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21:45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佛学概论 》

魏晋佛学之发展(6)

僧肇俗姓张,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历观经史,志好玄微,

每以庄老为心要。读《道德经》,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

犹未尽善”。后出家,通《三藏》。冠年,名震关辅,时竞誉之徒,或千里入关,与之抗辩。肇才思幽玄,又善谈说,承机挫锋,曾不稍滞。闻罗什至姑藏,往从之,什嗟赏不已。乃随什至长安,入逍遥园,助详定经论,从什受业,所悟尤多,乃著《般若无知论》二千余言,什称善(无知者言般若之智,虚心玄鉴,无待世俗分别之知)。竺道生携此论以示庐山隐士刘遗民,遗民叹曰“不意方袍,复有平叔”,慧远亦叹曰“未尝有也”。又有《不真空论》,谓现象世界固可谓假,可谓为“无”;但照此现象而言,则不可不谓之为“有”,为后来三论宗之导源。又有《物不迁论》,谓一切事物,就其曾存在之点观之,并非“无常”,而曾存之事物,不但曾存在占有过去之历史,且能对以后之事物发生影响。此皆为当时名世之作。

僧叡冀州人,博通经论。十八岁为僧贤之弟子,二十四岁,从罗什学。与道生、僧肇、道融,并称为关中四圣。什所译之经,叡并参正,

什所译之论本如《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等,叡皆为之造序。佛教自汉以来,与黄老并列,至魏晋与玄学相契,已成为社会上之

高级思想。魏明帝于宫西作佛阁百间,并凿池种芙蓉(《释老志》)。晋元、明二帝,“游心玄虚,托情道味”(高逸《沙门传》)。明帝曾手画佛像,供于乐贤堂中(见《弘明集》及《文选?头陀寺碑文》,李注)。简文帝崇慕支道林之谈玄(《世说?文学篇》)。孝武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晋书?孝武帝纪》)。当时名流大臣,如何充、石崇等,皆信佛教,而庾亮、周顗、谢鲲、桓彝、谢安、郗超、王羲之、王坦之、王珣等,皆与佛教有甚深之因缘。佛教至东晋而益盛,其理论亦自此渐入精邃之境,而中国大乘佛法,亦自此初建根基,其居首功者,当推道安、罗什、慧远三大师。

习凿齿《与谢安书》称赞道安云:“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偏睹,阴阳算数,亦皆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以此才学,致力于《般若经》,阐明性空之义,著《放光般若起尽解》及《性空论》等十余种。其弟子慧远玄释兼综,并擅儒学,亦深悟般若之学,作《法性论》及《佛影铭序》,以明涅槃之义,以状如来之实像。当时既有此两位大师

宏扬般若之学,而罗什亦于此时东来。罗什为印度大乘开宗者龙树之四

传弟子,龙树性空之教义,大为中国学者所崇尚,实罗什导之也。什善中国语,其译经文笔晓畅,字句朴素,不加藻饰,自有真美。所译龙树之《中论》、《十二门论》、提婆之《百论》,以开后来之“三论宗”。所译龙树之《大智度论》,后世合三论,并称为四论。所译阿梨跋摩之《成实论》,以开后来之“成实宗”。《法华经》虽前有法护译本,而什所译者流通最广,此为后来“天台宗”之所本,罗什实为中国大乘空宗之导师也。觉贤为介绍世亲“有宗”入中国之大师。觉贤以禅律驰名,秦僧智严西行求法,请之来华,约于义熙六年至长安,此正罗什声名盛大之时,

秦太子姚泓欲闻贤说法,乃命群僧集论于东宫,贤于宫寺教授禅法,弟子数百。贤数与什往复,二人所谈之空义不同,什所讲为空宗,贤所讲为有宗。大乘空义,扫除一切相,既遗于有,又复空空,既非有非无,亦无生无灭,故言毕竟空。毕竟空为大乘无常之妙旨,大乘以不生不灭为无常。觉贤讲空义云“夫法不自空,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为空矣”。大乘有宗上承小乘之一切有部,小乘以观法生灭为无常义。觉贤所讲虽为大乘,然与空宗究为异系,故与罗什问答,义有差别。且其二人之禅法亦不同,慧远为贤作所译《禅经序》,谓贤为“禅训之宗”。姚兴以伎女十人赠罗什,自尔以后,不住僧坊,别立廨舍(《晋书?罗什传》)。贤则笃修净业,戒律谨严,又当时诸僧,往来宫阙,未能免俗,贤则守静,不与众同,四方乐静者,闻风而至(《高僧传》)。似此清浊分明,故招嫉忌,什门弟子,乃藉细故,大事摈谤。贤乃与弟子慧观等南下至庐山,依慧远。后至建康道场寺与法显共译《泥洹经》及《僧祇律》,又译《华严经》及《如来藏经》等十余部,贤亦为华严宗之导师也。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