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11:4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阿含经随身剪辑 》

八、对治


  在导向身心净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或技巧,广义地来说,都可以视之为对治法了。因为,种种的修行方法,都是为了导正人们种种错误习性的需要,而安立的。
  77.极盛欲心,要当观不净之想,然后乃除。
若镇恚盛者,以慈心除之。
愚疑之□,以十二缘法,然后除尽。(增·二六六)
  ※贪、镇、疑,是人们最主要的问题了,贪、镇、疑的对治法门,就相当于含盖了佛法的所有修行方法。间接地,也涉及了整个佛法的思惟与价值判断了。
所谓对治,当含有个别个别,依不同的因缘,而有所不同的意思。以不净治贪,以慈心治镇,以智能、十二缘起法治疑,这是古代,佛陀多数圣弟子们的成功经验,虽不必然百分之百地适合每个人,但却值得每一个修行人,都来尝试看看。
  78.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焦炭,云何,非为增炭令火灭耶?如是,微劣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
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如是,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杂·七二六)
  ※如果要让小火烧得旺盛,就不可以一下子加入许多焦炭,因为焦炭一开始并不容易着火,加多了反而阻碍通风,并且吸走了热量,使原来的小火,因温度降低,得不到足够的空气而息灭。反之,如果要息灭烧得很旺盛的火,而加入许多干材,岂不是会让火烧得更旺盛吗?
所以,情绪低落、懒洋洋时,应当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提神醒脑,示教照喜。情绪高亢、得失心重时,应当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使情绪平稳,令内住一心摄持。
修行,就像照料炉火一样,应当随着自己身心的变化,而作适当的调整,这也是「知时」的含义之一吧!
  79.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若欲多行空者:
莫念村想、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人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想。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莫念人想、无事想,当数念一地想。唯有疲劳,因一地想故。
  莫念无事想、地想,当数念一无量空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量空处想故。
莫念地想、无量空处想,当数念一无量识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量识处想故。
莫念无量空处想、无量识处想,当数念一无所有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所有处想。
莫念无量识处想、无所有处想,当数念一无想心定。唯有疲劳,因一无想心定。
彼作是念:我本无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我不乐彼(无想心定),不求彼,不应住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空欲漏、有漏、无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处命存。唯有疲劳,因此我身六处命存故。(中·一九O)(小空经)
   80.若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不合会于众,欲离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必有是处。所以者何?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我行此住处(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已,生欢悦,一切身觉正念正智,生喜、生止、生乐、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觉正念正智。若欲多行空者,彼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此身离生喜、乐,渍、尽润渍,普遍充满,无处不遍。彼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彼念内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者,当念外空。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者,当念内外空。彼念内外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者,当念不移动。
彼念不移动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者,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已,当以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成就游。(中·一九一)(大空经)
  ※这是两种不同的修行方法,前面一经,名为∧小空经∨;后面一经,名为∧大空经∨。∧小空经∨里所描述的方法,是以渐进地转移替代方式,一直以进入比较深程度的禅定(所可能引起的烦恼比较轻),来取代目前程度较浅的禅定(所可能引起的烦恼比较重)。像这样,逐步地减轻烦恼,体认空义。一直到进入最深的无想定。尔后,再更进一步地警觉到,连无想定的境界,也不可以贪恋执着。能够这样,就离开了最后的执着,而成为解脱的圣者了。这时候,只剩下五蕴、六处(六根)和合的存在,以及五蕴、六处无常衰败的侵扰而已。
∧大空经∨里所描述的方法,是以各种不同的角度,如六外入处、六内入处,尝试直接契入空性,去除烦恼。印顺法师在《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中说,∧小空经∨「是由下而上的,竖的层层超越」,∧大空经∨「却是由外而内,横举四种空观,修习成就而得究竟」。正是一竖一横的不同修习方式。
空,本来是指空旷安静之处,这是利用外在环境的安宁,来协助内心进入平静安祥的常用方法,所以∧大空经∨中说外空、内空。因为两者之间,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后来,人们就逐渐地借用「空」,来表达解脱者的境界了(请参考印顺法师着《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一节∨)。如果想比较这两种方法,孰胜孰劣,孰钝孰利,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重要的是,两种方法都能引导不同需要的修行者,趣向解脱。
  81.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云何?正思惟。有七断漏、烦恼、忧戚法:①有漏从见断、②有漏从护断、③有漏从离断、④有漏从用断、⑤有漏从忍断、⑥有漏从除断、⑦有漏从思惟断。(中·一O)(漏尽经)
  ※正确的见解(正见,尤其是离「我见」);守护六根;远离常为恶的人;有正当而能维持修行的生活资源(用);维持精进的安忍力;断除恶念、恶习的决心;常思惟佛法,这是经中所说的七个对治烦恼(漏)的方法。①念相善相应、②观念恶患、③不念此念、④以思行渐减念、⑤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中·一O一)(增上心经)
  ※让心中常常想着好人好事,那幺就比较没有余暇升起恶念,就如同木匠,先用墨绳作好记号,就能够把木料切得笔直一样。这是不让心中,起恶念的第一个方法,与「近朱者赤」的含义相近。
如果在用这个方法时,还会有恶念出现,那幺,可以尝试推想,如果真的依所升起的恶念去做,会发生怎样的祸患,让自己知道,应当打消这样的恶念。这是消除恶念的第二个方法。
如果用第二个方法时,还会有恶念出现,那幺,应当暂停去想这些,就像把眼睛闭起来,或者避开离去,就看不到了一样。这是第三个方法,类似于暂时转移注意力的技巧。
如果上面的方法都用了,还有恶念出现时,那幺,就应当下定决心,让自己的念头平息下来。怎幺平息呢?就像走路很急的人,自问:不能走慢点吗?能这样想,脚步就缓得下来了。再想,不能停下来吗?能这样想,就停得下来了。依此类推,坐下来、躺下来,也都做得到了。像这样,再粗重急躁的举动,在自我的质问(反省)中,都会有可能渐渐地平息下来。这是第四个方法。
如果这样做,还有恶念出现时,最后的方法,就是进入□定了。□定的威力,就像二位大力士,可以轻易地压制住一个弱小的人一样,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治标良方。
  83.当为说自通之法: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
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侵我妻、为人所欺、离我亲友、加唣言、作绮语,他亦如是。
是故,持不盗戒、不他淫戒、不妄语戒,不行两舌、恶口、绮饰。(杂·一O三二)
   ※这是佛陀为婆罗门、长者等在家众,所说的法。内容与现代所说的「同理心」相同。同理心,实在是守戒的最具说服力者。
  84.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五除恼(镇恨)法:
①或有身不净行,口净行,莫念彼身不净行,但当念其口净行;
②或有口不净行,身净行,莫念彼口不净行,但当念彼身净行;
③或有身、口不净行,心少有净行,莫念彼身、口不净行,但当念彼心少有净;
④或有身、口、意不净行,哀愍慈念于此病人,莫令此贤因身、口、意不净,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
⑤或有身、口、意净行,常当念彼身、口、意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如是除。(中·二五)(水喻经)
   ※起镇心的动机,还是在要求「顺从己意」,就是「我执」的表现了。看到不合理的情况,最容易失去自制力,而起愤怒了。尊者舍梨子(舍利弗),所教导的方法,就是要我们尽量看到别人的优点,来化解自己的镇心。如果,对方真的是一无是处,那幺,就以怜愍心,来取代镇心吧。
  85.不恶语言者,便不镇恚,亦不憎嫉,不忧缠住,不憎镇恚,不发露恶。有五言道:①或时或非时、②或真或非真、③或软或坚、④或慈或恚、⑤或有义或无义。汝等当学,若他说时,心不变易,口无恶言。犹如唾溺污之,不能令大地作非地;草炬不能令恒伽水热作沸汤;画师不能于虚空画作形像,以彩庄染;猫皮囊,柔治极软,以手拳□、石掷、杖打,或以刀斫,或扑着地于,除唿唿声,无复有唿唿声。汝等若为他人拳□石掷,杖打刀斫,以利锯刀节节解截,心不变易,口无恶言,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其广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当学如是。(中·一九三)(牟犁破群那经)
   ※如果能和悦地说话,就不会起镇心了。不起镇心,那幺,也就不会有憎恨嫉妒、忧愁烦恼,也不用常常忏悔(发露恶)了。
  不管别人对自己的指责,时机合不合适、真实性如何、态度好不好、慈悲或镇恚、对自己有没有益处,都不要起镇心而口出恶言。就如同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唾溺的污染,就成不了大地;也像恒河的水,不会被草把的火烧沸;画师不能于虚空作画;而摔打柔软的猫皮,除了噗噗的声响外,再也不会有其它的了。
慈悲,出现在《阿含经》中,是以作为对治镇心为主的修行方法。这与后来,将慈悲作进一步提升,与信愿、智能并列为学佛的三大要素,或者说是佛教的三大特色,似乎是有所不同的。
  86.犹如缚作□筏,乘之而度,安隐至彼。彼便以筏着右肩上,或头戴去。于意云何?彼作如是竟,能为筏有所益耶?
如是,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
筏喻法者: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中·二OO)(阿梨咤经)
  ※对治,是修行上常需要用的手段,也可以看作是修行方法。如果使用某种对治法,奏效了,却转而深爱(执)着这个对治法,无法舍离,那幺,问题(执着)解决了没?岂不像为了过河而造筏,等过了河,又舍不得已经用不上的筏,还要扛着筏走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益的「正法」(筏)都不可以执取了,更何况是有害的「非法」呢!
  87.念欲恶;恶念欲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
如是,恚、怨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贪亦恶,着亦恶,彼断贪,亦断着。(中·八八)(求法经)
   ※贪欲、镇恚、怨恨、悭嫉、欺诳、谀谄::等,都是造成烦恼的根源,心中如果升起这些念头,当然是不好的,应当设法平息。然而,如果发现自己,或是别人,心中起了这些恶念,自己也跟着起了情绪,对这些恶念,感到厌恶懊恼,那幺,这也是另一种执着,同样的是不好。
贪,制造了烦恼,是不好的。执着,也制造了烦恼,同样是不好的。
贪,应当断除,执着,也应当断除。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