快乐,每个行为却都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这份洞察更加鲜活、明确时,我们会发出清净愿,愿能带领一切受苦的众生走上解脱的正道。我们后悔自己过去带给他人的所有痛苦,一心(系念)令他们得到快乐的方法。
我们像负有责任的孩子,肩负起帮助母亲度过难关的责任,我们不能忍受其他众生必须面对难以置信的痛苦,感到必须做些事情,而我们又是唯一能完成它的人。然而,当我们审察自己的内心,会觉察到我们甚至没有能力照顾自己,遑论帮助他人。于是,我们寻找一位能够做到的人,想效法他。然后,我们发现只有得到完全觉悟的人,才有力量带领每一位众生离开痛苦,而一位完全觉悟的人,是那些依循修行道路,并且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的人。了解这一切,并且决心为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获得完全的觉悟,便是已经发展出真正的菩提心。
以上这段话是修道三要中第二项“发展菩提心”的结论。在这次说法中,我们是否造下任何功德,完全看在座每个人的心态而定。如果我们造了一些功德。应该立刻回向自己及每位众生成就佛果,所造的善业,才不会被恶业所败坏或毁灭。
思维自己在过去、现在与未来所有的善业,以及现在的身体、所有物与财富等,都供养悟道者,为他们带来无尽的大乐,然后,将一切功德回向给每位众生,毫无保留。思维每一样供养,都是得到证悟的源头,因此,每一个众生都能在整个佛法修持中有所进步,并且成就最高的目标。然后,思维所有众生都完全证悟,甚至连最微细的烦恼都净除了。最后,我们要祈愿,由于今天造下的一切功德,使我们都能够尽速彻悟修道三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非常谢谢大家。
在轮回或涅槃之中,
连一微尘的自性都没有,
所有微尘都是因果缘起,
这种说法没有错。
祈加持我,了悟龙树菩萨的伟大知见——
二谛互补而不矛盾。
当我们获得这双重体悟,就真正走上“使佛陀欢喜的道路”。
把“我”当做独立自性存在,这种错误的认知方式,和我们看待其他所有现象的方式一样。譬如,当我们看见桌子的时候,往往忽视桌子的存在,只因我们如此称呼它的名言或标签。而名言或标签是安立在由零件、因缘及环境聚合而成的个体上,我们以一种非常简化与误导的方式观察这张桌子,不知道它是由许多因素相倚相成的,我们的脑海里深埋着直觉的错误信念,认为这样东西非常真实,自给自足,是从外面来的,不记得那是我们名言假立的;就这方面米说,其实是我们把它创造出来的。
譬如,有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婴儿,并命名为杰洛。虽然他们为婴儿起了这个名字,不久,他们开始认为这个婴儿是真正的“杰洛”。他们把“杰洛”这个婴儿当做自性存在,是独立自存的,好像无中生有。他们认为“杰洛”真实、独立,他的存在并不依靠身、心、名言之类的东西,是真实、独立的“杰洛”,不依靠其他任何东西存在。
许多书告诉我们,如何进一步禅思这个“我”,以及其他所有现象都没有独立的自性。阅读这些有关空性的经论,可以获得很多知识,但是,重点在于确实净化错误的见解、烦恼、以及不正确的观念。只要我们还不明白正当与不正当的事情,不能了悟自己多么扭曲事实的真相,那么,所有的知识都缺乏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的心需要多加净化。一定要设法减轻粗重的烦恼,譬如瞋恨与贪着等,这些情绪使我们很难定下心洞察空性的意义,同时也要设法减轻比较细微与根本的无明,因为粗重的烦恼是从中升起的。进一步来说,我们绝对不能忽略观察自己的业,因为严格引导自己的行为,是佛法主要的修行。
我们终究会了解,所有的凡夫心,都认定事物具有真实独立的自性。在商场以及其他地方所发生的事件中,所有人都陷人同样的烦恼,似乎是一出荒谬的戏剧,虽然是悲剧,却使人发笑。要从我们心中净除这个烦恼,可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希望脱离痛苦,并为他人指出解脱的道路,这个净化的过程便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永远保持最纯净的动机。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利益他人
正序 倒序
- 1. 序
- 2. 第一部 走上禅修的道路 第一章禅修的目的
- 3. 第二章 开始学习佛法
- 4. 第三章 寻找不快乐的原因
- 5. 第四章 烦恼如何生起
- 6. 第五章 了解痛苦与驾御心念
- 7. 第二部 禅修之道 第一章 修道三要 ·净化的观想
- 8. ·修行的殊胜
- 9. ·人身宝贵
- 10. ·出离心
- 11. ·出离痛苦
- 12. ·六道轮回
- 13. ·轮回的缘起
- 14. ·菩提心的益处
- 15. ·成就平等心
- 16. ·忆念诸母有情的恩惠
- 17. ·利益他人
- 18. ·洞察实相
- 19. ·结论
- 20. 第二章 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
- 21. 第三部 改变困境的方法--转念 第一章 生命的目的 ·人身贵在能利有情 珍贵的人身
- 22. ·大乘转念法门
- 23. 第二章 发展另一种面对困境的态度
- 24. ·只见问题负面的缺失
- 25. ·看问题的有利面
- 26. ·视问题为乐趣
- 27. 第三章 乐与苦皆由自心所造 ·愿力
- 28. 第三章 乐与苦皆由自心所造 ·乐与苦都是空性的化现
- 29. 第四章 嗔怒及欲望的缺失 ·心随瞋怒
- 30. 第四章 嗔怒及欲望的缺失 ·心随欲念
- 31. 第四章 嗔怒及欲望的缺失 ·斩断欲望
- 32.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 33.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运用困难来训练舍离心
- 34.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利用问题来训练皈依心
- 35.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利用问题来消除骄慢
- 36.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随喜的利益
- 37.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利用问题来净除恶业
- 38.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利用问题来激励向善
- 39.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利用问题来长养慈悲
- 40. 第六章 为众生受苦 ·运用困难生起菩提心并销毁自喜心
- 41. 第六章 为众生受苦 ·自他相换
- 42. 第六章 为众生受苦 ·转化疾苦为成就正觉之道
- 43. 第七章 教示要旨 ·善心的力量
- 44. 第七章 教示要旨 ·大乘转念的利益
- 45. 第七章 教示要旨
- 46. 附:给爱滋病、癌症等病症的修行指导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