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11:4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阿含经随身剪辑 》

十七、其它


  143.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
  如是,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
  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杂·七六O)
  ※正见的建立,是八正道中的首要基石,就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具关键性。
  144.鄙法不应近,放逸不应行,不应习邪见,增长于世间。
  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杂·八OO)
  ※担心隔世之迷呢?还是担心邪见未除?
  145.摩诃男白佛言: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杂·九二二)
  ※已经向东倾斜的树,如果截断树根,那幺,必然是向东倒下的。
  修行者实在用不着担心来世的因缘,因为这一生习性的转变,才是关键,才是当务之急。
  146.离欲、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诸梵身天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
  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成就游。诸晃昱天者,受定生喜、乐。此二定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
  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成就游。诸遍净天者,受无喜、乐,此二无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乐灭、苦灭,喜、乐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诸果实天者,受舍、念、清净乐。此二舍、念、清净乐无有差别,二俱
  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中·一六八)(意行经)
  ※从初禅到四禅,由踊动的喜悦,到苦乐俱舍,有着不同层次的心灵世界。
  如果常常进入这些禅定,但尚未能破除我见执着,得到解脱,那幺,命终之后,必然会出生于与这些禅定心境相同的天界去。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相同习性与喜好的缘故。
  四禅是这种情形,其它更深的□定,也是这样的。
  147.游禅世俗通,至竟无解脱;不造灭尽迹,复还堕地狱。(增·八二)
  148.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
  三昧(禅定)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
  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
  智能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增·三八三)
  ※禅定,可以引发很吸引人的神通能力。然而禅定与神通能力,都还在世俗之列,解脱的圣者,是不必然要具备神通能力的。修行,切莫走入神秘的歧途里。
  149.行八种之道,及七种之法:(等见者;)若一心念正见者,念觉意不乱也。
  等治者;念一心一切诸法,法觉意也。
  等语者;身意精进,精进觉意也。
  等业者;一切诸法得生,喜觉意也。
  等命者;知足于贤圣之财,舍家财,安其形体,猗觉意也。
  等方便者;得贤圣四谛,尽除诸结,定觉意也。
  等念者;观四意止,身无牢固,皆空无我,护觉意也。
  等三昧者;不获者获,不度者度,不得证者,使得证也。(增·三六八)
   ※八种道,就是八正道;七种法,就是七觉支,都是三十七道品的一环。两者之间,可以有这样的关联,也值得参考。
  150.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序品)
  ※修行,就是不断地净化内心,除邪颠倒,去愚惑想,这是内在的。而表现在行为上的,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行为端正。
  151.有世八法,随世回转: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当求方便,除此八法。(增·三八七)
  ※利、衰、毁、誉、苦、乐、称、讥,就是中国典故里的八风,笼统来说,就是名与利了。现在,想一想:
  车子被偷了,让我到现在仍然心疼吗?
  上司老板的责怪,让我心情恶劣了吗?
  别人的赞美,让我感觉特别轻快了吗?
  感冒头痛,浑身不舒服,情绪低落到极点了吗?
  受到委屈,觉得郁卒难消,或愤愤不平了吗?
  小心!八风吹动了?
  152.舍利弗言:「云何焰摩迦!色为常耶?为非常耶?」答言:「无常。」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
  复问:「色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问:「色是如来耶?受、想、行、识是如来耶?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
  焰摩迦比丘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杂·一O六)
  ※人们总以为,生命中应当存在着某种不会被改变的本质,那才是真正的「我」。人们在五蕴中寻找这个本质:就是色(受、想、行、识)吗?不是色吗?或是在色中呢?还是色在其中呢?然而色(受、想、行、识)等,都是无常、苦,是会变化的,都和这个要找寻的本质不符合啊!事实上这样性质的「我」,是不存在的!
  在释尊的时代,「如来」这个名称的世俗解说,就有这样的含意(请参考印顺法师着,《如来藏之研究》∧第二章·第三节∨)。所以,经中接着以「如来」与五蕴作比较了。
  今天,有什幺地方觉得不如意而郁闷吗?如果有,可能是「我执」在作祟,那就该做功课了!
  153.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处正受已,作是念:色即是我,我即是色,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于一切入处,一一计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想、行、识)是我所,是名色异我。
  云何见我中色?谓见受是我,色(想、行、识)在我中,是名我中色。
  云何见色中我?谓见受即是我,于色(想、行、识)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体,是名色中我。(杂·一一一)
  ※为什幺会以为色就是我呢?就像以十遍处假想观(请参考印顺法师着,《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节∨)入定(正受)修学的人,以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一样,误以假想为真实。
  为什幺会说色不是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而把色,当成是我所拥有的。
  为什幺会说色是含在我中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而把色,当成是我的一部份。
  为什幺会说色中有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而以为,这是安住在色当中的。
  154.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①住于净戒。
  ②少欲、少事、少务。
  ③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
  ④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
  ⑤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杂·八一三)
   ※安那般那,又译为出入息,是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呼吸的修行方法,其目的,是在锻练自己的专注能力。专注能力强,才能进一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忙碌的生活,纷飞的思绪,奔驰的意欲,都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与锻练。
  155.①当亲近善知识,②当闻法,③当知法,④当法法相明。此四法,多饶益人。(增·二一六)
  156.流者,谓八正道。
  入流分者,有四种:谓①亲近善男子,②听正法,③内正思惟,④法、次法向。
  入流者成就四法:谓①于佛不坏净,②于法不坏净,③于僧不坏净,④圣戒成就。(杂·八六七)
  ※当珍惜善知识的引导,当多闻法,而更重要的是:多思惟法,一步步的实践法。
  157.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渡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增·四二六)
  ※要影响周遭的人,入于正法,就先当注意自己的行为,从自己合乎正法做起吧!
  158.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句,闻可得道。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已忍者上。(增·二七五)
  ※不要忘失了广学多闻的目的,是在改造自己,净化自己,而不是作学问的堆迭。
  159.犹如有人身被毒箭,作是念: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彼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
  世有常,我不一向说此,何以故,我不一向说此?此非义相应,非法相应,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盘,是故我不一向说此。
  何等法我一向说耶?此义我一向说: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我一向说。以何等故,我一向说此?此是义相应、是法相应、是梵行本,趣智、趣觉、趣涅盘。(中·二二一)(箭喻经)
  ※等到弄清楚,那只伤人毒箭的来历,才肯面对伤势,接受治疗,恐怕早已病入膏肓了!修行者,切莫将生命,浪费在与自、他身心净化无关的领域里。
  160.有四大广演之义:所谓①契经、②律、③阿毗昙(论法)、④戒。(增·二四九)
  ※这是《阿含经》中,判断是否合乎佛法的基本态度。四大标准中,没有「人」的因素。
  161.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杂·一一三O)
  ※这是佛陀以反问的语气,肯定「人道难得」,与波斯匿王间的问答。人身难得,可别又混过这辈子,蹉跎于佛法之外啊!
  162.当知:三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三OO)
  ※印顺法师在其《印度之佛教》自序中,说其『读得「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句,有所入,并说「吾为之喜极而泪」。』
  以人间为善趣,以人为本的修行观念,是属于早期佛教圣典的一贯精神,也应该是当时佛教教团的风格。修行者当善把握、珍惜生为人的修行机会,而不宜妄自菲薄,只顾自叹罪业深重,或一味地求于脱离人间。
  163.尊者阿难答曰: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中·一四五)(瞿默目□连经)
  ※「依法不依人」,这是以真理为先的理性态度。
  「尊重权威」,仅是尊重权威者,在其「权威领域」中,对真理(法)的理解而已。借人而知法,重点仍然在「法」,而不是「人」(权威者)。
  164.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
  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长·二)
  ※这是佛陀入灭前,所留下来的最后教诫。佛陀所说的经、戒,就是我们通称的佛法了。
  以法为师,以法为持,以法为护,是修行者所应当谨记在心,而常反省检讨的。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