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11:4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阿含经随身剪辑 》

九、止诤


  因见解、利益的相冲突,争执,就经常在我们的周围,不断地发生者。争执中的主角,就是人们的主宰欲。
  其实,每个人的因缘,千差万别,要取得完全的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容忍着个别的差异,考虑着不同的因缘,将有助于平息争执、镇心、怨恨与敌意。
  面对着不同法门的提倡,也应当以不同的因缘,不同的需求,来理解与容忍。如不如法,就只有留待选择该法门的实践者,去辨异与抉择了。
  88.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
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中·七二)(长寿王本起经)
  ※对执着的人们来说,「理愈辩愈明」是一件做不到的事。
能平息纷争的最可贵的方法,就只有忍耐了。
  89.莫见长,莫见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是故,当修行忍辱。(增·二一二)
  ※怨怨相报,累积愈来愈多的新仇与旧恨,这样,哪有停止的时侯呢?
  90.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杂·一一二三)
   ※不管是胜还是败,争执,是不会有赢家的。败者固然受打击,就是胜者,也难免于被报复的心里压力。
  91.五法得举他罪:①实;非不实、②时;不非时、③义饶益;非非义饶益、④柔软;不唣涩、⑤慈心;不镇恚。(杂·四九六)
  ※要忍辱,不报怨,不争执。但这并不是意谓着,在团体中,修行者都得成为乡愿。修行人应当以①「确定是事实」、②「选择适当的时机」、③「是对他有助益的」、④「态度温和的」、⑤「内心不带镇恨的」等五个原则,彼此协助,无争地相互纠正缺失,发掘缺点,以求进步。
  92.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茨,有名荨,有名匕匕罗。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故。 如是,有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知见而说。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其如何?(杂·八四)
  ※什幺是佛陀的「自知自觉」?经中说是「色、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
对于世间的人文习俗,团体的共同约定,修行者当以随顺、无诤的态度,柔软地应对。然而,对于佛法的价值观,则应当是以坚定、严格的态度,来自我要求。如果,遇上了无法理解,或不认同佛法价值观的「盲无目」者,也只能无诤地对以「我其如何」了。
  93.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不一向(决定)答者、分别论不分别答者、诘论不诘答者、止论不止答(不必回答)者、处非处(理、非理)不住(确立)者、所知不住者、说喻不住者、道迹(行)不住者,如是,此贤者不可共说,亦不可共论。(中·一一九)(说处经)
  ※知了适不适合共同讨论、切磋的对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论辩与争执。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