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21:45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佛学概论 》

魏晋佛学之发展(1)

一、佛学与道家合流

浮屠自西汉入中国,附庸于黄老。至桓帝时开始作义理之阐扬,西方高僧来洛阳译经宣法,其时佛学已露大小乘两系之端倪:一为安世高之禅法,偏于小乘,其重要经典,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安玄之《法镜经》、康僧会之《六度集经》等。二为支娄迦谶之般若为大乘学,其重要经典为《道行经》、《首楞严经》,及支谦之《维摩经》、《明度经》等。

何谓般若?般若译曰智慧,《法华义疏》卷四曰“无境不照,名曰波若(般若)”。佛家之智慧在乎证真理、了生死、断烦恼,而入于解脱之境。禅定为根本修养工夫,修禅之目的在乎生慧,故曰“依定发慧”。但禅定并非直接即为智慧,发慧发生灵感,尚须依照佛法所指示之慧境进修,始能明真谛而通妙理。简言之,慧之功用为一面谛观一切因果事相,一面证悟无常无我,寂灭空性。无论大小乘,其义为一,故有三乘共慧之说。惟小乘学者之观境,只是“近取诸身”,直接由自我身心作观而悟入,急求自我解脱,而了生死。大乘则不惟观自我身心,而且“远取诸物”,推扩到外境之一切有情,以宇宙总体为所观境,故发广大慈悲之愿。探万有之本源,体事理之究竟,故归结而为空有之论,此与道家有无之义,俱深入玄境,超出世谛。

康僧会、支谦虽为西域人,而生于中土,深受中夏之化影响。其译经尚文雅,常采用中文名词与理论以作译述。《牟子理惑论》用老子之言以明佛理;僧会《安般》、《法镜》两序,亦取老庄名词典故;陈慧(安世高之弟子)之《阴持入经注》,尤含佛法与中夏思想两相牵合之意。安世高、康僧会之学说,主张养生成神,与道教之炼精化神相似。支谶、支谦之学说,

主张神与道合,与老庄之玄学相通(《庄子?秋水》云始于玄奥返乎大通)。

魏晋以还,所流行之佛学,大抵承此二支之统绪,而衍为中国佛学。分述于下。

养生成神

中国古说以“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运》)。天地、阴阳、鬼神,指理而言。宇宙之生命,即理与气和合而成,人类亦然,形成神发,显而为人,其主宰即生命,亦曰“本体”,生命无形,故名曰神。知命者始能善养生,以完成其合理之人生。阴阳家(道教之所本)以五行元气为人之本原,养生保真(元气)、练气益神,则神气圆满,即能超凡脱俗而为神仙。佛家以人为五蕴之聚集,人体乃四大和合而成,人之主宰曰识神。世高学派,每用“元气”以作四大之本原,如僧会所译《六度集经》卷八《察微王经》曰“深睹人原始,自本无生,元气强者为地,软者为水,暖者为火,动者为风。四者和焉,识神生焉。由行受身,厥形万端,识与元气,微妙难睹”。陈慧《阴持入经注》释五阴种云“师云五阴(蕴)种身(师即安世高),灭此彼生,犹谷种朽于下,栽受身生于上,有识之灵及草木之栽,与元气相含,升降废兴,终而复始,转三界无有穷极,故曰种也”。

神识微妙无形,《阴持入经注》云:“识神微妙,往来无畛,阴往默至,出入无间,莫睹其形,故曰阴。”肉体之身,终归毁灭,故谓之“非身”,又曰“无我”。《阴持入经注》称四法印为非常、苦、空、非身,曰“身为四大,终各归本,非己常宝,谓之非身”。身为四大之结合,缘尽则散,各归元气,四大皆空,我尚何存。

形体既为假我,非我之常宝,然则何为真我?即识神是也。道家养生修真之方,为“清静寡欲”、“恬淡无为”。佛家修养识神之功,为“禅法”。世高所译《守意经》(禅法书),云“安为清,般为静,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盖禅法之旨,即在守意定一,不萌杂念,去恶除蔽,烦恼尽消,如此,则心境光明,识神灵锐,有不可思议之功,此即渐入佛境。由此观之,佛、道之修行,实相类也。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