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21:45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佛学概论 》

佛家之根本教义(3)

兹列十二因缘如下:

1。无明——无意识之本能活动(无明为痴之异称)。

2。行——意志之活动(身行、语行、意行)。

3。识——能认识之主观要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4。名色——所认识之客观要素(即五蕴,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

5。六入——感觉之认识机关(即眼、耳、鼻、舌、身、意,亦称六处)。

6。触——即感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

7。受——爱憎之感情。

8。爱——欲望。

9。取——执著。

10。有——世界及个体物理之存在。

11。生——各个体之生存。

12。老死——各个体之老死。以上顺序十二因缘,从无明到老死,即《缘起经》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入),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依《大本缘经》倒序十二因缘,从老死说起,即所谓“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悲忧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

佛在成道前七日悟得十二因缘,作如是想:老死及悲忧苦恼,为人生所不能免,然其由何而来?为有生命也。生命由何而来?此问题便为缘起观之出发点。人之所以生,条件虽多,然主要条件为“有”,佛家对于“有”之解释,所谓“三界有”,指器世界及有情世界(器世界指地球乃至恒星系,有情世界指人类及其他动物),必须有此世界,然后生命有所寄托。“有”从何来?“有缘取”,“取”为执著之意,苟无执著,则三界不过物理之存在,与吾人不生关系,犹如大舞厅,其中无论如何热闹,而我不愿进入,其舞厅便非我之世界。故执著从何来?乃由于有爱——欲望,欲望者,生命活动之发源也。欲望从何来?由于领受外界之现象而生爱憎之情感,故“爱缘受”。何以能领受而生情感?由于与外界接触而有感觉,故“受缘触”。必有感觉机关,始能感觉,故“触缘六入”。感觉机关以何为依存?由于五蕴和合,故“六入缘名色”。名色即生命组织之全部,名指受想行识四蕴,包含一切心理状态,识亦为四蕴之一,属于行为之一部分,但识为能认识之主观要素,故特别提出。如此“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为因缘论之主要枢机。再向上追求识之活动由何而来?由于有意志,即所谓“行”。行由何而来?由于无意识之本能活动,即所谓“无明”。

十二因缘为佛教原理之本,以为人之生命非无因而突然发生,乃由自己之意志力创造而出。现在之生命,乃由过去之“无明”与“行”所构成;而现在之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辗转相缘,增长无明之业力,又将造出未来之生命,于是继续有“生”,有“老死”。后之“说一切有部”阐明此理,谓之“三世两重因果”,以“无明”与“行”为前世之二因,以“识、名色、六入、触、受”为现世之五果。又以“爱、取、有”为现世之三因,以“生、老死”为来世之二果。列表如下。

无明过去

识名色六入触

受三世因果现在

因—能引发果—所引发

一重因果

三世两重因果

取现在因—能生支

有生

未来老死未来果—所生支

一重因果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