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阅读:《 智慧的能量 》
·只见问题负面的缺失
只见问题负面的缺失(即过患,毛堃录入时注)
我们都会遭受过,如暴风雨之类,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的伤害。倘使我们的心习于视这些经验为苦难,那么将只会发现周遭的人物或环境,变得越来越困扰自己。连最微细、最不起眼的事物都会使我们的心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因而变得极容易生气。然而,这问题的根源,都是我们的强烈自私心。
一旦将每一件事物都当成难题,那么即使别人为你准备的食物稍凉了一点,也会造成你心中极大的不悦;某人的穿着或装扮有点不对劲,不合己意,也会成为痛苦的因。若夜晚有人或有动物制造噪音,吵醒了你,你也会生起无名的怒火,第二天就会整日埋怨,“唉!我昨夜一夜没睡,因为……如何……如何。”于是,没有睡好就成了不可思议的问题,不可言喻的痛苦。
睡觉或静坐时,即使是一点点微细或极不起眼的东西,如跳蚤爬过你的脚,咬了你,此时,若不能生起安乐的心来面对它,则这轻轻的一咬,会变成不可想像的大问题。有些人,花了数千元旅费去外地旅游,在待了一个晚上之后,只因不能忍受这类的不舒服,次日即束装而返。
习惯于用某种方式看待事物是心的常性,若养成将任何不完全合乎利己心所期待的微小事物看做是问题的话,则会把小事情夸大成为大麻烦。如果将小痛苦视为大麻烦并为之恼怒的话,将会永无休止的被沉重、不快乐的心所奴役。最后将难以忍受任何困难。触目所及皆成怨敌。对每件事物都会觉得不满,任何所听到、看到、尝到、闻到或触摸到的东西都会使自己不快乐。心夸大问题,使得人生充满苦恼、沮丧、偏执及精神崩溃。如果不断的被毫无快乐的心所奴役,那么别说是一天,甚至一小时的快乐也很难有了。
如果没有任何事物能让自己欢喜起来,或让自己满意的话,将无法体验快乐。在这种心境下,不管尝试什么,不管去到那儿,每一件事都会使自己不愉快。由于不明白这是自身的问题,不明白自己的心已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所以就会将一些外在事物,其他的人或物,视为问题根源。越认为自己的问题源自于外在的人或物,则会越愤怒。就像火焰般,油加得越多,火焰越猛烈。怒火越大,所造的恶业越多。然后会对所有的每一件事物,如房子、周遭的人,任何感官所触及的事物生气。这就是所谓的“触目所及皆为敌。”
据说伟大的行者密勒日巴,常将右手放在耳上,持倾听状的手印,这意味着,一切存在的事物,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告诫、一种教示。对于伟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不但不相为敌,反而是友,亦即“触目所及皆为友”。事事不但不是困扰,反而是有益、具正面作用的。对伟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都是无上喜悦的,一切事相的自性都是空的。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只见问题负面的缺失
正序 倒序
- 1. 序
- 2. 第一部 走上禅修的道路 第一章禅修的目的
- 3. 第二章 开始学习佛法
- 4. 第三章 寻找不快乐的原因
- 5. 第四章 烦恼如何生起
- 6. 第五章 了解痛苦与驾御心念
- 7. 第二部 禅修之道 第一章 修道三要 ·净化的观想
- 8. ·修行的殊胜
- 9. ·人身宝贵
- 10. ·出离心
- 11. ·出离痛苦
- 12. ·六道轮回
- 13. ·轮回的缘起
- 14. ·菩提心的益处
- 15. ·成就平等心
- 16. ·忆念诸母有情的恩惠
- 17. ·利益他人
- 18. ·洞察实相
- 19. ·结论
- 20. 第二章 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
- 21. 第三部 改变困境的方法--转念 第一章 生命的目的 ·人身贵在能利有情 珍贵的人身
- 22. ·大乘转念法门
- 23. 第二章 发展另一种面对困境的态度
- 24. ·只见问题负面的缺失
- 25. ·看问题的有利面
- 26. ·视问题为乐趣
- 27. 第三章 乐与苦皆由自心所造 ·愿力
- 28. 第三章 乐与苦皆由自心所造 ·乐与苦都是空性的化现
- 29. 第四章 嗔怒及欲望的缺失 ·心随瞋怒
- 30. 第四章 嗔怒及欲望的缺失 ·心随欲念
- 31. 第四章 嗔怒及欲望的缺失 ·斩断欲望
- 32.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 33.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运用困难来训练舍离心
- 34.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利用问题来训练皈依心
- 35.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利用问题来消除骄慢
- 36.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随喜的利益
- 37.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利用问题来净除恶业
- 38.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利用问题来激励向善
- 39.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利用问题来长养慈悲
- 40. 第六章 为众生受苦 ·运用困难生起菩提心并销毁自喜心
- 41. 第六章 为众生受苦 ·自他相换
- 42. 第六章 为众生受苦 ·转化疾苦为成就正觉之道
- 43. 第七章 教示要旨 ·善心的力量
- 44. 第七章 教示要旨 ·大乘转念的利益
- 45. 第七章 教示要旨
- 46. 附:给爱滋病、癌症等病症的修行指导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