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报的观念,是佛教出现前,印度固有的传统思想。这是通俗上,劝人为善的常用手段。然而,如果一直停留在以业报威胁为动力的修行里,那幺,对佛法真髓的把握,恐怕是会有所不足的吧!人的行为,表现在外,影响别人的同时,也经由别人的反应,反射回自己的内心,或深或浅地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不论是因影响别人,而受到别人的回报,还是留在记忆中,等待机会(因),准备随时顺着自己的贪、镇、疑、我见执着(缘),左右着自己,最后,受影响的(果报),都是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业报了。
简单来说,业报,就是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从因缘法则的观点,传统业报的说法,是合理而可接受的。然而,佛陀也从因缘法的理则里,更深入地指出「有业报,而无作者」的独特观念,表达了别于传统的佛教业报观。
47.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
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能令少水咸叵饮。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不能令恒水咸叵饮。(中·一一)(盐喻经)
※随着人们的所作所为(业),而受相对应的报应,这就是一般所熟悉的业报观念了。然而,业报也不是就那幺的固定不变,是随着往后的因缘条件,而变化的。能左右业报的因缘条件,就是自己的修行──包括行为、心灵、智能的修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及是否有足够的修行时间(寿命)了。如果时间不够充裕,来不及净化、转变自己的习性,那幺,就像一杯水中,溶了一两盐,结果,这杯水必然会咸得喝不下口一样,苦果,会来得又急又重。
修行,就是在净化自己已有的坏习性,同时,也在开发更多的好习性。好习性多了,那幺,相对地,就能淡化坏习性的影响力了。
48.若有故(意)作业,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意)作业,此不必受报。
身故作三业:杀生、不与取、邪淫。
口业四:妄言、两舌、唣言、绮语。
意业四:贪伺、嫉恚、邪见。
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当勤修慈、悲、喜、
舍心解脱。(中·一五)(思经)
※「故意作业,必受其报」。来自身(行为)、口(语言)、意(心念)所造的三种业中,以意业的影响,最为深远。因为,故意作业,经过了内心的反复思量,必然很清楚地印入自己的记忆中,对自己习性的长养,比较深刻的缘故。所以,经中所列举的,包括身、口、意的十恶业中,当以贪、镇(嫉恚),以及错误的观念(邪见;疑的一类),影响会最深远。
49.虽为极恶原,悔过渐复薄;是时于世间,根本皆消灭。
莫为父母、妻子、沙门、婆罗门施行于恶,习其恶行。(增·四七一)
※波斯匿王为了争夺王位,杀了很多同父异母的兄弟(庶母百子),使得他后来心中感到很不安,而来向佛陀忏悔,佛陀因此为他说这段经。
为恶,不管理由有多幺地堂皇,也不管是不是为了自己,受苦报的,终究还是自己。这是因为恶行,会造成内心的不安,也长养了自己为恶的习性啊。
发自内心真诚的悔过,能激发出远离过错的决心与毅力。所以,经文会说,悔过可以使恶业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渐渐地转薄,甚至于完全消失了。
50.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
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灭尽,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杂·三一三)(第一义空经)
※看到了一样东西时,是因为有正常的眼球、视觉神经;有合适的光线、距离、注意力;以及有足够大的东西::等等条件的充份配合,才完成的,并不是有一个主掌「看」的东西来了。东西离开视线了,则是这许多条件的任何一个不再存在了,而不是那个主掌「看」的东西离去了。
像这样,「看」这件事,因为实在是有很多因缘条件,同时聚集,共同组合,才完成的,所以,只适合说,有「看」这样的现象存在,但找不到创造这个现象的主宰者。
同样地,只有从这个五蕴(这辈子),到另一个五蕴(下辈子),不断地展现着业报的现象,而没有一个在制造业报,或者承受业报的核心。
然而,人们因为不了解这样的事实,无法接受只有生生灭灭的业报,而没有造业者──业报的「不实而生」,所以,就常常为业报所折磨了。
经中所说的俗数法,就是缘起法,也是指一次次(数)反复生死、忧苦的生命缘起现象。
而从生命缘起的逆转(还灭)来说,就是生死、忧苦的止息;也是经中所说的「第一义空」了,请参考本《剪辑》第十二单元。
受业报的苦、乐,还是对执取我见、贪爱的染着凡夫说的吧!
51.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于末来世,谁当受报?
世尊:色无常,是苦,是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
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一O四)
※佛陀在解答有关五蕴的种种问题时,谈到在我们的五蕴中,不会有一个「我」这样不变的核心存在。这时,在大众中,有人心想:假如五蕴中,没有一个不变的核心,是我的主体,那幺,下一辈子,又会是谁在承受业报呢?
佛陀知道有人起了这样的念头,于是,又再一次地解说五蕴是无常的,是苦的,是不断变化着的道理,然后归结到,五蕴中,不会有一个不变的核心「我」,当然,也不会有什幺东西,是属于这个核心「我」的,这就是「正见」了。
佛陀的解答,没有直接说谁在受业报,表面上看来,好象是答非所问。其实,佛陀是直接从问题的根本错误处──我见,来着手纠正的。也就是说,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事实上不存在的错误,所以,是没有办法,直接作正面回答,说是谁(或不是谁)在受业报的。
52.尊者舍利弗言: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故,苦乐自作者,他作、自他作、非
自非他无因作说者,彼亦从缘起生。
若言不从缘生者;不从触生者,无有是处。(杂·三四二)
※业报的展现──苦、乐,必然不会是自己发生的(自作),也不会是来自于不相关的第三者(他作),或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无因作)。如果说不由因缘产生,不从触(认知)产生,那幺,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您正在阅读:《 阿含经随身剪辑 》
六、业报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